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表演与阐释(早期中国诗学研究) |
分类 | |
作者 | (美)柯马丁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著名汉学家柯马丁(Martin Kern)的第一部中文学术文集,收录了1996 年至2022 年间16 篇讨论周、秦、汉代诗歌及诗学的文章,集中关注早期中国诗歌的发展,它与仪式表演的关联,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形成,以及中国诗歌早期和中世的诠释传统;讨论对象聚焦于《诗经》、西汉颂诗、赋文、秦始皇碑、楚辞等。集内诸篇皆经过作者的补充完善与编者重要的译校修订,现以时间排序陈示。 目录 前 言 权威的颂歌:西汉郊庙歌辞(1996) 作为表演文本的诗:以《小雅·楚茨》为个案(2000) 出土文献与文化记忆:《诗经》的早期历史(2003—2005) 西汉美学与赋体的生成(2003) 《司马相如列传》与《史记》中“赋”的问题(2003) 汉史之诗:《史记》《汉书》叙事中的诗歌功能(2004) 作为记忆的诗:《诗》及其早期阐释学(2005) 出土文献与苏格拉底之悦:《国风》解读的新挑战(2007) 《毛诗》之外:中古早期《诗经》接受研究(2007) 来自群山的宣告:秦始皇刻石碑文探论(2008) 说《诗》:《孔子诗论》的文理与义理(2012) 《诗经》的形成(2017) 早期中国诗歌与文本研究诸问题:从《蟋蟀》谈起(2019) “文化记忆”与早期中国文学中的史诗:以屈原和《离骚》为例(2021) 反思之一丨超越本土主义:早期中国研究的方法与伦理 柯马丁 反思之二丨早期中国研究与比较古代学的挑战:汉学和比较文学的对话 柯马丁 郭西安 编后记丨潜文本、参照系与对话项:理解全球化时代汉学话语的一种进路 郭西安 参考文献 文章出处 序言 本书收录了16 篇讨论周、秦、汉代诗歌及诗学的文章 ,这些文章大多于1996 至2022 这27 年间陆续发表于英语 学界。它们基本上以时间排序陈示于诸君,反映了自1996 年我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以来对早期中国诗学的思考演变。 读者可能会发现,一些发表时间靠后的文章以不同方式建立 在我早期发表的文章基础上。有时候,这是在新的语境下以 新的书写方式去重思早期文章的观点和材料;更多时候,则 是引入了尚未见于早期文章的新观点;甚而还有一些文章, 揭示了时过境迁,我是如何推翻或修改了自己过去的观点。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没有问题,相反,我认为除了那些实证的 、学究气的“史实”合集,任何值得思考的东西都值得重访 。在我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中,没有一个能够概之以简单的“ 对”或“错”,特别是考虑到目前可获的有关上古的证据极 其稀缺、偶然,并且与我们相隔千年。在这种情况下,我认 为与其试图“证明”什么,不如去考量什么是似是而非的、 什么是最为可能的,当下尤应如此。新的考古发现几乎每天 都在浮出水面,在“历史的事实”方面,我们能够提供的只 有假设,而非定论。一个新的考古发现,就可能改写传承百 年的学术界定论。再则,有关上古的“事实”本身就极具选 择性和偶然性,它们并非自在之物,而是视角和阐释的产物 ,它们呼唤智识主导下的积极探索和参与。我选择了和他人 不同的阐释框架,这些框架本身也随着时间而有一定程度的 变化。本着这种精神,这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反映了我不断 发展的新的兴趣和新的思考方式。我们基本上让所有文章保 持其首次发表时的样态,只有《权威的颂歌:西汉郊庙歌辞 》和《作为表演文本的诗:以〈小雅·楚茨〉为个案》这两 篇例外,因为二者有些地方需要更正。如果读者依序纵观文 集整体,或许能够感受到我愈趋大胆:我最新的想法也是我 与传统思考相去最远的想法。 然而,这些文章所体现的思考轨迹并不等于我的学术 自传。近年来,我对古代中国诗歌中的“作者”权力和其自 治性越来越持怀疑态度,也不会严称自己拥有此种权力和自 治性。事实上,我个人的学术发展与欧洲及北美二十多年来 早期中国研究领域的进程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我文章中的 许多主题与方法论视角实际上是我这一代学者共同关注的论 争,这些论争在此前是不存在的,但在一代学者的共同努力 下,它们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些学者中有很多是我的挚友 ,是这一学术探索和学术交流的共同事业中与我意气相投的 对话者。尽管本书中的一些话题和论争带有明显的“西方” 色彩,但它们在中国也开始为人所知,如果说我的这些文章 在西方确实有所言,那我希望它们对中国的同行和学生能同 样有所述——当然,我很清楚,是以不同的方式;正如欧美 同行并非完全赞同我那样,我的一些观点未必会得到中国学 者的认同,对此我完全理解并有所期待。激烈的争论并没有 错,我们需要的是基本的共识:哪些东西可以算作证据,什 么才能称作严密的逻辑论证;其他的都可以再讨论。 文集中只有第一篇文章写于我仍在德国的时候,它是 我讨论西汉《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学位论文的结尾; 其他文章都是我1997 年来到美国之后的工作成果:我先后 在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书,最后在普林斯顿大学执 教至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学术身份是一名美 国学者,即在北美学术语境中工作的学者。但这只是一个方 面。我2013 年获得美国国籍之后仍然保留了德国国籍,仍 属于德国和欧洲的公民,我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仍然扎根于欧 洲教育体系。 我在科隆大学学习了汉学、德语文学、东亚研究及欧 洲艺术史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到今天仍然陪伴着我。在德 国,我第一次学习到如何思考,认识到严谨而深刻的方法论 在智识层面的必要和强大。我还学习到另一点:无论一个人 研究何种文化传统,无论这种传统是自己的或是他者的,都 不应该有任何民族主义或本土主义的思维限制。我仍然记得 自己在科隆大学上课时,不管探讨对象是中国历史、德语文 学还是中世纪欧洲艺术,我们都需要阅读多种不同语言的学 术著作。学生时代,我从未上过任何一门只用德语进行学术 讨论的课程,否则那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我的老师们而 言,卓越学术的定义就是从世界各地汲取精华。这就是何以 本文集收录的最后一篇文章并不是关于古代中国诗歌的讨论 ,而是对早期中国研究的伦理学和方法论的探讨。这篇文章 最初是为了在中国发表而作,如今也已经在英语学界发表。 它表达了我的一些主要信念,这些信念是我研究古代中国的 智识和伦理基础,尤其在于我对人文研究中本土主义与民族 主义的断然拒斥。 文集中的其他篇章从多种跨学科视角出发,讨论中国 古代诗歌的发展、诗歌与仪式表演的互动,以及古代中国文 化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形成。除此之外,还探讨了中国诗歌早 期及中世的诠释传统,在近期出土新材料的对照下,这些传 统变得全然可见。关于古代中国历史和更广义的早期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