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深圳传(精)》是一部优秀的深圳通史性文学作品,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山海岁月》,下篇为《大鹏在天》,图文共计约40万字。本书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以两条主线贯穿全书:一条是政治、经济的主线,另一条是民生、文化的主线。 在历史上,深圳地区曾是南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后,深圳成为试验田、排头兵,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各方面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深圳也是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本书透过深圳人的农耕生活、时令节俗、民间艺术等,全面介绍了深圳的地理概况、历史文化、城市精神、人文风貌等,力图再现岭南文化千百年来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嬗变过程。本书纵横古今,从七千年前深圳地区咸头岭文化写起,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丰富的史书记载、鲜活的时代图片,详述了深圳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深圳历史文化风情全景图;同时又以改革开放为中心,通过生动而真实的人物传奇、创业故事等,深挖深圳地区的时代精神,翔实记录了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敢为人先、勇于创业、开创特区奇迹、打造创新高地的历史进程,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谱写了撼心动魄的发展篇章。 目录 上篇 山海岁月 第一章 远古的回声 新石器时代的深圳 北方吹来的风 说晋语的深圳人 福人命人的小城 坐杯子渡海的和尚 第二章 唐宋盛世 百二山川镇海门 盐和珍珠 四吨重的铜钱 大鹏湾进士 皇帝的末路 第三章 海防第一线 火明的开国元勋 海禁与海乱 新安,新的宝安 迁海与复界 他们都是客家人 唯有读书高 近代史的起点 第四章 大时代洪流 辛亥革命出发地 十年天地干戈老 驰骋在东江战场上 从胜利走向胜利 巨流奔腾向海 下篇 大鹏在天 第五章杀出一条血路 就叫特区吧 时问就是金钱 深圳速度 洗脚上田做股东 蛇口风波 第六章 孔雀东南飞 城中村的租客们 做太阳的机会 深圳有文化吗 大沙河畔的明珠 股票风暴 第七章 寻找新路向 风起南方 一夜城 守住乡土的记忆 万丰模式成与败 你投票了吗 腾笼换鸟 第八章 世纪之都 让小企鹅飞上天 华为,大有可为 创新高地 国际化进行时 前海再出发 好一个大深圳 参考书目 导语 深圳走过的轨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岭南地区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深圳人追梦的历程,是其勇于创新、真抓实干的光辉历程,更是中华民族顽强奋斗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辉煌历程! 《深圳传(精)》是一部优秀的全面记录深圳崛起历程的报告文学作品。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从中感受深圳追梦千年的炽热渴望,见识深圳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扬帆击楫的英雄本色,领略深圳人民绘就的那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改革开放历史画卷,聆听深圳人谱写的那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新时代奋斗赞歌! 精彩页 第一章 远古的回声 新石器时代的深圳 深圳,1985年5月13日,星期一。 一轮红日从大鹏半岛的迭福河尽头缓缓升起。求水岭和观音山上的苍苍林木,被一层耀眼的光晕所笼罩,变幻着明暗闪烁的色彩,由空蒙而渐趋明朗。山体的阴影在迅速退缩,林间响起了鹧鸪此唱彼和的鸣叫,还混杂着许多不知名的鸟啼声,叽叽喳喳,从山下古渴湖的上空掠过。湿重的岚气渐渐消散,气温缓缓上升,阳光洒落在大鹏湾的海面上,蓦然反射出片片粼光,在汹涌的波涛间起伏隐现。海浪触石,洪波涌注,潮涨如歌,潮退如吟。此情此景,在千万年光阴里,出现过无数次,却依然如此壮丽、如此迷人。 在求水岭南面山脚下,古渴湖的西南面,距离迭福湾海岸不到400米的沙丘地带,有一条小村,叫“成头岭村”。如果不是1981年深圳市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史前社会的文化遗址,地图上恐怕也不会标示出它的位置。从那时起,“咸头岭”这个名字,便在广东考古界传开了。经过几年的勘察、钻探、选点,确定发掘区和制订发掘计划,成头岭终于迎来了正式开挖的一天。 一个阳光温暖、微风和煦的夏日早晨,当薄雾散尽以后,一支由广东省考古人员组成的考古队,精神抖擞地进入发掘区,展开了第一天的挖掘工作。天气很适合野外作业。考古队搭好了竹棚,在沙丘的挖掘区四周铺上复合板,以防工作时人来人往,压塌了探方;然后开始一层一层往下挖,每挖一米,就在四周留出半米宽的台面,喷上胶水,使砂层固化,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挖下一层。 发掘工作进展顺利。当清理完地表堆积层以后,埋藏在下面文化层的大量陶器和石器,便一点一点重见天日了,其中有釜、罐、盘、钵、杯、支脚、器座、圈足盘、盆、碗、简状物等陶制生活用具,有锛、斧、刀、凿、拍、铲等石制生产工具。其种类之丰、数量之多、工艺之精,直到今天,在深圳地区所发现的数十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亦属独占鳌头,无有俦类。 这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了。于是,考古队在’989年和1997年又进行了两次发掘。但这三次发掘,都没找到可供测定时间的物质,因此未能确认遗址的年代。2004年8月31日进行了第四次发掘,终于从残存的木炭中找到了科学测定的标本——碳一14。2006年春天,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深圳博物馆又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最后确认遗址距今约七千年。 七千年!几乎所有人都被这个结论震撼了。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迄今被确认年代最早的人类遗址。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岭南人就以此为家,日沐风雨,夜枕海涛,凿石作器,开窑烧陶,弋猎捕鱼,繁衍子孙。七千个春秋轮回,七干个寒暑更替,一部土地、血缘与族群的文明史册,就从这里开始落墨,谱写最初的篇章。 咸头岭遗址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尽管早在1956年,广东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就已经在宝安县铁岗水库工地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有不少保存完整。但由于无法确认它们的年代,只能根据文物特征——与长汀以南沿海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很相似——推测它们与龙山文化接近,也就是距今4000多年。而成头岭遗址年代得到了确认,比龙山文化早了约3000年。 2006年,成头岭遗址被正式命名为“咸头岭文化”(关于怎么命名,学界众说纷纭,有人建议命名为“大湾文化”,还有人建议命名为“成头岭一大黄沙文化”“西樵山一期文化”“金兰寺一期文化”等,不一而足),并被评为当年“全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历史舞台的大幕,就从这块山陬海噬的地方,被徐徐挑起了一角,从时光隧道那一头透过来的吉光片羽,为我们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7000年前的深圳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住怎样的房子?他们的食物从哪里来?他们穿怎样的衣服?他们的聚落形态是怎样的?他们与珠三角地区的其他聚落是什么关系? 现在,就让我们回到7000年前的深圳。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