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
《世界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故事》为其中一册,由于元编著。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美国电工学家、企业家,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的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家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工业研究实验室来生产发明专利的人。他拥有超过2000项发明,包括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钨丝灯泡等。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而他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地的专利数累计超过1500项。1892年创办通用电气公司。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迄今为止,在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人打破由他所创造的专利数世界纪录。
《世界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故事》为“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中一册,由于元编著。
《世界发明之王:爱迪生的故事》介绍了爱迪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他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三个月的学历
人生并非天成,全在于教育。
母亲见爱迪生求知心切,是个可造之才,便想送他上学读书。
爱迪生七岁那年,全家移居到了密歇根州的休伦埠。
来到休伦埠以后。父亲在北郊格拉提奥炮台租了所房子。此时,爱迪生的父亲山墨尔改行经营粮食买卖。他看见这地方山明水秀,风景优美,趁着做买卖余下的时间,用木头在晒台上搭起一座嘹望塔。这塔高一百米,有转梯直通塔顶。登高一望,四周景色尽在眼底。爱迪生站在塔上,举着一副老式望远镜,看着起伏的丛林,含烟吐雾,一片葱翠:望望镜平的湖面,船影纵横,波光闪闪,煞是好看。他乐得成天待在上面,不肯下来。山墨尔见儿子这么喜爱。决定把照管嘹望塔的任务交给他,说:
“孩子,咱们这座塔要对外开放啦。你来当小管理员,谁要上去浏览,就向他收参观费两毛五分钱。”
开始,上去参观的人很少,整整一个夏天,总共才收三块钱。可是却让孩子饱了眼福。他老是独个儿待在塔顶上,欣赏那早晚的彩霞。雨后的霓虹,还有那休伦湖上变幻无穷的迷人景色。他常常看得入了迷,连饭都记不得吃了。后来。休伦埠修了铁路,参观人数才骤然大增,一向冷落的嘹望塔总算热闹了起来。
休伦湖边有所小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迁居的第二年,山墨尔送爱迪生进了这所小学。
父亲为爱迪生买了一个新书包,母亲为爱迪生缝制了一套新衣帽。
上学的前一天,爱迪生激动的半宿未能入睡。他倒在床上兴奋不已,心想:这下好了,以后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了。
次日早晨,爱迪生随父亲早早就来到了学校。学校静悄悄地。一个人也没有。等了半天,更夫才打开校门。这时,老师和学生才陆续到校。
父亲为儿子办了入学手续。爱迪生喜滋滋地走进了一年级老师面前的第一排座位里。
老师已经秃顶了。又矮又胖,手里拿着一把戒尺。爱迪生望了望老师,心想:老师这么大年纪了,一定很有学问。
上课后,爱迪生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老师讲完后,就让学生背诵。爱迪生头脑聪明,老师讲过的一切他都能背下来。但有的学生却背错了,也有的学生根本背不下来。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不是用戒尺打手心,就是用手揪他们的耳朵,再不就是罚站。对于这些,爱迪生觉得很恐怖。
放学后,爱迪生回到家里。母亲见他闷闷不乐,问道:
“阿尔,出了什么事?”
爱迪生摇了摇头,回答说:
“没出什么事,只是老师太粗暴了。”
母亲问道:
“是不是你惹老师生气了?”
爱迪生拉着母亲的手说:
“妈妈,我不想上学了!”
母亲问道: “为什么?”
爱迪生说:
“老师讲课讲得枯燥无味,光让学生死记硬背。背不下来就打,我害怕。”
母亲抱起了爱迪生。爱抚地说:
“要想学到知识更新,就不能胆小。”
就这样,爱迪生遵从母亲的嘱咐,每天仍然到学校去读书。为了弄懂所学的课程,爱迪生不懂就问,经常刨根问底,弄得老师狼狈不堪。
一天,老师讲加法。刚讲完。爱迪生就站起来问道:
“老师,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
老师回答不上来,脸涨得通红。后来,老师脸胀的像猪肝一样,终于忍不住了。大骂道:
“爱迪生,你什么都不懂,真是个低能儿。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
母亲听说此事后,立即为爱迪生办了退学手续。她曾经当过老师,富有教学经验。她最了解儿子,知道儿子并不低能,而是老师无能。她想:像儿子这样高智能的孩子,与其送到师资平庸的学校去读书,还不如留在家里由自己来教育。
于是,爱迪生的学校生活便结束了。他一生的正式学历只有这三个月。
P20-23
十一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两院院士
路甬祥
放眼21世纪,科学技术将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将全面崛起,国际竞争与合作将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广泛局面。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华民族靠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人才,靠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今天的中小学生届时将要肩负起民族强盛的历史使命。为此,我们的知识界、出版界都应责无旁贷地多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现在,一套大型的向广大青少年传播世界科学技术史知识的科普读物《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出版面世了。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史暨古文献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和温州师范学院、吉林省科普作家协会的同志们共同撰写的这套丛书,以世界五千年科学技术史为经,以各时代杰出的科技精英的科技创新活动作纬,勾画了世界科技发展的生动图景。作者着力于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通过故事来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本书中介绍了科学家们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宝贵的协作、友爱、宽容的人文精神。使青少年读者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智慧、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受到有益的思想启迪。从有关人类重大科技活动的故事中,引起对人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密切关注,全面地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阅读这套丛书是对课本的很好补充,是进行素质教育的理想读物。
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明,明代以前我国的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张衡、张仲景、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这样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学家,而在近现代,中国具有世界级影响的科学家并不多,与我们这个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并不相称,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相比较,在总体上我国的科技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当今世界各国都把科学技术视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当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方针。我国也不失时机地确立了科技兴国战略,确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需要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更多更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我真诚地希望这套丛书能激发青少年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树立起献身科技事业的信念,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争当新世纪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