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编著的《旧时月色》内容介绍: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俞平伯编著的《旧时月色》内容介绍: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一起来翻阅《旧时月色》吧!
1899年腊月初八,俞平伯生于苏州马医科巷的曲园。俞氏乃书香世家,他的祖父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多年,撰《春在堂全书》近五百卷。而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在1898年的殿试中,以甲等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俗称“探花”。母亲许之仙亦是大家之女,精通诗文。作为家中独子,俞平伯自然被寄予厚望。1903年正月初八,俞樾便命他开卷读书,并系之以诗:。记有而翁前事在,尚期无负旧书香。”后来俞平伯在文学上的成就,可谓不负俞家旧书香。
1915年进入北大之前,俞平伯基本上一直在苏州接受曾祖、母亲和塾师的旧试教育。教读的内容,在1907年以前主要是经书。据他回忆:
我小时候还没有废科举,虽然父亲做诗,但并不给我讲诗,也不让我念诗;平时专门背经书,是为了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在我八九岁时废除了科举,此后古书才念的少了。不过小时候背熟了的书,到后来还是起了作用。科举废除之后,他学习的重点转移到诗词和古文上来。彼时具体的接受过程,或许并不是心甘情愿且能持之以恒,如俞平伯1915年言少时“读王介甫逃学诗,引为知己”,但事过境迁,回忆起来也便成了赏心乐事,再加上童年时代的其他趣闻,在苏州的这段成长经历于是留驻为甜美温馨的时光。即如1924年朱自清为俞平伯的诗集《忆》所作跋语:
在他的“忆的路”上,在他的“儿时”里,满布着黄昏与夜的颜色。夏夜是银白色的,带着栀子花儿的香;秋夜是铁灰色的,有青色的油盏火
的微芒;春夜最热闹的是上灯节,有各色灯的辉煌,小烛的摇荡;冬夜是
数除夕了,红的,绿的,淡黄的颜色,便是年的衣裳。
正是在长辈们的庇佑下,俞平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一直氤氲着亲切的气味与色彩。而这种教育经历和家族文化的浸润,对俞平伯此后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言之:他因早年的新诗创作而“暴得大名”,但实只能算是“半路出家”。只有回归到传统诗词的写作乃至古典小说的研究,方才得心应手。
1915年秋,俞平伯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入京后,自字直民,号屈斋。这一自我命名的方式,似乎象征着他思想上的急剧变化。此时正逢新文化运动在北大发源,俞平伯在师友的熏陶下,也积极参与其中,很快成为得力干将。1918年11月19日,“新潮社”成立,俞平伯被推选为干事部书记,担任《新潮》杂志编辑部事务之记载、对外函件之往还等工作。他后来回忆:“我参加《新潮》时仅十八岁,知识很浅。由于自己出身于旧家庭,所以对有关新旧道德的讨论比较注意,曾写一篇有关新道德的文章。”指的即是《我的道德谈》一文。他批评。旧道德全是宗法时代的遗传,和现代的生活每每矛盾。非特不能达到人生向上的目的,而且使人堕落在九渊之下,感受许多痛苦”,因此从根本上推翻伪道德,“去建设自由的、活泼的、理性的、适应的真道德”,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联系到俞平伯人京之前的家庭生活,则其思想转变之急剧,让人吃惊,这显然是一种与。昨日之我”告别的姿态。
此种姿态,不仅指向思想道德方面的激进立场,同时还应包括文学乃至文字上的调适。1918年初,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新青年》实行改版,使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白话文运动由理论倡导进入了大规模应用实践的阶段。而现存的俞平伯北大求学日记中,1918年3月7日晚便“在床上翻阅《新青年》杂志”,同时期还有与陈独秀、胡适等师辈晤谈的记载。是年4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亮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以毋庸置疑的语气断定:“中国若想有活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因此“文学革命”的宏大诉求,最终落实到以白话易文言这一文学工具的更替之上。新文学家在随后的创作中,以诗歌、散文、小说诸文体的不俗的成果证明了“白话”作为。国语”的正当性。胡适本人也因其在新诗领域的勇于尝试引人瞩目,并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P1-2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