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温凉,换个方法讲《本草》
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时候,决定采用“以纲挈目”的体例来编这部书。改变了原有的上、中、下三品的药物分类法,而是把药物按照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划分。矿物药又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则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六部。还有服器部。
中医有“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说法,讲的是不同病症有不同的用药方法,药物本身也有不同的功效。其中,“实”,指实证;“虚”,指虚证。假如肝木受心火出现肝实证,由于肝是母,心是子,依照上述治病道理,应先泻心火,这就是所谓的“泻其子”;但若出现肝木虚弱证,则疗法不同,应先补生肝的肾,这就是所谓的“补其母”。故治病应根据病症的标本、急缓,而有相应的补泻方法。
本书正是以药物的功效将中药分类,打破了《本草纲目》原有的按自然类别区分的框架,使《本草》的内容得到全新的诠释和延伸。本书依据药物的功效把各种药物分成了解表药、清热药、祛风治湿药、温里理气药、开窍安神药、泻下消食药、止血活血药、止咳化痰药、补虚健体药、收涩驱虫药。每一分类中介绍若干种药物,这样,在使用本书时就可以根据病征,对症找药,对症用方,把学术性的《本草纲目》变成了更具实用性的家用保健书。
《本草纲目》书名的由来
公元1578年,年届六旬的李时珍已经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撰,但尚未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坐在桌前,一眼看到案头上摆着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笔蘸饱了墨汁,在书稿的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字。于是这本流传于世数百年的中药巨著就叫做《本草纲目》了。
气味阴阳,了解中药的第一步
北医李杲甚至根据上述药物的气味阴阳做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味薄者能通利,如酸、苦、咸、平这些性味;味厚者能下泻,如成、苦、酸、寒等性味。气厚者能发热,如辛、甘、温、热等性味;气薄者能使人冒汗及通利小便,如甘、淡、平、凉等性味。《六节脏象论》中说:“天给人以五气,地给人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藏于心、肺,使得面部五色明润光泽、音声能辨;五味则由口进入,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此指人类内在的气),气和而生,形成津液,滋润五脏,补精益髓,所以神气旺盛。故形体瘦弱者用气厚的药食温养,精血不足的用味厚的药食补益。后天营养充足,心神才能自然而生。
根据古书记载,五味是五脏精气之本,对五脏各有其利。远古名医岐伯表示:木气生酸味,火气生苦味,土气生甘味,金气生辛味,水气生成味。而辛味主散,酸味主收,甘味主缓,苦味主坚,成味主软。药物可以祛邪,五谷为给养,五果为辅助,五畜为增益,五菜为补充,故气味相合而服用,能达到补精益气的效果。此外,根据四季、五脏的不同,五味也会有所差异,且要与病症相配合才适宜。
由于五味是根本,故五脏精气受其影响。岐伯曾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然而,若长期多食便会增加脏气,最后造成人体负担,容易短命早死。”因此五味太过,会损伤五脏精气。只有五味调和得当,才能使骨正筋柔,气血流畅,肌理致密,精养骨气,进而达到延年益寿。根据古人养生原则,其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季阴阳变化的规律,调和体内阴阳而互为根本,如此阴阳二气便可常存。
五味的宜忌
五味之气生成阴精,阴精又靠气化生成。五味太过会损伤形体,元气太过则耗损阴精。阴精能化生人体的元气,饮食五味太过又耗伤人体的元气。脏腑对五味的需求、适合性味、禁忌、过度食用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等,可分为五欲、五宜、五禁、五走、五伤、五过来解释。
君臣佐使,功效也有轻重之分
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是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一定的方法制成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彼此相互配合、制约。一般的配置是君药一味,臣药=味,或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也可以君药一味,臣药二味,佐药九味。
中医讲,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顺应上天,无毒,长期服用不伤人。想要轻身益气、延年益寿者以上经为本,如人参、枸杞、当归等皆是上药。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顺应人事,有的无毒,有的有毒,须斟酌服用。想要遏病、滋补,虚弱者以中经为本,如百合、黄连、麻黄等皆是中药。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顺应土地,大多有毒,不能长期服用。想要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疗疾病者以下经为本,如大戟、附子皆为下药。
药物还有阴阳相配的属性,常见的药物有以下几种关系。
单行:单味药即能发挥预期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只用人参一味药就能治疗元气大脱症。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这样疗效可以增强。如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的功效更好。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单分一主一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合时,利水健脾的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畏生姜,即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药物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如人参恶萝卜萝卜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搭配的使用注意
李时珍说:“古方中多有用相恶、相反的;相须、相使同用的,此为用药的帝道。而相畏、相杀同用者,为用药的王道。相恶、相反同用者,是用药的霸道。”因此在中药的临床应用中,如果配伍得当,将会出现绝佳疗效。
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