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肝与美容
肝居胁下,它的主要功能:主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其血量。当人体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就减少,多余的血液就归藏于肝;当劳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唐代王冰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就说明了人体各个部分血流量的增减和肝藏血的功能的关系。
由于肝脏对血液循环具有调节作用,所以人体脏腑组织各方面的活动都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的意思。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舒展、升发、柔和、条达的生理性能,这是保持本脏的功能协调及其他脏腑正常活动的条件。故有“肝喜条达”之说。具体表现在情志方面及促进消化和吸收方面。
①情志方面: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了心所主外,与肝气也有密切关系。只有在肝气疏泄条达的正常情况下,人方能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如果肝发生病变而失其疏泄之性,就容易引起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表现为抑郁或亢奋。肝气抑郁,则可见胸闷胀满、两胁胀痛、郁闷不乐、月经不调等症;肝气过于亢奋,则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
以上说明异常精神情志的变化,往往是肝失疏泄所导致,尤其是大怒或过度的抑郁等,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怒伤肝”之说。
肝主疏泄与主藏血的功能是直接相关的。这主要是因为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气机的调畅,而气血之间又有密切关系,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故肝气郁结,气不行血,则血流不畅,从而导致气滞血淤现象,可出现妇女月经不调、经闭等病症;暴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可出现面红、目赤、呕血、衄血等症;肝气下迫,气冲血海,血海不藏还可出现崩漏等症。
②促进消化和吸收方面: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另一方面,肝气的疏泄又与胆的分泌排泄有关。因此,肝主疏泄是保持正常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失疏泄,最易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失职的病变。临床上经常可见到肝气郁结的患者,除了出现胸胁胀痛、烦躁郁闷等肝气郁结的症状外,常兼见胃气不降的嗳气、脘胀、纳减或脾气不升的腹胀、大便溏泄等症状。前者称做“肝气犯胃”,后者叫做“肝脾不和”。
(3)主筋、其华在爪
筋是一种联络关节、主司运动的组织。所谓“肝主筋”,主要是指全身的筋依赖肝血的滋养,因此人体肢节的运动,虽然是筋的作用,但与肝血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只有肝血充盈,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才能维持正常的运动。关节运动敏捷灵活,给人以健美感。
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脉拘挛,即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甚则屈伸不利等症;若邪热劫津,津伤血耗,血不营筋,则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症状,动作迟钝、失灵,自然有失健美。
肝血的盛衰可以影响到爪甲的容荣变化。肝血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筋软无力,爪甲多薄而软,甚至变形而易脆裂。
(4)开窍于目
《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由于五脏六腑的精气通过血脉的传运,都上注于目,因此,眼睛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其中主要的是肝脏。这是因为肝主藏血,肝的经络又上联于目的缘故。故《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正因为肝与目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所以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眼睛上有所反映。例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则夜盲或视物不明;肝经风热,则可见目赤肿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生翳;肝阳上亢,则见目眩;肝风内动,则见目斜视、上吊等症。故说:“肝开窍于目。”
由此观之,如果肝脏出现病理变化,便会在许多方面影响人体的美感。
①肝血虚:眩晕头痛,肢体麻木、震颤,面色萎黄,失眠,两目干涩,夜盲,视物模糊,筋脉拘挛,月经涩少或经闭不行,爪甲不荣,唇舌色淡,脉沉细;若周身疲乏懈怠,不能操劳,忧郁胆怯,头身麻木,则是肝气也不足的见证。如无黄疸型肝炎、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可见上述临床表现。
肝主藏血,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则见眩晕头痛、肢体麻木、震颤、目干、月经涩少;人卧血归于肝,血虚肝失其藏,故失眠;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沉细,皆是血虚的表现。肝有疏泄条达及调节周身血液的作用,若肝气不足,疏泄及调节血液的功能失常,故见疲乏、胆怯等症。
②肝火上炎:多由肝气郁而化火所致。临床可见头痛与眩晕同时并见,耳聋耳鸣,面红耳赤,口苦,甚则咯血、吐血、衄血,舌红赤,脉弦数。
面红、目赤、耳聋、耳呜、口苦均为肝火上炎的特点。若肝火迫血妄行,则可见咯血、吐血、衄血等症。
③肝阳上亢:本症多由于肝肾阴虚,不能制阳,,致使肝阳上亢而为病,多属本虚实标之症。主要症状为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呜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体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劲有力。
肝阳上亢,迫使气血充盈于上,故头痛,头胀,眩晕,耳鸣,耳聋,口燥咽干。肾阴不足,脑失充盈,加之肝阳上亢,故两目干涩,失眠健忘。阴血不足,不能濡养血脉,故肢体震颤。舌红少津,脉弦有力,亦为阴虚阳亢之征象。
P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