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舒伯特/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恩斯特·希尔马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之一,该书在正文前对舒伯特做了简要的介绍,打破了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书中还配有同舒伯特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另外,书后还附有舒伯特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舒伯特的思考和认识。

内容推荐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名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撰写成传记性的文字收人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

本书详细介绍了舒伯特。

目录

序幕:维也纳的音乐生活

学习年代(1808-1816)

变革年代(1817-1823)-作曲家“工作室”

按语1:朋友们-舒伯特在旅途

“晚期”年代(1824-1828)-声乐套曲

按语2:个性画像——成就卓著的作曲家

结束语:舒伯特与后世

注释(引文出处)

年表

对舒伯特的评论

作者简介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变革年代(1817—1823)

——作曲家“工作室”

随着舒伯特搬离父母家,传记文献变得异常稀少了。他虽然住在他的朋友朔贝尔那儿——此人坚决敦促舒伯特脱离了在学校的职务,但他在哪些圈子里活动,如果说有的话,这方面也仅有一些只言片语流传下来。最新发现的资料来源证明,他与一个存在于1817/1818年间的“胡闹协会”有过联系。他应该在其中担当着活跃的角色,但究竟是什么样的角色则不得而知。这是一个由画家和从事滑稽模仿与其他娱乐活动的戏剧人员组成的圈子。约瑟夫和莱奥波德·库佩尔维泽兄弟往来于此,他们一个是资质平平的文学家,另一个则是才华出众的画家。这个协会似乎并未对舒伯特在作曲方面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它的影响只在于作曲工作略微被排挤到了边缘。这至少可以说明,除去夏天在茨林兹逗留的因素之外,与前几年相比为什么作品产量减少了,尤其是1818年。

相反,产生影响的却是上奥地利的圈子,约瑟夫·冯·施鲍恩的内兄安东·奥滕瓦尔特、寄宿学校的同学约瑟夫。凯纳和圣弗罗里安修道院的高级教士弗利德里希·迈尔都属于这个圈子。这里所触及的是道德伦理、爱国和对友谊的膜拜,这些都被视为道德和教养的基础。精神领袖是安东·施鲍恩,他是约瑟夫的弟弟,跟阿尔伯特·施塔德勒——同样是寄宿学校的同学、凯纳和诗人约翰·迈罗费尔一起,1817年在林茨发起出版了青年杂志《少年教育文稿》。1818年,人们在魏玛的一份反对派报纸上谈论了出版杂志第二册的事宜,称在这份杂志上看到了“来自奥地利的一线更好的希望”,从而引发了审查机关的警惕与关注,致使杂志的出版迅速终结。这个圈子是文学和哲学性质的,不过,它也对音乐抱有兴趣。在聚会时,人们会诵读、谈论和摘录喜爱的作家的作品,也会相互交流自己的艺术作品。

舒伯特在1824年9月由茨林兹写给朔贝尔的信显然正是暗指这个圈子,他用这样的话追忆了这一时期:“我想用歌德的诗句呼唤那个时代,‘谁能带回那个可爱的年代,哪怕是一刻!’在那个时代,我们无拘无束地相傍而坐,每个人都带着母亲般的羞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艺术孩子,自己则不无忧虑地期待着那种传达出爱和真理的评判。那是一个大家相互激励的时代,这样一个整体鼓舞着所有人去追求最美好的事物。”在维也纳,这个协会——“一个年轻文学家、诗人、艺术家和文化人的卓尔不群的交游圈子,在此之前,同样类型的圈子简直是皇城从未见识过的”——将精神领导权交给了迈罗费尔,舒伯特便是由他引入这个协会的。不管在哪里聚会,他的音乐都会得到宣传。除此之外,对作曲家来说,文学活动成了一张不容低估的艺术温床:“遭人唾弃”的德国古典作家被诵读,比较近期的哲学家如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得到了研究。通过蒂罗尔的自由诗人以及擢升为精神中心的约翰·塞恩,一种革命性的注解和一种攻击性得以添加进来,这种攻击性沾染了革命秘密同盟之嫌,引起了警察的注意。1820年,塞恩的文字作品被搜查后遭到逮捕,一年后被移送蒂罗尔拘禁起来。舒伯特(还有其他的朋友)大概在警察执行公务时用“言词伤害和辱骂攻击了”这些公务人员,但由于得到预先的警告而逃脱了。这个圈子就这样被剥夺了精神领袖——警察行动起来具有惊人的针对性,并由此而四分五裂了。从1822年起,由朔贝尔发起的“诵读协会”开始推出新的文学作品,被朗诵的作者主要是浪漫主义诗人,如格布吕德·施雷格尔、诺瓦利斯,不过也有奥古斯特·冯·普拉滕一哈勒明德伯爵以及弗利德里希·吕科特。

可以从这一背景来看视舒伯特1817年到1823年期间的发展。这不大会是“危机的年代”——这个术语“发明”于1985年,此后在贬义上得到了通用——而更多的是意义重大的思想突破的年代。起初,舒伯特开始在诗人这一边进行选择。1818年上半年有3首歌曲诞生,随后,这一年还有11首作品问世,其中包括带有独唱的康塔塔《孤独》D620。歌德和席勒退居了次要位置,除了弗利德里希·施雷格尔之外,只有彼特拉卡、诺瓦利斯(《圣歌》D659-662)、路德维希·蒂克、维尔纳和路德维希·乌兰德的诗作被采用了。直到1821年,随着《东西方诗集》中的诗作和《威廉·迈斯特》中的情歌被谱曲,才实现了向歌德诗作的“回归”。

但是,在1821年到1823年这一“浪漫派占据主导的时期”蛐,不仅歌词作者在很大程度上换成了别人,作曲技巧的手法也背离了惯例:在调式以及和声的走向上进行了试验,比如在《爱情撒了谎》D751中,分段歌曲让位于通谱歌曲,这必然会直接引发新的、承载着音乐幻想的可能性。

在这一时期,舒伯特也加强了始于1815年的钢琴奏鸣曲方面的工作。第一首完整的奏鸣曲(《a小调奏鸣曲》D537)诞生于1817年3月。随后问世的许多奏鸣曲都是未完成的片段,以草稿或习作的形式体现,他从未考虑过要完成它们(《e小调奏鸣曲》D566、《D大调谐谑曲》、《升f小调快板》D570,等等),其中包括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出类拔萃的((f小调奏呜曲》D625,这首曲子第三乐章的“快板”根本只是由一个动机构成的,不符合任何传统的奏呜曲模式。

在舒伯特的曲作中,“未完成作品”这一类别可以理解为不完整地流传后世的作品,以及作者未完成而留下的曲作。这些作品迄今为止得到了继母般的对待,尽管事实表明,在全部作品中——“草稿”也算在内——存在一百来部残缺不全地流传后世的乐曲,它们分布在各个创作时期,但却集中出现在1817年到1823年间。在歌曲类作品中可以看到它们,在舞台作品、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曲中也可以找到。从音乐科学诠释的角度来说,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些未完成作品持疏远态度——把它们视为“危机中的作品”,并把它们当作“1817年凭借大胆冒险而开始的创作趋势的瓦解”,被看成作曲家进行的处理与发展主题的尝试的失败。

这些未完成作品表明他开始抛开传统的体裁和曲式逻辑,它必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试验”。不过,这些试验却是舒伯特作曲方法的至关重要的见证。朋友们和同时代的人注意到,舒伯特是在一种“直觉”状态下作曲的。据说,歌唱家约翰·米夏埃尔·福格尔“通过舒伯特认识到存在两种类型的乐曲,一种是……在直觉梦游的状态下问世的,丝毫不带作曲家的任意专断,而是宛若天成,借助了更高级的力量和灵感;第二种作曲方式则是通过技术处理、斟酌、努力、科学”位。在另外的记录中,福格尔选择描述了舒伯特的“神赋的灵感”。女诗人兼沙龙女主人卡罗琳娜·毕希勒也在她的《回忆录》里帮助传播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他“简直是无意识地创作了他乐曲中那些美妙而动人的篇章”,就连舒伯特喜爱的歌唱家巴伦·舍恩斯坦也深信“他属于音乐上具有本能的直觉那种类型”。其他人则又在这个问题上展开了比较冷静的争论,比如施鲍恩和安东·奥滕瓦尔特。在他们为这位作曲家撰写的悼词——一份总体而言相当可信的文献——中,他们回忆到作曲家是怎样“有意识地、尤其是从音乐的立场出发,把他作品的特点以一种阐释方式展现出来,从而最有力地反驳了那种随处可见的观点,认为他好像是借助真正的灵感创作了他的华彩乐章,而没有通过特殊的自觉性”。舒伯特没让朋友们看到他复杂而难以想像的工作过程和丰富多样的习作,新近的研究仍在追逐那些有关他的“无意识”工作方式的传言。

透过“私人文字方面的工作资料”——各种各样的笔记,从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贯穿各个阶段一直延伸到最终完成作品的工作计划。他作曲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看他作曲是件有趣的事。他作曲时很少使用钢琴。他多次说,钢琴会打断他的思路。他安安静静又带着点儿困惑地……坐在小写字桌边,俯身于乐谱和歌剧脚本之上……不停地写着,写得轻松而流畅,不做太多的修改。”除了据说他作曲时的轻而易举之外,一种宣称他对草稿不再做或是几乎不做修改的说法也不可避免地被文献资料采纳了。早在1927年的一篇论文中,舒伯特“思如泉涌的工作方式”就被阐释为无力进行动机一主题的塑造。1958年,另一位作者表现出了对舒伯特“极快的创作速度”和“不打算对一蹴而就的作品做任何改动”的惊异。印事实上人们知之甚少。在1884年至1897年莱比锡的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出版公司出版的旧作品全集修订版中,连草稿都没有被刊印完整。

P34-41

序言

近年来我国爱好西方古典音乐的人,特别在青年中愈来愈多了,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现象。就在当前出现的古典音乐普及规模愈来愈大的喜人形势下,人民音乐出版社选择了德国汉堡罗沃尔特出版社(Rowohlt Verlag)出版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数十种翻译出来,目的是供我国包括发烧友在内的广大音乐爱好者、音乐从业人员(教师、演出工作者)等从事音乐欣赏、学习、研究和教学时参考。

罗沃尔特出版社是德国历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于上世纪初。它随着德国百年来的政治沧桑几起几落,但始终以求新扶新为己任,在推动德国文化创新上有着值得自豪的传统和声誉。“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名人传记丛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套书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是闻名的。如果你有机会到德国普通的家庭做客,几乎可以在每家的书架上发现这套五颜六色的丛书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书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说这部丛书家喻户晓并不过分,它已经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了。

“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涵盖了几乎人类全部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只要某人对某一知识和文化宝库,诸如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政治、军事、文学和各种艺术门类(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电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贡献,或者对社会的历史进程起过显著影响,罗沃尔特出版社就请人为其撰写传记性的文字收入丛书,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单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页上下的小册子,但具备科学性和可读性两方面的价值。丛书每个单行本都以传记主人公的名字为书名,书名下有副标题:“以传记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据;配相应的图片文献加以说明”。副标题强调丛书的两个特点: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写成,加强传记的客观性和可靠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关音乐家传记的出版物,中外有个通病,常常把音乐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们的生活浪漫化,传记作者不遗余力收集音乐家的趣闻轶事,把它们当成认识音乐家的主要窗口,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语言、不确实的虚构哗众取宠。“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不这样,每一个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说明,说他写这本传记要打破过去在这位作曲家身上制造的神话,还他一个真面目。二是所有书中均配有同传记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同时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经历的历史事件和音乐活动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并非用于装饰,而是用形象来说明问题。最近出版的单行本取消了这个副标题,但我们注意到新版传记强调第一手材料的原则不变,书的排版做到图文并茂的努力没变,非但如此,新版还换上了许多彩图。

罗沃尔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对撰稿对象、相关领域及有关问题有深入研究并做出卓越成绩的专家,这可以从丛书编辑部为每个作者所写的介绍中看出。有的撰稿人还是相应研究领域中的权威,比如《瓦格纳》的撰写人汉斯·迈耶先生就是世界瓦格纳研究权威之一。因为在文学和音乐方面的渊博学识和突出成就,而且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日耳曼语文学学者,汉斯·迈耶先生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称号。

罗沃尔特出版社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为“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各科的单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册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这也是值得我国出版界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音乐学科中的专家学者效法的。上述特点和做法,保证了“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的科学性,值得赞扬和推荐。

我们认为这套丛书还有另外两个特点值得指出。

一是丛书的单行本在不断更新。以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为例,单行本已更换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写出。通过比较,我们注意到新版的观点和材料因学术界对这几个音乐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而与旧版有所不同,一般说新版抛弃了作者认为是陈旧的观点,从新的视角来观察问题,补充新的材料。这种做法和我国的“与时俱进”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抛弃了旧版堆砌材料搞繁琐哲学的缺点,叙述和行文比以前简洁扼要,篇幅也减省了。

另一个特点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内容和丰富图片文献的搭配。我国的出版界常用“图文并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书刊文字配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图片,看起来琳琅满目,但与文本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丰富的图片资料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放在有关内容旁边,起到了使内容具有直观的形象性作用,使读者阅读时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深入研究的需要,书中的引文都一丝不苟地在书后尾注中标明出处。附带说明:书中若有对我国读者陌生、但对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关键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词和所说的事件、问题,原作者没有加注,但我们的译者把这些都作为脚注放在当页的下方。丛书每个单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完备目录,这是音乐爱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据,书后的对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书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评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这两个附录我们原封不动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后面。应该指出,这两种附录所提供的资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每个单行本还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帮助读者对作曲家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迹和作品完成的准确年代。

丛书还附有传记主人公的同时代或后代的重要思想家、音乐评论家和同行作曲家们的评价,或带有箴言性的摘要语录。这些评论常常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是客观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评论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曲家的思考和认识。

人民音乐出版社把“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任务交给我们三个人,我们感到这个任务很有意义,就欣然接受了。但我们都感到责任重大,因为任务是艰巨的。一是数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懂德语的人虽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样凤毛麟角,但比起英语、俄语、法语来,毕竟人数尚少,合格的德文译者不易寻觅。二是这些书的内容专业性强,与一般的音乐家传记相比,它们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们组稿时必须找那些既有较高德语修养,同时又有一定音乐知识的译者。幸好,很多译者都是古典音乐爱好者,他们特别对德国音乐有相当丰富的知识。

但是要译好这样的丛书,对仅仅是一个懂德语的音乐爱好者来说,仍有许多音乐专业上的难关要克服。幸好我们的译审小组中有专门从事音乐专业教学、研究的音乐史专家余志刚,有在大学兼任了十几年音乐欣赏教学的德国古典文学专家严宝瑜,以及有过业余翻译音乐类书籍丰富经验的歌德研究专家高中甫。由他们各自组稿的译稿完成后,都由他们精心审校。如审稿时遇到疑难问题,译审小组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理论辞书编辑室的负责同志和责任编辑的参与下一起研究解决。总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翻译者都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去完成这项工作。因为所有参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这个任务意义重大,都愿竭尽绵薄之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音乐事业的普及和提高做一点工作。

以上便是我们要说的话。因为许多话是我们对读者怎样理解和使用这部音乐丛书有关,所以我们把这些话当作“序”放在书前,我们没有认为我们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写上这些仪为读者作参考之用。竭诚希望批评指正。

严宝瑜(执笔)余志刚 高中甫

“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译审小组

2003年6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