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又译作《奥立佛·退斯特》,出版于1838年,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列佛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幸福。作品通过孤儿奥列佛的凄苦遭遇揭露社会底层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雾都孤儿(狄更斯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国)查尔斯·狄更斯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雾都孤儿》,又译作《奥立佛·退斯特》,出版于1838年,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第一部社会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列佛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幸福。作品通过孤儿奥列佛的凄苦遭遇揭露社会底层人们哀苦无告的生活,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内容推荐 《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诸多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奥列佛是个遗腹子,甫降人世又失去母亲,沦为孤儿,被济贫院收养。这所济贫院名为慈善机构,其实不啻人间地狱,饥饿、虐待、疾病如同毒蛇紧紧缠绕着孤儿们,随时都可能夺去他们幼小孱弱的生命。奥列佛在这里受尽磨难,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绝望之中他逃往伦敦寻求栖身之处,谁知逃出地狱却掉入贼窟,误入费金彀中。费金丧尽天良,竟然唆使街头流浪儿结伙行窃,并且从中渔利。无家可归的奥列佛在威逼之下不得不跟随其中,却被误作惯偷扭送法庭。昏庸的法官没有弄清是非曲直便把奥列佛投入监狱。也许奥列佛命中注定不该成为囚徒,所以因祸得福,被一位好心的绅士领养。原以为奥列佛从此出了苦海,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谁知数天后又被费金劫持回到贼窟。而后,他的厄运接踵而来,先是身受枪伤,后又遭同父异母的哥哥算计,企图剥夺他的继承权。有幸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劫后重生,开始了新的生活。 目录 译本序 第一章 关于奥列佛·特维斯特的出生地以及呱呱坠地时的情形 第二章 关于奥列佛·特维斯特的成长、教育和膳宿 第三章 奥列佛·特维斯特差点获得一个决非等闲的差事 第四章 奥列佛另有所就,初次步入社会 第五章 奥列佛有了新交。初次参加葬礼便对主人的行业印象不佳 第六章 奥列佛被诺亚嘲弄得上了火奋起反抗,结果吓坏了诺亚 第七章 奥列佛依旧不低头 第八章 奥列佛前往伦敦,路逢行为奇特的小绅士 第九章 关于那位活泼的老先生及其前程远大的高足们的具体情况 第十章 奥列佛对新伙伴的性格有了较深的了解,以高昂的代价获得了经验。本章节虽短,但在该故事里至关紧要 第十一章 关于警事法官菲恩先生以及他执法方式的一个小小实例 第十二章 奥列佛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悉心照料回过头再谈谈那位快活的老绅士及其年轻的高足 第十三章 向明智的读者介绍几位新朋友连带着再讲几件跟该故事有关的奇闻趣事 第十四章 进一步叙述奥列佛在布朗罗先生家的详情以及他出外办事时一位格林维格先生发表的非凡预言 第十五章 本章表明快活的老犹太人和南希小姐是多么喜欢奥列佛·特维斯特 第十六章 谈谈奥列佛·特维斯特被南希认领之后的遭遇 第十七章 命运继续跟奥列佛作对把一位大人物带到伦敦来败坏他的声誉 第十八章 奥列佛和循循善诱、声名远播的朋友们在一起如何度日 第十九章 一项重要的计划经讨论决定了下来 第二十章 奥列佛被移交给比尔·赛克斯先生 第二十一章 远征 第二十二章 夜间偷盗 第二十三章 本章内含班布尔先生与一位太太之间一席愉快谈话的要点,由此可见教区干事在某些问题上也是很多情的 第二十四章 本章叙及一个十足的可怜虫虽篇幅不长,但在该故事中可能至关紧要 第二十五章 该故事回过头交代费金一伙的情况 第二十六章 一位神秘人物登场出现了许多与该故事密不可分的情况 第二十七章 前边某一章极不礼貌地冷落了一位太太针对这种缺乏教养的行为本章赔罪补过 第二十八章 瞧瞧奥列佛的情况,讲讲他的遭遇 第二十九章 介绍一下奥列佛去求援的那户人家 第三十章 谈谈新来的探视者对奥列佛的看法 第三十一章 形势危如累卵 第三十二章 奥列佛在善良的朋友们身边过上了幸福生活 第三十三章 祸从天降,打断了奥列佛及其朋友的幸福生活 第三十四章 详细介绍一位在本章登场的年轻绅士以及奥列佛碰到的新情况 第三十五章 奥列佛这次奇遇的结局不尽如人意哈里·梅利和露丝之间进行了一次重要谈话 第三十六章 本章极短,此处看起来可能无关紧要,但还是应该读一读,因为它是前一章的结局,也是届时读者将看到的某一章的伏笔 第三十七章 在本章,读者可以看到婚前婚后非同寻常的反差 第三十八章 叙述班布尔夫妇和蒙克斯夜晚会晤的经过 第三十九章 引出几位读者已经熟悉的可敬人物并叙一叙蒙克斯和犹太人如何密谋策划 第四十章 上一章的续篇——一次奇特的会晤 第四十一章 本章包含若干新发现,从中可见恰似祸不单行,好事也接二连三 第四十二章 奥列佛的一位老相识展示了惊人的天赋,一跃成为首都的突出人物 第四十三章 本章叙述了狡猾的机灵鬼怎样遇到了麻烦 第四十四章 到了南希践约去跟露丝·梅利见面的时候,她却未能前往 第四十五章 费金雇用诺亚·克雷波尔去执行一项秘密使命 第四十六章 赴约 第四十七章 悲惨的结局 第四十八章 赛克斯的逃亡 第四十九章 蒙克斯和布朗罗先生终于会面他们的谈话因新情况的出现而中断 第五十章 追捕与逃亡 第五十一章 本章解开了不止一个谜团还促成一门只字未提嫁妆及彩礼的亲事 第五十二章 老犹太人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夜晚 第五十三章 尾声 试读章节 一个月的试用期过后,奥列佛正式地当上了学徒。此时恰逢疾病流行的大好季节。用商业术语形容,棺材的销售看好。奥列佛在几个星期之内获得了丰富的经验。索先生独出心裁的计划大功告成,效果之好甚至超过了他最乐观的期望。根据年纪最大的居民回忆,在以前的岁月里,麻疹从未如此猖獗过,如此严重地威胁幼童的生存。小奥列佛多次率领送葬的队伍,他的帽带飘垂及膝,赢得了镇上所有做母亲的无法表述的钦慕和爱戴。他还经常陪主人为成年人送葬,以便掌握一个完美的殡葬承办人所不可缺少的镇定态度和高度自持力,因而有许多机会观察一些意志坚强的人是怎样以听天由命及刚毅的高尚精神经受考验和承受丧失亲人的痛苦。 譬如,就拿索厄伯里为富有的老夫人或老绅士承办葬礼的事来说吧。死者膝下有成群的外甥和侄女,那些人在死者生前害病期间曾悲痛欲绝,甚至在大庭广众面前也丝毫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但无人在场时他们却欢天喜地、怡然自得、谈笑风生,仿佛根本没有发生令他们心烦的事情。丈夫在痛失娇妻时,也会表现出豪情满怀的镇定。同样,妻子为亡夫戴孝时,穿着表示哀悼的丧服却一点也不悲哀,仿佛一门心思要使丧服显得合体,为其增添风韵。还可以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先生女士们在参加葬礼时痛苦至极,可一回家便立刻恢复了常态,未待喝完茶便相当镇定自若了。所有这一切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增长知识,奥列佛观察时怀着极其钦佩的心情。 我虽然为奥列佛·特维斯特写传记,却一点也没有把握断言他是否在这些好人的影响下学会了听天由命。我只能确切无疑地说,他在好几个月里一直恭顺地忍受着诺亚·克雷波尔的奴役和虐待。诺亚见这位新来的学徒平步青云,有了黑杖和帽带,自己资格老,却依然只配备松饼帽和皮短裤,不由起了醋劲儿,于是待他比以前凶狠得多了。由于诺亚的缘故,夏洛特对待奥列佛也很薄情。索太太把奥列佛视为眼中钉,则是因为索先生要把他当朋友。奥列佛一边受这三个人的欺压,一边为葬礼疲于奔命,境况还不如一头被错关在酿造厂谷仓里的饥饿的猪。 下边我将叙述奥列佛经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片断。此处付诸笔端的事情看起来也许微不足道,然而却间接地对他以后的前景和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天,奥列佛和诺亚在平时吃饭的时间来到地下厨房里享用一小块羊肉——那是一段最糟糕的羊脖子,有一磅半重。夏洛特碰巧被叫了出去,他们得稍候片刻。诺亚·克雷波尔饥肠辘辘,而且天l生邪恶,很想有效地利用一下这段时间,认为没有什么比捉弄和激怒小奥列佛·特维斯特更有意义的了。 诺亚打定主意要玩一场天真的游戏,于是把两只脚往桌布上一放,又是揪奥列佛的头发,又是拧他的耳朵,骂他是“鬼鬼祟祟的小人”,并表示奥列佛有朝一日上绞架时,他一定去观看。他还说了别的各种各样欺负人的话,显示出了一个心肠歹毒、品质恶劣的慈善学校少年的本色。然而,这一系列的嘲弄均未获得预期的效果,没有使奥列佛流泪。诺亚企图表现得更幽默一些。许多名气比诺亚大得多的小才子在渴望开玩笑的时候,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古今一理。此刻,诺亚施展的正是这一招,对奥列佛进行人身攻击。 “济贫院的小家伙,”诺亚说,“你的母亲呢?” “她死了。”奥列佛回答,“不许你跟我提她!” 奥列佛说着脸色通红,呼吸加快,嘴巴和鼻孔奇异地翕动起来,克雷波尔先生认为这是马上便要号啕大哭的征兆。有了这种印象,他又开始了人身攻击。 “她是怎么死的,济贫院的小家伙?”他问。 “听一位老护士说是死于伤心症。”奥列佛与其说是在回答诺亚的话,倒不如说是在自言自语,“我知道死于那种病应该是什么样的滋味!” “啧啧啧啧,怎么啦,济贫院的小家伙?”诺亚见一颗泪珠滚下了奥列佛的脸颊,便这样问道,“你怎么哭起鼻子了?” “反正不是因为你。”奥列佛急忙抹去眼泪说,“你别白日做梦。” “哦,不是因为我吗?”诺亚带着嘲讽的口气问。 “对,不是因为你。”奥列佛针锋相对地说,“够啦!你最好不要在我面前再提她!” “哼,最好不要提!”诺亚嚷嚷了起来,“听听吧!最好不要提!济贫院的小家伙,你可别厚颜无耻。你母亲倒是很规矩哩!她是个好女人哪。啊,上帝!”说到这里,诺亚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尽可能地运动鼻子上的肌肉,把他的小红鼻子皱拢。 “你要知道,济贫院的小家伙,”诺亚见奥列佛一声不吭,便更加放肆了,用一种假装同情的讽刺口吻继续说了下去,而这种口吻是最让人着恼的,“你要知道,济贫院的小家伙,现在已毫无办法了,其实当时你也无能为力。我感到很难过,相信大家的心情都一样,都对你非常同情。不过你必须明白,你母亲是个堕落的坏女人。” “你说什么?”奥列佛立刻抬起头问。P39-41 序言 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不仅风行维多利亚时代的火车,也风行狄更斯的小说,其风行程度几近家喻户晓。毫不夸张地说,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一不是狄更斯小说的忠实读者。然而,狄更斯小说问世之前,大不列颠这个产生了文豪莎士比亚的国度,极端注重传统文化,文学艺术崇尚古典,弥漫着巴洛克气息。不妨做一想象,当时的文坛恐怕是这番情景:但凡文坛涉足者,或头戴礼帽,手拿文明棍,身着燕尾服,一副绅士做派;或曳长裙,插翎毛,完全淑女姿态。他们出入沙龙,谈论古典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面对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却熟视无睹,对平民生活更不屑一顾。狄更斯则开批判现实主义之先河,把目光投向社会各个层面,并用较多笔墨描述社会底层贫困儿童的悲惨境遇,从而唤起了社会良知。《雾都孤儿》就是狄更斯诸多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奥列佛是个遗腹子,甫降人世又失去母亲,沦为孤儿,被济贫院收养。这所济贫院名为慈善机构,其实不啻人间地狱,饥饿、虐待、疾病如同毒蛇紧紧缠绕着孤儿们,随时都可能夺去他们幼小孱弱的生命。奥列佛在这里受尽磨难,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绝望之中他逃往伦敦寻求栖身之处,谁知逃出地狱却掉入贼窟,误入费金彀中。费金丧尽天良,竟然唆使街头流浪儿结伙行窃,并且从中渔利。无家可归的奥列佛在威逼之下不得不跟随其中,却被误作惯偷扭送法庭。昏庸的法官没有弄清是非曲直便把奥列佛投入监狱。也许奥列佛命中注定不该成为囚徒,所以因祸得福,被一位好心的绅士领养。原以为奥列佛从此出了苦海,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谁知数天后又被费金劫持回到贼窟。而后,他的厄运接踵而来,先是身受枪伤,后又遭同父异母的哥哥算计,企图剥夺他的继承权。有幸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劫后重生,开始了新的生活。 狄更斯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处心积虑设定情节。他先是让书中的主人公历经磨难,被周围的环境压迫得眼看难以存生,好心人突然出现,把主人公从邪恶的魔爪中解救出来。他想让世人明白一个道理:尽管污泥遍布、浊水横流,天下仍不乏善良之人,终究邪不压正。狄更斯的另一部几乎跟《雾都孤儿》齐名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里面的少年主人公和奥列佛有着相似的命运。 南希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她自幼流落街头,混迹于流氓、乞丐、小偷和骗子之中,长大成为窃贼的情妇,心甘情愿充当玩物。但她毕竟出身贫苦,良心没有泯灭,屡次帮助奥列佛化险为夷,算得上是一个好心人。遗憾的是那个社会的好心人轻易不露头脸,南希就没能遇见侠肝义胆的好心人,否则她绝不会沉沦到如此境地,最后丧命于情夫之手。 至于济贫院那位一手遮天的人物班布尔(Bumble)和教唆犯费金(Fagin),则永远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们很“荣幸”地被收入英文辞典。前者为“骄横小吏”,后者则是“教唆犯”的代名词。二人受此“殊荣”毫不冤屈。班布尔身为慈善机构的管理人员,理应成为无助孤儿的保护神,可他的所作所为恰恰相反,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他惯于欺下媚上,在济贫院里胡作非为,肆意欺辱、虐待孤儿,侵吞孤儿的口粮以中饱私囊,把许多才刚刚降临人世的小生命变为一具具饿殍。“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最终被革了职,失掉了他非常看重的权力,从此过上了他最鄙视的穷困潦倒的生活。而费金这个老贼受到了应有的审判,将在民众的唾弃下被押上绞架,了结罪恶的一生。狄更斯小说里的坏人无一例外都有这个下场,从这种情节的安排可以看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狄更斯批判现实主义之笔其大如椽,他以此揭露黑暗现实,抨击丑恶行径,把人类之不平等视为万恶之源。他以非凡的社会洞察力,发掘各个社会层面不同的人物性格,重新塑造他们的灵魂。狄更斯始终把深邃的目光投向现实社会,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幸福和痛苦,忧同其忧,乐同其乐,全身心融入平民生活。他之所以与平民情同鱼水,究其原因,似乎与他的人生际遇有关。狄更斯生于1812年,是一个小职员的儿子。他的父亲是乐天派,很会讲故事,这无疑是孩子们的幸福。可他花钱总比挣的多,结果必定会酿成家庭悲剧。因此,狄更斯的父亲是家中一位既可爱又可怕的人,很像《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密考伯先生,虽幽默、善良,却总给亲人带来厄运。待狄更斯告别童年,走进学校,迈出人生求知的第一步时,家境非但未见好转,反而在贫困的泥潭里愈陷愈深——父亲因债务被囚狱中。幼小的狄更斯为了生活不得不辍学去做童工,这一人生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雾都孤儿》等描述英国儿童悲惨生活小说的契机。父亲辗转出狱,家境有所改善,他得以完成学业,从此步入社会谋生,先在律师事务所供职,后成为报社的会议撰稿人,为文学创作生涯奠定了基础。22岁时,他开始为一家报社撰写系列故事,自称这些故事为小品。他把自己的激情、欢乐、烦闷全部倾注于故事之中,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伦敦市民尤其喜爱这些故事,喜爱故事中幽默的情节和笑容可掬的人物,喜爱故事中伦敦城迷雾茫茫那朦胧的意境。真正使狄更斯声名大噪的是他的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小说塑造了一个善良、厚道的人物形象,具有仁爱之心。自此,“奉献爱心,关怀他人,同情弱者”成为狄更斯小说中永恒的思想主题。 狄更斯的小说有着鲜明的情感色彩,并用最朴实的手法颂扬正义和善良,抨击丑陋和邪恶。在他的笔下,好人不光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禀赋极优,从容貌仪表到言谈举止都端庄得体,显得那么可信可靠、可亲可爱。此类人物中,男性或者像父亲一般慈祥,或者像兄长一般值得信赖;女性大多善良柔弱,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对她们倍加呵护。然而狄更斯笔下的恶人,其相貌或者狰狞,或者丑陋,二者必居其一,别无选择。至于卑鄙小人,总带有一副猥琐相,并且有着种种怪癖,令人望而生厌,如《雾都孤儿》里奥列佛的同父异母哥哥蒙克斯就是一例。此人嘴角总是流着口水,贼眉鼠眼,跟人说话时东张西望,目光里显露出奸诈、凶险,一看就知道他肚子里在算计人,而且一副神经质的神态,仿佛他害怕随时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可能是遗传的缘故,狄更斯是位非常乐观的作家,他情愿向周围所有的人展示自己的微笑,而不愿看到别人沮丧的表情。他在小说里刻意构思完美的结局,时常营造愉悦的气氛,希望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譬如他所构思的这样的情景:一位脸膛红扑扑的老绅士把金币分给大家,于是穷人家里堆满了水果和玩具。这种均贫富的思想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文学作品的社会化和平民化,在狄更斯的创作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他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都是社会中不起眼的角色,同时又是托起社会大厦的基石。他们出身微贱,生活在社会底层,但生活态度十分乐观,从来不向高贵者低头。他们以欢乐幽默的生活方式同命运抗争,期待着美好生活的到来,显示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显然,狄更斯应该戴上“平民作家”的桂冠。他自己也出身于平民阶层,幼年时代曾是这个阶层的一个成员。他的小说几乎都与这个阶层息息相关,无暇理会上流社会。据说,狄更斯有夜晚街头漫步的嗜好,并且是从孩提时代就养成的习惯。我们姑且不去追究这一习惯的起因,单凭这一习惯本身就足以说明狄更斯与社会平民阶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上流社会的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绝不乐意夜间踯躅街头,即便出行,也以车代步。夜间奔走劳作者,大多应属为衣食所累的社会下层民众。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夜晚,狄更斯身披斗篷,漫步于大街小巷。他举目四望,行人、马车、小贩、报童以及乞丐尽收眼底;间或有一行人擦肩而过,他定会转过身去,目送其身影渐渐消失,猜度那人的身份、职业、爱好等。所以,狄更斯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市民生活。由于幼年时饱受苦难,他关心儿童的生活,势必花大量的笔墨描述儿童的悲惨境遇,《雾都孤儿》中的奥列佛就是那个群体中的典型一例,其目的在于警示世人,号召人们革除弊端,避免悲剧重演。 狄更斯同时也是一位通俗文学作家,设计的情节崎岖幽回,把读者引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使其好奇感得到满足。他的小说趣味性很强,语言诙谐幽默,时常有时间、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巧合,真可谓“无巧不成书”。自然,这种巧合饱含着作家对善良、真诚及欢乐的企盼以及对平民百姓生活中幸福、美满的向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西安外语学院读书时,就偏爱狄更斯的作品,精读了他的许多英文原作,如Oliver Twist(《雾都孤儿》)、The Old Curiosity Shop(《老古玩店》)、David Coppertield(《大卫·科波菲尔》)、Hard Times(《艰难时世》)、A Tale of Two Cities(《双城记》)以及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最能拨动我情感之弦的当属《雾都孤儿》,因此早就有翻译该书的念头。顾及中文译本已流行于市,且译者多为前辈,笔风老辣,语言朴实无华,故一直未下笔。然收诸译本捧读再三,却发现多有败笔或不足,于是我又钻入原作体味推敲,历时两年,得以重译该书,希望能生动、逼真地再现书中的故事以及作者那辛辣的文笔和幽默的风格,仅此而已。 书评(媒体评论) 十九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得上狄更斯,即令托尔斯泰也比不上,狄更斯创造的财富几乎可以匹敌乔叟和莎士比亚。 ——[美国]哈罗德·布鲁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