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御外侮的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鏖战,承受了巨大的创痛与牺牲,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其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写的《老兵讲述(3)》分两篇,地方武装篇收录30余篇“三亲”文章,记录了抗战期间,身处各地的地方武装组织基层战士们所见证的地方武装建立、发展并积极投身抗战的历程。人民战争篇收录的文章,从基层战士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
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写的《老兵讲述(3)》分两篇,地方武装篇收录30余篇“三亲”文章,记录了抗战期间,身处各地的地方武装组织基层战士们所见证的地方武装建立、发展并积极投身抗战的历程。人民战争篇收录的文章,从基层战士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坚决依靠人民,充分动员人民。文章内容不仅有共产党基层部队动员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和支持革命战争,人民揭竿而起参加战斗的过程,也有人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敌强己弱的条件下,不怕牺牲,坚强团结,从而取得胜利的一次次战斗历程。
第一章
豁出性命也要上
佚名:苦战瓦口川
梁鸿辉:难灭的印记
颜顺朝:北港乡抗日民兵一夜四战
沈保民:大官河畔受挫
张成士:回忆林门抗日反登陆战
附录一
綦中和:华容抗日史上的一曲壮歌——佛寺坳反扫荡战纪实
第二章
同仇敌忾 以智取胜
佚名:空舍清野
夏风林:夜袭张家湾
陈德寿:制造地雷打击日寇
戴礼:坚持北渡乡抗日斗争
边华英:记日军在任丘县搞反攻誓约大会的失败
周光田:日军翻译落网记
胡绥坤:里应外合夺取日伪萨、托两县的重要据点
李耀军:围攻田马策据点
彭志南:特殊任务
王书仁:晋西北青年队夜袭卧虎湾碉堡
陈岩:猛虎扑羊夺日军机枪
吴德江:政武结合,攻敌据点
附录二
王士廉:滚石歼敌
第三章
英雄武装的点滴回忆
毛志根:日军的残暴和新建县人民的抗日斗争
王绍中:成立党的联络站
沈天贤:绍兴县政工队工作的点滴回忆
佚名:回忆1940—1942年对敌斗的片段事迹
申平:革命的星星之火必可燎原
贾克泌:难忘的两年
冯国士:抗日战争时游击区战斗生活纪实
卢公诚:抗日战争中浙东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部队组成与夭折经过
许德功:日照武工队
孙善斋:神兵从天降家乡得解放
王化中:兴隆大、小黄岩无人区的抗日斗争
刘琰:南阳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王剑君:太行经验在浙东一个小区生根
第四章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斗争
董玉奇:抗战遇险简记
霍书刚:忆启蒙老师协和孙大夫
冷德裕:宁毁家园不当亡国奴
第五章
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陈鸿智:寨子乡拔敌电线杆断敌电话线路的回忆
王树瑞:我在沿河城三年的地下斗争
张馨刘宝善:铜墙铁壁
申焕箕:政策对头 变敌为友伪军起义 共夺敌堡
崔梦波郑书箴房永一:集场锄奸
文松:抗日支前战斗实录
边延亭:蜜桃林里的斗争
卢省三:“沐河大戒严”斗争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高存信:一次难忘的皮里村地道战
宋梦珍:一次征收抗日救国公粮的回顾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武装民兵班很活跃,他们白天隐蔽在山坡上,一面阻击零散日伪军涉水渡河抢劫,一面监视河东大路上地雷阵,发现日伪军进入地雷阵时就打枪,引起日伪军慌乱,踩中地雷使地雷爆炸一日数起,日伪军死伤很多,地雷阵中常见血迹摊摊点点,群众常看见用木板将尸体和伤兵抬走。民兵班发现零散掉队之敌就狙击,也打死打伤一些日伪军。晚上则下山布雷,从不间断。
反扫荡进行了半个月,已到1940年10月,我们被围困在这块方圆不到十里的小山内,孤立无援,处境险恶。有一天,王冀和我议定派我往北寻找李耀武、刘光华联系,弄清中小区、北小区情况。当夜,霍家沟两个民兵送我绕过地雷阵,在缑家庄东三里处越过大路,爬上北山。我在这夜找来找去,好不容易才找到区妇救会主任王家兰,她是负责领导缑家庄反扫荡的。她告诉我:敌人正在缑家庄一带反复搜剿,封锁大路,村干部和群众都逃到深山。山上庙内道士本园,很有抗日热情,常乘深夜到村内弄些粮食,背到庙内熟送给她吃。和她一块活动的还有一个联大姓周的学生。
翌日清晨,突闻三尖陀枪声大作,我急忙站到山头嘹望,只见霍家沟烽烟大起,可以断定日伪军已包围霍家沟,正在“扫荡”。我担心王冀等人安危,惊疑不定,一时又无法救援。三尖陀一带枪声整日不绝,直到天黑时霍家沟支部书记霍树显派来人报告:昨夜日伪军绕道黄泥区三尖陀西侧抢上三尖陀。拂晓前控制了制高点,郭苏之日伪军也迅速占了霍家沟,在山下把三尖陀层层围紧,山上之敌分散向下搜剿,每隔十步一人,层层下压,一处不漏(后来听说叫梳篾战术)。搜到山洞时发现洞内有人,立即向洞内射击,洞内开枪还击,相持数小时。下午,王旭东腿部负伤,子弹打光,他把驳壳枪拆成零件扔下去,高喊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一跃跳崖而死,冀区长、民政助理员老张、炊事员顺德三人被俘。
我闻讯大惊,此事意味着区指挥中心已被敌摧毁,损失重大,非同小可,再三思考,决定留王家兰仍在当地坚持,我则离区西往寻找县委请示。
第二天黎明,天色尚黑,我一人从茅草小径爬上山口,由山口沿山沟西下约三里,走到与孟家庄南北大道交会处。天色微明,突然来路东山头枪声大作,但是射击方向朝东,显然此山已被敌包围。而我却突围出到包围圈外,好险!这时我找到孟家庄区两个守雷民兵,请他们引我绕过地雷阵,我忙问他们是不是见到小黑李(县委组织部长李芳林),他们说没见,但知道昨夜有支小部队来到西沟内一个小庄隐蔽,今尚未动。我连忙前往寻找,约行一里到村,意想不到地突然见到地委王昭、杨春茂和程专员(程宏毅),我大喜过望,激动万分,像一个迷路儿童突然找到亲娘,热泪几乎夺眶而出。王昭同志连忙安排我吃饭,饭毕,三位领导同志一块听我汇报。我汇报完后,杨春茂同志做指示,程专员补充。大意是:日伪军越是疯狂,越说明它在边区军民的打击下已精疲力竭,难以停留了,我们要与日伪军争夺瓦口川边区这块要地,不让日伪军占去,还指示了反扫荡一些做法和政策。讲完,王昭同志宣布,地委决定我任郭苏区区委书记,徐怀玺同志代理区长(许时任平山县政府秘书,时正随地委行动)重组指挥中心,继续坚持瓦口川斗争,要我俩当晚返回郭苏区。他立即把许找来介绍给我,谈完已下午,东山枪声渐稀,晚饭后,地委派人把我俩送到沟口,我俩仍循原路东返。
我俩在天黑后爬过山口,只见坡上满目凄惨。群众搭的卧铺(用茅草结成的棚子)有的被烧,有的被毁,坡上有的地方茅草起火,余烬未熄。藏在山里的群众都不见了,找来找去后半夜才找到王家兰,她说天亮前,日伪军就包围了这座山,占领制高点,拂晓开始用机枪盲目乱射,群众隐伏在草丛中、石崖下不动,日伪军隔十步一人,密密层层,一排连一排地从山顶压下来,手持刺刀步枪,拨着荒草,狂吼: “杀!”一会又乱叫:“快出来吧!我已看见你了!”边搜边下,边乱打枪,有些群众被敌抓走,也有的漏脱,王家兰藏在一个荒草堆中未被发现。现日伪军已全部下山。
大劫之后,亟待恢复,我和徐怀玺在此暂留,协助群众重新搭卧铺,收搬粮食,又收集村干部、民兵建立岗哨。这时敌攻势渐衰,不再搜山,只在川里拼命搞“三光”。我们乘机把缑家庄工作恢复起来,又和邻近村庄的村干部取得联络。这时各村工作多处于涣散解体状态,党员和村干部有的被抓,有的逃散,群众无人领导。经过恢复,渐渐好转,我们有时也由山上卧铺移到村里睡。这时我们又和小齐取得联系,虽敌情严重,他们仍很活跃。原来在两次大包剿时,他们都在山下活动,寻隙跳在包围圈外,未受损失。当时他们地雷耗尽,白天隐伏在低山荒坡狙击散敌,夜晚掩护群众到村搬粮。由于地雷战的成功,迫敌不敢在大路行走,行军时只在溪水中走,这倒安全,因为当时我们尚无布水雷技术,不能阻止敌人水中行动,却滞缓了敌人行动。P2-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御外侮的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鏖战,承受了巨大的创痛与牺牲,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其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作为抗战的主体,中国的普通民众和士兵为抵御日本法西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经济供给和强大的精神支持,体现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从这些普通民众和士兵的视角,回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真实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正是我们编辑《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的立意所在。
全套丛书共16册,近300万字,分为《老兵讲述》十册、《百姓讲述》四册和《“草根”英雄》《铁蹄与生存》各一册。所收回忆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为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这些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来自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他们有秘密协助部队作战的邮电职工、铁路工人,有饱受战火蹂躏而奋起反抗的农民、士绅,有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的教师、学生,有坚持在烽火前线的医护人员,有奋战在沦陷区的普通共产党员,有捐款捐物、扶危济困的社会救助工作者和普通职员,更有为数众多的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士兵。之中,既有来自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也有来自国民党中央军,还有来自全国各省、地区的抗日军队,如川军、湘军、桂军、滇军、粤军、西北军、晋绥军、东北军,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各类抗日作战队伍。
一篇篇浴血奋战的战场记忆,一篇篇国破家亡之痛的追述,生动勾勒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恢宏时代,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如此大规模反映社会基层兵民抗日的回忆资料集中出版,目前尚属首次,从而使本丛书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编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