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花/慈溪文丛》编著者陈德根。
翻看《慈溪文丛》,又一次引发我对慈溪文学的审视。十四本精选出来的文集基本代表了现阶段慈溪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作者队伍涵括老中青,由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组成。内容涉及广泛,有温暖的乡村情结,有后工业时代苦涩而激扬的旋律,有书写慈溪地域文化的篇章,也有记录寻常家庭的点滴,有面对内心的写作,有文史追述,有读书笔记……不同文体的自由以及言说的庞杂和开阔,包容了人性、诗性、知性、理性、神性、个性,不可谓不丰富。十四部文集,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
《忍冬花/慈溪文丛》编著者陈德根。
《忍冬花/慈溪文丛》内容提要:慈溪的写作者应当对生活本身有更广泛的理解和体验,打破个体的局限,投身于火热的生活现场,把视野投向更朴实更广大的群体,把笔尖转向更宽广、也更深邃的生命意义。做一个宽阔的写作者,努力创作出一批体现慈溪特色的文艺精品,以推动慈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慈溪人、慈溪地、慈溪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做一个宽阔的写作者——《慈溪文丛》总序
第一辑 月光谣
五塘村的春天
杭州湾跨海大桥
祭母书(组诗)
在风中
被布谷鸟喊醒的人
低 音
春天的马车
行走四月天
词语的手指
白月亮
列车穿过隧道
月光谣
小情书
温 暖
无题
归 途
火 车
之后的秋天
苏醒的雨滴
小情人
春天到底有没有尽头
夜宿九龙湖
在山中
风居住的街道
不是每一片落叶都会感到疼痛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原路返回
我把背影留给了秋天
如梦令
留春令
花犯
海边的一个下午
那些热爱生活的人
大海的颜色
长恨歌
声声慢
望江南
雨水,打开了江南的耳朵
江南小令
遗 言
……
长江谣(组诗)
东海书(组诗)
第四辑 像一条河那样活着
致母亲
两枚钉子
停不下来了
假如
农民工
以一盏马灯的名义
像一条河那样活着
阳光背面的事情
妹妹去南方打工
脚手架上的人
我看见那么多的人被风吹走
流经身体里的河
是谁碰痛了铁
那些知道你的乳名的人
矿井
像月亮一样照着我
像玉米一样活着
那些人
一粒盐
拾荒者
洗墙工
流水线女工
和一场雪穿越苦难
附录评论
《打工:一个疼痛的词语》赏析
来自高原的美声
家园的眷顾与诗性的指认——散文诗人十家论之陈德根篇
读陈德根的诗
陈德根的高原之恋
后 记
文以载道,书以达义。读文章可以看出写作者的胸襟,读一套地方文丛,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底蕴与气度。慈溪史上文人荟萃,名家辈出,以诗文、书画闻名的本土先贤数以千计。去年出版的耆旧诗集《溪上诗丛》,与今年这套《慈溪文丛》,构成了文脉上的传承,堪称文风兴盛,百花齐放。
翻看《慈溪文丛》,又一次引发我对慈溪文学的审视。十四本精选出来的文集基本代表了现阶段慈溪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作者队伍涵括老中青,由小说、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组成。内容涉及广泛,有温暖的乡村情结,有后工业时代苦涩而激扬的旋律,有书写慈溪地域文化的篇章,也有记录寻常家庭的点滴,有面对内心的写作,有文史追述,有读书笔记……不同文体的自由以及言说的庞杂和开阔,包容了人性、诗性、知性、理性、神性、个性,不可谓不丰富。十四部文集,从多个角度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生活,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
出版《文丛》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慈溪文学创作的成果,繁荣文化鼓舞人心,更在于通过出版与研讨,进一步明确我们所担负的文化责任。文学要有益于天下与后人,既要传承文明、发展文明,更需要从思想和感情的层面来体现人生的大境界、大情怀。一个宽阔的写作者必须拥有视野、思想与精神上的辽阔,更大,更朴素。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于今七十年。七十年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但《讲话》提出的一些问题,依然是作家们面临的基本问题。《讲话》在这些问题上的论断,也是解决文艺创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为了人民,是文艺的基本出发点。
植根人民、深入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无论过去多少年,文学创作依然要遵循这些基本规律。作为作家,应自觉以《讲话》精神指导自己:我们是不是植根于这个城市的当下?是不是与读者、与公众的阅读生活密切呼应?是不是与文化发展的新因素保持着强有力的对话?我们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的心声并形成健康的主导力量?
慈溪的写作者应当对生活本身有更广泛的理解和体验,打破个体的局限,投身于火热的生活现场,把视野投向更朴实更广大的群体,把笔尖转向更宽广、也更深邃的生命意义。做一个宽阔的写作者,努力创作出一批体现慈溪特色的文艺精品,以推动慈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升慈溪人、慈溪地、慈溪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常听人说,这个时代缺乏大家,缺乏荡气回肠的作品。其实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非因辞藻之美,恰因其博大的情怀。如果你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也许你就是下一个大家。我们有理由相信,慈溪的写作者们,能有更加磅礴的大视野、大手笔、大作为,写出具有人民共性,引发人民共鸣的大作品。立足慈溪,走出慈溪,文艺工作者可谓任重而道远。
心中装着一座城市,才能写出一座城市的气派;心里放着这个时代,才能走在这个时代的前沿;心怀天下,方能成为大家。
愿与作家朋友们共勉。是为序。
自2006年冬天写下第一首诗算起,我的诗龄已达6年之久。这个6年,可以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固执地写了6年,是因为年轻。因为梦想尚未破灭。
06年深秋,我踏上慈溪这方热土,从一线员工做起,微薄的收入里面,要挤出很大一部分用于房租、水电费、生活费等,日子相当窘迫。无休无止地加班,企业管理者粗暴、野蛮的管理方式、歧视、地域的偏见……使我一度颓废、绝望。
我原先是写散文、小说的,高强度的工作及奢侈的休息时间使我不得不放弃了它们。但是,我心里有太多的话要说,我要让文字站起来,走动。而且,写诗无需很多时间,而且随时随地可写,这是我选择诗歌的主要原因。于是,我在等待车间发放零部件的间隙信笔写下在慈溪的第一首诗《伤口》,不久发表在《慈溪日报》副刊。
真正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源于中学时代在邻县一个小镇上的旧书摊淘到的一本《散文诗世界》,而真正承认自己的分行文字算得上诗歌,则要追溯至07年夏天我的返乡之后所创作的作品。
家人住院治病,我陪了半月有余。从县医院返家后,我应邀到平塘县白龙乡下的蒋明杰兄家作客,那天,天阴沉沉的,像一个不怀好意的人拿着脏兮兮的抹布挡在窗口。坐在宋祖全兄的摩托车后面,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颠得让人难受。说来也怪,次日便晴空万里,我们深入农家,现实的无奈让我们为之揪心;最常去的地方是蒋兄命名的少女河边。每日午后,阳光从田埂上慢慢地移到河面上,像一个很有耐心的人的或因兴奋或痛苦而扭曲的脸,天则很蓝,是那种令人疼惜的蓝,真担心一眨眼便不复存在。蒋妈妈喊我们回家的声音飘过绿油油的田野,像她用旧了的岁月,落叶似的一片一片落在河面上,一瞬间,我觉得我的心被击碎了……
回慈溪后,我的作品有意无意间更加贴近生我养我的母土,更加贴近那些和我心意相通命运相似的人们。我找到了写诗的感觉。
我无疑是幸运的。更幸运的是,我和慈溪都选择了彼此,我和诗歌都选择了彼此。时间之窗开启之间,岁月之门闭合之间,无论我,或者别人承认与否,我真正的文学之路源于慈溪,我文学之根扎于慈溪。虽然,多年之后,离去的我只留下几行淡淡的诗行。浅浅的,我的脚印。但是,慈溪这个温暖的名字,早已融入我的热血中,我的骨髓里。
《忍冬花》能够入选“慈溪文丛”并出版,离不开慈溪市文联、作协对一个新慈溪人一如既往的关爱。
忍冬花绽放了!诚挚感谢所有一直在注视着我行走,并适时拉上一把的人;感谢苦难、生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