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余秋雨学术六卷)》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北大授课的主要内容组成,全书分闪问和授课两个部分。
本书讲究一切审美实例的艺术等级,谨守一切心理瓜的艺术台阶。当然,这种艺术等级和艺术台阶一定具体、感性的,所以此书比一般的理论著作更切合创作实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余秋雨学术六卷)(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余秋雨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余秋雨学术六卷)》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北大授课的主要内容组成,全书分闪问和授课两个部分。 本书讲究一切审美实例的艺术等级,谨守一切心理瓜的艺术台阶。当然,这种艺术等级和艺术台阶一定具体、感性的,所以此书比一般的理论著作更切合创作实践。 内容推荐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余秋雨学术六卷)》由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北大授课的主要内容组成,全书分闪问和授课两个部分。 《北大授课--中华文化的四十七课(余秋雨学术六卷)》中闪问部分分为北大闪问和台大闪问两个章节,主要是余秋雨和北大、台大学子对巨人的性格和脾气、文化的定义、两岸文化、文化走向等问题进行的交流。授课部分共47讲,收录了童年的歌声、文明的胎记、君子的修身与治国等授课内容。 目录 总序 自序 参与课程的北大学生(部分 参与对话的台大学生(部分 第一部分 闪问 北大的闪问 巨人的性格和脾气 可疑的“精神价值” “枯燥文本”和“戏谑文本” 语言能力训练班 文化的定义 评判社会言论 “掏糨糊” 台大的闪问 两岸文化 一些误解 文化走向 一句话问题 第二部分 课程 第一课 童年的歌声 第二课 文明的咒语 第三课 那里没有路标 第四课 文明的胎记 第五课 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 第六课 人类文明的早期分工 第七课 世界性的老子 第八课 让我解释几句 第九课 寻找真实的孔子 第十课 一路冷遇成就的伟大 第十一课 黄昏晚风萧瑟 第十二课 君子的修身与治国 第十三课 关于下一项记忆的争论 第十四课 一个让我们惭愧的名字 第十五课 中国会不会因他而走另一条路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第十七课 一个难解的世界奇迹 第十八课 长江推举他出场 第十九课 生活在别处 第二十课 何为诗人 第二十一课 《二十四史》的起点 第二十二课 汉武帝的大地遇到了司马迁的目光 第二十三课 《史记》的叙事魅力 第二十四课 失落了的文笔 第二十五课 混乱和美丽同在 第二十六课 如果换了文学眼光,三国地图就完全改变了 第二十七课 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群文人 第二十八课 一座默默无声的高峰 第二十九课 光耀千古的三百二十四个字 第三十课 第一个知名画家 第三十一课 因谦恭而参与伟大 第三十二课 凉州风范 第三十三课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接纳佛教 第三十四课 文明的制高点 第三十五课 盛唐是一种心态 第三十六课 诗人排序 第三十七课 顶峰对弈 第三十八课 没有人救他们 第三十九课 多记一个名字 第四十课 夕阳下的诗意 第四十一课 精雅大汇集 第四十二课 一群疲惫的文学大师 第四十三课 九十年的尘埃 第四十四课 文化专制下的沉闷 第四十五课 五百年斯文所寄 第四十六课 远方的目光 第四十七课 太不容易了 告別 试读章节 金子:我觉得这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古老文明咒语的一个印证。就像法老的陵墓,任何打扰他安宁的人都可能会遭到厄运。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方式去保持它的神秘感,因为神秘,所以伟大。 王安安:我个人并不是非常喜欢这种神秘主义的比附。一个乌云就是什么冥冥之中的某种天意,我觉得这样说不太可信。但是这又提醒我们,应该对历史和传统保持一种敬畏。尤其是面对文化传承之根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恭敬的态度。 余秋雨:当然,不能让文化变成巫术。但是有一点不必讳避,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王懿荣之死、刘鹗之死、王国维之死、白气直至瓢泼大雨一直随YHl27号甲骨坑跟到火车站的这一系列情景,都让我们从平庸的文化现实生活中超拔出来。只有这种超拔,才能使我们面对真正的伟大。我们平日的文化态度可能过于自以为是了,其实我们真正懂得的有多少呢? 前面我们谈到过,在一八九九年,几乎是在甲骨文被发现的同时,敦煌藏经洞也被发现了。其中大量的文物都被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们带到西方去了,被很好地保存。于是这就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这些文物,是让西方考古学家带走好,还是应该让它们留在兵荒马乱的国内? 从今天看来,更大的问题是:这既然是中华文化在濒临灭绝的当口神秘出现的早期记忆,我们能让这种记忆的佐证快速离开本土吗?离开了,会让悲哀的大地增添一分悲哀;不离开,很可能就地毁坏,让遥远的祖先也对这片土地完全断念。 这里边其实还埋藏着一种深刻的悖论:离开了,有可能使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变成全人类的记忆,这对这个民族究竟是好还是坏?是增加尊严,还是更被嘲谑? 中华文化的荣辱存废又一次遭遇了十字路口,但在那里并没有路标。 我希望大家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一些讨论。 王牧笛:我觉得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一种是民族的视角。文化可能是无疆界的,但是民族却是有界可循。我会选择让这些文物留下来。我相信当时中国学人的学术能力,他们已经做出了一些东西,如果说这些文物能够留在他们的身边,凭借天然的语言优势和文化敏感,我想他们会做得更好。 诸丛瑜:我想如果所有这些文物都被运到了国外,它们可能会被很好地保藏和研究,但那似乎只是一些飘零在世界各地的符号,难以改变这个民族文化记忆的消散。 王安安:我的观点和两位恰恰相反。我觉得这些文物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当时兵荒马乱,容不下一方宁静的庭院组织大规模的研究,这些文物甚至很有可能沦为高官的私藏,最后就不知所归,这样的话,不如拉到国外得到很好的保护。 王牧笛:我觉得从十九世纪末走出来的这批中国传统文人,他们有这样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时也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西学有足够的了解,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破读敦煌文化是没有问题的。主要的困难在于必须将这些文化人组织起来,并且要能够确保这些历史遗存得到很好的保护,这就需要国家的介入。其实当时的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都是有比较高的文化修养的,如果这些文物留在国内,应该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破读。 王安安:文化人有这样的自觉,但是中国广大的民众未必有这样的自觉。 王秋实:我一直坚持历史不可以假设。我们所面临的境地永远都是非常复杂的,永远都不是选A或者是选B这样简单的选择题。我觉得更重要的可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像刚才牧笛师兄说到的,一种是文化的视角,一种是民族国家的视角,我们希望文化学者可以以文化的视角把这些文物当作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来进行研究,但是当我们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时,我们也不得不依附于民族国家的概念,而保有我们自己和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存,所以我觉得重要的是如何平衡这两种维度。 余秋雨:这个问题,今后还会争论,永远不会有结论。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最深刻的悲剧发生在两个各有充分理由的片面之间,两个片面谁也不能完全说服对方。我们刚才讨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今后我们北大学生如果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最好不要陷于一边,而应该同时体察对方,然后作出更高一层的选择。 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许多重大事件都无能为力,却选择了自己的行为投向。即使不能全部守护,也要作出最佳解读——这就是他们低哑而又坚定的心声。请大家想一想,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外侮内乱并发,而我们这些文化前辈却不为所动,一个字、一个字地辨识着甲骨文。乍看是多么不合时宜,但是,一个民族的童年歌声终于被唤醒,这其实也是一种集体生命力的被唤醒。 文化的责任,文化人的使命,就在这里。文化的力量,文化人的尊严,也在这里。P66-68 序言 几年前,我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了一门课程,内容是中华文化史。 这门课程的进行方式比较特殊:一、师生之间有很多讨论,每次课后学生都会提出很多文化问题要我快速作答,名日“闪问”;二、全部课程都由香港凤凰卫视播出。 我们的课程在电视台播出的第一个月,就有很多读者来信要求出书;从第二个月开始,参与课程的一些北大学生已经成了“亚明星”,不少观众能够随口说出他们的名字。一位台湾教授问我:“男学生都那么帅气,女学生都那么漂亮,学问和口才都十分了得,是不是你特意挑选的?” 我说:“没有挑选,这是青春的自然美色。当这种美色与古老话题连在一起的时候,新旧之间互相映衬,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这本书的初版叫《问学余秋雨》,是一个根据录音整理的粗疏版本,但在大陆很受欢迎,很短时间内就销售了十二万册。据读者反映,大家最感兴趣的居然是“闪问”部分。台湾顶级出版家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读了之后竭力主张此书在台湾出版,又建议加入台湾大学学生对我的“闪问”。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就把初版书稿交给一部分台湾大学学生传阅,然后请他们提出问题。台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快就来了,我一一作答,还在台北的“人文空间”与他们进行了当面交流。 相比之下,北大学生的问题比较锐利、重大、活跃、有趣,台大学生的问题比较含蓄、雅致、诚恳、天真。我把与两所大学学生的问答,放在全书之前。 由于两所大学学生的共同参与,新版的书名就成了《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这书立即在台湾成了畅销书,据报道,也成了马英九先生巡视台北书展时首先购买的书。但现在看来,书名太长了,便改成《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同时,“闪问”部分又作了较多增删。 书中的主体内容,就是我在北大开设的课程。这是一部我心中的中华文化史,明显侧重于早期。理由是,那一时期创建了中华文化的奠基元素,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相比之下,后来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尽管故事多多,则不妨快步走过。这种格局,我在《中国文脉》一书中已经有过书面表述。 我与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了那么深入的心灵交往,感到十分愉快。文化可以滋润生命,生命也可以滋润文化。中华文化的前途,就看有多少年轻而又美好的生命来滋润它。 参与我课程的北大学生早已毕业,都在从事着很有意思的工作。我与其中几位还保持着联系,经常一起吃饭、聊天。正是近几年的交谈,为我们的“闪问”增添了新的内容。 二○一一年四月六日写 二○一二年九月六日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