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海男,女,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女性先锋作家代表人之一。 曾获1996年刘丽安诗歌奖;中国新时期十大女诗人殊荣奖;2005年《诗歌报》年度诗人奖;2008年《诗歌月刊》实力派诗人奖;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14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海男的跨文本写作《男人传》《女人传》《身体传》《爱情传》等;长篇小说代表作《花纹》《夜生活》《马帮城》《私生活》;散文集《空中花园》《屏风中的声音》《我的魔法之旅》《请男人干杯》等;诗歌集《唇色》《虚构的玫瑰》《是什么在背后》等。 现为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后记 我在梦境和现实之中一次又一次地访问了香格里拉。 这本书的完成对我来说是展现梦境的经历,因为这次行走 ,我就决定了想了一本书,一本在梦境和现实之中展现香 格里拉的神祗、花朵、牧场、峡谷、雪山之谜的书。之后 ,我很多次去过香格里拉,我认识了这样的一些朋友:迪 庆州史志办的史义,迪庆州政协的刘群,原中甸县委的齐 扎拉,原中甸县县志办的李承翰、赵松发,德钦县县志办 的取品、汤元成,德钦县人民政府的唐玉春等朋友,我还 认识了一些牧人、酿酒师、赶马人的朋友,在翁水完小我 认识了翁水村小学的教师和梅美、和进林等人……我还认 识了众多的卓玛和扎西……从香格里拉回来后,我开始进 入了这本书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之中我得到了一生中最深 情的梦境的展现,我得到了美,我得到了一次梦的沉醉。 由此,感谢香格里拉的朋友们,通过你们的酒歌、形象我 感受到了香格里拉在哪里。最后我还感谢在这两次香格里 拉之行中为我们驾驭着乌托邦方向的两位诗意的张继武、 杨松文师傅,还有刘存沛老师,是他们的存在和诗意使我 赢得了在香格里拉梦境之中穿行的幸福时光。 目录 第一章 香格里拉大峡谷 发现了虎跳峡镇 通往虎跳峡的路有多远 危崖跃出的虎跳峡 进入碧让峡谷的路 红色的山冈 呈现香格里拉梦境的大峡谷 漫游者出入的大峡谷 峡谷深处的迷路者 澜沧江河谷的太阳 澜沧江峡谷腹地上的一只鸟 悬住人体的溜筒江渡 澜沧江上游的岩墙 第二章 香格里拉的湖 当我们越过高原看见了湖 然后看见了卓玛 离开了一条圆木铺成的路 通往碧塔海的路有多远 卓玛的湖和仙女的湖 湖边的马群 黑颈鹤来临的时候 醒来的纳帕海 进入睡眠的纳帕海 到白水台去 仙人遗址 一个纳西老人每天走的路 第三章 青稞与牦牛 青稞的愿望 当牦牛面对青稞 青稞架为什么迎着太阳 一个牧人与青稞、牦牛在一起 藏族聚居地的青稞酿酒师 如果看不见青稞与牦牛 铃声系住了一群牦牛的梦境 回家的路有多远 朝着夕阳下的藏地走去 我看见的青稞和牦牛 第四章 香格里拉的雪山 雪山下的升平镇 梅里雪山 凌晨的卡瓦格博 面茨姆峰醒来了 雨崩村 明永冰川在哪里 缓缓融解的冰川之谜 哈巴雪峰上的杜鹃花 植物标本的天堂 当白茫雪山被秋色笼罩 动物的乐园 滇金丝猴在哪里游戏世界 第五章 香格里拉的茶马古道 马蹄声从梦中传来 茶马古道的现实 茶马古道的月光之城 214国道的澜沧江流域 小镇奔子栏 马背上的峡谷 马帮部落的一个子孙 古道上的一个女人 洛克 被遗弃的古道 马背上的现代商人 第六章 香格里拉的神 有谁看见过神 当日出笼罩着松赞林寺 路上的一群僧侣到哪里去 香客的足迹 传教士从澜沧江进入了茨中村 越过江水,越过钟楼 看见了茨中教堂 茨中村的葡萄园 琥珀色的茨中村 寂静中的东竹林寺 诵经仪式 身体的神祗 红、黄、蓝经幡 第七章 香格里拉的草甸子 仿效一头牦牛的脚步声 雪山下的村落 中甸马 牦牛和犏牛 牧人齐扎拉 牦牛留下的粪便 草甸子上的花园 康巴男人扎西 牧人在午后的低吟 香格里拉的一只水瓮 康巴男人的女人 一条河流绕着草甸子有多少圈 第八章 酥油 嗅到酥油味就看见了牧人 木碗中的人间烟火 酥油花 如果你不会喝酥油茶 在升天的时候 点燃一盏酥油灯 被酥油味熏醉了的婚礼 绕世界一圈回到了中旬 喝完酥油茶,牵着藏犬 马背上的酥油糌粑 第九章 香格里拉的云、舞、酒 雨崩村上空的彩云 在彩云间出现的天生桥 热巴舞 弦子舞 锅庄舞 酒味像藏族少女的唇香 牧人、青稞酒和葵花籽 想靠近一只澜沧江大峡谷的鹰 每片树叶荡漾着阳光 月光城中的舞女 日光城中穿巡的牧民 第十章 香格里拉的红军 中心镇公堂的红色之光 马灯、小锅、匕首 红军桥 红军革命烈士公墓 翁水村 翁水村小学 系着红皮带的小牧民 香格里拉地区的红色 后记(代跋) 精彩页 第一章香格里拉大峡谷 什么是耳朵?什么是时间?这称为音乐曲调的一系列特殊的声音,一支无形的、虚幻的从未将露水从任何草地上拂去的军队,它是否能被风吹穿过自荷马以降的若干世纪来到我这里,它是否曾熟悉眼下震动我耳膜的空中神秘的魔力呢? ——梭罗 发现了虎跳峡镇 既然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已经决定出发,并且带上了耳朵和心灵还有勇气,我们就可以离开原来的地方。在车轮卷起尘埃的那一刹那,秋叶已经授予我们的旅程一片橘红色风景,接着我们就在那天下午发现了虎跳峡镇。雾从出门的那一刻就笼罩着,并不让我们轻易看见香格里拉世界。但雾却揭开了虎跳峡镇:这是下午,不同于任何时间的午后时间,这座从某一山丘深处隐蔽着真实身份的小镇终于露面了。 它的露面意味着我们进入了香格里拉的路线,虎跳峡镇只是世界上最小的小镇,置身在小镇中的人口比起稠密的地区来,仿佛一片树叶中疏密相连的纹线。如果它迟迟未露面,那么我们得乘车在世界的地图上艰难地寻找,因为这是神安排的普遍法则,如果在我们的旅途中没有出现虎跳峡镇,意味着我们无法进入香格里拉。然而,我说过,我们既然已经虔诚地带上耳朵和心灵出发,我们就决不会与虎跳峡镇错过。这时,我们逢着了一辆又一辆车,在虎跳峡镇你可以看见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车型,车身进入了神安排的普遍法则。这里有卡车,车身上负载的沉沉物体使我们模糊地感到它已经被一座座大峡谷训练过,因而,年轻的卡车司机皮肤黝黑,他们也许就来自香格里拉的藏区,看见他们,似乎就看见了靠诚实和智慧在雪山下生活的香格里拉的庶民;北京吉普和三菱车来自两个不同的国家,它们的车身为探险者设置好了越过危险的诀窍,乘着这两类车的人在出发之前已经梦见过了车轮绕着世界的香格里拉在旋转,那是马帮队伍游走过的道路,那是绕世界一圈之后发现了云端的路线;也有小轿车,这些蜗牛般的小轿车的身体已经被路上的泥濯洗过,不过,在我认为,泥同样是世界深处最干净的事物之一,尤其是通往香格里拉路上的泥,它是环绕车轮的芳香……还有旅行车,车身巨大,可以想象它进入通往香格里拉的路要花费多大的力气。然而,那些手握方向盘的男人,已经一次次地进入过藏区,进入过无人区,进入过高海拔的高原,他们在神祗的安排之下正将外地的客人带进神奇的通往香格里拉的路上去。 虎跳峡镇的客栈像张开了的群山怀抱,有时候看上去像鱼,鱼也可以张开怀抱吗?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这是生命过程中,周而复始的一种场景:当我们感到夕阳罩住群山时,离天黑已经越来越近,也就是说,天色合拢,暮色降临,是神祗让我们获得梦境的一次机会。我们进入了一家客栈,这是典型的虎跳峡镇的客栈,硕多岗河的水声从窗口进入耳朵,我不得不再一次这样倾诉:既然我们已经带上了耳朵和心灵出发,就要让耳朵进入魔法之中去,听见窗外的硕多岗河咆哮着,我已经知道这条河流,它将朝着金沙江咆哮而去,金沙江就枕着虎跳峡镇的一只耳朵,在它的身边将稍纵即逝的美景短促地停留,它停留的时间只是人类时间中的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然而,尽管如此,它却用不同的形式停留着。现在,还是让我回到虎跳峡镇的客栈,让我熄灭灯,站在窗口,迎着一条秋季的硕多岗河,希图尽早地进入梦境去,是我每一天的理想,因为只有梦境中看见的情境才可能展现出我即将去寻访的香格里拉王国。这一刻我听见了马啸声,它犹如来不及环绕一圈的音符,从静寂之中升起。我仰起头来,在黑夜中四处搜寻着马长啸的地方,我看见了几匹马过夜的地方,在我们客栈的50米之外,在那些用横木搭起的空间,就是马停止了马蹄之声,闭上了双眼做梦的地方。这时,就在这时,我似乎看见了一支马帮队伍,它是过去部落之中坚持拒绝在公路中跟随车轮的队伍,它永远枕着一条条盘桓在高原深处的古道,因而也可以说我在50米之外看到的马匹再一次证实了虎跳峡镇是一座敞开的小镇,在昔日的历史中,一支支马帮队伍从这里经过了虎跳峡的落日进入中甸,就像我们栖居在虎跳峡镇是为了真实地进入香格里拉王国。 通往虎跳峡的路有多远 我是路上的一道影子。影子投射在距离向外延伸的地方,一种想亲身触摸到场景的激动——依据从虎跳峡镇折射出来的一条已经定型的路,这是一条覆盖着银灰色碎石的路,有谁会忽略一块卵石和银灰色碎石,我们需要它。在世界的石头城里有无数无数的石匠,他们仿佛在寻找布道词,犹如农夫在层层麦浪中寻找粮食中的金黄色语词,所以,走在通往虎跳峡路上的人谁也不敢忽视最似确凿的证据的银灰色碎石,它证实了来自世界石头城里那些石匠手中的一种由巨大而涣散、剥离开来的布道词,它命令我们的脚,在渐渐形成的小路上,一条通往虎跳峡的路上,温柔地触摸我们的影子。 尽管我的影子纤细、无名,不足挂齿,但我还是看见了我的影子已经映在道路两边的那些羊齿植物的影子上。还有另一些影子来了,他们来自谁也不会问诘的南方北方,来自某一特 导语 通过文字去体验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行走、见闻与思考,这也是一种“同情之理解”的实践。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作者所体验的中国社会,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观察了解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进程的艰辛与经验。 本书收录了《呈现香格里拉梦境的大峡谷》《当我们越过高原看见了湖》《通往碧塔海的路有多远》等作品。 序言 从黑格尔以来,传统中国长期被欧洲中心主义者视为 一个“停滞的帝国”。这一观念出现几十年之后,国人终 于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清同治十 一年(1872年),李鸿章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 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 ,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 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 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光绪元年(1875年),李氏又在 《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中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 。其强弱之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 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 ,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对世界和 中国的这种认识还在多个场合说过。当时的中国,一下子 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 ,迅速跌进五大洋、四大洲之中的世界,甚至只是亚洲东 部一个落后的大国。 这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就是以工业革命为主导的近 代化及现代化,而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这一 近代化及现代化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百年间,一些中外人士行走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在变 动的土地上。行走者中,既有外国的传教士、外交官、探 险家,更有中国的文人、学者、科学家、商人、军人,甚 至有家庭妇女。他们的游记、札记、考察报告、探险实录 等,见证并记录了其自身行走的经历和中国近代化及现代 化的过程。当时写下这些文字的人虽身份各异、目的不同 ,但每一部作品记录的都是作者个人的观察与体验,也记 载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个性特征。而不同的作品拼合起来 ,则在横向空间上似画卷一般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和社会面貌,而在纵向的时间上则有如电影一样显示了中 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变迁的细节与大势。在他们笔下, 中国不再是故纸堆中的陈旧记忆,而是活生生展开的现实 景象。 把历史还原到现场和实际生活,这大概是每一个想了 解历史的人的最大愿望。我们从这些作者在中国的行走、 体验之中看到了一种活态的中国历史,它们明显区别于以 往的正史和官方档案之类的文献资料所记录的静态中国历 史,而且,人生的丰富性、视角的差异性及社会的多元性 ,也尽在其中了。 德国学者赫尔德所倡导的“同情之理解”,作为一种 历史研究方法。在中国学者中以陈寅恪等用得最深也最好 。如今,我们把这些中外作者的各类作品作为历史文本来 阅读、感受和研究,通过这些文本去体验他们在这片土地 上的行走、见闻与思考,这也是一种“同情之理解”的实 践。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感受这些作者所体验的中国社会 ,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观察了解中国近代化及现代化进 程的艰辛与经验。 将中国放在整个世界大格局中来看,这一百多年的历 史,大致就是摇摇晃晃、步履蹒跚地走向世界和走向现代 的过程。鉴往才能识今和知来,但由于过去的观念、方法 、习惯和经验等因素,有意无意地遮蔽和塑造了我们对于 这段历史的认识与解释,因此,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这 套“行走中国”大型丛书,是在回头观看百年中国之动静 ,是在体会“我看人看我”的经验,其实质则是向前进, 走向永恒的未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洪流和时代的浪潮 虽然可能会被拖延,却不可能永远被遮挡。司马相如曾说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 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李鸿章有 言:“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 ”这两句话的时间相差2000年,表达的却是同一种心声, 谨抄录于此,作为我们对国家和时代的期许。 是为序。 2015年5月 内容推荐 本书是海男文化行走的一本笔记,作者从虎跳峡开始行走于香格里拉区域,以置身于大地的广阔视野,深度的行走于雪山峡谷江流之举,使自然人文的过去和现在融入一体,无疑是一部深厚神秘的大地行走之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