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探秘之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创建的第一所军事院校,陈赓大将首任院长兼政委,开创了新中国的军事高等教育的新模式。因校址在哈尔滨,所以又简称“哈军工”。1966年哈军工转业改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也即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
本书采访了分散于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哈军工”毕业生,他们今天已经在很多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像是政治局常委俞正声、上将唐天标、“飞豹”设计者李洪毅、摁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韩云梯等等,都是从哈军工走出的。本书用口述历史的方式,由被访者敞开胸怀,畅谈自己在哈军工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步入社会的事业情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娓娓道来,亲切平易,穿插着很多的人生故事与生命感悟,具有非常高的可读性。
这是一所神秘的军校,共和国的尖端武器从这里起步:这是一所神奇的军校,从这里走出了100多位共和国将军、几十位院士和大批政要精英。陈赓大将和他的弟子们创造了中国王牌军校的辉煌,他们用真实的讲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传奇故事。
陈赓的“饭馆理论”
陈赓大将治校有三句名言,生动贴切而且饱含哲理:教师是“做饭做菜”的,学员是“吃饭吃菜”的,领导是“端饭端菜”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所院校,教员是实施教育的,学员是接受教育的,领导则是连接教学双方的桥梁,同时又为教学双方提供服务保障工作。
陈赓就是依照这三个原则办校的。他把全院看做一盘棋,而组建教师队伍是他最看重的一步棋。他说:“人身上最有价值的就是知识。学院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教师队伍建设自然要摆在首位。要任人唯贤,不要求全责备。”
在当时国内师资极为短缺的情况下,为了找教师,陈赓可谓煞费苦心。为了选调急需的人才,陈赓曾几“闯”中南海,直接向毛主席请示报告。有一次,他甚至把周总理堵在卫生间里,请总理当场批准同意选调一些人才。
刘伯承曾经开玩笑地称赞道:“你的手长,你的腿勤,能争取到各方面的支持。哈军工进展神速啊!”
关于领导工作,陈赓将其比作“跑龙套”的,指出“领导就是服务”。他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少坐办公室,天天围着教师、学员转,天长日久,总会见到成效。”他自己总是这里走走,那里转转。在基建工地、教员家中和学员教室、宿舍、食堂都经常看到他的踪影。
哈军工兴办之后,经过陈赓艰苦的努力,终于有了一大批专家教授来到了哈军工,办学有教师了,陈赓心宽了一些,但随后,问题就紧跟着来了——大批专家教授来到了学院,需要房子住,但现在没房子。另外一个问题是,哈尔滨地处北方,冬天天寒地冻,新鲜蔬菜很少,而且居民都吃粗粮,主食是高粱米、玉米、小米,大米和白面比例很少,而教授们大部分来自南方,从未吃过高粱米、玉米等粗粮,生活成了他们的一道难关,为此,不少教授人心浮动。
一时间,解决生活问题和思想问题成了陈赓的当务之急。
他该怎么办?
几十年后,周明鸂教授满怀深情地回忆说:“记得那是一个飘雪的夜晚,满身雪花的陈赓将军敲开了我的房门。我开门一见,不由吃惊,他就是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第一期高材生陈赓啊!就是他,为了办好大学,从全国各地请来了50多位专家、教授,并一个一个地登门拜访,促膝谈心。是的,就是他,我对自己说。”
“对我这个长期滞留美国的人,他毫不见外,当成自己人,给予充分信任。那天晚上我们谈得很多,至今仍历历在目。”
陈赓说:“我了解过你,你1947年回来,你由上海滩奔珞珈山,都是为了干事业,我也就认定你和咱们党和军队是一条心的。我们现在已成为国家的主人公了,咱们一起干吧。”
主人公?我也是主人公?周明鸂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可陈赓将军就是这样说的,不仅这样说,而且紧接着交给周明鸂教授一个任务:你在教师中有威信,为了把教师团结起来,咱们成立一个教师协会,你来当这个协会主席。
这个信任来得是那样突然,周明鸂教授难以置信。陈赓见周明鸂教授似乎有点犹豫。又说:“哦!咱们的军工、军队,以后就靠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了!”
接着,这位驰骋疆场的将军,还满怀深情地给周明鸂教授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像,以激励周教授。
陈赓说:“我们国家刚刚解放,条件还不好。我真想有一条漂亮的大船,把我们学院的科学家都请到船上,船上有音乐、有鲜花,让这条船漂啊,漂啊,漂得很远很远……” 听着听着,周明鹳教授的眼睛湿润了,他被深深地感染了。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信任。士为知己者死,就在哈军工干下去了!陈将军所憧憬的那条大船虽然现在还没有,但周明鸂教授相信,有陈赓这样的共产党人,这条船将来一定会有的。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能只是坐等这条船,我周明鸂要跟着陈将军,跟着共产党,为建造这条船献智、献策,流汗出力。
1953年9月1日,哈军工正式成立。
在开学典礼上,根据陈赓将军的安排,周明鸂教授登上主席台,面对台下数千名教职员工,代表全院教师发言。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和自豪。他仿佛觉得,整个哈军工就是一条大船,它正起锚出港,向着一望无际的大海破浪前进!
P9-10
这是一所声名显赫的军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高科技高等军事院校。新中国许多军事、政治、科技方面的高端人才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出,因而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国际军界将它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相提并论,称之为“东方的西点”。
这是一群志存高远的年轻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栋梁。他们叱咤风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如今,他们已经功成名就,两鬓飞霜。但是早期的军校教育镌刻在他们的灵魂深处,至今依然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他们的人生道路,印证了这所学校的辉煌。
这是一种时代的精神,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它的办学理念和办校方针,至今为人称道;它的教学成就硕果累累,至今还在实践中发挥影响;它的名校风范形成的“哈军工精神”声名远播,至今不减当年。
这是一系列渐渐远去的故事,是军校那幅天幕之下的社会与人生记录。青春岁月已经沉入记忆的深处,但是当年的趣事历历在目:名将之女因政审不合格需要“走后门”;北海舰队副司令当年赤脚走进哈军工:有的人因为清华大学吃不饱而转学来这里;还有从门门零分到毕业时成为全优生的故事……在聆听这些昔日波涛的时候,我们触摸到了无悔的青春脉动。
这是一幅已经定格的壮阔画卷,一道正随着流光慢慢淡出的风景。由于军队教育格局的调整,哈军工只留下17个春秋的身影。17度春花秋月,17次寒来暑往,王牌军校终成历史。但与此同时,它所弘扬的办校精神和它所开创的成功之路,成为了历史教科书,等待着后人阅读、思考。
这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留下的一笔独特财富。当一切都成为过去,抢救历史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拂去岁月的风尘,寻找当年的足迹,就成了一种庄严的历史使命,呼唤着当年的学子和今日的追慕者。
于是,在这种宏大的背景之下,在这种历史的责任面前,在这种感人故事所氤氲的氛围里,在这种办学精神的感召中,我们采写、编辑、出版了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起源,来自哈军工一个叫王克曼的毕业生。
这位1970年从哈军工走出的毕业生深深眷念和感激军校生活,半生戎马凝聚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心愿:要把哈军工的精神发扬光大,要用各种手段塑造哈军工精英们的群像,以纪念那一段难忘的岁月,展示中国王牌军校的独特之路。
这个愿望的真正实现是在他进入传媒,担任广东省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首任总裁之后。
2007年,王克曼开始着手实现自己的夙愿。首先,他策划了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哈军工》。为此他邀请了几位当年哈军工的同窗加盟,海军工程大学原政委高学敏少将、蚌埠坦克学院教授吴新明、广东省商业厅计算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玉平等进入了纪录片的顾问组,或者策划、协调,或者四出联络,或者直接跟着摄制组采访、编写。吴新明教授甚至因为热衷于奔波此事,并书写了大量的文字,在一些校友中赢得了一个“军校司马迁”的雅号。
大型电视纪录片《哈军工》的拍摄,符合几代哈军工人的共同心愿,因而得到了众多哈军工校友的大力支持。由哈军工的毕业生来策划、组织和参与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本身就饱含深义,令人感慨。
纪录片《哈军工》于2008年1月顶着大雪在哈尔滨开机。摄制组追寻哈军工校友的足迹,北到黑龙江,南至广州,东到鸭绿江边的丹东,西至青海湖以北大漠深处的原子城,纵横13个省、市,采访了哈军工时期的院、部首长以及干部、教员、学员累计120人。他们当中,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原海南省、河北省书记白克明等政要;有总政原副主任唐天标上将、沈阳军区政委黄献中上将等一大批将军;有为国防科技、工业事业贡献终身的院士、教授、专家和各类社会名人,包括93岁高龄的“两弹元勋”任新民院士、“飞豹”歼轰机研究所原所长李洪毅、三代坦克总设计师90岁高龄的祝榆生等……哈军工的历史涉及到军队高层,涉及到国家和军事机密,许多事件是第一次揭秘。
2009年秋天,作为建国60周年的献礼,《哈军工》在多家电视台播出,观众反映强烈。
与这部电视纪录片同步的,是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有一次,我跟王克曼在一起研究探讨关于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改革的一本图书,其间谈到《哈军工》。当时,正是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总体构思渐趋成熟之际。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就知道哈军工的大名,以那个时代对军人、对大学的向往,我对哈军工充满仰慕。所以当话题转到哈军工,两人一拍即合,编辑出版这样一本书的想法由此浮出水面,成为我们的共识。
当时商定,书的内容主要以采访的记录为主,另增加部分背景资料。我们还认定,要让被采访人物面对面地与读者对话,所以应该尽可能保持人物的语言风格。
但是,采访的原始素材实在太多,而且内容庞杂,要浓缩并转化成合适的体例,满足出版的要求,显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幸而这几年出版社走大美术出版之路,进了好些有文科背景的年轻人,于是派出了资深文学编辑李珏、文学博士易文翔、青年作家王威廉参与本书的二度创作。
过去在出版社做编辑,只负责看别人的稿子,要求作者的来稿“齐、清、定”,如今却要编辑早早介入到书稿中去,自己动手重新组织文字,甚至直接书写篇章。这确实是一种新的出版方式,是一种吃力而费事的操作,但是我们的年轻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本书,成为出版新态势中一种新的尝试,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模式。
电视的容量有限,书的容量同样有限。编纂时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只选取了32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深以为憾。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今后还会有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关于哈军工的图书出现。因为哈军工的精神没有过时,因为哈军工的精英们依然活跃在许多重要的岗位,因为哈军工的往事还将引发人们绵延不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