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股神投资28年获取147倍的秘密,彼得·林奇最热诚推荐,称之为“世界上最杰出的投资者”、“最优秀的基金经理”!
本书分两部分:“投资方法和实践”以及“投资经历和思考”。在前一部分,阐述了挑选公司、拜访公司、评价公司管理层、看待股票波动的态度、平衡个人感情对投资的影响,以及构造投资组合等问题。同时,也讨论了公司的财务风险、资产负债风险、投资失误、技术分析、收购兼并、反转型股票、交易,以及如何使用技术分析。后一部分,介绍了一些有意义的拜访,以及最好及最差的投资。
对那些想了解股市运作机制、好的投资方法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成功投资者的人来说,本书会有所助益。
成功的投资业绩绝不是一两次的好运,也不是三五年的成就。著述这本书的人,乃是掌管一只基金长达28年,且取得20%年复合收益率,将1元钱赚到147元钱的传奇人物。他就是富达另一位与彼得·林奇齐名的传奇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
安东尼·波顿素来以“逆向投资”著称于世,他深谙此中精髓。2008年9月2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惨跌777点,全球股市陷入空前恐慌。安东尼·波顿却数年来第一次加码入市:“这是好几年来的第一次,我对股市的前景开始感到非常乐观。” 在2007年年底功成身退之后,他毕其近30年的功力亲自撰写了这本书,英文原名就叫做“逆向投资”。
在书中,他阐述了自己管理基金时采用的投资策略,以自身宝贵的投资经验,详细解释了选股时的六大因素,其中有很多方法是其他投资大师不曾提到的“秘籍”。本书因此被视为近年来难得的投资好书。
第5章 如何配置你的投资组合
尽管选股是组建投资组合的核心,但股票之间的相互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沃伦·巴菲特认为大多数投资组合都过于多样化,在他看来,好的投资想法并不会有很多。但大多数投资经理都会持有40~50只股票。从我自身的情况来说,由于近年来掌管的资金大幅增加,我也不得不选择一个更为多样化的投资组合(超过50只股票)。这样做是为了能够继续买进中小型公司的股票——这也是我的习惯。很多评论家错误地认为我是故意为之,但事实并非如此。我理想中投资组合的持股数应该是50只。
在经营投资组合时,我并不关心所选股是不是指数的成分股。投资组合里权重大的股票和权重小的股票我心里都很清楚。如果对其没有信心的话,我是不会增持那些权重过小的股票的。一般来讲,除非我认为一只股票被严重低估,否则我是不会买进的。同样,除非我对其很有信心,否则即使是指数里的权重股,我也不会买进。与之类似,我也不喜欢花费太多时间在绩效归因上,这会让投资经理花费太多时间来照“后视镜”。改正错误的关键在于识别以后什么会起效,而不是过去或现在什么在起效;而绩效归因的做法则与之相反。很多投资人做着不可理喻的美梦——他们希望今天所做的就是昨天所发生的。如果在某一周、某一月或某一个季度里表现不好,有些投资经理就会去照镜子——认为分析过去会帮他们在下个季度里取得上佳表现。令人悲哀的是,投资并不是这样。你不能说:虽然我过去做得不好,但我会更加努力,所以结果一定会变好!短期内,业绩和努力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你当然需要从过去的错误中学习,但过去的错误不一定会在未来发生,所以绩效归因并不能向你保证什么。
组建投资组合时,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投资组合是否与我的信心程度相匹配?
·我是否清楚自己承担的风险?
·最后,我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学到什么? (总会有一些的。)
运作投资组合时,你应该尽可能地做到从零开始。也就是说,不管什么时候,你都要像你手上全是现金,并刚开始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那样运作基金。你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些股票,以及怎样安排它们的头寸大小。持有投资组合后,我每月都要做一次例行检查——评估我对投资组合里每只股票的信心程度。我会在一张纸的上端写上五个标题:“强力买进”、“买进”、“持有”、“减持”以及“可疑”。随后,我会把投资组合里的股票一个个写在这些标题下。这样做不仅能帮我确立自信,还能让我明白应该在哪些股票上做更多功课。这些功课包括:评估公司的有利一面和不利一面,并要求分析师提供更多信息,或者要求与公司管理层进行会谈(如果长时间没有会谈的话)。量化信心程度是保证你投资成功的重要方面。
沃伦·巴菲特说过:“查理和我宁愿赚取有波动的15%年收益,也不愿赚取稳定的12%年收益。股价每周、每天都在波动,那我们为何要让收益像地球公转轨道一样平稳呢?”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我的投资方式。我的目标是在长期内取得投资组合的最高收益,即使这样做会导致业绩在单个年份内大幅波动(我知道这种做法并不符命现代风险衡量理论)。在控制投资组合的风险时,你不仅要清楚可预见的股市风险和行业风险,也要清楚组合内某些股票的可能风险(比如,货币贬值可能会让某些公司的风险变大)。尽管如此,我仍认为,投资组合的主要风险还是在股票层面,这也是我风险控制的重点。
投资管理工作其实是一个犯错过程——击中率在55%~60%就是很好的表现了。要跑赢大盘,你只需要找到几只优胜股,以及躲开那些落后股——通过避免大幅落后来获胜。记住一点,平均来讲你2/5的投资决策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既可能是买进后公司发生了负面变化,也可能是一开始你的“投资理由”就错了。 持股多少会反映我对几个问题的看法:我对该股票的信心程度、股票的风险度、股票的流动性,以及我和富达投资公司占其公司权益的份额。对任何公司,我们都不会持有其15%以上的股份,这是我们的最大限额。在买进股票后,随着时间推移,我会根据自己信心程度的变化来调整个股头寸,可能会在与管理层会谈之后或读到一则公司公告后增持股票,也可能在一次股价飙涨或资产负债表恶化之后选择减持。我的投资组合都比较大,所以我的策略是开始时只在一只股票上投入组合资产的25个基点,即0.25%。之后,随着我信心程度的增强,在上文提到的限制之内(15%),我会增持到50个基点(如果管理的是小型投资组合,我会从50个基点开始),然后100,200,最后可能会达到400。不过,达到400个基点的情况相当少。偶尔,我会在超级大盘股上投入超过400个基点的资金,但在多数时候,只有对于英国富时100指数的成分股,我才会投入超过200个基点的资金。在大部分股票上,我的买卖方向都是一致的,除非发生某些事情。重要的是,我不会突然对我的持股做很大的调整,我的行动是渐进的。当我的信心程度增强时,我就处于增持阶段,当一只股票被过度定价后,我就会开始减持。投资并不是一个非对即错的过程。
人们经常问我该在什么情况下出售持股。对此,我首先会避免对持股带有个人感情色彩。以下三个条件会让我选择出售:如果某些事情否定了我的“投资理由”,如果达到了我的估值目标,或者我找到了更好的股票。在多年的投资之后,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测试办法,它能让我很好地评估自己所持股票的信心程度。那就是找一家与我喜欢的类似的公司,然后在两者之间做比较。一般来说,通过比较两家公司的所有相关因素,我会了解更喜欢哪一家。基金经理通常会发现很多自己喜欢的股票,因此,他们都有一种想买更多股票的冲动。在牛市里,这种冲动更为明显。比较两只类似股票是减少持股数的好方法。熊市或者市场整理阶段是非常好的时间,这时你可以去复核所持股票的“投资理由”,并出售或减持那些你没有什么信心的股票。在熊市时,我一般都会减少持股。
我有一张“观察名单”——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做法,用它来记录我有意购买但信心程度还不足的公司。制作这张表,你得先保存名单中公司的报告(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以及与公司高管的会谈记录。然后以字母顺序将它们放在房间的书架上。每个季度,我都会重新把它们看一遍,以决定是否把它们留在“观察名单”上。这样做筛选工作让我的一些同事感到很奇怪,他们奇怪我为何不让助手去做这些事情。他们没意识到:通过复核这些股票,我可以评估自己的信心程度。在复核时,我会把它们分成三类:一类是我在持有之前需要深入了解的;另一类是我会把它们留到下个季度的;还有一类则是要从名单中除名的(当然,在季度中,我也会复核这些股票)。
对我持有的公司,我会保存其最近的重要内部分析报告、外部报告、财务报表,以及我在与公司管理层会谈时所记的笔记的复印件。在与公司管理层会面之前,我会查看这些资料。
一个投资组合经理需要在“进攻型投资”与“防守型投资”之间保持平衡。“进攻型投资”指的是寻找新的潜在投资机会,“防守型投资”指的是继续持有目前投资组合里的大部分股票。如果投资组合中只有少数股票,保持平衡并不困难,但是,当管理一个包含很多股票的投资组合时(有时我的持股数高达200只),你就不得不在“防守型投资”上花费更多时间了。你会因此而失去“进攻型投资”的优势。为摆脱这一困境,我充分利用了内部分析师团队。他们在“防守型投资”上给了我很大帮助,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去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庞大的内部研究分析团队。
P26-31
2003年秋天,我首次造访中国内地,那是由高盛集团为高级投资人组织的集体访问。与其他人一样,中国内地的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访问点燃了我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经久不衰。不久,我找了个机会再次回访。此后,每年我都会到中国内地访问,几乎半年一次。访问时,我主要是和公司管理层进行会谈。这些访问让我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今年,我将到香港经营一个投资基金,它将开启我事业的新篇章。
访问时,我有时会在北京和上海的商学院发表演讲,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个人观点。演讲中,学生投资知识的丰富以及所问问题的深度深深地震撼了我。看来,在中国,年轻人对股票市场拥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现在,我的《安东尼·波顿的成功投资》一书将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通过这本书读者会了解我的投资生涯。本书阐述了我的投资理念和投资过程。对那些想了解股市运作机制、好的投资方法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成功投资者的人来说,本书会有所助益。
对我来说,走上投资之路其实事出偶然,因为大学毕业时我既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以后会做什么。但最终我非常幸运地踏上了这条路,这是当今最有趣、最激动人心和回报最丰厚的领域。
祝投资愉快!
安东尼·波顿
你们手中的这本书凝结着世界上最杰出投资者的远见卓识。
如果能把我和安东尼·波顿放在一起,那将是对我的最大恭维。因为这种比较意味着将我归于最优秀的基金经理行列之中,对此我深感荣幸。
——彼得·林奇
文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安东尼的坦诚,虽然指明的方法都是提纲挈领,但很少含含糊糊,这么具体的东西是从巴菲特那里学不到的,也是其他成功投资大师很少提及的应属秘籍一类的资料。
——网友 夕饮冰
这是所有投资者一直在翘首以盼的那本书。
——《金融时报》编辑
交给他1000英镑去操作,28年后竟然成为147000英镑。
——《每日电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