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运河的桨声/乡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红孩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红孩著,王剑冰主编的《运河的桨声/乡愁文丛》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和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对于那个地方,不论你走多远,总要情不自禁地经常去望一望,想一想。阅读这本书,可以在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回味浓浓的乡愁,留下美好的回忆。

内容推荐

红孩著,王剑冰主编的《运河的桨声/乡愁文丛》为散文集,内容分为四辑:第一辑百花深处,第二辑心若琴弦,第三辑不尽乡愁,第四辑老街旧坊。作者红孩的家乡是北京东郊双桥农场,在那里通惠河与萧太后河穿境而过,其下游的交汇处就是著名的千里京杭大运河。通过对家乡历史的生动叙述,对家乡亲人的深情缅怀,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感情。

目录

第一辑 百花深处

 女人的荷

 相思无因见

 百花深处

 溪水边

 女大校那一天抹了红指甲

 回首香

 与北戴河相关的几个人

 不是为了买糖,而是为了追忆

第二辑 心若琴弦

 送您一束玫瑰花

 阿妈的经筒不说话

 好朋友我们不说再见

 大雁情

 来不及悲伤

 母爱在这一刻定格

 哦,那三双红蓝套色的拖鞋

 海棠花儿自己开

 划着一根火柴就能照亮整个天空

第三辑 不尽乡愁

 西皮流水

 那榆荫下的一潭

 父辈的生意

 父爱有余香

 再见时先说再见

 父亲的“农民帝国”

 于家围进入了中国文学史

 运河的桨声

 我的祖籍在哪里

 忏悔是否有门

 脸对脸呼吸

 寻找黄秋菊

 生者对死者的微笑

 日日相忆何处忆

 躲在门柱后面的女孩

 给付凤珍们一席之地

 凭窗远望忆红莓

第四辑 老街旧坊

 老神仙

 侉李

 大奔头

 马同学

 金利莱小姐

 你讲话

 瞎话刘

后记

试读章节

运河的桨声

京杭大运河是因南北通航南粮北运而得名的。(这有点像今天的南水北调。)在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的流水中,其拍打的浪花要惊醒沿途三十五个城市。此时,2014年12月11日下午5时,当我站在夕阳中的枚乘故里,望着眼前平静的运河,我不由得思绪万千,许多古今之事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是喝运河水长大的。我的家乡在北京的东郊双桥农场,这里1954年前曾归属通县,也就是现在的通州区。我考证过,我们所说的双桥,在通州北运河到北京东便门之间的通惠河上,其中靠东端有座桥曰八里桥,靠西端有座桥叫花园桥,在这两桥之间的两岸地区统称为双桥。众所周知,通惠河是连通京城与运河的重要河流,乃元朝水利专家郭守敬所建造。从通州的运河北关码头,到京城东便门,这一通惠河水路要经过五闸二坝。我所居住的双桥中间就有杨闸、花园闸和高碑店三个闸。传说过去的运粮漕船在经过五闸二坝时都要留下一定的粮食给驻守的官员,否则别想顺利通过。

运河沿线城市我是到过一些的。譬如沧州、德州、济宁、台儿庄、无锡、苏州、杭州等。从2009年起,我所兼职的中国散文学会与淮安市淮阴区共同开展“漂母杯”全球母爱散文征文活动,我便每年都要去淮阴颁奖。淮安是江南运河漕运的中心,其淮阴区码头镇更是古代漕运咽喉,治水重地。码头镇境内水网纵横,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张福河、古黄河四河相汇,构成一片水乡泽国。洪泽湖大堤亦是起于码头镇,境内有惠济、通济、福兴三闸遗址,为码头烙上深深的运河文化记忆。

首届“漂母杯”散文大赛颁奖仪式就在码头镇的漂母祠前的广场上举行。当时,漂母祠景区还没有完全落成,偌大的漂母墓像小山一样,显得很突兀,也很肃穆。或许是已经多年没有来过这么多人,十里八村的乡亲从四下里云集漂母祠前,看着我们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似乎在问,你们这些人到漂母祠来干什么?

说实话,在来淮阴之前,我只知道一饭千金的典故,但并不知道韩信的恩人漂母——那个在淮阴城下终年以浣纱为生的老妇人就是淮阴人。当地的朋友告诉我,相传在秦汉时期,韩信少小家境贫寒,常遭他人欺辱,偶尔到城下钓鱼,以改善生活。某日,韩信又来钓鱼,饥饿难挨,险些昏倒在河里。这时,恰逢老妇人到河边浣纱,见状,她急忙把自己带来的粥让给韩信吃。韩信吃饱后,看着慈祥的老妇人,联想到一直以来被人欺辱的经历,暗自发誓,将来自己一旦混出个人样,一定要加倍报答这个像母亲般的老妇人。多年后,跟随刘邦打下江山的韩信被封为楚王,率领大军驻扎在合肥。想到自己当年的承诺,他于是派人带着千两黄金去淮阴寻找老妇人。可惜,此时的老妇人早已仙逝了。韩信闻听非常悲伤,遂命令十万将士,每人带一包黄土,赶赴淮阴,将黄土堆撒在漂母坟上。从此,人们开始记住了漂母。

立足传统,开展母爱主题教育,这也许在很多的党政官员的业绩中算不得什么大事,可淮阴区却坚持了下来,而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所接受。如今,在淮阴区城区还修建了母爱主题雕塑公园,看着那一尊尊根据母爱故事雕塑成的形态各异的雕像,你能不为之赞叹吗?

韩信是属于码头镇的,也是属于淮阴、淮安的,更是属于中国的。据说,国外有机构把世界上的军事家做了排行榜,韩信高居榜首。虽然我们尚不知他们的评比标准,但韩信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是谁也动摇不了的。比这个排行榜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根据韩信的故事而形成的象棋以及京剧名段《萧何月下追韩信》。至于韩信的“胯下之辱”,更是人们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的典范。(P149-151)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中国的文学,总的说来是乡土文学。当然,乡土文学不等于乡村文学,但乡村文学在其中肯定占有绝对的超大份额。道理很简单,我们是个农业大国,近百年来,绝大部分作家、诗人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些作家即使出生在城市,也因为革命、支边、下放、插队有着不同程度的农村经历。

我也是个农民的后代。我的家乡在北京东郊双桥农场,通惠河与萧太后河穿境而过,其下游的交汇处就是著名的千里京杭大运河。20世纪50年代前,双桥地区原归属通州,后来才划到朝阳区。因此,当有人把我列入通州籍作家,我从心里是不反对的。在通州的现当代历史上,走出了几个有重要影响的作家、艺术家,如刘白羽、王洛宾、张中行、高占祥、刘绍棠和王梓夫等。其中的刘绍棠先生,因一生写大运河而驰名中外,之后的王梓夫也因写《漕运码头》而大器晚成。我虽然写大运河题材的作品很少,但从文学的血液里,我还是很愿意融入大运河文学这支队伍里的。更何况我直接接受过刘绍棠先生的亲切教诲呢?据说,我写通州农民企业家侯景奇创业经历的长篇报告文学《月儿弯弯照九洲》一书的序言,是刘绍棠先生生前写的最后一个序言。每想到此,我的心里又不安又自喜。

我在农场生活了二十几年,在那里有我的亲人,也有许多的乡亲、同学、工友,虽然我离开农场二十几年了,可我的心始终与那块土地紧密相连,尽管农场后来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并不是我所能接受的。譬如把国营农场和乡村分开,将农场的牛场、鸡场、鸭场、渔场、果园等单位停产,导致上千名工人工龄被买断,而农场的大量土地则被用来搞房地产开发等。我不是党政官员,也不是高层的决策者,或许人家当地搞这样的举措并没有错误,只是我心里一时还不好接受。我们那个农场毕竟是全国农垦系统的先进典型啊!

我承认环境可以改变人。可对于我们这代人的记忆呢?我们曾经的付出呢?多年后难道就被那些钢筋水泥给埋葬了吗?想到此,我常常心潮起伏。前几年,我曾将北京郊区的作家召集到一起,提议大家团结起来,尽快创作出一批反映我们北京郊区的文学作品,这既是我们的情感需要,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为此,我希望有一批有志于此的作家和我一道,写出一批有气魄有质量的优秀作品来。我的这本书,如果姑且可以算作一种尝试,我希望大家多批评,多提建议,以便有更好的作品问世。

2016年12月30日于北京西坝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