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金融风暴、从全球经济放缓到全球股灾、从人民币升值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出口的冬天”……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转型都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可是其周期性和规律性却是相似的。
跌势何时止步,复苏何时开始?没有人能预测出精确的时间表,但是下一轮繁荣之曙光必将在最糟糕的黑夜里发出依稀的光亮,却是历史颠扑不破的真理。
通过书中分析的一次次的世界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本来是为人们服务的金融手段在这些事件中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情地吞噬一个国家的人民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
另外,本书也对正在蔓延中的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相关分析,引导读者来看一下为华尔街引以为豪的金融创新是如何酿成这次“全球金融风暴”的。
《每天读点金融史》系列丛书以金融史为主线,把一百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格局演变的巨幅画卷为你徐徐拉开,是你理解世界经济的格局演变与未来走向的理想读物。
“金融只是一种手段,关键看使用者的目的。”这句关于金融的著名论断写在这里与读者诸君分享。每个人阅读这套书的目的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我们衷心希望本套丛书能为读者提供认识现实经济世界的一个视角,在投资、经营、决策、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确、理性地认识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历史是指引现实的指南针,历史是抚慰内心的清凉剂。相信每天读点金融史,答案就在你心中!
本书为系列丛书的第三册,主要讲述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
第一章 国际货币秩序混乱的开端——金本位制崩溃/1
“偶然”中产生的金本位制度/1
所谓金本位的“黄金百年”/10
金本位的没落/13
事后思考/18
第二章 黑色星期二——1929年美国股灾/21
疯狂的金融投机/21
大牛市与大崩盘/29
大危机爆发原因猜想/38
美国在动荡中变革/42
第三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美元霸权的确立/50
美元的崛起/5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59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其崩溃/65
后布雷顿时代/71
第四童外债依赖症——拉美债务危机/74
引人关注的债务危机/74
危机根源/79
美国对待危机的政策转变/86
可持续发展模式亟待建立/93
第五章 “太平盛世”中的战争——日本金融泡沫的破灭/95
经济恢复的引擎/95
银行面临的困境/99
初次交锋/102
痛下杀手/105
风险积聚/110
土崩瓦解/114
第六章 世纪豪赌——英镑阻击战/118
战争前的“平衡”/118
“教皇老板”索罗斯/123
英镑攻防战/128
索罗斯的胜利/138
第七章 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期铜事件/141
住友事件/142
遭人诟病的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146
大鳄手段/152
第八章 “大鳄”再出手——东南亚金融危机/157
祸起曼谷:触发多米诺骨牌/157
台币沦陷:一场政治阴谋/164
登滩香港:一记重拳/168
震荡韩国:IMF危机/173
日本出手:最后的防线/182
美国:坐收渔人之利/185
第九章 双头鹰的梦魇——俄罗斯金融危机/187
危机回顾/188
“只休克,不治疗”的“休克疗法”/189
风雨飘摇中的金融体系/195
合理却不合法的“影子经济”/201
“新沙皇”叶利钦/203
危机爆发/207
危机启示/209
第十章 美国史上最大破产案——安然神话的破灭/212
安然的成长/213
神话与神话的背后/224
神话破灭/233
美国史上最大的破产案/236
第十一章 欧洲一体化的“加速器”——欧元/240
欧元诞生的背景/241
“一波三折”的欧洲货币联合/249
修成正果/260
新美欧争霸又将开始?/263
第十二章 金融衍生之祸——美国次贷危机/267
一场席卷美国的金融瘟疫/267
谁该为次贷危机埋单/276
次贷危机的连锁反应/287
危机再思考/292
参考文献/294
后记/302
美联储的放任态度
如果说美联储真的有错,那错就错在它的软弱无能。
1929年初,股市一路走高,某些大权在握的人士希望繁荣能够继续下去,因为他们正在趁机赚钱。可是就像所有繁荣都将会有尽头,有人隐隐约约意识到,面对不断升温的疯狂投机行为,应该做点什么。
泡沫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捅破,可行动的结果可能比无动于衷更加恐怖。掌握决策权的人士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立即有意识地策划股市下跌,要么任凭日后发生更加严重的灾难。如果股市崩盘,决策者肯定会因此受到谴责;而任其日后发生灾难,允许股市“苟且偷生”些时日,也许会有无法估量的好处。
美国总统、财政部长、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和董事们,有责任在两个严酷的境地之间做出抉择。但是当时的柯立芝总统既不关心也不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1929年,在卸任前几天,他热情洋溢地发表讲话说,经济情况“绝对健康”,股票“按现在价格来衡量还算是便宜的”。只要被告知投机就要失控,他就会认为主要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责任,不会进行政治干预。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同样负有责任,尤其是金融政策方面的责任,而梅隆是一个坚决的“不行动”拥护者。于是,抉择的任务就落在了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各联邦储备银行的身上,这无疑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任务。
可联邦储备委员会却面临一个尴尬的难题:虽然它有着指导和管理12家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位,可是实际上根本没有实权。而联邦银行中许多上层人物也忙于投机,身为纽约联邦储备银行A等董事的花旗银行董事会主席查尔斯·米切尔就是其中之一,股市的结束就意味着他好日子末日的来临,因此他并不想匆匆结束这一切。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控制手段有两种: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但此时这两种手段都没有用武之地。联邦储备系统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把公众手中准备买普通股的现金放在各储备银行的金库里,既不会生息也不会造成危害。显然,要是这样的策略成功,联邦储备系统手中必须有债券可以出售。1928年底,美联储剩余的政府债券库存只有2.28亿美元。要是把它们全部抛向市场,兴许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可是联邦储备委员会不敢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因为这样难免会使各联邦储备银行失去大量有收益的资产。1929年的头几个月,美联储每次只抛售几百万美元的政府债券,效果并不显著。同时,联邦储备委员会为了保持“合理收益”,各联邦储备银行继续买进承兑票据,这样商业银行就能放心地为股市提供更多资金。而一下子大幅提高再贴现率除了招致公众的反感外,还会提高一般工商企业、消费者和农民的借款利率,对基本经济生产是一个严重的打击。
这样美联储即使想抑制股市暴涨,但既得不到支持,又苦于缺乏手段,就像一个无能为力的人,只能对问题视若无睹,并且掩盖其面临的困境。
当时还出现了另一种情况,为美联储的不作为提供了绝妙的借口。即公司和个人资金流入股市问题。1929年期间,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平均每天向短期拆借市场提供6900万美元的资金;电力债券与股份公司平均每天拆借资金1亿美元以上。少数公司,譬如城市服务公司,甚至出售证券,然后把所得资金贷放到股市上。截至1929年初,这些非银行来源的贷款数额接近于银行贷款,后来又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美联储坚持认为它无法对这方面的资金供给施加影响。
其实,美联储之所以软弱无力,只是因为它自己并不愿意担起这份不讨好的差事。如果美联储当局当真决定有所作为,那么它们可以采取一些直接有效针对证券市场的措施,比如,要求国会授权自己提高保证金比例以终止保证金交易。或者,连立法都不需要,由某个高层人物对投机者进行“道义劝告”,强烈谴责投机行为,对市场过热做出警告,几乎肯定会导致价格下跌,并且使一部分人从虚幻世界回到现实来。可对于那些做事比较谨慎的美联储官员来说,口头通报所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又可怕的,报应也会接踵而至,所以沉默才真正是“金子”。他们关心的不是限制投机,而是如何推卸自己的责任。
P23-25
从2006年开始的牛市中,伴随着股指的不断升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三高经济”,是指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股价、高房价、高通胀”的特征,然而2007年lO月份之后,在股市“牛转熊”、房市“拐点论”的惊呼声中,人们忽然发现到了2008年,“三高经济”的特征似乎只有“高通胀”硕果仅存……中国经济到底发生了什么?即将又会发生什么?
曾经热衷于阅读《杰克·韦尔奇自传》的经济界人士和商界人士,如今大都阅读《世界是平的》和《货币战争》。《世界是平的》一书令人感叹世界真的变了,我们从西班牙人的航海探险开始认识到的圆圆的地球现在完全是任由资本和贸易竞赛的一张平面跑道,在这个跑道上,我们跑在前面还是后面,我们的位置在哪里?也许世界依然并非是平的,然而新的竞赛格局却是真的出现了!《货币战争》以匪夷所思的方式,揭开了金融世界不可告人的秘密,操纵政治、控制货币发行、战争阴谋、经济暴力、财富暴利……世界经济是否真的被玩弄于一小撮人的手中?到底有没有货币战争?半信半疑地合上书本,真真正正的一身冷汗。
肇始于美国地产业的次贷危机,爆发的形式如同海啸,起初只是深海中央的一点波浪,然而到了世界经济的岸边,则是排山倒海般的毁灭性力量。华尔街投资银行大亨贝尔斯登倒下的时候,媒体发问“下一个倒下的是谁”,世界还来不及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几乎是与此同时,拥有94年辉煌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低价收购;紧接着,美国第一和第二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宣布放弃现有法人地位,转型为普通商业银行……华尔街金融风暴!金融9·11!世界各大报纸的新闻头条都打出了最悲观的标题,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适时推出了“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的时事评论性节目,收视率飙升。
以上的情景就发生在《每天读点金融史》系列丛书出版前的短短几个月内,随着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影响的不断加深,美国开始救市、欧盟开始救市、日本开始救市、中国开始救市……救市还是救经济?当股市、房市错综复杂之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哪个才是启动下一轮繁荣的神奇钥匙?也许只是先后的问题,也许只是另一个永无答案的问题。
迷茫、悲观、急躁、盲动……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济危机下的情绪如同经济危机本身一样迅速蔓延到中国的人群之中。
然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现实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与其在现实中迷茫不堪,不如到现实背后去洞察其前世今生的故事。有因才有果,执着于果,不如反思于因。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
回顾经济史,我们会发现有如此多的经典事件供我们学习,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这些事件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总结,从而为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的经济现象和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解决经济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说:“金融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机。”当《每天读点金融史》系列丛书以金融史为主线,把一百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格局演变的巨幅画卷为你徐徐拉开的时候,相信已经为你找到了理解世界经济的格局演变与未来走向的最佳角度。
如果你想读懂外资参股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布局,如果你想了解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资本企图……那么你可以阅读《每天读点金融史Ⅰ:公司兼并背后的资本力量》。本书追溯至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兼并重组,讲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到寡头垄断时期的关键历史事件,并向你展现随后发生的四次兼并浪潮是怎样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脉络,也颠覆了企业成长的路径模式。你会发现,探讨“公司兼并背后的资本力量”是深化对兼并重组认识的重要方法。
世界格局是否真的为一小撮财富精英所操弄?到底有没有货币战争?中国的国民经济安全吗?……建议你带着这些问题打开《每天读点金融史Ⅱ:影响世界的金融巨头》。金融巨头们不但在经济领域拥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他们在政府中也通常会安插一大批代理人,以左右各国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这就是美国政界有不少人士把位于纽约市的洛克菲勒总部和摩根总部称作真正的国务院或影子政府的原因。本书选取了九个对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巨头,包括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三菱财阀、罗斯查尔德家族、汇丰集团、花旗集团、高盛投资银行以及在世界金融领域产生了相当影响的索罗斯和巴菲特。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九大金融巨头的成长历史,对他们在创业中所显现的创新精神、在经营管理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韬略,以及在处理各种复杂的政经关系、人际关系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腕进行了介绍。
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金融风暴、从全球经济放缓到全球股灾、从人民币升值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出口的冬天”……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转型都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可是其周期性和规律性却是相似的。跌势何时止步,复苏何时开始?没有人能预测出精确的时间表,但是下一轮繁荣之曙光必将在最糟糕的黑夜里发出依稀的光亮,却是历史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你打开《每天读点金融史Ⅲ: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你会发现1929年“黑色星期二”前的狂热与2007年中国牛市中的“黄金十年论”是何等的相似!你还可以从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两个事件中看到,通过金融这一手段美国确立了自己的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相反,欧元区的形成则显示出金融手段也可以用来对抗这些霸权,或者形成新的霸权。通过书中分析的一次次的世界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本来是为人们服务的金融手段在这些事件中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情地吞噬一个国家的人民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另外,本书也对正在蔓延中的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相关分析,引导读者来看一下为华尔街引以为豪的金融创新是如何酿成这次“全球金融风暴”的。
CCTV的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片完整且系统地总结了15世纪以来主要世界大国的崛起之路。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国力已经逐渐增强的中国下一步如何走,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话题。如果我们以平和、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一个国家的崛起和衰落,我们就会发现下面这些无法避免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崛起到底是哪些因素的合力,而金融作为当今经济的核心,又对国家的兴衰有什么样的影响,世界的未来又与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每天读点金融史Ⅳ:金融霸权与大国崛起》会带给你观察大国崛起的金融视角。本书以金融这条主线再次回顾15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国家金融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国在世界政治版图上的地位,阿姆斯特丹一伦敦一纽约的替换,也伴随着荷兰一英国一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更迭;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德国的东山再起,也如影随形般地显现出东京、法兰克福的身影,历史长河为我们呈现出的这幅壮丽画卷,无疑点出了金融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意义。这无疑会给崛起中的中国带来非同寻常的启发。
显然,浩浩荡荡的金融史远非上面四本书所能概括,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也才刚刚开始。
“金融只是一种手段,关键看使用者的目的。”这句关于金融的著名论断写在这里与读者诸君分享。每个人阅读这套书的目的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我们衷心希望本套丛书能为读者提供认识现实经济世界的一个视角,在投资、经营、决策、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正确、理性地认识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历史是指引现实的指南针,历史是抚慰内心的清凉剂。相信每天读点金融史,答案就在你心中!
《影响世界经济的金融事件》在写作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史实,作者查询、参考了众多国内外相关图书、文章资料,并在文内和参考文献中列明了引用资料的出处和来源。但是由于资料来源广泛而繁多,仍有一些资料未能查明并标注,特此表示歉意。
对于本书部分直接引用的相关图文资料,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版权拥有者并向其支付稿酬,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未联系到部分版权拥有者。希望版权拥有者看到本声明后及时与我们联系,主编信箱:baiquammn@163.com。
本书由孙健提出撰写框架和纲要,并主持全书的编写及统稿工作,由孙健和白全民担任主编。此书由白全民完成第一章、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由张晶晶完成第二章、第四章、第八章以及第十二章,由江斌完成第三章、第六章和第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