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旧时月色/美学散步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俞平伯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俞平伯编著的《旧时月色》内容介绍: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内容推荐

俞平伯编著的《旧时月色》内容介绍: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一起来翻阅《旧时月色》吧!

目录

美学的散步(代总序)

编者前记

第一编 谈文论艺

 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

 诗的神秘

 古诗辞例举隅(四则)

 槐屋诗谈

 《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传疑

 《吴歌甲集》序

 重刊《浮生六记》序

 重刊《陶庵梦忆》跋

 《近代散文钞》跋

 “标语”

 与绍原论祓

 春在堂日记记概

 论研究保存昆曲之不易

 又是没落

 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

 新文学写作的一些问题

 “五四”忆往——谈《诗》杂志

第二编 一梦红楼

 《红楼梦》简论

 作者底态度

 索隐与自传说闲评

 后四十回底批评

 《红楼梦》底风格

 谈《红楼梦》的回目

 论秦可卿之死

第三编 燕知草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陶然亭的雪

 湖楼小撷

 芝田留梦记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清河坊

 眠月——呈未曾一面的亡友白采君

 雪晚归船

 打橘子

 阳台山大觉寺

 诤友

 忆振铎兄

 纪念何其芳先生

第四编 槐屋清言

 雪耻与御侮——这是一番闲话而已

 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中年

 代拟吾庐约言草稿

 贤明的——聪明的父母

 性(女)与不净

 春来

 一星期在上海的感想

 现行婚制底片面批评

 生活的疑问

 读书的意义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第五编 围炉小诗

 送金甫到纽约

 潮歌

 风尘

 孤山听雨

 凄然

 小劫

 打铁

 欢愁底歌——呈长环

 愿你

 北归杂诗(节选)

 客

 两年之后

 暮

 盛年底欢容

 晚风

 歌声

 方式

 小诗呈佩弦

 到纽约后初次西寄

 假如你愿意

 呓语(节选)

 忆(节选)

试读章节

1899年腊月初八,俞平伯生于苏州马医科巷的曲园。俞氏乃书香世家,他的祖父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多年,撰《春在堂全书》近五百卷。而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在1898年的殿试中,以甲等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俗称“探花”。母亲许之仙亦是大家之女,精通诗文。作为家中独子,俞平伯自然被寄予厚望。1903年正月初八,俞樾便命他开卷读书,并系之以诗:。记有而翁前事在,尚期无负旧书香。”后来俞平伯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不负俞家旧书香。

1915年进入北大之前,俞平伯基本上一直在苏州接受曾祖、母亲和塾师的旧试教育。教读的内容,在1907年以前主要是经书。据他回忆:

我小时候还没有废科举,虽然父亲做诗,但并不给我讲诗,也不让我念诗;平时专门背经书,是为了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我八九岁时废除了科举,此后古书才念的少了。不过小时候背熟了的书,到后来还是起了作用。科举废除之后,他学习的重点转移到诗词和古文上来。彼时具体的接受过程,或许并不是心甘情愿且能持之以恒,如俞平伯1915年言少时“读王介甫逃学诗,引为知己”,但事过境迁,回忆起来也便成了赏心乐事,再加上童年时代的其他趣闻,在苏州的这段成长经历于是留驻为甜美温馨的时光。即如1924年朱自清为俞平伯的诗集《忆》所作跋语:

在他的“忆的路”上,在他的“儿时”里,满布着黄昏与夜的颜色。夏夜是银白色的,带着栀子花儿的香;秋夜是铁灰色的,有青色的油盏火

的微芒;春夜最热闹的是上灯节,有各色灯的辉煌,小烛的摇荡;冬夜是

数除夕了,红的,绿的,淡黄的颜色,便是年的衣裳。

正是在长辈们的庇佑下,俞平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一直氤氲着亲切的气味与色彩。而这种教育经历和家族文化的浸润,对俞平伯此后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言之:他因早年的新诗创作而“暴得大名”,但实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只有回归到传统诗词的写作乃至古典小说的研究,方才得心应手。

1915年秋,俞平伯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入京后,自字直民,号屈斋。这一自我命名的方式,似乎象征着他思想上的急剧变化。此时正逢新文化运动在北大发源,俞平伯在师友的熏陶下,也积极参与其中,很快成为得力干将。1918年11月19日,“新潮社”成立,俞平伯被推选为干事部书记,担任《新潮》杂志编辑部事务之记载、对外函件之往还等工作。他后来回忆:“我参加《新潮》时仅十八岁,知识很浅。由于自己出身于旧家庭,所以对有关新旧道德的讨论比较注意,曾写一篇有关新道德的文章。”指的即是《我的道德谈》一文。他批评。旧道德全是宗法时代的遗传,和现代的生活每每矛盾。非特不能达到人生向上的目的,而且使人堕落在九渊之下,感受许多痛苦”,因此从根本上推翻伪道德,“去建设自由的、活泼的、理性的、适应的真道德”,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联系到俞平伯人京之前的家庭生活,则其思想转变之急剧,让人吃惊,这显然是一种与。昨日之我”告别的姿态。

此种姿态,不仅指向思想道德方面的激进立场,同时还应包括文学乃至文字上的调适。1918年初,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新青年》实行改版,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运动由理论倡导进入了大规模应用实践的阶段。而现存的俞平伯北大求学日记中,1918年3月7日晚便“在床上翻阅《新青年》杂志”,同时期还有与陈独秀、胡适等师辈晤谈的记载。是年4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亮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以毋庸置疑的语气断定:“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因此“文学革命”的宏大诉求,最终落实到以白话易文言这一文学工具的更替之上。新文学家在随后的创作中,以诗歌、散文、小说诸文体的不俗的成果证明了“白话”作为。国语”的正当性。胡适本人也因其在新诗领域的勇于尝试引人瞩目,并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P1-2

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7: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