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玉珍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兴邦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经过本土作家黄兴邦10年素材收集、3年写作,终于完稿。这部小说首次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在重庆市建都称帝的大夏国皇帝明玉珍的故事。目前,该小说正在《丰都文学》杂志连载。

内容推荐

明玉珍(1331~1366) 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务农。至正十一年(1353)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参加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克重庆,被授为陇蜀右丞。二十二年三月,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建都重庆,国号大夏,天统纪年。二十六年夏,病故,子升继位,改元开熙。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遣使劝降,明升不从。明兵抵重庆,明升出降,夏亡。

三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明玉珍》,是重庆本土作家黄兴邦经过十年素材收集、三年写作完稿。小说首次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在我市建都称帝的大夏国皇帝明玉珍的故事。为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明玉珍,黄兴邦费了十年的心血,十年来,作者跑遍了重庆图书馆以及各大学图书馆,收集、誊抄、整理珍贵历史资料、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包括杨学可的《明氏实录》,确保了史料真实可信。

目录

于无声处(代序)……黄济人/1

写在前面的话/1

第一回 石人一只眼/3

第二回 梅丘牌子头/10

第三回 青山风月缘/17

第四回 食菜事魔教/24

第五回 何处寻眉娘/3l

第六回 老子本姓天/37

第七回 喋血沔阳湖/44

第八回 生我者父母/50

第九回 斗船悲悯天/56

第十回 至正十七年/62

第十一回 义兵嗟归义/70

第十二回 红军堂上坐/78

第十三回 青巾百夫长/85

第十四回 流寇李喜喜/92

第十五回 保宁韩贞女/99

第十六回 金盘美人歌/106

第十七回 草寇毛葫芦/113

第十八回 花烛劫后缘/12l

第十九回 轻骑袭成都/129

第二十回 智取大佛崖/138

第二十一回 蜀中一孔明/144

第二十二回 群雄逐中原/155

第二十三回 红巾变奏曲/164

第二十四回 叹息走刺客/173

第二十五回 涂山即天都/181

第二十六回 布衣坐龙廷/191

第二十七回 新贵虎头铡/199

第二十八回 斋食大佛寺/208

第二十九回 庙算亏一篑/217

第三十回 关山度若飞/224

第三十一回 公主孔雀胆/232

第三十二回 情酬木兰辞/239

第三十三回 唐虞今在上/246

第三十四回 蜀川悯黎庶/255

第三十五回 天子乎人子/263

第三十六回 星陨万民泪/272

尾声/282

附录一/286

附录二/288

后记/290

试读章节

生我者父母

淮西流民拥入沔阳,没有激变成青巾。

沔阳府统兵征虏都元帅明玉珍,练兵之余,亲率僚属巡视各州各县,督促地方官员大设粥棚,赈济络绎而来的邻境饥民。万户戴寿和府尹向大亨,主持赈饥之事,更是不敢懈怠,外来的饥民安置在湖滨和山中,任其开垦滩涂和荒地,伐竹为椽,割茅盖屋,公家贷以种子、耕牛,百姓无不额手称颂:生我者父母,这父母就是沔阳红巾地方官,就是沔阳红巾明元帅。

一天,戴寿和向大亨,带着府衙中一帮衙役皂隶,又来到饥民中帮助那些寡母弱子伐竹割茅,盖房扎篱。望着那些脸上菜色尚未消尽的孤老稚子,向大亨无不忧虑地说:“万户知道吗,眼下的粥棚,粮食已快告罄了。”戴寿正在给一户饥民的竹篱扎木桩,他拍了拍襟前的泥土,有些警觉地问:“还能维持多久?”

“三天。我按人头仔细算了算,三天后就要断炊了。”向大亨皱眉苦脸,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眼下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小春作物播下不久,麦菽皆是幼苗,收获尚需时日呀。戴寿扳着指头计算,这赈济的日子,还得坚持一月有余。“唉,玉珍呀玉珍,你平日那般节俭,多年来不许府中有一次公宴,更不许属僚积有余财,弄得大家一个个两袖清风,而今无钱无粮,这赈济之事,叫我如何去办?”戴万户叹息着,不免着急起来。

这回是大亨胸有成竹了。他在一旁挽着衣袖拴牢了竹篱边的木桩,缓步过来,为万户排难解困献策道:“这几年年年打仗,军饷军粮确实弄得公家仓廪积蓄不多,但赖沔阳地方风调雨顺,称得上富户的殷实人家也还不少。若向他们借粮,万户以为怎样?”

“看你一张苦脸下,胸中自有万全策呢!”戴寿轻松地舒了口气,他知道这位当年平林聚的社长,而今沔阳府的府尹,管百姓穿衣吃饭,是不缺经验的,他立即就采纳了这条良策:“好,我的钱粮师爷,解救饥民之急,下一步就照你的主意办。”

于是,沔阳府广张告示,一面安抚饥民,无须惊慌;一面又恳请富户共济时艰,贷粮于官司以解燃眉。告示中规定了各地富户,家有存粮一囤者,输粮于粥棚赈饥三天;有存粮五囤者,赈饥半月;若有存粮上十囤者,这青黄不接一月有余的日子,就全由他襄助了。

其实,在出告示之前,向大亨早已明察暗访,对各处富户家中存粮,已在心中有了谱儿,因此他带着粮车出去,多半不会空手而归白跑路的。但他到汉川县,一位员外家却给他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

那一天,向大亨在乡下一处临时办公的地方,正吃午饭,忽然,房门吱嘎一声推开了,那位员外家的老仆神秘兮兮地进来献上一个完整的清蒸南瓜,说了些“大人辛苦,我家老爷特意犒劳,还望笑纳”之类的恭维话,溜走了。向大亨觉得蹊跷,他捏着瓜蒂轻轻一提,噢,瓜心里原来藏有一捧晶莹剔透的珍珠。

“贿赂!”向大亨愠怒了。但话一出口,他反倒镇静下来,只有心下嘀咕:“老滑头,你家明明藏有二十囤粮食,推说颗粒无存。你来这一手,我可抓住你的狐狸尾巴了!”要是平日,他向大亨是要直登贵府,当面斥责的。但今日不行。因为这员外不是别人,正是汉川县那位知县大人的姐夫,要借别人的粮,总得给个面子吧。于是,他搁了饭碗,立起身来,在屋里来回踱步,一番皱眉苦脸之后,办法有了。他提笔在一条绢帛上写了几行字:“员外私物,我岂敢沾?匿藏赈粮,其罪不贷!”塞进瓜心,嘱一个衙役,携去原物奉还。

这一手真灵,那个员外本是想在黑市上,将存粮卖一笔好价钱的,谈妥的粮贩子已将粮车推到了他家后院,但员外犹豫了。当他从瓜心里取出府尹的赠语,不由双颊好生羞赧,是日午后,他又嘱老仆再去沔阳府衙处,这次,是报告他自愿输粥棚的赈粮,自家所存二十囤粮食,颗粒不留。

百姓又度过了一个活命的关口。是年秋后,沔阳府征得田赋,如数偿还了早春所贷。

一日,玉珍在府中无事,他随意备了一桌素餐,邀戴、向二人过来用饭。席间把盏聊天,说古论今,纵谈天下酷吏良臣,戴寿津津乐道汉臣唐吏如何解民倒悬,玉珍自是颔首。但转瞬,他又说:“那是治世。今日乱世,二位知道我最厌恶什么人为官吗?”还是昔日平林聚的老社长懂得当年梅丘牌子头的心思,他望着玉珍狡黠地笑了笑,扯了扯自己身上那件布袍的前襟,扮作净丑戏子,美滋滋地道了一句白:“看俺腆着个肚子登上要津。”接着便幽默地唱起了时下很流行的戏文:“哐锵哐锵哐,俺做官图的啥?只不过多吃些筵席,多安插些旧相知,家庭中多添些美姬,囊箧里多攒些东西!”

唱罢,向大亨那张皱眉苦脸竟像花朵一样绽开了,那模样引得玉珍不得不笑,接着,三人都笑了个前仰后合,不亦乐乎。

说到大元帝国的官制,这个官僚体制煞是特别,它既不同于汉魏南北朝时期由世家豪族垄断的九品官人制,也不同于隋唐以来开科举取士入仕,让天下读书人十年寒窗,可盼一个一朝中举的前程,有元一代,是蒙古人入主中原,其官僚来源,乃是蒙古亲贵和功臣子孙。遍翻元史记载,你会发现大都朝廷的中书省(即中央政务院)的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皆是蒙古亲贵;枢密院(即国防部)的知院、副枢,也是那些素餐尸位的蒙古亲贵,难有汉人南人登此要津。元世祖忽必烈执政之初,为笼络汉族士人,曾聘任过二三个北方大儒做翰林、编修之类的官,就被一些史家称为罕有的盛举了。元朝版图辽阔,全国划分为十四个行省,行省多是以平章政事(简称平章)为最高行政长官,但十四个行省众多的平章中,你也几乎见不到一个汉人平章。后来红巾造反,元廷曾以平章之职衔招安过东南红巾大帅,但那些红巾大帅实际上并不受元廷控制。天下太平之时,元朝政府台省要官多是蒙古人色目人充任,汉人南人百无一二。通常的惯例是,在皇上身边做过几年侍从,便可放到行省去做平章、左右丞和参政,因为他们是皇上最信任的鹰犬和奴才,而行省的这些长官也依样画葫芦,又把他们鞍前马后效劳了几年的随从,放到州县去做官。元朝科举考试时有时无,时开时停,就算你十年寒窗中举入仕,其官阶甚微,不过是从八品、从九品的县丞、主簿之类,能靠政绩步步上升,做到像本书开头提到的那个张养浩所任御史中丞(官阶正二品)那样的高官,那真是寥若晨星,上天格外开眼了。行省之下,辖有路、府、州、县,其长官称万户、知府、知州、知县,这批官员中,虽时有汉人,但他们不是掌权者。在这些官署中,元朝政府设有一个很特殊的官,其名称叫做“达鲁花赤”,这是蒙古语的音译,其意思就是镇压者、制裁者、盖印者、掌权者。各级达鲁花赤,既掌军权,也管百姓,官署种种大小权力,皆集于达鲁花赤一身。而大元帝国有严格规定,各机构之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充任,偶尔可用色目人(即原西域各国归附蒙古者),绝对不允许汉人任此官。还须一提的是,这些蒙古人官僚,大多不读书,不过粗通文墨而已。如果说,他们的祖先还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代英雄人物,那么到了元末,这些子孙后代已经既缺文韬,也乏武略了。怪就怪在这些识字不多的纨绔子弟,膏粱浮浪子,偏偏又是在平章、参政之类的文官头衔之下,牧民治军,带兵打仗,常常会弄得读史书的后人们云里雾里,啼笑皆非。

有元一代的书生属臭老九。当时社会的等级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一个读书的儒生,能在官府中谋一个职位,不啻是从九渊之低飞升到了九霄之高,他如何爱惜到手的官职,可想而知。红巾造反,一反胡元成例。红巾们常常是重吏不重官,官员们发号施令,离他们太远,只有小吏在他们身边干着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他们能清楚地辨别其廉贪贤愚。明玉珍乃出身于耕读持家的农家子,他对官吏的任用与考察,当然十分留心,有时还显得很苛刻。

那个汉川县的知县大人就是通过科举之路步入仕途的,他在县衙主簿那个位置上一干就是八九年,升官没靠山,没后门,红巾起义,原县令被杀,他归附红巾,一夜之间便成了一县百姓的父母官。时尚不重儒学,他揣摩牧民治世之道,转而倾慕商君之术。因前次他劝其姐夫贷粮赈饥,不大不小还有些德政远近传闻。这一天他在县衙劳神案牍之际,忽听得衙门前有人击鼓申冤,一会儿,衙役便带进来一个告状的年轻妇人。这女人的冤情很简单,说她平日在家编芦席,芦席由她男人拿到集镇上贩卖,但他男人把卖芦席所得之钱,拿去赌场中全输掉不说,因欠下赌友所输赌资三十缗,竟将她抵押去了赌友家,典妻以还债,她好不容易逃出那个赌棍家,今日要请县大老爷为小民做主。

知县大人查得冤情属实,他的判案很特别。两个赌徒,输赢不是三十缗么,那好办,他于集镇路口立两根木桩,名曰“痞神桩”,把赢家和输家各缚一桩,从上午巳时到下午酉时各示众三十天,淋雨晒太阳不得解缚。那女人自是放还,因她举报有功,还抽赌资十分之一奖赏了她。

奇闻传到玉珍那里,玉珍甚觉新鲜,于是,他趁军务之余暇,便到汉川巡察来了。这知县大人毕竟是从旧政权过来的人,讨好上司那套礼仪他丢不掉,玉珍刚到城门,知县大人便以锣鼓热烈迎接了,衙役们的锣槌鼓槌训练有术,一声锣二声鼓,节奏好生铿锵响亮。皂隶们在前头导引喝道,气势慑人,好不威风,两旁百姓你推我搡拥过来,人人都要争睹青骢马上身材高大的明元帅。玉珍斜睨了身旁知县一眼,他的心中却并不痛快:“唉,又是旧官府那一套。你怎么不闻时下有民谣传唱: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人与贼不争多。你把这劳什子仪仗拿出来抖什么威风,我不是说过要革除吗?”

进了县衙,稍事寒暄叙谈,便已午时,一会儿,县署的厨子便送来午间的膳食,玉珍平素不饮酒,知县吩咐醇酒就免了。玉珍家乡随县是有名的豆腐之乡,知县吩咐烹制了一大钵菠菜豆腐汤,又配以杵碎的盐巴青椒做蘸水作料。玉珍瞅了瞅,拿起竹筷点了点汤钵:“这个菜好。一青二白,是我平素最喜爱的了。”厨子又上了两盘油煎蔬菜,两菜一汤齐了,玉珍准备用饭。但当他刚刨了几口米饭下肚,只见厨子在知县官儿的吩咐下,又端了一份大菜上桌。玉珍定睛一瞧,是两只清炖仔鸡,他不由皱起眉头,心下在喝问:“知县大人,你是怎么搞的?沔阳府颁有明文规定,官员公宴,只许两菜一汤,且不得有荤。你怎么明知故犯呀?”

陪坐用餐的知县是乖巧人,他觑了一眼玉珍的脸色,似乎已猜到明元帅心思,便不知是讨好,还是自我圆场地说:“官员公宴,两菜一汤,这个下官清楚。”他又偷觑了玉珍一眼,心里在犯嘀咕,官宴不准沾荤,那不过是一纸公文,谁又曾当真?但话到嘴边,他又不得不改口说:“但下官念元帅路途劳顿,特意去厨下吩咐,精心烹制了这份……”

“你以为我的律令条规,只是说说而已吗?”玉珍打断知县的话,陡然放下碗筷,正襟而坐,尽量低沉着声音斥问。

“下官不敢,只念……念元帅辛劳……”一向熟悉官场旧习的知县,这次猜不透上司要干什么了,他已慌了神,不知道该支吾些什么才好。

“来人呀!”玉珍猛喝一声,一班衙役见状不敢吱声,都乖乖地伺立一旁。

知县情知大势不妙,连忙下座,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声求饶:“下官糊涂,下官知罪!”

玉珍盯着座下的知县官儿,放缓声调道:“我念你尚有几条勤政之功,勤政的地方自可叙功论赏。但为官者,岂可知法犯法,今日之事,你说说,按律该笞责多少?”

晦气的知县不敢抬头,只好低下头无可奈何地回答:“下官知罪,下官悔过,按律须笞责六十。”

“拖下去,打!”玉珍还是决断地喝令衙役们动手,扒了知县老爷的裤儿,举起南竹片子打屁股了。

知县大人倒了霉,有一个人却很欢喜。此人就是多年前为婴儿时的玉珍摩顶祝福的布袋僧,那时他刚巧从县衙门前经过,玉珍走出县衙,正要打道回府,只见这袒腹跛足的布袋僧,正拍手而歌 ——

知县知县,露了光腚。

笞责六十,悔过减三。

玉珍打量着这个奇怪的游僧,似曾相识,但又记不起在哪里见过。看见脐下悬着布袋似的大肚,想必他就是江湖上传言的那位神秘的布袋僧了。于是,玉珍上前,恭敬地一揖,方才问道:“师傅,你怎么知道刚才堂上挨板子的,是汉川知县大老爷?”

“哈哈,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要是打小民百姓,县衙之门大大开,刚才堂上板子响,大门紧闭,这不是要给挨打屁股的知县大人留面子吗?”布袋僧笑嘻嘻的,有点幸灾乐祸。

“笞责律令,规定六十,师傅又何言减三?”玉珍也乐了,再问。

“板子声那么响,我在门外数过了,只有五十七。这是念知县大人悔了过,天减他一笞,地减他一笞,你明元帅也减他一笞,不就是笞责五十七吗?嗬嗬……嗬嗬,”布袋僧言罢,转过身拿起一旁的竹杖,靸一双麻窝子草鞋,又要赶路了。

玉珍好奇地盯着这个奇僧布袋似的大腹,忽然想起,儿时母亲就告诉过他,他刚出生不久,就曾有一个袒腹跛足的奇僧为他摩顶祝福。—— 噢,就是他,就是那位曾经唱着偈语揭示命运前程的奇僧!玉珍不由得追上去,再次恭敬地一揖,然后虔诚地问道:“师傅!师傅乃当今神人,而今纷纭乱世,欲为百姓祈福,这路,又在何方?”

布袋僧回头瞥了玉珍一眼,又朗声唱起了一首偈语诗 ——

明王西行,分茅列土;

莲台西渡,凃山天都。

玉珍还想问个明白,但见那布袋僧拄着竹杖,靸着麻窝子草鞋,虽跛着脚,却步行如飞,转瞬间,已消失在市井茫茫人海中了。

P50-55

序言

按照鲁迅的句子,于无声处后面应该是听惊雷。黄兴邦的长篇历史小说《明玉珍》是不是惊雷,尚待该书出版以后广大读者的评价。我要说的,只是该书作者不同寻常的创作状态。这个状态的修饰语便是于无声处。

黄兴邦不善言辞。在我与他长达十年的共事中,他似乎失去了话语权。有段时间,特别是他从《红岩》杂志编辑的岗位上退休以后,老实说,我简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现在当然知道了,当他仍然默默无声地将长篇历史小说《明玉珍》手稿交到我手上的时候。

这是一部宏大的画卷。

写的是著名农民革命领袖明玉珍在重庆建都称帝的那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元代版图辽阔,给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供了诸多方便,明玉珍及其众多红巾将领都是明教徒,明教源于西方的摩尼教,其教义认为世上明与暗互斗,善与恶相博,最终光明战胜黑暗,进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社会,这即是农耕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元末乱世,民不聊生,饿殍遍地,饥民、游民无处不有。红巾起义“均贫富,等贵贱”的口号一出,犹如火把触干柴,全国顿成燎原之势。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巡检司弓兵牌子头 ( 相当于今天的武警班长 ) 出身,起初参加徐寿辉的西系红巾军,后来带兵入川,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在他的周围,多有平民出身的英雄美人,豪侠智士,与上流社会权贵们的荒淫堕落,骄横颟顸,交织成许多错综曲折,波澜迭出的传奇故事。但更可贵的是,明玉珍是一位布衣出身的平民天子,其平民政策与亲民作风,无论是史籍记载,或是民间流传,都可谓给中国一部霸道多王道少的古代编年史,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朝堂殷鉴和草野佳话。小说以元史为经,博采诸家文人笔记,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历史人物的行状,历史事件的演绎,以及历史场景中的典章制度,名物风俗,也有历史悬案的解读,可谓自成一道可观可赏的历史风景。

诚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敖忠先生在披阅这部小说时所言,此作的成功之处,在于“题材独特,表现严肃,视野开阔,气势恢弘;情节丰富,结构严密;语言精练,文字典雅。”敖忠先生指出:“元末红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玉珍在此次起义中功业卓著,其在重庆建立大夏政权充满平民色彩,影响及于西部广大地区,值得大书特书。小说富有传奇性,但又与某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不同,所写主要人物、事件,均有史可稽,是一部题材重大的严肃的历史小说。”同时又指出:这部小说“全方位地展示元末动乱时代朝野多种政治力量的倾轧,较量,人事关系极为复杂,但作者构思缜密,线索清晰,前后照应,殊少疏忽,表现出作者驾驭重大题材,构建长篇巨制的功力。”

黄兴邦过去教书所在的学校,就处在江北城明玉珍墓的近旁。明玉珍这个幽灵一直激动着他。他过去写过关于明玉珍的一些零散文字,但不足以疏解胸中块垒。于是,他不断积累并大量浏览有关明氏的资料,潜心构思,精心创作,终于十年磨一剑,成就了这部长篇历史小说《明玉珍》。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真正的竣工是不需要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的。这使我想到了另一位远在湖北的文友熊召政,他写《张居正》,也是面壁十年。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刻骨铭心的磨砺,我们终于听到了《张居正》获茅盾文学奖的惊雷。那么《明玉珍》呢 ? 我依然还是那句话,这要尙待该书出版以后广大读者的评价。即便不是惊雷,只是炸响,即便不是炸响,只是燃烧,那也无可菲议,不以成败论英雄,自古就是我们无可争议的主张。我在这里无非要说,黄兴邦的创作状态值得效法。因为文学不需要浮躁,无需要急功近利,需要的是寂寞,需要的是宁静,需要的是惊雷炸响之前的于无声处。

2008年1月15日

后记

说起写《明玉珍》一书的缘由,我过去教书所在的学校,就处在江北城明玉珍墓的近旁,明氏之墓发掘出土震惊世人的种种细节,至今还历历在目。多年来,这个挥之不去的幽灵一直激动着我。我过去写过关于明玉珍的一些零散文字,但不足以疏解胸中块垒。十多年来,我不断积累有关明氏的资料,《新元史》和《明史》中的《明玉珍传》,都不过只有寥寥一两千字,好在与明玉珍同时或稍晚,尚存不少文人笔记,对明氏行状多有记述,这是一些宝贵的极为真实的野史,其中还不乏元末社会那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所特具的典章制度,名物风俗,人情世态等,可提供许多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和人物细节,于是,我萌生了要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愿望。

毋庸讳言,当下的历史小说,特别是荧屏上的历史连续剧,戏说太多,难免有“玩历史”之嫌,我当然不会走这个路子。创作应取严肃的态度。具体地说,写这个历史小说,描写人物,展开情节,首先要忠实于历史的生活环境,社会心态,民情民俗,就是说,要回到“历史之境”中去述说,让书中人物是历史场景中的人物,他们的活动,是历史场景中的活动,而不是穿着古装的现代社会小市民。当然,在揭示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内在逻辑时,我想,我尽量要能跳出“历史之境”,能以今天的更开阔的眼界和意识去作重新的审视,艺术的表现。我是本着这个宗旨写的,下笔之后,不知文字与愿望,差距大否?

重庆长江南岸,现存一尊明玉珍所塑的弥勒佛坐像,这可是一尊了不起的明教偶像,当年元末乱世,饿殍遍地,数百万饥民暴动,史称红巾起义,这场起义的组织者和发动者就是明教徒,当年响彻大江南北最激动人心的革命口号就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乡民们夜聚晓散做种种起义的准备工作,就是在对这尊偶像的燃香膜拜下完成的。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其成名作《明教与大明帝国》中研究过明教,提到过明玉珍。在他之前,著名学者陈垣、王国维等都有专文研究。元代版图辽阔,东西方文化多有碰撞与交融,明教源于西方的摩尼教,它曾经风靡世界,从大西洋岸边到中国的东海之滨,前前后后活跃了一千多年,其教义,按唯物史观来看,应属农耕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在中国本土化之后,用中国人的习惯语言来说,就是“均贫富,等贵贱”。红巾起义军中的将领和领袖人物,多有民本思想和亲民作风,明玉珍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位,他身为帝王而以平民自居,处处身体力行不改革命初衷,其执政虽不永,却为重庆的传统文化留下了难得一见的光辉的一笔。看见南岸大佛就想起明玉珍,可惜知其事者(如吴晗先生等)未能睹其物,而天天都在其坐像下经过的重庆人,能睹其物者却又不知其事,阴差阳错,竟使这尊极具深远意义和人文积淀的历史偶像,在那里默默无闻而沉寂了六百年之久!嗟乎,这何尝不令人扼腕而叹。

小说终于完稿了,算是作者对心仪己久的历史人物作了一个交代,多年的夙愿得以了却。但轻松之余,也望各地专家和读者,多有批评,赐教。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曾得到西南大学刘扬烈教授,重庆教育学院敖忠教授,重庆出版社罗玉平先生和重庆江北区文管所张明先生等人的帮助,本书的出版,还得到韩国明氏大宗会的热情赞助以及重庆江北区文广局的支持,作者谨向他们深表谢忱。

作者2007年8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0: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