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民性(精)/学衡尔雅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李冬木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述的活跃,“国民性”(nationality)也被引入汉语之中,从而成为现今中文里的“国民性”(guómínxìng)一词。本书聚焦“国民性”这一汉字词语,对该词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以及现状进行了语汇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考察,在厘清“国民性”(nationality)这一概念历史的前提下,具体考察了“国民性”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问题意识和使用状况,并从词源入手,查明了其从英语到日语的概念确立和作为一个词语的演变过程,揭示其如何进入汉语并且转换为延续至今的一个词语乃至思想意识。
作者简介
李冬木,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中国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修满学分。现任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教授。主要研究课题为明治日本与中国近代文学。主要翻译著作有《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鲁迅》(收李冬木、赵京华、孙歌合译《近代的超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鲁迅救亡之梦的去向——从恶魔派诗人论到〈狂人日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国民性”一词之现状
一、辞书里的“国民性”
二、“国民性”一词的记忆与鲁迅:收录“国民性”词条的工具书
三、《人民日报》上的“国民性”及其相关事情
四、20世纪80年代两部关于“国民性”的书
五、“国民性”:一个记忆与遗忘的故事
第二章 肇始之地:“国民性”一词在日本
一、认识的模糊性:关于词源问题
二、日本通用辞书里的“国民性”及其“语史”“语志”
三、“国民性”一词不见于明治时代出版的各类辞书
四、“国民性”一词见于大正以后出版的辞典
五、“国民性”一词之诞生:《太阳》杂志、高山樗牛、纲岛梁川、芳贺矢一
六、“国民性”问题意识及其翻译:《明六杂志》与英学辞书
七、关于“国民性”的构词问题
第三章 “国民性”一词在清末民初中国的使用
一、鲁迅之外:梁启超、严复、章太炎、《新尔雅》
二、作为“国民性”同义词的“国粹”
三、“国民性”一词调查之小结
第四章 关于“国民性”话语的建构
一、鲁迅何以关键?——许寿裳的贡献
二、梁启超之影响
三、周树人“国民性”话语建构的最早实践
四、关于“斯巴达”的知识来源
五、梁启超《斯巴达小志》及其所处位置
六、明治日本的“斯巴达”言说与《斯巴达小志》
七、《斯巴达小志》的取材与梁启超的“斯巴达”心像
八、从《斯巴达小志》到《斯巴达之魂》
九、周树人的“斯巴达”取材
十、周树人的“斯巴达”重构:从心像到形象
尾声 一个漫长的开始
后记
附表
索引
序言
“国民性”(Nationality)问
题意识及其话语,在东亚肇
始于明治日本,并在中日甲
午战争(1894—1895)、日俄
战争(1904—1905)两场战争
期间,伴随着民族主义
(nationalism)的高涨,衍生
并固定为今日之所见汉字形
态的“国民性”(kokuminsei)
一词。几乎在同一时期,伴
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
述的活跃,该词也被引入到
汉语中来,从而成为现今中
文里的“国民
性”(guominxing)一词。该
词在20世纪中国“国民性”话
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既是本书的概述,也
是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
怎么获得的呢?这是本书所
要讲述的内容。
笔者的专业领域是近现
代文学史和思想史,尤其侧
重中日近代思想和文学的比
较研究,有些时候会多少涉
及词汇史和概念史问题,但
这个方面并非笔者的专长。
幸而身边还有在这个领域做
专门研究的朋友,例如沈国
威教授、陈力卫教授等,可
以经常请教,切磋。笔者之
所以把“国民性”这个词作为
题目,是因为这个词语深深
地介入20世纪中国的“国民
性”话语建构中来,并且成
为思想史当中的一个不可回
避的词语和概念。例如,在
鲁迅研究当中,就有一个人
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重要命题
,即“改造国民性”。那么这
种问题意识是怎么来的?回
溯鲁迅研究史,会看到很多
学者都在追踪,而这种思想
史的探讨,也自然会涉及词
汇史和概念史问题。比如说
,“国民性”一词是怎么来的
?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
始有的?它是如何转到鲁迅
那里去的?此后又是怎样传
播的?在当代的话语中又是
怎样被使用的?这些都是绕
不过去的问题。然而,有一
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人们
在使用“国民性”一词的时候
,似乎并不认为上述问题是
问题,或者说干脆没把它们
作为问题。因此,当把它们
逐个立项,去寻求答案的时
候,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几乎
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即便有
,也大多是笼统的、含糊的
,不能令人满意。这便是笔
者展开这项研究的缘起所在

也就是说,“国民性”一
词涉及词汇史、概念史、思
想史乃至其在现今的言说状
况,却又从未在这些方面被
系统探讨过,故本书在从上
述不同侧面分别对该词语加
以梳理的同时,也尝试综合
呈现该词语在延续至今的“
国民性”话语和思想建构方
面的作用和意义。本书分四
章,从四个大的方面来呈现
这些内容:
第一章“国民性”一词之
现状。在这一章里,会看到
在一般辞书里查找“国民性”
一词所遇到的情形以及特殊
词典中该词的释义,会看到
鲁迅与该词条内容的关系,
也能看到截至20世纪80年
代末,作为中国政治“标准
话”的《人民日报》对“国民
性”一词的传载及其传载的
消长,还会看到自20世纪
80年代开始的“国民性”一词
“公民权”的复归及其国家记
忆行为。
第二章肇始之地:“国民
性”一词在日本。首先,这
一章回溯“国民性”一词的“
探源”研究,指出认知上存
在的模糊性;其次,通过日
本通用辞书的调查,确认作
为“源词”,“国民性”一词的
现存状况以及该词的“语史”
“语志”是否存在;再次,通
过对明治、大正时代出版的
各类辞书的调查,确认该词
最早出现予大正时代的辞书
,但实际使用始于明治时代
;复次,在此基础上,通过
对《太阳》杂志、高山樗牛
、纲岛梁川、芳贺矢一等展
开文本调查,在历史现场中
,捕捉到了该词诞生的瞬间
;最后,是从概念史的维度
对“国民性”问题意识及其与
英学辞书的关系以及构词等
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国民性”一词在
清末民初中国的使用。这一
章主要以梁启超、严复、章
太炎、《新尔雅》等作为调
查对象,探明了“国民性”一
词在清末民初中国的使用情
况以及该词从日语进入中国
的元年。又通过在日语中与
“国民性”一词同义的“国粹”
在进入汉语后的词语演变分
析,澄清了词语与概念的区
别:梁启超、严复、章太炎
等都不是“国民性”一词的最
早使用者,但并不妨碍他们
是这一概念的最早拥有者和
使用者。
第四章关于“国民性”话
语的建构。这一章探讨“国
民性”话语在20世纪的中国
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由许寿
裳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
的阐释,重返20世纪初的历
史现场,通过对“斯巴达”知
识和思想传播的个案调查、
分析,把握“斯巴达”作为近
代思想材料进入中国精神界
的过程以及梁启超和周树人
(鲁迅)在这一过程中所处的
位置。从梁启超的《斯巴达
小志》(1902)到周树人的《
斯巴达之魂》(1903),他们
相继完成了“斯巴达”从“心
像”到“形象”的建构,为中
国近代留下了一串叫作“斯
巴达”的走向“近代”的精神
足迹。“斯巴达”个案揭示出
,不论在当时还是此后,“
国民性”话语建构始终是一
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绝非
停留在词汇史、概念史和观
念论层面就可以解析的问题
,深入研究离不开对具体历
史过程的探讨。
尾声:一个漫长的开始
。主要归纳处在“自树”原点
上的周树人所呈现出的其此
后“国民性”话语建构的实践
性特征,同时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4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