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个中学生在北极亲身体验后的结果。书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跟随学生北极考察团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极自然界和当地居民的热爱和亲情,也可看出作者从北极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悟出了点点滴滴真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中学生的北极考察随笔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孙烨 |
出版社 | 科学普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个中学生在北极亲身体验后的结果。书本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跟随学生北极考察团的所见所闻所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极自然界和当地居民的热爱和亲情,也可看出作者从北极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悟出了点点滴滴真谛。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2007年学生北极考察团的一员。他以摄影、绘画、写音乐、做诗、写航海日志等许多不同形式,记录了这次特别的旅行经历。本书便是其中的航海日志,记录了其16日旅程经历,同时也附录了不少照片。 目录 序 前言 热身游戏 飞向丘吉尔港 扬帆起航 特殊课堂 巧遇白鲸 海象岛 神奇的科茨岛 海鸟悬崖 幽静的海湾 冰山的遭遇 因纽特的民族风情 因纽特少年的绝技 风浪中的北极熊 北极驯鹿 气候变化论坛 听因纽特长者讲过去的故事 倾听古老民族的呼声 我把红旗插在北极圈 捕鲸站遗址 因纽特社区遗址 SOI的传统 相机杀手 丹妮尔的故事 勇敢的北极冬泳队 浮冰印象 我眼中的因纽特女孩 悠扬的琴声 魂牵梦绕世界之角 非常感触 告别演讲 跨越太平洋的友谊 细节中的文化 把北极写入高三 风景这边独好 同在一片蓝天下 考察队主要科学家简介 试读章节 8月3日 热身游戏 16天的考察从渥太华2天的热身准备活动开始,参观加拿大自然博物馆,熟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举行国际极地年青年学生北极考察的开幕式等。 今天参加北极考察活动的67名学生和42名科学家都到齐了。除了仇老师、来自浙江大学的中国大学生代表张博闻和我,共三个中国人之外,其他106名成员主要来自加拿大、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印度、瑞典等国家。晚饭后的集会上,大家坐在卡尔顿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学生海冰考察组织(Students on IceExpeditions)创始人、考察团长JeoffGreen激昂地说: “所有学生海冰探险的突出主题是:环境主导者。世界是一个全球生态系统,所有自然和人类系统相互关联。然而,今日社会的机械化,消费主导理念等使我们的生活与自然脱节。我们常常对基本生活必需品一衣、食、住的来源无动于衷,或者视之当然。 我们的过分消费行为已导致能源枯竭,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从全球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生活得更可持续些。今日的青年们应是该生活方式的主要引领者。 我们即将开始的旅程,是激动人心,绚丽多彩的,这次活动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改变我们处世的态度以及做事的方法,当然,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Whooooooo,”大家激动得尖叫起来,那声音在我听来,有些疯狂,有些放肆。但是,的确点燃了整个教室的激情,前一秒钟还在世界各地的人,现在聚在一起,欢笑着,兴奋着,准备出发,开始地球之角的梦幻之旅。 我们一个一个地站起来,大声地报出自己的名字,来自哪里。瞬时间,好多种不同语言的名字,好多个国家地区的名字,接二连三地蹦出来,跳动着,我们好像看到了全世界。 Jeoffi井话过后,我们来到利兹公寓前的草坪上开始做游戏。Dave是带我们游戏的老师,瘦瘦小小的,却全身上下充满等待进发的激情,他让我们按着自己的国家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在草坪上站好,摆成一幅世界地图。我们的地图,虽然并不完整,但是已经有了大致的世界的轮廓,北美、南美、大洋洲、亚洲、欧洲,化作一双双闪动的眸子,灿烂的微笑,扑在青绿色的草坪上。 “我们,就是整个世界!”Dave的声音几乎穿透了整个卡尔顿校园。 又是一片尖叫欢呼声,掀开了头项的蓝天。 下一一个游戏,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阳光伙伴”。不过是老师要求我们60多个学生站成一排,和周围的人一起商量出一个办法,目标就是脚不分开的向前移动。 我和周围的人想到的是用小碎步,还有人提到的最传统的办法,一起喊“1、2、1”地向前迈步,更有喜欢搞怪的男生们索性趴在地上,脚贴脚,匍匐前进。 Dave老师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冰山探险活动也是如此。每个人贡献出自己的想法与智慧,合起来就是我们最杰出的成果! 最后一个游戏,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很有深意。我们排成两列面对面站着,把两臂向前平举,一个学生要从两列之问的问隙跑过,显然他会撞得很惨。我们要在他通过自己的时候把手上举,这样他就可以顺利通过。 闭着眼睛,笔直地向前冲,不怕碰到别人,也相信别人可以在自己冲过的恰当的时间抬起手,保证自己有畅通的去路。这需要的是信任。就像我们在中国玩过的信任游戏一样。每当一个学生在冲过间隙之前,都会大声地喊一句:“Ready to tmst!”所有的学生就会大声回答他(她):“Go!”这是一种对信任的感激,也是一种对信任的承诺。简单的游戏,却让我们懂得了,在活动中,永远要相信自己,更需要的是相信伙伴。 明天就要出发了,回到房间,我再一次温习了探险路线,顺便熟悉一下北极地区的地名。 8月4日:清晨乘第一空中飞机直飞至丘吉尔港,从马尼托巴湖登上特别设计的名叫Lyubov Orlova的破冰船,向北航行。 8月5日:考察哈得逊湾。哈得逊湾不仅传承着丰富的考察历史,还是大量野生动物的家园,它是白鲸夏季聚集之地,海鸟的家园。 8月6日:海象岛,我们将乘皮艇,到那撒满阳光的沙滩,目睹懒洋洋的海象。海象的个头之大,数量之多,令人惊叹不已。 8月7日:迪格斯岛。这里有北美最壮观的鸟类悬崖!悬崖有几百米之高,是海鸟的家园!还将参观因纽特人的古老遗址,和附近的一个鲸、海豹、海象的坟堆。 8月8日:参观因纽特社、区。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有绵延的鹅卵石路、小木屋、学校、商店和教堂。杰出的艺术家和他们的版画,石器商店使名为Kimmirut的小镇闻名。我们将拜访该小镇,并顺道访问当地的艺术家。 8月9日:跨过哈得逊海峡,沿着巴芬岛东南端的水域向北航行,为配合探险精神,我们计划去一个人迹罕至的小岛。工作人员和教学人员将带领我们远足穿过苔原。 8月10日:参观捕鲸站的遗迹。在很久以前欧洲人来此捕鲸的日子里,这一带曾一度布满了商业捕鲸站。下午我们计划参观因纽特人部落,拜访社区管理者和村中的因纽特长老,听他们讲讲气候变化对他们的社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哪些影响。 8月11日:参观国家公园,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峡湾旅行,我们发现自己将进入加拿大最壮观的景观之一。冰川、高山和北极地区最多样的哺乳动物和迁徙鸟类使这一天成为惊人庄严的一天。要扎紧登山靴,迎接全天跋涉北极圈的壮举。 8月12~13日:向北航行至崎岖的巴芬岛东岸。根据海冰和天气情况,希望能航行至浮冰区,经历真正的冰海航行。当然全天都在甲板上观察鲸、熊和海象。希望还能航行至北极圈。 8月14日:远征日。我们将调转回南,沿巴芬岛的东岸航行。教学人员将在甲板上和会议厅中讨论气候变化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 8月15日:纪念岛。到访巴芬岛西岸远端的岩石海岛一无数海象的栖息地,也是观察北极熊的极佳地点。 8月16~17日:参观加拿大最新领土努勒维特的首府伊魁特,我们将有机会参观小镇,被当地官员热情接待。下午乘回程包机回渥太华。晚上至次日全天,队员互相告别后各自启程回家。 考察团会根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调整航行路线,“Flexibility is me key”(灵活是关键)是探险必须遵守的原则。 P1-5 序言 融入北极的考察随笔 一口气读完孙烨同学的《一个中学生的北极考察随笔》,颇感欣慰和后生可喜可畏。其欣慰和可喜来自于孙烨同学对北极自然界和当地居民的热爱和亲情洋溢于随笔的字里行间,其可畏来自于孙烨同学从北极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悟出的点点滴滴真谛。 请读这段描述:“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它们好像并不愿意分开一样,洁白的云亲吻着海面,远远望去,好像是高原上的雪山,又似那缠缠绵绵的一生一世一双人,虚幻得不像是人间。”短短的一段描述,倾诉了作者对北极纯洁自然环境的热爱,而且把自然环境与人拉近了。再读吧:“今天看到冰山了……很干净的白色,漂浮在大海中的流浪者,以天为盖,以海为家。它一刻不停,继续漂泊流浪,倾天地间绝世自由,不知所往何处……”作者对北极海域的冰山不光倾注热爱,还淡淡地倾注了同情,同情它浪迹天涯地孤独漂泊。 对大自然如此,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如此。请品味这段感慨:“当我被那里的孩子单纯无暇的眼神深深触动时,当我被这里的人们对自然的尊崇与守护不经意中震撼时,心中对这方土地和土地所孕育的一方人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作者不是蜻蜓点水地欣赏当地民族的文化,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当地因纽特人的深情厚意之中。 后生可畏,这不是老生常谈,这是我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曾经九次赴北极科学考察,对北极的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应该有所了解,有所感悟,也写过诸如《极地探险》、《梦幻北极》等科普图书,也有感而发地写过北极对我的召唤,倾吐过对候鸟北极燕鸥奔波于北极与南极之间的可敬、奋不顾身保护自己后代的可爱,感叹过北极熊的可畏可爱…… 然而,在即将出版的《一个中学生的北极考察随笔》一书中,孙烨同学却能够在短短的科学考察时间中初步悟出科学考察中的科学文化,悟出自己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 孙烨同学在提到船上的科普讲座时说:“在这里,常常是一个讲座完了,底下的问题不断……比较起来,我们的学习太狭隘了,学到了公式定理,学不到大千世界的生龙活虎。”她已经点到了我们的教学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把一次次的讲座形式差异提高了认识,难能可贵啊!她还深有体会地说:“当来到这个国际环境的时候,才知道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欣赏中国,敬仰中国,那种感觉真的很强烈,蔓延到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她已经把自己融于中华民族之中。 然而,如果孙烨同学能够把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教学的差异上升到科学文化的差异来理解,如果能够把那学不到的“大千世界的生龙活虎”深入描述,那就更好了。我们无论做科普报告,写科普图书,除了应该通俗地传播科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传播科学文化,即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把科学研究服务于人类,服务于自然。我们无论进行什么科学研究,一定要把科学研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目的与服务于人类和自然的目的结合起来。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和未来青少年们应该崇尚的科学文化吧! 祝愿吧!祝愿孙烨同学的这本科学考察随笔能够以其流畅、清新的文笔,以其融入北极自然和社会的亲情,去感染更多的青少年,去激发他(她)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去燃起他(她)们对大自然的爱、对自然科学的爱…… 2008年10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