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台前幕后全揭秘!
20周年珍藏纪念,廿年不忘,致敬经典,家迷必收!
导演英达、编剧英壮,长篇独家专访!
主演杨立新、梁天、赵明明、关凌、沈畅、李眉……客串明星韩影、金雅琴、李明启、何冰、杨青……细数陈年爆笑段子,重温拍摄温馨花絮,深情追忆逝者。
导演英达、《泰囧》编剧束焕推荐作序。
大量珍贵图片首度公开!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该剧1994年首播,2014年是该剧播出20周年。本书作者郑猛是一位职业记者,也是《我爱我家》的资深爱好者与研究者,历时数月采访了包括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人员、幕后工作人员等等当事人演职人员30余位,获得大量珍贵的台前幕后第一手资料。本书既是《我爱我家》20周年的回顾与致敬之作,可以使观众更深入了解该剧的方方面面,也对喜剧从业者、爱好者,影视专业人士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十年前,一群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用无法想象的创作热情,组成了无法复制的精英团队,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书写了一段传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了一代代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二十年来,“我家”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却令人念念不忘。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到底是如何炼成的?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以至于二十年的努力仍旧难以企及最初的高度?
二十年后,《我爱我家》作者郑猛带我们敲开了“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我们这才惊觉,回不去的不仅有辉煌的九十年代,还有精诚团结、亲如一家的剧组,比明星光环更加耀眼的是不随时间推移而消逝的情谊。
1.学院来了年轻人
1993年5月初,中国工人运动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演播室开始热闹起来。
一群电视人搬着道具、扛着机器来到这里,有条不紊地在四百平米演播室布置现场。他们所搭的景致在这间演播室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心区类似一个家庭的客厅,但只有三面墙,旁边还有厨房和饭厅。布景正对着的一面,则是用木板搭成的看台。
这群人以年轻人居多,为首的是一个稍稍显胖、高高大大的年轻人,戴着略显夸张的宽边高度眼镜。尽管他还不到三十三岁,但微微长出的络腮胡子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些。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个年轻人有些眼熟。刚刚播完的室内电视剧《爱你没商量》里面就有他的演出。再早几年的电视剧《围城》里,他扮演的赵辛楣令人印象颇深。
此人的姓氏非常少见,姓英,名叫英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
虽然已经从事了多年的表演工作,但英达内心一直想的是独立做导演,而且要导演的作品形式在国内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情景喜剧。
从工作人员所穿T恤衫上的卡通字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似乎有些语病,叫作《我爱我家》。
2.定名《我爱我家》
英达所在的英家,曾经显赫一时。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祖父英千里是教育家,父亲英若诚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翻译家和话剧导演,还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
自北京七十二中毕业之后,1979年英达考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一直想当演员的他在学校搞起了北大话剧社,在剧社做导演和组织工作。1983年大学毕业,英达获得了科学理学学士学位。他原来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但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只能按照心理学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书。他不甘心一生以教书为业,就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戏剧知识。
1984年9月,美国导演乔治·C·怀特来中国执导黄宗江改编的话剧,在黄宗江的推荐下,英达为怀特做翻译和导游。怀特对英达很满意,了解到他的志向后,给英达提供了去美国奥尼尔戏剧学院短期学习的机会。学完之后,英达又到美国密苏里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导演和表演,并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中国导演谢晋到美国拍摄《最后的贵族》,英达在剧组做了副导演。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斯比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觉得这一剧种非常新鲜,萌发了把它带回中国的想法。 谁知回到国内后,英达这个计划很多年都没能实施。到1993开拍《我爱我家》之前,他在影视圈打拼多年,做过副导演,也做过演员。在塑造影视人物的同时,英达一直没有放弃导演情景喜剧的计划,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英达曾把这个想法告诉当时文学圈和影视圈的红人王朔。王朔创作的小说在当年风头无两,《顽主》、《玩儿的就是心跳》中塑造的人物玩世不恭,作品饱受争议却也大受欢迎,而后他又目光敏锐地进入影视圈呼风唤雨。
早在1991年筹拍《编辑部的故事》时,王朔就跟英达提出要不要加笑声,做成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完全符合情景喜剧的特点,六至七个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固定,还是系列剧,这些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部情景喜剧。英达当时就提出,情景喜剧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带观众,不能随便加入罐头笑声。后来主创人员不知具体如何操作,只能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拍摄。
其实英达当时留有一点私心,想把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留给自己。对于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来说,已经拍出了《四世同堂》、《渴望》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差这一部。而对于英达来说,他本来是学导演的,这些年当演员是临时客串,早就想独立执导了。
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按照他们的设计,这部剧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经过多次探讨,最后写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还没有想好。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当时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
英达当时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所以接下来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钱。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过把瘾就死》、《玩儿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还是《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过目不忘。
于是,策划案的空白处填上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经过几番并不算轻松的游说,投资终于拉来了。论起来,投资人马景全也是英达的远房亲戚,他是英达另一个堂弟英宁的舅舅。英宁从小在长春长大,刚刚从吉林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为使堂哥能够圆做导演的梦,英宁也一直跑前跑后。后来,英宁也参与到《我爱我家》的拍摄当中。
P9-13
喜剧难为/英达
当初拍《我爱我家》这个戏的时候,我们也就是把它当作一部戏,我真的没有想到,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它会变成一个——能不能叫传奇——反正很经典的一部作品。谢谢所有热爱《我爱我家》的朋友们。
我是搞喜剧的,甚至成了某一种喜剧形式——中国情景喜剧某种意义上的代表。这是我非常不好意思的,我只是介绍美国情景喜剧的形式进入中国,并做了最早的实践工作,美国人好夸张捧人,《时代周刊》说我是“中国情景喜剧之父”。我在有些场合郑重地说过,我只是介绍情景喜剧进入中国而已。
令我欣慰的是我快乐地工作,尤其外人更多地看到我们的快乐,但制作喜剧的过程却包含着许多的为难。喜剧难搞,好事难为。喜剧是人文的,即便它没有深刻思索,它至少也是讨好人生的,不敢凌驾于谁人之上。它不太容易被买账,相对于人生悲剧素材,喜剧的素材是少的,而且是重复的。长期以来,悲剧、正剧被认为是思索,而喜剧被认为是闲扯。正剧安排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喜剧只占休闲时光,这是忽视喜剧社会功能的一种做法。喜剧是缓解生活压力的有效方式,在社会生活紧张时期与平和时期都是如此,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喜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软动力和润滑剂,是柔韧而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生存幸福状态的标志。不懂悲剧的人做不了喜剧,不知悲从何来,怎知喜从天降?喜剧是把欢乐送给别人的事业,对人生五味体验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剧。喜剧是含泪的笑,不是傻笑。喜剧是鼓舞的笑,它对时代的进步有会心的理解与配合,不是“愤青”,不是“嬉皮士”。喜剧绝不是个人喜怒哀乐的心理发泄,喜剧把现实消解为平和与有建设性的思想,而后作为一剂作料扔进大家晚餐的饭锅里。
喜剧是有思想的,是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思想发挥的自由的源头。但喜剧自己却没有独创思想,它不是革命者,只是一个传递快乐消息的报童,它努力把先进的思想,以它的形式做一下传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更广大的认可。喜剧是个抄袭思想和传播思想的行业,它不创造,但改造,使之喜闻乐见。它与思想者同行,与世俗同乐,不激烈,积蕴人缘,把进步与反思作潜台词,与你商量与你玩儿,笑骂由你我不急。喜剧的被喜爱,不仅和喜剧工作者有关,和喜剧命运也有关,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进步与反思,中国连最基本的喜剧——相声都没了,大家看什么去?
中国传统笑话集《笑林广记》里,记载了大量中国人贫困中的笑。贫困的人要笑,用笑话来慰藉人生,那么而今富足起来的中国人要笑得更多才是。笑对人生是中国人的精神,但我们却做得太差太差,与时代对笑声的需求相差太远太远,这对搞喜剧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羞憾,因此我们要努力前行。 总是做得不那么太好,不能那么尽如人意,我和我的伙伴们皱眉思索。我感谢一切帮助我和批评我的人们,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生活得幸福和快乐。我愿倾尽终生,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注释爷奶叔婶姑姨和小侄子小侄女们的幸福。
【作者介绍】英达,《我爱我家》导演。
1994年偶然看到《我爱我家》时,我刚刚上高中。
当天晚上乱按遥控器找到一个台正播放电视剧片头,“策划王朔”四个字吸引住了我。那已经是《我爱我家》的第五集,《亲家母到俺家》。一开场就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包括宋丹丹、梁天和赵明明,其他人都不太熟。而后扮演亲家母的韩影出场,动作和台词都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不过让我感到纳闷的是,这个电视剧的形式从来没有见过,说几句话就笑一声,特别像喜剧小品,但画面里又是电视剧的场景,看不到观众在哪里。不管怎么样,我对这种形式非常喜欢。那时我每天都写日记,当天晚上看完就把这两集的剧情和内心对它的喜爱,写进日记本里。那之后我一集一集追着看,遇到特别精彩的就写进日记。很快四十集播完了,有些怅然若失,但看到最后一集播完之后所打的字幕“前四十集完”,就盼着接下来能看到它的续集。当然,后来也如愿以偿。
再往后就盼着它的重播,只要电视上播放就津津有味地看,至今不知看了多少遍。《我爱我家》好像有一种气场,只要它的画面和声音在家中出现,屋里的空气仿佛也随着快乐起来。
看得多了,很多台词就熟悉起来,有时在生活中遇到某些场景,还能立即想起剧中的对白,在心里偷笑一下。后来接触网络才发现,喜欢《我爱我家》的大有人在,有的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痴迷者们以说起剧中的台词为乐,很多时候简单几个字和一幅剧照就是大家的快乐密码,无需多言便能心领神会。
不过大家对《我爱我家》的挖掘多限于台词和剧情,而对其背后拍摄的情形却知之甚少,同时又有了解的欲望。遗憾的是此剧拍摄期间媒体还不太发达,更没有网络,很多似是而非的说法在坊间流行,缺乏确凿的信息。于是2013年初我萌生了为《我爱我家》写一本书的想法,就暗下决心将想法付诸行动。恰好在这个时候,有些媒体想做《我爱我家》20年的专题文章,请我帮他们想一下专题该如何呈现。
参与专题的经历帮我打开了采访《我爱我家》当事人的大门,通,过采访一个又一个的主演,我联系到更多台前幕后的演职人员。我的想法是不留遗憾,只要能采访到的,哪怕是一个小配角,我也要和他取得联系,请他回忆一下当年的拍摄细节。
采访并非一帆风顺。有些人托各方面关系都联系不到,联系到了又不愿接受采访,还有的当年的小配角如今已经威为知名演员,对《我爱我家》并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甚至感觉为此写本书有些小题大做。由于年代久远,还有些人已经记不清楚当年的细节,也很难说出太多拍摄故事。另外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忆和说法,很难说谁对谁错。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怀有对《我爱我家》的热爱,哪怕自己只是扮演了其中一个配角,也还能声情并茂地叙述当年的台词,说起剧中的方言。
比如李明启老师,采访过程中她随口就说起自己所扮演的李大妈的台词,还做出剧中“擦皮球”的动作。采访结束的路上,我收到李老师发来的一条短信:一定要写上,第一是大作家梁左剧本写得好,故事贴近生活,人物鲜明,让我享受了这个创作过程,过去多少年我都不能忘。而后她又补发了一条:还要写上,永远怀念大作家梁左。
在韩影老师家,她说起和平母亲那一段经典的哭腔表演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欢,当场还唱了几旬,讲起她处理这段台词的考虑。另外那两旬毛主席诗词的大鼓,她也随口哼唱了出来。
金雅琴老师今年已经虚岁九十高龄,耳力已经非常不好,我每提一个问题,都要凑到她耳边大声说出。但金老师的思维还是非常活跃,而且多年表演话剧的经验给了她一条好嗓子,每回答一个问题都掷地有声,不仅能清晰地想起当年的故事,而且每一段话结束都不忘抖一个小包袱,紧接着就是她招牌式的爽朗的笑声。
有很多人怀念《我爱我家》剧组那种亲如一家的气氛,而这种气氛后来在其他剧组很难找到了。
《我爱我家》成功绝非偶然,它是精英团队合作的结果,就像林丛老师所说,当时剧组的人有一种后来再也无法复制的热情。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内心也充满矛盾。《我爱我家》整整一百二十集,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但在书中不可能每集都一一尽述。挑选目前这些剧集进行描述的主要考虑是,采访到了这一集的背后故事。如果没有获得这样的幕后资料,哪怕那一集特别精彩,也没有单独拿出来详述。为弥补这小小的遗憾,将另外一些集的经典台词作为“遗珠”,列在了前述备集的描写之后。
对于一样美好的事物,总想了解它更多更多。已经努力争取,然而终有遗憾。不过这也没有什么,《我爱我家》的故事可能永远也发掘不尽,就像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会永远存在一样。
感谢英达导演,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专门腾出三个多小时接受采访,细述陈年往事毫不介怀;感谢文兴宇老师的爱人张克境老师,不仅讲述了文老师过去的点点滴滴,还通过表达她与文老师的深厚情感,让我体会到夫妻和谐相处之道;感谢臧里老师,提供多人联系方式的同时,痛快地答应并完成了对文兴宇老师的追忆文章;感谢英宁老师,不仅生动详细地讲起当年的故事,而后又不厌其烦地多次提供剧中演职人员的联系方式;感谢李眉老师的信任,把息影十年后第一个采访机会给了我,并坦陈内心的遗憾;感谢金雅琴老师,九十岁高龄依然快乐真诚地接受采访;感谢韩影老师,身体贵有小恙却热情十足与我长聊两个小时;感谢王小京老师,提供精心挑选的珍贵的剧组剧照;感谢贾乐松老师,电话聊完后又发邮件补充讲述剧组陕乐的事情;感谢杨青老师,专门从德国打来电话沉静内敛地谈自己塑造人物的心得;感谢杨立新老师,在节奏紧凑的片场间隙边吃饭边聊拍摄旧事;感谢张越老师在日播节目任务压身的紧张之余,夜里与我聊了两个多小时。感谢所有当面或电话里,向我谈起《我爱我家》的剧组台前幕后的老师们。
感谢李牛牛、李妖妖、李谦,使我能快速地找到当事人进行采访;感谢郭峰、苏宇、汤浩、金弋琳、吕彦妮、李智勇、于嘉、东东枪、单炜炜、李星文、蔡春猪、侯林林、苏牧、于奎潮、梁彦、刘波、赵宁、高颖、臧博、马晓征等,在我不同的采写阶段给予的各种帮助,尤其是“我爱我家全球影迷会”微博的主页君“凉油锅”——郭峰,他凭借对《我爱我家》了如指掌的熟悉程度和细腻如发的思维,不厌其烦地答复了我许多问题。还要特别感谢《读库》主编张立宪老师,他不拘一格地接受了我写《我爱我家》的部分稿件,让我所喜爱的两样美好事物有了交集。
感谢新星出版社接受我的书稿,感谢副总编辑刘丽华老师、责任编辑黄珊珊、营销编辑景振华为本书付出的辛劳。
2009年爱人怀孕的时候,我们两人在家把珍藏的《我爱我家》DVD从头到尾重看了一遍。重新获得快乐的同时,我们想到是否可以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一个小名——扣子。在《我爱我家》里,扣子显得有些神秘,被人多次提及,她是圆圆邻居家的女孩儿,也是圆圆的同班同学和闺蜜。2009年9月,我们家的扣子降生。而今她已经4岁半多,已经隐约知道自己的小名和《我爱我家》这部剧的渊源。
希望扣子长大也能喜欢《我爱我家》,喜欢这本与她有一定关系的书。
郑猛
2014年5月
喜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软动力和润滑剂,是柔韧而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生存状态幸福的标志。不懂悲剧的人做不了喜剧,对人生五味体验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剧。喜剧是含泪的笑。喜剧是鼓舞的笑,它对时代的进步有会心的理解与配合。
——英达
他(梁左)和英达先生合作推出的一百二十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是这一盛行世界的喜剧形式在我国的首创。该剧在观众中获得的巨大反响和广泛认同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喜剧观念和欣赏趣味,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并造成了这一形式在我国荧屏的流行和推广,造就了一代喜剧新人。该剧达到的高度至今仍是一座无人超越的山峰。
——王朔
《我爱我家》其实有点悲剧色彩,难以逾越的原因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创作环境。比如编剧部门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厚的生活积淀,不是每个编剧、每次创作都能有这样的基础。再比如演员几乎没有一个是冲着钱来的,那时候演员的用功也不可想象,现在起码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英壮
《我爱我家》是观众眼中的经典,也是学习喜剧创作的优秀教科书。这本书不光是纪念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也是纪念辉煌的九十年代,和我们逝去的青春。
——束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