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选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宏琴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也有人说巴斯的风景就像一张明信片,城市里执行美的巴斯人,大概就是背面的字。英国人的下午茶(afternoontea)是一个优良传统,它使人们养成了经常聚会聊天与沟通交流的习惯。无论是工作地方还是在家里,一般在下午3—4点间,各行各业工作的人可能心里都在想,办公室同伴或朋友们谁先吆喝一声,“我们去用下午茶吧”,大家就立马响应。有人会建议去哪家咖啡店。三三两两就在咖啡店坐下聊这聊那。巴斯大学校园里就有几家咖啡店,那里总有学生与导师的交谈,有教授们的会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闲聊或讨论,还有校长们在那聊天,一人消费l-2英镑,聊一个到几个小时的都有。还有一个人看书做作业的,那是硕士博士生们在工作室以外的学习。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很多异国友谊与学术思想的碰撞都是聊天聊出来的,他们就在茶歇交流中打破了文化的隔膜与国家界限,建立起了对彼此的需要与信任,那是一种很健康的生活习惯。一个正式的下午茶或咖啡一定有涂上厚厚奶油的司康饼(scone)。回国后,我经常想找朋友聊天,以至于刚回国的一两年里,有人会开玩笑说,英国回来的人总是想找人喝茶聊天,好像没事可干似的。我倒认为忙碌的人们也需要休闲,通过交流与沟通想法来增进了解,维持友谊或发展灵感与情感等,以增加能量与力量,这应该是一种健康的工作方式与生活习惯。

早茶对英国人来说也一样重要。一个30多岁的英国本地同学会说,早上一杯茶,一张报纸就是一天最好的开始。晚上的酒馆很休闲,校园与乡间,以及城市的街角都有酒馆。下班后,人们会去喝一杯,拿着酒杯,有的在看球赛,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发呆,有的在谈事,有的在找伴侣。感觉是不喝茶或者咖啡,或不喝酒就不懂生活似的。所有这一切,能使人们彻底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存在,感觉生活很性感。我从不会喝酒,到能喝一点,到能多喝两杯的过程就是融入英国生活的过程。自己去英国前感觉对酒精过敏似的,喝完酒身体发痒起红斑,所以很少喝酒。到英国后,同学朋友聚会喝酒必不可少,喝了酒上脸,同学反而会说气色好,渐渐的就习惯了。决定回国后,在离开英国前,朋友们为我举办了一个告别宴会。宴会中,一个台湾同学的英国男朋友问我,回中国后,我将最怀恋英国的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英国的啤酒。这位英国朋友立马为我加了一杯最有英国味道的淡色艾尔啤酒(AleBeer)。英国酒馆里的酒水名目繁多,总是让人眼花缭乱,有时站在吧台前不知点什么才好,酒保总是报上一串酒的名字,自己一版茫然,只好点自己常喝的一种果酒,英文叫“Cider”。我还喜欢爱尔兰醇黑啤健力士(Guinness),据说这种啤酒对大脑神经系统有好处,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我听说后,就经常点这个啤酒,心里再也不为点什么酒而纠结了。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了喝这种啤酒的习惯。现在想来,自己喝啤酒都有功能主义心理,还注意啤酒的保健功能。而那些把性生活当养生办法的人们就更工具主义了,因为,人们不知不觉把自己当成了保健工具了,也就是把自己工具化了。

我酒量不大,现在有时用荤菜或者写作时却还要喝点啤酒或葡萄酒。刚回国找工作时,我特别注意国内超市里是否有这些生活用品。现在国内各大超市都可以买到来自不同国家的酒水以及食物,全球化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少的异国情调,不过很多人还不太了解这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超市里的变化对中国人的生活品质有什么影响。酒精这个东西既可以让人放松也可以让人麻醉,而享受美食与烹饪美食总是生活里的一大乐趣,其中葡萄酒必不可少。

在巴斯还会自己做中国菜。刚到巴斯读书时,尤其是开始两年,当时中国学生还不算太多,巴斯没有什么中国商店,需要买中国食物与佐料时就需要去附近较大的城市,比如伦敦的中国城和布里斯托的几家大一点的中国超市。有时是周末与有车的中国学生一起去。布里斯托是个港湾城市,是英国宜居的大城市之一。由于布里斯托离巴斯只有15分钟的火车、半小时的公共汽车,我与孩子常去。我们一般会在下午下班5—6点去,在那边买好中餐原料以及佐料后,会在布里斯托的酒馆或餐馆用个晚餐,有时还在布里斯托的港湾(BristolHarbor)看场电影什么的,回巴斯就接近晚上9-10点了。从布里斯托回巴斯,绕过弯弯的山路,远处巴斯的灯光就进入眼帘,看到夜晚的巴斯,它给人一种格外清晰明亮的感觉。

P26-28

后记

当我把自己在写传记的事告诉朋友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么年轻就写自传了,是不是太早了一点?我想,就把这次写作当成一次对自己人生的审视。这样的事情,不分早晚,随时都可以进行,无需等到自己垂暮之时才来检视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审视的是不值得过的人生”。但是检查太多也不好,偶尔检视一下自己的人生就可以了。

用自传的方式写作是一件与记忆抗争的事情。写自传对记忆的需要,可能要比对想象力的需要更多。当然,写作时,记忆力也就成了想象力。我们通过记忆之门,去想象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是一件回顾过去的事情,也是再现过去的事情,在回顾过去中,我们得到了通往未来之路。因此,用自传方式写作也是为了抓获记忆,把记忆里的经历写到书里。这样,我们就不需与记忆做无谓的斗争,否则,遗忘了,就什么都不容易找到了,也就不容易从叙述中找到确认自我的力量了。因此,用自传方式写作,把过去的经历写出来,在放映过去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很多的事情,比如写快乐的事情时,我不但知道什么让我快乐,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那让我快乐,写痛苦过的事情时,也知道为什么我会痛苦等,明白了就轻松宁静了许多,尤其是那些让我们快乐的尖叫与恐慌中的惊呼,都是我们最原始的直觉反应,是我们记忆中的惊叹号。这让我知道我们的敏感与知识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作让我找到了让我发声的原因。这些人生的尖峰时刻无不与得失和劳动与情感攸关,知道了得在什么,失在哪里就获得了些淡定,还有从那些诚实的回响中,我既知道了自己的优点,也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得到了力量。现在我就可以更轻松地生活了。

写到这里,确实感到轻松了许多,似乎有回到了大学毕业时的感觉,因为大学毕业以后的经历已在本作品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到,这也许是用自传方式创作的最大好处吧。清空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为未来释放出空间,用全新的视角与姿态去经历新的生活,该有多么好呀。经历丰富的人,有时感到自己的心理年龄较大,现在我才完全理解。我的同事与好朋友,浙大教育学院的张文军教授与我聊天时说过一句话,她说她有时感到自己心理年龄有80岁了。我当时想,这是对自己多好的表扬呀,才40多岁的她,与我几乎同龄,已感到有80岁人的心理与经历,她的人生不是很赚了吗?赚了近一半呢。而有的人40多岁,天天在那炫耀自己很年轻,他们可能不知道那其实很亏,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亏在何处。40多岁才有30岁的感觉与阅历,没有充分获得实际年龄应该有的成熟与阅历,那多亏呀。

……

小时候没想过要做学问,记得有时候不想读书,觉得做营业员就是理想的工作。小时候更没想过要当作家,想象中写作好难。现在不知不觉地以写作为生。写作对于在高校工作的人来说,是重要的工作部分。很庆幸,我自己喜欢写作,也明显感到了写作可以让我逐渐实现当一个作家的理想。实现这个理想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推向了一个创作高峰平台,这是一个体验愉悦的王作。这样的愉悦在于它让人感到很性感,生理上有愉悦感,这种性感的感觉持续的时间很长,可以是半辈子的欣慰与持续的好奇心。当我写完我的第二部汉语著作《主人翁意识:孩子的创造源泉》时,我感到了印度神话里传说的卡玛河流经我的体内,从头脑,到内心,再到我的下半身,在体内循环,就像灵魂进入到了身体里,让我的心智与肉体浑然一体。希望写作让自己更快乐。

目录

序言 如果让我写一部自传,我该写点什么呢?

第一章 灵魂之旅

第二章 剑桥大学出版社书店

第三章 我的书

第四章 音乐

第五章 学术启蒙

第六章 海归浙里

第七章 取向创造力

第八章 听见德行

第九章 开放,选择与价值观

第十章 女性主义

第十一章 中式新贵

后记 返老还童

序言

在我开设的“传记叙述研究”课程里,一个学生问了他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我写一部自传,我该写点什么呢?该课程的另一个学生说,“自传是心灵的证据”;也有学生说,“在叙述中寻找确认自我的力量”;还有人说自传就是自揭隐私。我也用这个问题来问自己。自传是一个人对自我的叙述,里面既有不为人知的隐私,也有用心生活的证据,更有找到确认自我的力量。于是,我心有灵犀,想用传记叙述的方式写一部作品,就先拿自己作实验,用自传方法来写自己在国内外的工作和学习经历以及我思想的发展。用自传方式写作是把自己经历的生活与工作体验变成智慧与知识,并从这些经历中寻找意义,获得经验与能量。但也有一点怀旧的情怀。我想通过自传式的写作,把对过去生活与经历的理解释放出来,这样,就可以把它变成能量来关照当下与未来。

用传记或自传风格写作首先需要自揭一点隐私,自揭隐私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我在自己开设的写作课程中自创了一个关于创意写作的理论,这个写作理论就是:隐私即新意。意思是,如果一个写作者想写出有新意的作品,就必须写点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种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从广义上讲的隐私。也就是说,隐私可以是写作者自己能感觉到、能听见、能想到和知道的一切,也可以说是写作者从经历中想到或发现的事情。在写作中,这也可以指写作者能从自己的经历中意识到的写作内容。隐私有多种,当写作者写出读者不知道,而只有写作者自己知道或想到的事情时,这个写作才有新意。从这个角度来说,传记或自传是一种获取创意或新意的写作风格与创作平台。因为,用自传方式最容易写出读者不知道,而只有作者自己知道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也是较常见的一种创作方式。不难理解,传记与自传就是一种重要的创作平台与方法。这种创作方法一直广泛应用于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

……

因此,多年海内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使我成为一个学者与创作者,明确知道自己实现了一定的自我价值,以及开始探索创造力,并开始把它发表出来。这些经历中的重要节点是自己职业生涯或人生的重要里程。而这些工作经历又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的生命经历世界,自己在虚实之间活动与发展的历程,这也是我们人生价值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一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与作者,这部作品不是一般的文学风格的传记,而是用一种更容易沟通的方式来书写入文科学知识,或提炼基于学者经历的学术理念。如果在学者的生活经历背景里写这些知识与思想。这些知识就更为原创化,更具可读性,这样的学术传记不需涉及非学术经历的隐私。

用自传风格来呈现写作需要很大的勇气。正如前文提到,这种写作需要以作者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与思想为基础,而这些通常是隐私的内容。然而,用传记这种人们熟悉的创作平台来写作也有许多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框架可以较长。有些价值观的形成,或身份认同的实现需要多年的经历与经验才能明确。比如有些人成为学者的认同,有的作为教师或厨师的认同等都需要时间的历练与见证。其他身份认同也一样,从传记的角度才能定位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或人生意义,即从长期以来人们做什么,怎么做才是定位一个人的主要基础平台,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一个人从哪里来,现在做什么等。其次,从自传的角度来写自己的学术思想是最原创的一种学术方法,因为它可以为学者的某个理念或思想理论找到实践源泉。

通常学者是通过学术论文或学术著作来传播学术知识与思想的。然而,非常专业的学术论文或著作通常只在学术圈内循环,而广大的非学术读者群一般很少读学术文章或学术专著,使得很多科学知识发挥不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学术圈本身是知识的创造群体,社会大众才是真正需要知识的地方。因此,我想通过本书做一个突破性的尝试,用自传的方式来书写学术圈的一些经历与学术思想,用自己的话说,这是一种让学术与社会对话的书写尝试,这也许是发挥学术知识社会效应的一种尝试。在这个繁忙的社会中,一切都在快速进行,唯有人生不能速成,人生是个欲速则不达的事业,唯有认真探索,才会收获美好。

内容推荐

由赵宏琴著的《选择》是以一个学者的学术经历与学理思想为主线的学术传记,作者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新理念:在开放的环境里,自由选择与价值观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开放的环境是自由选择的前提,人们在做有意义的选择时,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生成自己的理想。反过来,这些兴趣与理想是人们做选择与决策的标准。因此,以兴趣与理想为主要元素组成的选择与决策标准就是人们所说的价值观。

编辑推荐

由赵宏琴著的《选择》用传记为创作平台融合了一个学者的学术经历与学理思想,做成一个具有文学色彩兼具人文理念的作品。以作者海内外的学习研究与学术思想发展为核心轴线,探索作者个人在全球化下的学术思想启蒙与学者身份认同的历程与细节。作者以在英国巴斯大学读硕士与博士研究学习为起点,海归浙大为重点,以及访问布朗大学为重要转折点,明确了自己在外语教师发展与我国教育创造力开发方面的研究兴趣及其发展路径,以及在写作与文化叙事教学方面的灵感源泉。基于这些学术经历,作者在本作品中提出并论证了一个新理念:在开放的环境里,自由选择与价值观形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3: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