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华编著的《明心见性:超越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是一部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探讨佛法真谛的书,其核心思想是超越二元。
本书循着佛法的思想脉络,通过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身的反省,从超越二元的角度探讨了佛法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心灵解脱的实践,为佛法学习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明心见性(超越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李新华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新华编著的《明心见性:超越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是一部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探讨佛法真谛的书,其核心思想是超越二元。 本书循着佛法的思想脉络,通过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身的反省,从超越二元的角度探讨了佛法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心灵解脱的实践,为佛法学习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内容推荐 佛法的精神是“实事求是”,其旨在通过“求是”事物之真实实相——绝对真理,而实现心灵苦痛的解脱。 由于我们通常的二元的思维模式,其结构是二元对立的,只能表达相对的理,没有绝对的真,所以无法解决“求实求是”绝对真相的命题,也无法承担人类内心冲突之究竟解脱的任务。 佛法般若中观以“不二”、“不取边见”的智慧,超越了二元对立,引领人们直接体验、体悟事物的究竟本质,把握原本的真实。 李新华编著的《明心见性:超越二元悟入原本的真实》通过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自身的反省,从超越二元的角度探讨了佛法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心灵解脱的实践,为佛法学习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生命中的苦与痛 第二篇 心理学与哲学的解决方案 第三篇 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第四篇 二元心智 第五篇 解脱之道 第六篇 直接思维与觉悟 第七篇 二元的超越 第八篇 佛教简介 第九篇 佛法认识论 第十篇 生命缘起现象 第十一篇 佛法般若 第十二篇 佛法中观 第十三篇 般若顿超 第十四篇 佛法心性论 第十五篇 明心见性 第十六篇 大手印——直指本元本然真相 第十七篇 大圆满——直指本觉自然解脱 第十八篇 禅宗——直指涅槃妙心 第十九篇 《金刚经》品读 第二十篇 达摩祖师《血脉论》 结束语——打开心灵伏藏 试读章节 四、心灵的构建 心灵,是建立在形而下的身体之上的,是纯粹的形而上,是人类意识、思维、思想、精神、情感、觉受的统称。 心灵之苦痛一定是表现在思想精神上的苦痛。那么这些苦痛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逐渐形成的?我们有必要去探访一下思维意识及其模式的构建过程。 1、心 心是人类作为高级生命的标志。那么其高级或高贵之处在哪里? 人类的高贵之处在于人类本自拥有自觉的本能和能力,即人贵有的自知之明。换句话说,能自觉的才是高级生命,不能自觉的是低级生命。 能自觉,有自觉的觉知,才能形成意识活动。人因为能自觉,才能产生思维意识活动和情感现象。人类因拥有自觉的能力才能发展出各类文明。 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思维意识活动都是建立在人能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这个自觉的本能,即是自觉的觉性,是人类本自拥有的,是宇宙生命意志所赋予的,故又称为本觉觉性或本觉。因其浑然天成,与生俱来,又被称为本元。 那么所谓的心就是指人类因本觉而生的思维意识和精神情感等活动。 本觉觉性是思维意识的基础,思维意识是本觉觉性的表现形式。 2、本然的心 每个婴孩儿从孕育到初生,到成长,都在演绎着一部人类从海洋到陆地,从爬行到直立的巨大漫长的进化史。 孩子从孕育到出生时,她是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她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作为高级生命,她拥有一颗本然的心。 这颗本然的心无任何造作,完美,光明,清澈。这颗本然的心本自带有着宇宙生命的本能,即本自元成的,本然的“觉”的能力,即本觉觉性。 此时的心就是觉,一个本能的、本然的、开放的觉。若非要从“体”的角度去说,这是一颗本然的心;若非要从“本能”的角度去说,她就是“觉”,本觉。 正因为此本然的觉性,孩子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才能建立各种各样的觉受体验和觉知经验,才能学习各种知识,产生各种的思维活动与精神境界。 这颗本然的心,又被称为本觉心、本元心。 用现代的话语来形容,如果将人的思维模式或心智模型比喻为电脑的操作系统,将人的各种思维精神活动比喻为电脑的各类应用软件(如逻辑分析软件、形象思维软件等),那么这颗本然的心就好像是一个尚未被安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裸机电脑,具备了记忆存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本觉觉性),然无造作(未装软件),处于开放状态。 3、成长过程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建构过程。从本能的贪恋母亲的乳房开始,渐渐有哭有笑有表情,会觉知和识别他周围的人物;会扭头躲避他不喜欢或不想吃的食物;会用手打掉他不喜欢的,用手指向他喜欢的物品。孩子从本能的觉知意识开始,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和分别意识。 孩子开始咿呀学语,而后进入幼儿园和学校,从此“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孩子们从识字开始,就对他们所识别的对象贴上了标签,逐渐使之符号化和概念化。孩子们学习符号、概念与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与联系,并进一步学习运用符号和概念去认识社会,并逐步完成了逻辑理性的思维模式的建立。 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也浓缩了人类从潜意识或本能觉知意识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史。 4、根本分别意识与我本位 生存意志使人不断地对外占有。在占有的过程中,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形成反应。按生理学上说,外界的刺激会引发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两种反应,通俗地说就是舒服或不舒服的反应。而刺激反应又会形成记忆,存储在脑神经内。当外界同样的刺激再次来临时,大脑就会根据记忆中的生理评价作出主动反应,或占有、或放弃、或躲避、或停留等取舍反应。这种原始的依生理记忆作出的主动反应,上升到意识层面就出现了分别功能,又称为根本分别。 根本分别是生存意志的表现,是生存意志上升到意识层面的必然。 生存意志一对外占有一受外界刺激一舒服或不舒服(兴奋与抑制)等反应进入记忆一再次受到外界刺激会引发记忆一主动取舍反应一上升到意识就是根本分别。 人的意识反过来又服务于生存意志,意识的根本分别功能又促进和强化了对事物进行分别时的体验和经验。取与舍、好与坏、苦与乐、此与彼等等的分别经验被深深地,不断地刻入记忆之中。 这种基于根本分别的经验被反反复复地刻入记忆,刻入脑海意识。反复地在记忆中刻盘,反复地熏染,终有一天,童年中的孩子从懵懵懂懂的“自我”意识的量变,发展到了强烈的、具有决定性的“自我”意识的质变。 从这一日孩子拥有决定性的“自我”意识开始,“我本位”成了人生命的中心。我要的,我不要的,我喜欢的,我厌恶的,我的家、我的老婆、我的房子和钱,我的生命,我意识到危险,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我本位”渐而演化成了心理上的自我执着,又被称为“俱生我执”。从此,围绕着“我本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至此时,那颗本然的心被安装上了系统操作软件,即以“我本位”为特征的,基于根本分别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P4-6 序言 这是一部从思维模式的角度来探讨佛法真谛的书,其核心思想是超越二元。 超越二元即是禅,这叫“一元即圆明,圆明即一元”。反之,“无明即二元,二元即无明”。作者认为:迷者二元对立,即心即执即妄,实为边见;觉者超越二元,即心即离即真,入不二法门。也就是说,超越二元不是中庸或折中,而是中道,是统领。既然是统领,则毕竟空!不但宗通、教通、大小乘通,更是“是诸佛教”通。如是,妙理,妙理也。 人人皆知“不二法门”,但谁人能参透?所以啊,理虽妙,然若无亲身体验却又难解其中味。不去“汗滴禾下土”,怎知“粒粒皆辛苦”?不去修正自身观念,只做知识上的演绎与更新,最终只能是嘴上说“空”说“有”,“妙嘴生花”、一身佛气、一事无成。或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吃教》一般,掏空了佛法正见的内瓤,充上吃的内涵,一路地吃下去,“吃掉一切信仰”,到头来只剩下“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学习佛法不同于学习佛学。佛学是纯理性的知识、思想,是形而上的形式逻辑,如同学一门哲学;佛法是实践理性的体验与感受,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兼而有之的情感逻辑、直觉逻辑(如果算是逻辑的话),如同学一门艺术。这好比学钢琴,教本、教材只是指导,基本功、练习曲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切重在实践和体会,所以教本要一本本地练,无捷径,一切要依靠明师的指导与自己精进加悟性。 禅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精神境界,又是生活常识和般若智慧;既是“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的出世的见地,又是有恩有义、大爱大悲、大愿大情的世间修、世间行。禅的风骨就在日用中,禅的实相就是“规规矩矩唱戏,老老实实做人”。 超越二元归于本然,本然如是,即原本的真实。亦如行云流水,自然朴直,平常平实,平凡平淡。 今人学佛,缺少的并不是资料、名师与聪明,而是缺少像本书作者李新华先生这样的诚信、实信、愿力、勤奋与默默耕耘……这令我这个老参也不得不佩服。 新华先生求佛修行近三十载,也曾习禅参话头,也曾雪山西域学密宗,也曾饱受南国的溽暑与酷热,也曾饱尝北国的冰雪与寒风……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体悟出超越二元的理数与旨趣,‘并将心血与体验化为此书,十分难得。而每当我翻开此书,但见严密的逻辑与实修的苦乐在交响,出世的见地与入世的体验在倾述……一切似乎在说: 喝粥去,吃茶去,品味人生。明白心,观自在,觉悟有情。 见君2015.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