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白著的《大明神断(洪武元年1368)》讲述了洪武元年春,朱元璋亲率大军,御驾征讨元悍将王保保。丞相李善长与御史中丞刘伯温,以一正一副两位监国辅政大臣的身份留守应天府,辅佐太子朱标理政。
在驱破胡虏、消弭天灾、肃清纲纪等三大难题猝然齐袭而至之际,刘伯温在两三个月内巧妙布局,运用易理之学,深明天道人情,苦心孤诣,上解朱元璋开基拓业、击破王保保之大忧,中解淮西朋党在李彬一案上处心积虑之掣肘,下解江南黎庶缺乏人力抗灾之难处,推动尊法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坚定地维护了司法公正和吏治廉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明神断(洪武元年1368)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浩白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李浩白著的《大明神断(洪武元年1368)》讲述了洪武元年春,朱元璋亲率大军,御驾征讨元悍将王保保。丞相李善长与御史中丞刘伯温,以一正一副两位监国辅政大臣的身份留守应天府,辅佐太子朱标理政。 在驱破胡虏、消弭天灾、肃清纲纪等三大难题猝然齐袭而至之际,刘伯温在两三个月内巧妙布局,运用易理之学,深明天道人情,苦心孤诣,上解朱元璋开基拓业、击破王保保之大忧,中解淮西朋党在李彬一案上处心积虑之掣肘,下解江南黎庶缺乏人力抗灾之难处,推动尊法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坚定地维护了司法公正和吏治廉明。 作者简介 李浩白,1978年4月出生,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杂志社常务理事。曾荣获2010年重庆巴蜀青年文学入选奖,著有《盐战》、《抗日援朝1592》(上下)、《司马懿吃三国》(1-5)等历史畅销小说。 目录 第一章 李善长的侄儿摊上大案了 第二章 当官看来不好耍啊 第三章 不欺暗室,让上门求情者自己下定决心 第四章 拿对手的小动作,大做特做文章 第五章 揣摩皇帝意图,黑面判官看着办 第六章 朱元璋家训:该正时才正,该邪时就邪 第七章 悬而不决,只待秋后算总账 第八章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第九章 舍近求远,解后顾之忧 第十章 君臣无猜,才能上下相安 第十一章 朱元璋说得越客气,对大臣越是疏远 第十二章 南辕北辙,君臣走的不是一条道 第十三章 自贬离京,人去政才能兴 第十四章 阳谋为上:德胜于智,义胜于谋 尾声 附录一 刘伯温生平 附录二 烧饼歌 后记 深入浅出写春秋,丹青描来照汗青 ——《大明神断:洪武元年1368》创作谈 导语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千古谋略宗师,他洞彻天机、运筹帷幄、料事如神,助元璋定下百年基业,功冠有明一代。 李浩白著的《大明神断(洪武元年1368)》属于历史权谋小说,兼具悬疑色彩,同时与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其中的阴阳占卜预测学对读者具有吸引力。翻开本书,解码“大明神断”刘伯温的百战奇谋和帝王之术! 后记 深入浅出写春秋,丹青描来照汗青 ——《大明神断:洪武元年1368》创作谈 叔本华曾经说过:“历史上的伟人们,都是我 们人生的灯塔。如果没有他们光辉的品德照耀在天 空,我们将迷失在茫茫黑夜。”出于对刘基德才兼 备的敬仰,我提笔写下了这本书。 在“厚黑之学”“权谋之术”盛行的今天,在 饱读史书、鉴古察今的读者朋友眼里,刘基被视为 “诸葛孔明再世”的一流谋略大师。然而他们也许 没有重视刘基的为人、品行和他的爵号“诚意伯” 的完全一致性。读者们在书中能看出刘基究竟使出 了多少阴谋诡计吗?应该是很少的。在东征西战中 最为擅长谋略之术的他,却在开国建基、拨乱反正 时彻底摒弃了“谋略”,而是用自己百折不挠的“ 诚意”,维护了法律的权威。 这才是值得当代许多热衷权谋之术的人深思的 啊! 人们会说:“刘基最后还不是被逼得辞官归乡 了吗?他从一介布衣跃升为御史中丞,又从御史中 丞降回了一介布衣——算不上真正的成功者。”如 果以权位、利益、势力的大小为标准来衡量刘基, 他当然谈不上成功。但他得到了那份摁满了老百姓 血指印的“万民折”,得到了世人千秋万代的衷心 景仰,这才是他最大的成功。这样的成功,胡惟庸 得不到,李善长得不到,甚至朱元璋也没能得到。 凭这一点,刘基就堪与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大圣大贤 并肩而立了。 我这部作品实质上写的是明朝初年的一场“律 法之争”。整个故事的框架就来源于《明史·刘基 传》的一段话: 帝(指朱元璋)幸汴梁,(刘)基与左丞相李 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 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 置之法,人惮其严。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 李善长素昵之,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报可。 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李善长忤。帝归,想基僇 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会以旱求言 ,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处别营,凡数万人 ,阴气郁结。工匠死,胔骸暴露,吴将吏降者皆编 军户,足干和气。”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 。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所以从历史事件的史实性来讲,它是经得起严 格考究的。同时,我也没有单纯地拘泥于机械复述 历史的文本,而是揉碎了这些历史原料,运用小说 的美学原理重新“回炉”加以陶铸,利用鲜活灵动 的想象进行发酵,在这基础上再转化为真实可感的 艺术图像和历史画卷。可以这么说,我对里边每一 个情节的构思、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倾注了心血 ,也绞尽了脑汁。 在小说中,有铁面无私而又不失浓浓人情味的 刘基,有霸道独断而又不失以法为本的朱元璋,有 忠勤敏达而又护短念旧的李善长,有诡诈阴险而又 深怀异志的胡惟庸,有温文儒雅而又不失果断坚毅 的太子朱标,有英才特达而不失赤子之心的姚广孝 ,有刚决明理而又稍嫌稚嫩的朱棣……在这个小舞 台里,他们各自根据自己的历史定位与个性特色演 着自己的角色。我相信读者朋友们能够从中看出许 多不同的理念与行为碰撞产生的火花,从而体味出 一些符合自己需要的“立身之道”“为官之道”“ 处世之道”。 如果读者朋友们在看了这部作品后,能动情地 说“这部小说还是有些看头的”,我便谢天谢地、 心满意足了。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过:“那些伟大的 作品之所以深深感动了读者,首先是因为作品的情 景感动了作者自己。”这本书当然算不上是“伟大 的作品”,但是在我写到小说里几个情节的时候, 每次都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难以自抑:那 一个个鲜活而真诚的面影,朦胧了我的视野。 感谢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完 成《大明神断:洪武元年1368》的动力之源。读者 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作品有许多我精心镶嵌的格言 警句,它们粲然夺目,耐人寻味,堪称“智慧的结 晶,人生的财富”。 接下来,我要对这部作品中几个情节和人物的 构造进行解析,并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一些见解。 我要开门见山地着重指出一点:我们历史小说 家,应该本着“来源于历史的真实,兼而再高于历 史的真实”的态度进行创作,不应该把小说作品写 成机械刻板的历史教科书,也不应该只是像“文字 搬运工”一样机械重复地堆砌历史资料。我们应该 如同春蚕一般,吃到肚里的虽然是一片片嫩绿的桑 叶,然而最后吐将出来的却是一缕缕银亮的丝线。 这就是说,历史小说创作应当允许某种程度的艺术 虚构,但这种虚构必须建立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合情 合理的逻辑之上,而不是“戏说”“穿越”之类的 臆想和捏造。像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 海瑞》、二月河的《雍正王朝》就是这种创作方式 的典范之作。它们就做到了以最巧妙的艺术虚构反 映出隐藏在历史深处最贴切的真实。 现在,返回到我的这部作品来,我谈一谈几个 创作细节问题。 首先,是关于姚广孝这个人物在洪武元年出场 的问题。《明史》里记载了:“(姚)广孝少好学 ,工诗。与王宾、高启、杨孟载友善。宋濂、苏伯 衡 精彩页 李善长的侄儿摊上大案了 透蓝的天空低垂下来,仿佛快压到应天府大街上行人们的头顶。红彤彤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天上的云彩似乎全都被烤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园子里的树荫下,坐着一位身着青袍的清瘦老者和一位文官打扮的中年人,正在棋枰前默默地对弈。灼热的阳光从他们俩头上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了铜钱大小的——块块耀眼光斑,让人睁不开眼。正在对弈之中的那位青袍老者也似感到了阳光的刺眼,不禁伸出衣袖在眼前轻轻隔挡了一下。 “咦?刘先生今天下棋好像有点儿心不在焉哪。”那中年文官微笑着将一枚黑子放上棋枰,顺势提走了青袍老者那边几枚被他阻断了“气”的白子,“杨某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又吃掉了刘先生几个子儿!” 青袍老者深深一叹,忽然推枰而起,眯着一双老眼仰望着火盆一般热浪灸人的天穹,神情显得十分凝重,缓缓说道:“唉!从二月二十三起到现在,已经整整干旱五十多天了——江南十八郡的百姓可遭殃了!这五十多天来,大家一直没盼来雨水,纵是栽了秧、播了种,到地里也是个死,年底的收成自是好不起来了!” “是啊!”中年文官也放下手中拈着的棋子,站起身来,和他并肩而立,感慨不己,“李相国对这件事也焦虑得很,听说他要请应天府花雨寺的高僧来作法祈雨呢!” 青袍老者听了,眉头微微一皱,伸出手来,缓缓抚了抚胸前的须髯,神色却是不置可否。他心底暗想:这李善长也真有些可笑,平日里不知修渠筑库以蓄水防旱,到了今年大旱才“临时抱佛脚”,祈求苍天行云降雨。只是这般做法,却怕老天爷不“买账”啊! 原来,这青袍老者便是大明朝著名的开国功臣、现任御史中丞之职的刘基(刘基,字伯温,民间通称刘伯温)。那中年文官却是他朝中少有的几个挚友之一——中书省参知政事杨宪。今日刘基因身体不适未曾上朝,便在府中休闲养神,杨宪是在散朝之后顺道过来看望他的。 刘基站了片刻,又在藤椅上坐了下来,静静地看着杨宪,问道:“今日李相国和太子殿下在朝中议决了哪几件事?拣紧要的给老夫说说吧。” “哦……杨某知道刘先生又在关心那部《大明律》Ⅲ在全国颁布实施的事了。”杨宪像是早就揣摩到了刘基的心思似的,微笑着答道,“李相国和太子殿下对这事也抓得很紧呀!据各大州府报上来的消息来看,大家对《大明律》在民间的宣讲和执行还是做得蛮不错的。荆州那里严格遵照《大明律》,对几个囤积居奇、大发横财的土豪劣绅进行了惩处,百姓对此纷纷拍手叫好呢!” “嗯……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刘基认真听完了杨宪的话,不禁深深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忽又问道,“今日李相国可曾谈到陛下北伐胡虏又取得了何等伟绩?” “徐达大将军的东路大军已经打到了通州,伪元帝早就弃了大都逃向了漠北,胡元之灭指日可待。现在只有西路大军形势有些可虑……”杨宪蹙着双眉,忆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陛下六日之前已达开封府亲自指挥西路大军,正与李文忠、冯胜等将军谋划着一举歼灭盘踞在山西境内的贼酋王保保,目前尚无任何战报传来。” 刘基和杨宪口中所称的“陛下”,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前不久,朱元璋担忧北伐大业,不顾个人安危,亲率大军,御驾征讨元朝第一名将王保保。但王保保一向深明韬略,智勇双全,又在山西拥兵近四十万,是元贼众酋当中的顶尖人物,极难对付。朱元璋是否真能如他自己所言将其一举歼之?在刘基看来,这个把握并不太大。因此,在和丞相李善长作为一正一副两位监国大臣留守应天府的这段日子里,他最为忧虑的就是朱元璋此番御驾亲征顺利与否。 此刻听到杨宪声称前方尚无战报传来,刘基的眉头一下紧锁起来,轻轻叹了口气,慢慢说道:“其实,老夫倒并不怎么担忧陛下的龙体安危。陛下乃是命世之英、天纵奇才,自会逢凶化吉。老夫所忧之事,在于贼酋王保保倘若坚壁清野,固守山西,使我大明雄师求战不得,求退不能——双方相持不下,耗将下去……‘兵马交战,粮草为本’,我们就得千方百计为陛下多筹点儿粮食及时运送过去了……” 说到此处,他不禁抬头看了看炎炎烈日,满脸愁云,长叹一声:“你看这日头如此热辣,哪里有降雨泽民的迹象?唉,真是苦了黎民百姓了!” 杨宪听罢,也皱了皱眉头,若有所思地说道:“是啊!前方打仗急需粮食,后方却又无雨灌溉农田——我们就是催逼百姓也于心不忍哪!” “但愿苍天有眼,能及时降下甘霖化解这场旱灾吧!”刘基又从藤椅上站起身来,在树荫下慢慢踱了几圈,仰面望向那蔚蓝的天空,表情显得十分复杂,“老夫是相信‘天人感应’之理的:陛下驱除胡虏、废除苛政、肃清四海,乃是天意民心所归,自会获得天佑人助。这一场北伐之战,必定是不疲师、不累民便可大功告成!”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