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培根随笔(名师导读美绘版)/暖心美读书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作者 (英)培根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培根随笔(名师导读美绘版)》主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

这些随笔虽然篇幅短小,却都是培根这一生经历的点滴凝结。对于今天的青年读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那里侃侃而谈,述说着旁人不曾经历或者是不曾想到过的奇妙经历。

内容推荐

《培根随笔(名师导读美绘版)》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培根的代表作。作品多为议论性短文,论述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智慧的精华与生活的趣味自然而然地结合为一体,给人以美感和人生启迪。

目录

论真理

论死亡

论复仇

论厄运

论作伪与掩饰

论父母与子女

论嫉妒

论勇气

论善与性善

论贵族

论叛乱

论迷信

论游历

论王权

论议事

论延迟

论狡猾

论自谋的智慧

论革新

论敏捷

论小聪明

论友谊

论消费

论邦国的真正伟大之处

论养生

论猜疑

论辞令

论殖民地

论财富

论预言

论野心

论宫剧与盛会

论人的天性

论习惯与教育

论幸运

论高利贷

论青年与老年

论美

论残疾

论建筑

论花园

论请托者

论读书

论礼节与仪容

论称誉

论虚荣

论荣华与名誉

论愤怒

论变易兴亡

论谣言

试读章节

论死亡

人类惧怕死亡,就像孩子害怕进入暗处一样。孩子与生俱来的恐惧,会随着他听到的故事传说而日益递增,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是如此。

当然,冷静地看待死亡,会发现它只是罪恶的救赎,通往另一世界的必经之路,是神圣而庄严的。但是认为死亡是人对自然界的被迫纳贡,必定会深感恐惧,这是懦弱的表现。然而在宗教冥思中,又添加了一些虚妄和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禁欲教条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言辞,说—个人应当自我反思:如果他的指端被挤压或受刑,那将会是怎样的痛苦啊!由此再想象一下死亡,全身腐败溃烂的痛苦更是无以复加!经历过多次死亡,远非肢体上的痛苦所能相比的。实际上,整个生命死亡的痛苦往往不及某一局部肢体受刑的痛苦;因为人体最性命攸关的器官并不是感受最灵敏的器官。一位哲人(当然也是世间的常人)说得好:“对死亡的宣扬,比死亡本身更恐怖。”呻吟和抽搐、变色的面孔、朋友的哭泣以及丧服和葬礼,诸如此类,都使死亡更加令人惊骇。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致不能抵御对死的恐惧。既然一个人身旁有这么多的“侍从”,就一定能战胜死亡。因此,死亡并不是多么恐怖的敌人。对于死亡,仇忾之心可以战胜之,爱恋之心可以蔑视之,荣誉之心可以希冀之,忧伤之心可以奔赴之,恐怖之心可以预期之。不仅如此,我们知道在奥托大帝自杀以后,怜悯之情(这是种种情感中最温柔的一种)使得许多臣下以死殉主,他们的死仅仅是出于对至高无上君主的同情,很像是最虔诚的信徒。此外,塞奈喀认为还有苛求和厌倦这两样,他说:“试想你做同样的事有多久了。不只勇敢的人和贫困的人想死,厌倦无聊的人也求一死。”一个人虽然既不勇敢,也不贫困,却会因为厌倦了反复做同一件事而去寻死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死亡的临近难以改变那些精神超拔的人,因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些豪杰之士依然故我。奥古斯塔斯大帝死时还在赞颂他的皇后:“永别了,丽维亚,请你终生都不要忘记我们的幸福婚姻。”提比乌斯到死都如此虚伪,如史家泰西塔斯所谓:“提比乌斯的体力日渐衰退,但他的虚伪没有因之改变。”维斯帕显临死时还在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成仙啊!”加尔巴临死还说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砍罢!假如这样做有益于罗马的人民!”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脖子。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很干脆。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话,快点动手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那些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把死亡的价值抬得很高,然而正是因为他们对于死亡准备充足,死亡才显得更加可怕。“他把生命的终结看作是自然的恩惠之一”,这句话说得很对。

死和生一样,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刚出世的婴儿来说,生和死也许都同样痛苦。死于狂热追逐的人,就像因受伤而喷洒热血的人一样,彼时彼刻是不觉得痛楚的。因此一颗坚定的、向善的心灵,是能够免于死亡的痛楚的。但是,最重要的是请相信,人生最美好的挽歌就是当一个人获得了圆满的结局和期望之后所吟唱的那样:“主啊,如今请你让你的仆人离去。”死亡还有一点,那就是它打开了荣誉之门,熄灭了嫉妒之心——个人如果生前遭嫉恨,死后将受人爱戴。

P5-8

序言

你永远无法知道一个真实的培根

熊芳芳

但凡听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都知道一个名字——培根。

然而,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一个真实的培根。

英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诗坛巨擘亚历山大·蒲柏曾为牛顿写过著名的墓志铭:“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黑暗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然而,同样是这位“全部英国诗史上艺术造诣最高的一人”,却在他的哲理诗《人论》中如是描述培根:“你若爱才,那么就想一想,培根曾是多么才华照人吧,他是人类中最有智慧、最光辉、最卑鄙的一个。”

由著名学者侯维瑞教授主编的《英国文学通史》中如是说:“培根一方面是一个冷酷、吝啬和自私的政治家,另一面却又是个富于文学和科学知识、追求真理的学者。他学问深邃,但人品不高;道德文章两者不能兼得。他因而有时被称为‘才高而德薄的散文家’……”

没错,他在政治家这一人生角色上花了大量的光阴和心力。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生命的第一土壤——家庭。家庭所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环境氛围或者价值理念,更有不可抗拒的基因和天性。

1561年1月22日,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新贵族家庭。其父曾担任过女王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被誉为清廉的、足智干练的、知名的、受人敬戴的以及学识渊博的“新贵”的代表。母亲安妮出身于贵族,是个宗教改革的热心参与者,有着良好的教养和学术气质,曾参与宗教著作翻译工作。她对培根在教育、宗教等方面有着很深的影响。培根的姨父威廉·塞西尔·博来伯爵也是朝廷重臣,培根家族与“白金汉宫”联系密切。

培根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大学的学习使他对传统观念和信仰产生了怀疑,他开始独立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真谛。三年后,培根作为英国驻法大使的随员旅居法国巴黎。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里,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法国,接触新事物,汲取新思想。

培根18岁时,父亲猝然离世,培根的生活陷入困窘,回国奔丧之后,他进入了葛雷法学院,一面攻读法律,一面四处谋职。21岁的培根取得了律师资格,23岁的他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然而伊丽莎白拒绝委任他任何要职,原因之一是他在议会中果敢地反对女王坚决支持的某项税务法案。他在《论邦国的真正伟大之处》一文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个民族既要担负沉重的苛捐杂税,又要国民骁勇善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一般而言,如果赋税是经由全体国民同意而征收的,而不是由掌权者片面征收,这样就不会减损国民的士气。……同样的赋税,不论是经国民同意与否,其所牵涉的金钱是一样多的,但是对于人民的士气而言,作用就大不相同了。因此你可以断定,凡是国民为赋税所苦的话,那个帝国的根基就不牢固。”

然而同时,培根生活奢侈,挥霍无度,甚至曾因欠债而被捕。我猜在天性之外,应该有他自己的逻辑,同样是在《论邦国的真正伟大之处》一文中他说:“贵族和上流社会的生活中那种种奢华习气、筵宴风气和繁文缛节一旦蔓延开来,的确会让军队声威大震。反之,贵族与上流阶层的生活若是吝啬促狭的话,则将使国家的军威大大削弱。”可见在他看来,奢华的生活能够激活一个人、一个军队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命力。

至于蒲柏说他卑鄙,应该是指下面这件事了——

培根后来成为一位踌躇满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贵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顾问,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当埃塞克斯野心膨胀,阴谋发动一场推翻伊丽莎白女王的政变时,培根告诫他,要把忠实女王放在首位。尽管如此,埃塞克斯还是发动了政变,却以失败告终。在起诉埃塞克斯犯有叛国罪中培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斩首。这一事件让许多人对培根产生了恶感,觉得他背叛了主人,出卖了朋友。

培根在《论自谋的智慧》中曾说:“对自己要诚实,不要欺骗他人,尤其是要对君主和国家忠诚。”我想,这是他的逻辑。成长于贵族家庭,受恩于“白金汉宫”的培根,大概实难背弃忠诚,倒戈一击。

不必苛求培根道德完美,若非阅尽繁华与沧桑,他又如何可能回归本性的真淳,领悟人生的智慧?

1626年,培根在一场寒冷的风雪中因做实验而感染风寒去世,终年65岁。亨利·沃登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阿尔本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书评(媒体评论)

弗朗西斯·培根的随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尘世中的智慧,它让我们变得充满理性并世事洞明。

——房龙

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局限,带着大家的心一起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

——雪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