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船户高中新闻社一年级学生瓜野,主张校报应该积极刊登校外新闻,可他总会被堂岛社长的反对轻易地驳倒。某天,新闻社另一个社员的提案为他打开了突破口。在干劲十足的瓜野摸索着该写篇什么报道才好时,他发现木良市频发的小规模纵火事件之间存在共通特征……描写了历经将近一年的纵火犯追踪过程。 “小市民”系列第三集(上卷),重磅来袭! 作者简介 米泽穗信,1978年生。2001年《冰果》获得第5届角川学园小说大奖候补,2007年《心里有数的人》获得第60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候补,2008年《算计》获得第8届本格推理大奖候补,2010年《追想五断章》获得第63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候补、第10届本格推理大奖候补,2011年《折断的龙骨》获得第64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第11届本格推理大奖候补、第24届山本周五郎奖候补。 目录 意外之秋 温暖之冬 困惑之春 导语 本作是日本推理大师米泽穗信所写的“小市民”系列故事,与其之前所写“冰菓”系列同为青春校园推理题材。 “米泽”式的日常轻松推理,将平淡的日常生活琐事构架成“谜团”,与生活息息相关,让读者更有代入感,深受读者喜爱。 精彩页 在约定的时间到达之前,我一直在图书室里看书。 升上高中之后,我就很少去图书室了。我并不是一个书迷,但若是总窝在图书室里,周围人便会把你当成书迷。“效仿恶人去杀人,自己就会变成恶人。效仿贤者去行善,即便是伪装,仍称得上贤明。”(注:节选自日本歌人吉田兼好所著的《徒然草》。)而我,既不效仿书迷,也不效仿恶人,更不效仿智者。经过反复的否定之后,最终呈现出来的神圣形象,正是我一心追求的“小市民”。 我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间差不多了,便站了起来。在把手里的小说放回书架之际,从百叶窗的缝隙间流泻而出的红光引起了我的注意。暑假结束,白昼变短,太阳已经开始落山。一年里总会碰上那么几次,黄昏的火烧云红得让你眼睛发疼,心里发毛。 红色的光照耀着整条走廊,一直延伸到细长校舍的尽头。我一边沿着这条走廊前行,一边琢磨着口袋里的一张便条。 不知什么时候,这张便条出现在我的课桌里。内容是约我放学后在教室见面,没有落款,也没写目的。应该说,这张便条是不是给我的,还得打个问号。当然,我也可以无视它,不过难得有人约我。提心吊胆地去赴会不也挺小市民的吗,我想。 临近放学时间,走廊上学生很少。自从我升上高二之后,已过了孟个月。进入九月,先不说气温,就连情绪也已入了秋。 在学校待的时间也不短了,熟面孔多少是增加了些。比如,刚才擦身而过的男生,我经常看见他。他好像是加入过学生会吧,要不就是在哪个社团里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然而就算面熟,我也不记得对方是谁,当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恐怕他也不知道我的名字吧。因此我们就这样默默地擦肩而过了,仿佛彼此都不存在似的。 经过长期的苦战之后,我终于把应该客气地与人保持的距离掌握得恰到好处。我可以自信地说,在学校里的我就是一个同学们会觉得“好像是有这么一个人”的人。有我,很自然;没我,也没什么不自然。 尽管如此,我还是被人叫了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掏出了口袋里的便条。 刚看到它时,我以为这是从笔记本上裁下的一角,仔细一看却发现有些不同。纸的一侧有一排细细的孔缝,说明它应该来自便于整齐撕下内页的便条本。那个把我叫出来的人,似乎是一个会随身携带便条本的人。 纸上写的内容很简短。放学后五点半请一个人来教室等着你字写得绝对算不上好看,但也不潦草。可以说是男生的笔迹,也可以说出白女生之手。蓝色笔迹,用的是水性圆珠笔。字迹感觉很柔和,单就印象来说,我觉得对方大概是一个细腻的男性吧。 从字面来看,也能读到几点信息。 说是“来教室”,船户高中可有几十间教室。对方并未指定是“哪间教室”,说明就是指我所在的高二A班的教室。而“放学后”也没写明是几月几日的放学后,说明就是今天放学后。 反之,假如对方是高二B班的学生,为了表示“不是B班教室”,对方应该会写明“来A班教室”或“来某个指定教室”。同样,因为对方很难判断这张便条能否在今天送到我手里,所以应该也会写上日期才对。 因此,约我的这位估计是我的同班同学。 一个男生从沐浴在红光中的走廊对面向我走来。这次是彼此都认识的人,高一和高二我们都在一个班。他性格爽朗,对谁都很坦率大方。遇到需要全班参与的活动时,他会亲切地来找我搭话。而我也觉得需要回应他这份好意,于是微笑作答。不过现在,我们果然还是选择了目不斜视地擦肩而过。我想不起他的名字,是叫岩山还是岩手来着,我只记得好像有一个“岩”字。 我再次把视线移到手里的便条上。 文字虽短。却意味深长。“一个人”和“等着你”用的是平假名,如果说这是有意为之,倒也挺有想法的。这让“约人”的印象稍微柔和了一点。不用汉字而用平假名,大约对方是一个习惯手写的人也说不定。(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