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妍著的《万物互联(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将利用访谈随笔的方式,通过描写在物联网概念下,创业或者尝试转型的典型企业创始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企业、缔造的产品的成长状态,真实反映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到来,对人及各行各业的洗礼与冲击,力求从人文的角度刻画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两个大时代的转折瞬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万物互联(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 |
分类 | 教育考试-考试-计算机类 |
作者 | 李晓妍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晓妍著的《万物互联(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将利用访谈随笔的方式,通过描写在物联网概念下,创业或者尝试转型的典型企业创始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所创造的企业、缔造的产品的成长状态,真实反映新兴信息技术产业的到来,对人及各行各业的洗礼与冲击,力求从人文的角度刻画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两个大时代的转折瞬间。 内容推荐 李晓妍著的《万物互联(物联网创新创业启示录)》中收录的企业,大部分都在物联网产业摸爬滚打了多年,尤其是一些创业企业,大都在物联网的迂回发展中,经历过生死存亡的抉择,甚至每天都在考验中度过。应该说,他们是物联网产业开端时期的首批实践者和见证者。所以他们的故事对物联网产业,乃至更广泛的信息科技和传统产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有着极具价值的借鉴意义。 目录 第1章 物联网,重新定义社会生态 1.院士的忠告 2.磨砺6 年,终成社会新生态引擎 3.物联网免费商业模式初探 4.物联网时代的“智慧三农”探索 5.重构人与建筑的交互方式 6.从系统集成到物联网差一个思维模式 7.行走于转折瞬间的第四方物流 第2章 传感器觉醒,物联网基石稳固 8.传感器——人类感官的延伸 9.气体传感器龙头问鼎物联网生态系统 10.传感器供应商向数据服务商的悄然蜕变 11.物联网时代的光纤传感新定位 12.国际传感器巨头演绎“端”的逆袭 第3章 云计算获市场认可,物联网发展加速 13.第一位完整诠释云计算的中国人 14.七十年来风雨兼程,一朝云起浪潮凸现 15.微软从“云”到“端”,物联网化繁为简 16.7 年与时俱进,吃透云计算助力物联网 17.人工智能借云得善价,捷通华声蓄势待飞 18.智慧生活的“幕后”推手 19.二十载传感器厂商,一朝翻手触云忙 第4章 智能硬件爆发,物联网概念落地 20.MiCO——全球首款物联网操作系统 21.中国本土智能眼镜产业教父的养成 22.方案商转做智能眼镜,欲领跑下一代计算机 23.可穿戴设备,为改变用户习惯而生 24.十年专注位置服务,室内定位监狱称王 25.借力智能汽车,重新定义物联网 第5章 互联网应用高度细分,物联或成企业新拐点 26.修苹果手机这个小生意 27.“ 互联网 ”照进现实,大学生欲改变传统物业 28.国产第一智能血糖仪的理想与现实 29.健康管理平台的软件结合之路 30.微知健康,一个慢病患者的情怀凝聚 31.统战停车平台,已不能单靠互联网 第6章 大数据,所有物联网故事的落脚点 32.数据服务价值初体现 33.让心脏监测走进家庭的5 年探索 34.以解决问题的姿态玩大数据 35.健康大数据服务企业的四年迂回 36.但见万物皆是数据,定战略前瞻三十年 试读章节 这句玩笑在今天看来,或许成了一个预言:音乐界的“半壁江山”汪峰推出了自己品牌的耳机;《爸爸去哪儿》中的“村长”李锐创办了一个做智能儿童手表的公司;还有任泉、李冰冰等影视明星创办的风险投资机构star VC也投了不少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项目,但在当时,物联网这个词和他们是完全绝缘的. 作为院士,对其所研究的领域的理解与把控,无论何时,都对推动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我在今天重新翻看2011年对邬贺铨的访谈时,就更加深信不疑了,因为他当年的很多言论,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几乎全都得到了验证。 2011年9月,我创办《物联网与云计算》杂志时,离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提出“建立全国物联网中心”的历史时刻,已有两年之距。当时业界普遍探讨的是: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记得那一年,我去参加无锡物联网博览会,乘出租车时,的姐知道我是去参加物联网展会,还问了我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物联网,谁买单?!”当时我就被镇住了。 所以,后面我对邬贺铨院士做采访时,心心念念要问的就是“物联网产业的掘金点”。而邬贺铨对这个话题似乎并不“中意”,因为他觉得这个话题本身就太过“急功近利”,所以一开始就批判了当时的“物联网产业不正之风”:把物联网当房地产来做。不过随后,还是通过多角度分析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路径,为从业者提出了诸多忠告。 邬贺铨说,从技术路线上来讲,物联网有四层架构。其中最底层是感知层,所谓感知,就像我们人,踩到脚了,或者扎到手指了,或者撞到头了,你能感觉到疼,这是因为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有末梢神经,它能够采集到被踩了、被扎了、被撞了这些信息,然后通过我们的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大脑会分析疼还是不疼,疼的程度等,你的知觉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人是自身就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但是今天如果我们想去感知一下水、土壤、大气、植物、动物,乃至矿物质等,怎么办呢?这就有了传感器。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用来感知不同的物质,也用来感知同一物质的不同属性,比如水,我们有感知它温度的传感器;有感知它矿物质含量的传感器;有感知它浑浊度的传感器;还有感知它流动速度的传感器等。目前已经商用的传感器种类达3万多种,但是依然在很多领域是空白的,比如生物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未来就像我们人的末梢神经一样,会被放置在各种物质中,来采集各种物质的状态和属性,以便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物质的需求。 感知层上面就是传输层。说到传输,其实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互联网。但是物联网的传输和互联网的传输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本质上区别不大,都是所有的IP地址;都能通过同一种协议将其站点的信息上传到网页上,供大家查看。那么,既然如此,是不是互联网就可以取代物联网而存在了呢?当然不是,否则就不会有物联网一说了。互联网时代只有人在联网,假设每个人有一个IP地址,那么全球60亿人(1999年时全球共计60亿人口),60亿个IP地址就够了,但是现在且不说IPv4时代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地址,即便真的有了,未来要联网的物体是人的几十倍,这些地址也一定是不够的。与此同时,互联网经过最初的?昆战,统一认定TCP/IP协议,就像我们的身份证号码,每个人都是18位数,格式都一样,这样才不会造成混乱。如果现在要物品也联网,且不说各种终端设备的通信协议千差万别,并不一定遵循TCP/IP协议,那么单联网这一段就会遇到极大的问题,所以,现在通信领域都在研究IPv6。 P3-4 序言 上一次接受李晓妍的采访是在2011年,当时她刚刚开始创办《物联网与云计算》杂志。那个时候物联网产业刚刚兴起,杂志主要是对不多的物联网应用案例做简单的分析和应用场景的设想。 转眼,5年过去了。物联网产业在经历了被热捧、被质疑的阶段后,回归了平静,应该说时至今日,物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步走上子健康、理陸的轨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过去物联网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比较严重。不单在传感器层面,在通信层面的标准也是五花八门。2016年6月,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标准会议上,通过了一个窄带物联网的核心协议标准,它定位于在运营商许可的频段,比如在200kHz的频段里面,利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接人)技术和单窄波的FDMA(frequencv divisionmultiple access,频分多址)技术组织物联网,极大地满足了低功耗广域物联网的需求。总体来讲,它有四大优势:一是广覆盖。NB.10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比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信系统)高20dB以上的覆盖增益,因而覆盖面积扩大100倍,比如原本的信号死角像地下车库、地下管道等都可以覆盖到;二是大连接,即NB-IOT单扇区可以支持5万个连接,比现有的2G/3G/4G网络高50倍。如果全球有约500万个物理站点全部部署NB—IOT,每个站点的三扇区可接人的物联网终端数将达4500亿个;三是低功耗,即NB—IOT终端如果每天发送一次200Byte报文的话,那么终端所用的AA电池的待机时间将达到lO年;四是低成本,目前单个连接模块的成本是5美元,只要应用被规模使用后成本很快就会下降到1美元。 第二,5G的即将商用。我们原来的移动通信网络的服务对象都是人,5G除了继续面向人的增强宽带服务外,还定位了另外两个应用场景:一个是大连接,即面向产业互联网企业中的大规模物联网传感器的连接。5G可以敝到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同时支持100万个传感器的联网;另一个是低时延高可靠服务,例如车联网场景。我们知道车联网对安全的要求很高,为了保证安全,其反应时间必须很短。现在的2G、3G、4G都做不到。而5G的延时小于l毫秒,所以它的商用可以推动车联网的陕速发展。另外,5G设计的终端运动速度每小时可达500公里,这已经将未来高铁上旅客的通信需要纳入了考虑范围。 第三,工业4.O的提出。美国提出产业互联网,中国提出“互联网+”及“中国制造2025”,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互联网深入到传统产业,为传统产业的改造、转型提供技术手段。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是把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相结合,进一步促进物联网在传统产业的应用。原来的物联网,基本还停留在智慧城市的层面,现在“互联网/的出现,为物联网开辟了很好的产业市场。 第四,物联网成为可穿戴设备的标配,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需要物联网来完善用户体验,自动驾驶汽车更是物联网汽车,物联网支撑了这些产品与应用,反过来,这些产品也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 第五,原来物联网发展面临的一个困局,是没有大企业的参与,都是中小企业。近两年,像华为、中兴等大型通信企业,以及互联网巨头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也都积极参与进来了。同时,随着NB一IOT的出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也开始大规模地进人物联网。大企业的进入,将给物联网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第六,当然,更好的一点是政府对物联网的推动力度在加大。自2015年以来,政府出台的很多规划、战略、行动计划,包括最近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等,都把物联网应用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并且是实实在在地推动。 所以,总体来讲,我认为物联网的发展,现在才进入了好时机。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因此,还是我四年前接受李晓妍采访时说的那样:“物联网产业不是房地产,从业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抵得住诱惑、忍得住寂寞。要有坚忍不拔的耐力,就是不能遇到困难就想当逃兵;要有去繁就简的勇气,就是做事情不能贪多,要聚焦;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求真务实的心,不能抱着赚快钱的态度。” 这本书中收录的企业,大部分都在物联网产业摸爬滚打了多年,尤其是一些创业企业,大都在物联网的迂回发展中,经历过生死存亡的抉择,甚至每天都在考验中度过。应该说,它们是物联网产业开始阶段的首批实践者和见证者。所队它们的故事对物联网产业,乃至对更广泛的信息科技和更多的传统产业的从业者来说,都有着极具价值的借鉴意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