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辈子历历在/独角兽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钱红丽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钱红丽在这种扭曲中代替我们慢慢复原,纤毫毕现地回忆童年的饥饿记忆,拒绝将这种饥饿当做可炫耀的财富,像某些人那样误会了饥饿并宣称没挨过饿的人没资格谈论中国。事实可能相反吧?挨过饿的人看到一粒米掉到地上就会精神失常,哪能看到比厨房更远的世界?

《一辈子历历在/独角兽文丛》由钱红丽著。

内容推荐

《一辈子历历在/独角兽文丛》是女作家钱红丽“单纯生活,在宁静中获取力量”的又一本新作,新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关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生命练习曲”,所谓写音乐也是写自己;第二辑,记录作者精神源头的故乡风物以及童年美食记忆的“原乡记忆”;第三辑,重现作者作为一个小众个体,对于当下精神困境的思考与突围;第四辑,为体验各地山水的”山水云游”。

目录

代序 菱角菜之味

辑一 生命练习曲

 谢谢那些没有得到的

 一辈子历历在

 境界到了,人就到了

 放下——关于柴一

 绝响——关于德九

 多出一个春天——关于贝六

 何以解忧

 有灵魂的人

 因为纯粹

 九十年代的罗大佑

 老歌

辑二 原乡记忆

 春盘

 看花与吃饭

 一个人的故乡

 人生看得几清明

 回不去的故乡

 一岁年龄一岁人

 家常味

 旧时味

 小时候的食物

 豆角记

 生活不过一碗汤

 饮食之馀

 舌尖上的芜湖

 可食的

辑三 精神重构

 王维王维

 木心的底气与灵气

 无一可比你

 孤独症

 睡眠颂

 奔跑练习

 生命中来来去去的人

 命运何为

 此生如借

 中国小孩的难处

 看病记

 辑四 山水云游

 停下就是故乡

 梦幻大理

 二详大理

 茶溪 茶溪

试读章节

以往,听贝九(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会想起一个人的时候,冬天的桌上只有一盘红菜薹,就着它默默咽下一餐饭的情景……孤独,又无比宁静。一直不适应喧嚣的环境,生命原本就是用来独处的——孤独与寂寞是生命的常态。

后来,再听贝九第三乐章,会想起残荷。枯草地,风中的稻草垛,田野里没来得及收割的棉花秆,被霜雪浸成赭红色,漫漫一片,以及滩涂的芒草、芦苇……这些自然界中的东西,到了冬天,仿佛都在揭示——生命的常态,就是枯索与荒芜。

如今,听这些,仿佛被一场大雾困在屋内,不能出门望远,只好退求其次,在家剥花生壳,暖气片呲呲地发出声响。时间会静止,生命会龟缩吗?它不会比坏更坏吧。

还有一个人,他听贝九第三乐章时,就觉得这是贝多芬坐在黄昏的莱茵河畔苦劝宇宙,叫宇宙不能那样冷酷。他甚至觉得宇宙应该惭愧,宇宙挺对不起贝多芬的。.这个人是木心,二。一三年年初去世了。木心和贝多芬一样,一生都没有建立家庭,但也恋爱过。在《文学回忆录》里,木心透露过,自己年轻时曾跟一个姑娘通信多年,直到见面……恋情结束。

贝多芬年轻的时候,也曾与一个个姑娘建立恋爱关系,《月光奏鸣曲》就是献给其中一位姑娘的。后来,姑娘跟一个公爵结婚了。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对梁朝伟说:说出来也无妨,喜欢人又不犯法。我曾经心里有过你……章子怡脸上没一点表情,真是枯木成槁啊,也是井底水,一直凉到骨头缝,怕是再蓬勃的烈焰,也暖不过来了。《月光曲》里,不仅有琴音,还有自然之声,远远地,渺渺而来,真是万物寂静啊。为什么有了自然之声,更显寂静呢?是灵魂暂歇,有了伴了。每次听《月光曲》,心底无限宁静,静得仿佛要睡过去。梦是蜿蜒不绝的河流,我一点点地顺流而下,抵达,触摸,夹岸的花香草长。

《悲怆奏鸣曲》应该创作于《月光曲》之后吧。一个人在经历了灵魂的甜蜜之后,然后顿然失去,陷入哀伤,听《悲怆奏鸣曲》总有种幻觉,那急速回旋的音符,就像是一个人在烈日下锄地,心上的悲伤哀鸿遍野,手里紧握的锄头依然勤勤恳恳,一锄一锄地挖,一锄比一锄快,一锄比一锄深,到末了,仿佛用尽毕生精力,再回头望身后的一块地,却也整个翻了一遍新,可以在上面种植该种的一切。这就是虽饱含人生的悲苦,但并没有自怜。《悲怆奏鸣曲》应该有个副标,叫“谢谢那些没有得到的”。

C小调第五交响曲(俗称的“命运”)是绕不过去的。我听得多的是小克莱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在冬天,一边感受着寒冷一边听,哪怕手指脚趾冻得木了,一股澄澈的力量之美,雪浴一样寒冽,让身体里每一块骨头都醒了过来。据说许多人听“命运”时有恐惧之感,那谁怀疑过:若是有一千架钢琴同时弹奏,地板会不会震塌?欧洲一个著名的女人听现场时,中途害怕得退场……我想,那是她的人生太过顺利了吧。那些在人生的泥淖里久久滚过的人,反而捕捉到慰藉。早些年,在中国,这首“命运”被一个叫“克莱德曼”的人糟蹋得不成样子,克氏那种富于表演性质的张扬与疯狂,如同现今国内一个出镜率极高的弹钢琴的年轻人,他并非浸入到音乐的骨髓中,而是永远在表演状态,许多听众也都挺配合他的,以致伟大的交响曲都可以变得俚俗化起来。

一个最需要耳朵的人,慢慢失聪;一个特别有情怀的人,没有家庭。这真是双重的枯索与荒芜。在音乐面前,双眼可以退场,但不能没有耳朵在,这可能就是木心所言的“宇宙”最对不起贝多芬的地方。从二十六岁开始,“宇宙”残忍而野蛮地一点点地拿走他对于乐音最为敏锐的触角,以致四十九岁时完全失聪。三十岁时,他才创作出第一首交响曲,比起莫扎特这个年龄段的四十首交响曲的辉煌战绩,他可真是大器晚成。

有些人的一生,就是受尽折磨的一生。然后出两种结果,要么沉沦,要么涅槃。涅槃是什么?是超越肉体的局限,以灵魂感知一切。音符是一条大河,贝多芬以灵魂之躯去探水流的体温,慢慢熟透它,穷尽它。

有一个阶段,“贝多芬”这几个字,在我的字典里就是受难的代名词,除了他,还有“梵高”。他俩几乎没有享受到一丁点人世的快乐与幸福,贫困交加,风雪交加。俗世的零碎的幸福,滋养人,也毁灭人,就是不能重建人。而贝多芬就是在废墟上重建的一个特例,他置身人世五十七年,比大雪中的残荷还要枯索荒芜,他是大雪覆盖的湖,洁白无瑕的音符,托举着他,成全了他,看,这个人,他终于不朽了,他的灵魂——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飞升状态,永不坠落。

P2-5

序言

一个研究汉赋的朋友曾告诉我一个有趣的想法:“赋”固然是文体之一种,但我们不能忽略它还有“赋税”之意,“赋税”又离不开“清点”。《二京赋》《两都赋》《上林赋》的内容里其实均有“清点”之意。作家以惊人的耐心罗列植物、动物、奇珍异宝,其实就是替皇家清点财物吧。

今天,中产阶级兴起,散文是不是应该清点一下我们的财物呢?劳作之后总会获得一些收成、心境,以及盈亏一一亏,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清点与计算里面不能不出现的负数。所以,我对莎士比亚借朱丽叶之口说出的妙语一直有点腹诽:“只有乞丐才细数家私。”

真正奇怪的是,一九七七年以来,终于享有了创作自由的知识分子,大多不那么乐意去清点自己的生活一一尤其是物质生活,他们要么避开谈这个,要么大谈精神生活来压迫世俗生活(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东风西风谁压倒谁的问题)。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武汉作家池莉经常从一种特别的角度去写知识分子的生活。但这是一种什么角度呢?我们能否鲁莽地说,她更愿意去写知识分子不会生活?

关于池莉小说的论文里,我们会频频邂逅这样的主题:“精神家园的失落与生活能力的低下”。准确而残忍,尤其是“精神家园”的部分。

某段时期里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不会生活,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某种奇幻而悲凉的主题,但可惜被忽视了,知识分子不会生活甚至被认为是正常的事。

哦,还是不要惊动从《随园食单》《美食家》《老饕漫笔》到《中国吃》那个美味、颤动的光谱吧,那些文人不仅仅是美食家而已,他们不仅会做菜,甚至还能开创新的菜品……

那么,今天那些大量出现的、比曾经清贫的国家更清心寡欲的知识分子是怎么回事?

钱红丽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清淡的,虽然她本人自童年起就对食物充满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欲望,成年后,口味变得更为丰富,但极清淡的日子她也能甘之如饴:“芦蒿……一次炒一小盘,任何佐料不加,倒一点素油即可,青扑扑地冒着热气。我把它们夹在白米饭上,青白相间地,一口口送入嘴里,滋味无限。”

这个省报副刊编辑甚至“曾想辞掉工作,租居到省图边上,重新过起自由撰稿的生活”。

发达地区的作家完全不像池莉笔下的知识分子仇视俗世生活,香港的欧阳应霁说他就很喜欢那种“稀稀滑滑”的菜市场,而且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小心翼翼他才开心。他不喜欢超市,纯粹是因为没有那种感觉。这种对菜市场的真爱也许是衡量美食家成色的试金石。

本雅明对菜市场同样入迷,他在一篇叫《农贸市场》的短文中写过他涉足过的那个场景:“被养鱼水和冲洗水弄得又湿又滑的瓷砖地面,走在上面很容易因为踩到胡萝卜或莴苣叶子而滑倒。”所以家庭主妇“提着沉甸甸的网兜或口袋,牵着小孩艰难地在又滑又臭的过道里往前挪动”。集贸市场聚集的众多人数和奇特环境自然令敏感的本雅明惊悸,他不禁把那些“端坐着的售货女人”尊称为“掌管可买卖的谷物的女祭司”。

远在东方的、拥有贫困记忆的作家钱红丽如何看待菜市场?她说“菜市简直是一个精神疗养所”。我觉得这个说法本雅明也得喷喷称奇,她没有辜负那个时代。

钱红丽曾经厌恶做菜,她坦承自己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开始爱上厨房。钱红丽在厨房中慢慢悟出自己“早几年一直抗拒厨娘角色,觉得自己真是惨淡,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怎舍身浪费在厨房?……慢慢地,孩子来了,心气渐渐平和,曰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烧锅倒灶,也就这么过下来了”。

……

何谓价值?就是一个人、一件事物的消失之时,有缺陷的我们,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最大的悲哀就是这个“只能”吧)在这个时候才能准确衡量人与物的价值。一个词呢?价值也就在写作者删去的那一刻吧。

也许,一个饥饿的时代就要过去了。曾经度过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记忆因稀少而珍贵。古今中外,在饥饿中鄙夷物质生活、但又在美食幻觉中扭曲自己欲望的文化人,在历史中实在不多见,但在我们视野之内却有比比皆是。

钱红丽在这种扭曲中代替我们慢慢复原,纤毫毕现地回忆童年的饥饿记忆,拒绝将这种饥饿当做可炫耀的财富,像某些人那样误会了饥饿并宣称没挨过饿的人没资格谈论中国。事实可能相反吧?挨过饿的人看到一粒米掉到地上就会精神失常,哪能看到比厨房更远的世界?

她也拒绝鄙夷物质生活,她元气淋漓地书写味蕾之苏醒:

“这么多年,我选择坚持不懈地书写,就为了寻找一条路径,更好更传神地抵达腌菱角菜的滋味里。”

“正午抑或黄昏,你恰巧路过那里的话,会听见鱼咬菱角菜‘呼嚓呼嚓’的回声,清脆又悦耳。”钱红丽通过写作自我疗愈的效果相当好。饥饿时代真的结束了,食欲清新强劲地归来,正等着吞噬一道按正规程序烹饪的菜品。

书评(媒体评论)

一直幻想着,拥有一块菜圃,一个花园。四周木栅栏上攀满蔷薇,五月的天空下唱着紫色的浅粉的绸缎一样的歌,沿栅栏一溜儿月季,什么色的都种上一些一一人生的台阶抵达不了万紫干红的高处,那就凭借一双眼看尽花花朵朵冶冶艳艳吧。最不该忘记的,是要栽五六棵大叶栀子、七八棵小叶栀子。如今豌豆当令,忽然想起冰箱里冻藏着的一块咸肉一一于是,我坐在刺槐的凉荫下吃一碗咸肉豌豆饭,栀子花开得清淡。

一一《看花与吃饭》

咸肉纷纷被晒出来,薄暮时分,透着残阳的余晖,像一个个抒情的动词,也是不停歇的火焰,让观看的人心头一暖。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无非一碗饭。饭上铺着一块咸肉,年深日久的浓香。

一一《此生如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