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走了,他的手机照样“忙”着。
仍有山区的果农不时打来电话、发来短信,向他们的李教授“请教种果树的学问”。
那些远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还在盼着他去教他们种果树。
熟悉李保国的人都知道,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无论何时何地,素不相识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他便响应号召走进太行山深处的河北邢台县前南峪村。
从这里开始到生命的尽头,李保国把一生都献给了太行山。
“要啥啥没有,种啥啥不活”……当时的太行山,石头多、土层薄、不涵水,水旱灾频发。脱贫致富,成了山区群众的“心头大事”。
看着那一座座“石头山”,李保国反而来了“杠头”劲儿,把自己天天“钉”在了山上。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啃两口馒头;累了,挨着大树靠一会儿;困了,找个大石头眯一觉……他和课题组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一个月后,李保国采取“山中造地”的办法聚集土壤和水流取得成功。前南峪的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
李保国因势利导,引导农民栽苹果、种板栗。不会,就下“笨功夫”,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人盯人种……几年下来,前南峪不仅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脱贫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前南峪的“致富经”让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也让李保国心里更有了底。
1996年,一场暴雨刚刚冲毁了河北省内丘县岗底村,面对满村狼藉,当时一向硬气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哽咽难言。
李保国悄悄递给他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
一个月后,李保国带着妻子郭素萍搬到了岗底村,一住就是9年。
几年后,李保国当初的“一诺”生出了“千金”:岗底卖出了100元一个的“天价”苹果,村民人均收入从不足百元达到3万多元。
临城县城北的狐子沟,遍地砾石,无土无水,开发经济林简直就是一个神话。1996年,临城县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等合伙承包了那里的3500亩荒山冈,聘请李保国做技术指导。
李保国组织课题组专家实测了20多个土壤剖面,最终确定发展种植省水易管理的核桃。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大家一手找水源,一手下开沟换土改善土质。通过开山换土,一棵棵核桃苗扎根荒山。
在临城县,已有1万多农民靠种植薄皮核桃走上致富路。
从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到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一项项技术培育品牌,染绿了荒山,澄清了河水,点亮了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希望。
30多年来,正是靠着一股子“杠头”劲儿,李保国主持完成1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研成果,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直接帮扶40多个村致富,间接带动数百余村脱贫,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
“我是农民的儿子,最见不得农民穷!”农民出身的李保国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李保国走了,却留下了身后百姓对他绵远悠长的无尽思念,唯有他当初励志治理荒山、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誓言,回响在八百里太行,字字铿锵,言犹在耳。
P9-11
前言
第一章 新华社关于李保国先进事迹系列报道
了却百姓脱贫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林业专家李保国太行山科 技扶贫30年赢得社会敬仰
丰碑,矗立在太行山上——追记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论文,书写在太行山上——追记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大爱,倾洒在太行山上——追记全国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时代呼唤千万个李保国
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 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唱响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全国重大人物典型李保国诞生记
第二章 中央和河北省有关学习李保国精神的决定
中组部关于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共产党员”称号
中宣部关于“时代楷模”李保国同志的表彰决定
教育部关于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教师”荣誉称号的决定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广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
中国科协追授李保国“全国杰出科技人才”称号
国务院扶贫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追授李保国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河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作出《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第三章 但愿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第一节 “父老乡亲富起来,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第二节 “我是党员就应该带头把事做好”
第三节 不为名来 不为利去
第四节 科技 支部等于生产力
第四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一节 “多搞雪中送炭的技术,不做锦绣添花的文章”
第二节 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第三节 把我变成农民 把农民变成“我”
第五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一节 德高为师 学高为范
第二节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第三节 学生们心目中的李保国
第六章 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
第一节 李保国去世前工作情况回顾
第二节 上万群众送别“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第三节 李保国的未竟事业:打造太行山腾飞的“新航母”
第七章 时代楷模李保国事迹报告会摘录
第一节 李保国的三个家
第二节 我们的严师慈父
第三节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第四节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附录一 李保国生平简介
附录二 李保国生前获奖情况
30多年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李保国一头扎进太行山,每年深入山区200多天,带领10万群众脱贫致富,把荒山变成了“金山”,走出了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山区扶贫新路。
李保国对科技创新的执着、对农民兄弟的感情、对老区脱贫的坚持,被誉为“太行新愚公”,赢得了太行山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戴和敬仰。
李保国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共产党员要像他一样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像他一样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走群众路线,为群众解忧;像他一样掌握富民的科技,始终居于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像他那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排除万难,把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变为现实。“一个心眼为百姓,不为名来,农民才信你,不为利去,农民才听你。只要干事,终究会有人认可”,李保国的这几句平实的话语,可谓字字珠玑,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参悟、践行。
李保国是科技工作者的楷模。科技工作者要像他一样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把群众急需的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实践中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研究出成果就马上指导实践,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学技术走出“象牙塔”,去接受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
李保国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让教学有的放矢。以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和引导学生扎根基层、造福人民,让学生认识到基层是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李保国更是全民学习的楷模。每一位公民要像他一样牢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树立和夯实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高尚的人、纯洁的人,把报效国家、服务大众作为人生最大享受和最高追求。
在李保国看来,“全面建小康,短板难点在山区;扶贫攻坚,科学技术是杠杆。”李保国科技扶贫使10万农民脱贫致富,使千万亩荒山变绿,让我们看到了山区脱贫致富的巨大空间和潜力。扶贫工作不能坐等国家支持,而应主动作为,特别要将科技作为精;隹扶贫的内生动力,让科技真正成为改变贫困地区群众命运的强大推动力量。
各大科研机构和院校要坚持“生产经营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经营解难,生产实践充实教学内容”的理念,强力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科研、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鼓励专家学者和科研人才学会用群众的语言传播科技知识,用群众听得懂的技术指导实践。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正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我国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脱贫攻坚工作已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是英雄模范辈出的时代。李保国就是这样一个时代造就的时代英雄、时代楷模。
正如李保国在太行山扶贫中还有许多未竞的事业需要有人跟进,我国各行各业、各项事业都需要李保国式的先进人物和广大群众肩并肩、心连心,共同奋斗,攻坚克难,共同实现美好的中国梦。伟大的时代呼唤千万个李保国!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的追求。2016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是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王洪峰和王昆,在采访报道李保国先进事迹的基础上结集成稿的图书。
太行石头多,太行多故事。
提起李保国,人们说,他的故事就像太行山的石头一样多:
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推广36项实用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超过35亿元,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
王洪峰和王昆编著的这本《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