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定的把尿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培养幼儿固定的生物钟,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据心理学研究统计,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要重复21次。
2.每次点名让妈妈把尿,说明妈妈与幼儿之间有一股天然的纽带联结着,有很强的依恋关系,是幼儿满足内心安全感的一种强烈需要。平时由于妈妈能给予幼儿更多的生活起居方面的照顾,于是与幼儿之间形成了某种更为紧密的默契。
老公公种了个萝卜,他对萝卜说:“长吧,长吧,萝卜啊,长大点啊!”萝卜越长越大,大得不得了。
老公公就去拔萝卜。他拉住萝卜的叶子,“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老公公喊:“老婆婆,快来帮忙拔萝卜!”“唉!来了,来了。”
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老婆婆喊:“小姑娘,快来帮忙拔萝卜!”“唉!来了,来了。”
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小姑娘喊:“小狗儿,快来帮忙拔萝卜!”“汪汪汪!来了,来了。”
小狗儿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小狗儿喊:“小花猫,快来帮忙拔萝卜!”“喵喵喵!来了,来了。”
小花猫拉着小狗儿,小狗儿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小花猫喊:“小耗子,快来帮忙拔萝卜!”“吱吱吱!来了,来了。”
小耗子拉着小花猫,小花猫拉着小狗儿,小狗儿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大萝卜有点动了,再用力地拔呀拔,大萝卜拔出来啦!
他们高高兴兴地把大萝卜抬回家去了。
1.豆豆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确实有明显的提升与进步,这点作为家长的我感到非常自豪与欣慰。平时我们常常给豆豆朗读各种童话故事及各种优秀的绘本故事。此外家长还要耐心地聆听幼儿的语言表达,多多与幼儿进行沟通。刚开始幼儿不能很好地表达时,不要立即打断,保护好幼儿强烈的表达欲望。
2.“听到老师说表现棒的就可以得到漂亮的贴画,豆豆马上就大声地数数,”从幼儿心理角度分析,这时幼儿会顺从甚至更积极的原因是自我意识在完善过程中,需要外界的肯定与加强,也是幼儿好胜心的一种呈现。针对这个阶段的幼儿,老师这样引导的方式是可取的,幼儿的“潜意识转化力”是通过自我暗示与外在暗示两种方式呈现,由于年龄偏小,更要借助于外在暗示的力量给予启发。
爸爸妈妈、小宝贝围坐成一圈。爸爸把一包贴纸展示给小宝贝看,说:“我想在你身上贴一张贴纸,你喜欢哪一张?”小宝贝选了一张之后,爸爸又问:“你希望我贴在哪里?”小宝贝告诉爸爸想要贴的位置,爸爸就把贴纸贴在相应的地方。然后小宝贝就接下去问坐在旁边的妈妈同样的问题。每个人都问了一遍且身上都贴了张贴纸之后,第一轮游戏就结束了。游戏可反复进行。
游戏目的: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
注:如果没有贴纸,也可以先引导幼儿作画,用画好的画来做游戏。
口吃俗称结巴,是言语节律和流畅性的障碍,常常表现为说话时有些字难以发出音、字音重复和语流阻滞。出现口吃的原因很多,部分是生理因素所致,更多的是心理因素。
对策:消除孩子的紧张或焦虑感,要耐心讲解并认识其危害性。家长或老师可以先一个字一个字地发音,让孩子模仿。整句话模仿得不错时,可以通过称赞来进行正面强化。同时,要注意的是,处于2~4岁年龄段的孩子,无论多么聪明都会有不能顺利表达意思的时候,因此一着急就有可能出现结巴,这时家长无须过分担忧。
1.培养幼儿与陌生人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首先要对幼儿的气质特点有充分了解,掌握幼儿的趋避性分值,这方面通过脑波与指纹交叉比对检测可以获知,然后才可因材施教,明明白白育儿。当然也可以通过经验判断,如幼儿面对陌生人群或陌生环境时,表现出来的是接受、从容得多还是逃避、害怕得多,重点在于自信心的建立。其次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创造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各种机会。
2.这个阶段幼儿情绪易变,也较难进行自我控制。常常会跟父母顶嘴,或跟父母的要求反着来,如长时间看动画片、抢他人玩具、不按时睡觉,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要给她,否则用哭闹或倒地翻滚来示威,这时家长要耐心给予安抚,忌情绪波动大。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弹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就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老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地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该换个曲调,弹弹小曲。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公明仪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最拿手的曲子。这回呢,老黄牛偶尔甩甩尾巴,赶着牛虻,仍然低头闷不吱声地吃草。
最后,老黄牛慢悠悠地走了。换个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见老黄牛始终无动于衷,很是失望。人们对他说:“你不要生气了!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是牛根本听不懂啊!”P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