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烦(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惹恼)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乔·帕尔卡//弗洛拉·里奇曼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长尾理论》《免费》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不见的大猩猩》作者丹尼尔·西蒙斯,2009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罗尔·格雷德联袂推荐!

《烦(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惹恼)》作者乔·帕尔卡、弗洛拉·里奇曼从心理学、哲学、神经学等方面,包括很多奇闻轶事、洞见以及相关理论,研究了被科学界忽视的课题——“烦”的心理学。为什么一丁点儿的事情都可能让我们心烦意乱?对这个问题好奇的读者,都该读读这本书。

内容推荐

《烦(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惹恼)》简介:烦人的事情无处不在:讨厌的配偶、用指甲刮黑板的声音、可恶的同事、错过的航班、噩梦、漏接的电话,甚至是无聊的会议、蚊虫的叮咬等等——你无处可逃,无人幸免。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儿惹恼?烦人之事都有什么“配方”?

对此,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记者乔·帕尔卡和“科学星期五”节目的弗洛拉·里奇曼通过心理学、进化生物学、人类学及其他领域的大量研究,给出了有趣而令人吃惊的答案,揭开了人们被惹恼的真相。你会发现:

为什么人们用手机漫无边际的聊天会如此烦人,而你自己又无法将它屏蔽?

为什么你觉得美味无穷的食物,别人却完全无法下咽?

为什么像齐达内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足坛老将会被马特拉齐激怒?

为什么气味有着强大的力量,而臭鼬又是如何利用这一点的?

为什么伊法利克小岛上的人们从来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心烦意乱?

当然,如果你想惹恼别人也是有方法的。《烦(我们为什么容易被小事惹恼)》作者乔·帕尔卡、弗洛拉·里奇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简单、有步骤的方法,几乎可以让你惹恼每一个人。想尝试一下吗?

目录

自序

前言 没头没尾的手机

第1章 美好的可恶之事

第2章 到底有多烦?

第3章 恼人的噪音

第4章 狡猾的气味

第5章 改变历史的小虫之扰

第6章 谁动了他们的奶酪?

第7章 超听力者的痛苦

第8章 不悦耳的音乐

第9章 “心烦”过敏原

第10章 你没那么惹他烦

第11章 从不心烦的小岛居民

第12章 烦躁症:为什么有的人更易怒?

第13章 被惹怒的大脑

第14章 情绪的假警报

结语

致谢

试读章节

第1章 美好的可恶之事

2010年夏天,纽约城热得像个大蒸笼。这一年的春天早早就来了,温热的天气留了下来,大半个夏天都挥之不去。7月里有几天,热浪袭人,城内外的温度都蹿到了三位数。人们抓狂地解渴、避暑,砍开消防栓,解开水龙带。边道小巷成了迷你水上乐园,公共游泳池也全都对外开放。

7月6日是真正的大热天,温度高达103度,打破了8年来的最高纪录。据《纽约每日新闻》报道,自从1869年纽约城有官方气温记录以来,只有3天的气温比这天高。

对纽约消防局紧急医疗服务队来说,那是十分忙碌的一天。据《纽约时报》报道,那天他们共收到4 225个救援电话,比平时要多出30%,出勤任务量排在8年来的第五位。

在纽约市拨打911,你首先会被转接到一位称为合同研发组织(CRO)的话务员那里。他们都训练有素,会问你一系列的问题,看看眼前的紧急情况是否需要医疗救助。如有需要,电话就会转接给一名紧急医疗服务(EMS)调度员。调度员是经过培训的紧急医技人员(EMT),他们会根据情况判断属于哪个应急级别。如果接到窒息、心搏或呼吸停止以及溺水等最为紧急的电话,医疗队就会派出两名护理人员、两名内科急救专家以及一组注册先发人员(CFR),在这种情况下警察往往也会出面协助。

纽约的紧急医疗服务由纽约市消防局管理。该局负责纽约300多平方英里大都市区域内700多万人口的应急护理,每年处理医疗紧急事故100多万件。无论是在任何时间,消防局都要保证街上有250辆救护车处在行驶之中。如果你住的公寓沿街,从窗口往外看你会觉得这个数目甚至还要多。

年近30岁的威尔·董是纽约市消防局布鲁克林区的一名护理人员,也是斜坡公园志愿救护队公司(PSVAC)的总裁。救护队位于一座条砖建筑的地下室中,建筑外的街道绿树成荫,位于布鲁克林商业区和斜坡公园居民区之间。2010年斜坡公园志愿救护队共处理应急事故500多起,其中包括直接电话求助,也包括电话求助呼叫量较高时期从纽约市消防局转来的电话求助。救护队有36名正式会员,均由志愿者构成。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居民区紧急医疗服务滞后的应急反应深感忧虑,救护队应运而生。大多数夜里,救护队都有人值班,随时待命。而在白天,如果你需要寻求帮助,救护队的语音提示会指导你如何拨打911电话。

2009年,纽约市消防局紧急医疗服务的平均应急反应时间为8分27秒。除窒息以及心搏或呼吸停止外,最严重的求助项目包括蛇咬中毒、哮喘病发作、射伤、刺伤、严重烧伤、触电和其他外伤,这类事故的平均应急反应时间为6分41秒。

如果你曾在纽约开过车,那肯定知道6分钟内就能开到你想去的地方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奇迹。光是从停车场出来可能就得花6分钟,更别说穿越这座城市了。当然,紧急医疗服务车配备了某些工具,可以避免卷入汽车的汪洋之中,那就是车灯和警笛。

“警笛”(siren)这个词最早指一种半人半怪的女妖,其本领就是用无法抗拒的歌声诱惑男人。不过与那时相比,这个词有了新的意思—现如今,大部分人可不会说自己不由自主地被警笛声吸引。

警笛这东西就是用来恼人的,它要是吸引不了你的注意力或者你把它屏蔽了,那就没用了。如果你觉得警笛很烦,那就想想坐在配备警笛的车里的人吧,他们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得烦死。“警笛真的很恼人。”董说,“你要是个路人还好说,忍忍就过去了。”对坐在救护车里的人来说,那真是阴魂不散。一般董都会摇起车窗,省得噪音进来。如果居民把窗户打开,光是听警笛那刺耳的尖叫就够了,其他的声音基本听不到。

警笛和现代社会另一种特有的恼人事物有关,那就是我们生活所需的电器、计算机、电话和其他电子装置所发出的扰人的嘟嘟声。许多这样的东西都很恼人(也很有用),谁也不愿意听着嘟嘟的电子音吵个不停,却找不出声音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时间,圣诞节期间;地点,底特律郊区。圣诞节是一年当中很美妙也极为恼人的日子,机场、公路堵塞,商店里挤满了抓狂的顾客,他们无休止地寻找着完美的礼物,却一再挫败失望。

不过,如果说节假日有某种恼人特质的话,那也是由某种人造成的,正是这种人给假日带来了恼人的元素。在鲍勃和苏·约翰逊家一年一度的圣诞聚会上,你就能找到这么一个人。这里讲的都是真人真事,我们只是改了一下名字。

约翰逊家房子的结构错综复杂。客厅比其他房间要低,再加上两层天花板,显得宽敞无比,即使在桌上放置一棵8英尺高的圣诞树也绰绰有余。

南墙的大落地窗外是一个开阔的院子。时值密歇根州的冬天,院子里常常银装素裹,好不壮观。约翰逊夫妇的3个孩子和7个孙子女把这幢大屋子布置得满满的。干得不错,没浪费一点儿空间。

泰德叔叔非常看重圣诞节,特别是圣诞袜的分配。每年,他都会带一袋子圣诞小礼物。袋子里有糖果,有最新出的南瓜球,偶尔也会有挂着小瑞士军刀或是带姓名牌的钥匙扣。

泰德有点小玩意儿极客的味道,通常都会找些便宜但是科技含量还挺高的玩具扔进这堆小礼物里。2009年的圣诞节,泰德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估计是与本书最相匹配的一个礼物:恼人器。

恼人器是一小块印刷电路板,和25美分的硬币差不多大。除了开关外,它还有一个小喇叭和一块磁铁。

说不定什么时候,每隔几分钟,恼人器就会短暂地嘟一声。这么小的东西,发声时间又短,想找到噪声的来源可真是难上加难。因为噪声很小,你并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听到了。因为说不准它什么时候会闹动静,你也没法推测大概的时间。所以就算你绞尽脑汁想要找到它在哪儿,也得花上好一阵工夫,弄得自己头都大了。

恼人器具备了恼人的必要条件:它让人讨厌,无法预测,还让你误以为它随时都会停下来。它真是高明极了,只是让人有点不愉快,但又不至于发火。虽然这么难以推测、无法捉摸,但它完全算得上是一种折磨,可是又不能说它会让人痛苦到哪儿去。

恼人器还可以调频,有两种频率的嘟嘟声可供选择。按说明书的说法,“一般来说,2000赫兹的声音已经足够烦人了,但如果您真的想烦死某个人,相信我们,12000赫兹是您的最佳选择”。更高的频率和轻微的“电子噪声”将打造最刺耳烦人的嘟嘟声。

P3-7

序言

研究恼人科学(science of annoyance)的麻烦在于,与弦论和分子遗传学等简单的课题不同,恼人科学非常复杂,它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以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

的确,如果真有一个恼人科学家的话,那他肯定是一个全才。当然我们在恼人方面都是有些能力的——既能惹恼别人,也能被别人惹恼。事实上,如果你告诉某个人你在写一本关于恼人科学的书,对方往往先是一通狂笑,然后开始谩骂起某天遇到的恼人经历。这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我们不喜欢被惹恼,却好像很喜欢琢磨那些惹恼我们的东西。尽管人人都能告诉你哪些东西很恼人,却很少有人能解释它们恼人的原因。因此,我们就要求教于科学。

也许这种研究看起来有些无足轻重,但是仔细想一下你就会发现,恼人情绪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你能想出来有谁对它完全免疫,从来不会心烦吗?现代人类好像变得对恼人事物格外敏感,而其他物种也一样视之为风险。虽然动物行为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可能不同意用“恼人”这样的字眼,但是不容置辩的是,动物界的许多动物会有类似于被惹恼的情绪状态:年纪稍大一点儿的狗会讨厌那些麻烦的小狗;果蝇聪明到可以避开自己不喜欢的刺激物;连细菌在遇到其他微生物发出类似指甲刮黑板的声音时,也会运动它们的鞭毛,马上避而远之。按照伟大的还原主义学说,对这些恼人事物的理解必然会让人类对自己也有更深的认识。

尽管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研究还很少,但是相关的数据并不缺乏,科学在恼人这个问题上还是有话可讲的。在我们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与追寻中,我们遇到的一些模式会帮助我们解释是什么让事物变得恼人。不要期待我们能证明某种关于恼人的大统一理论,这个科学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些调查结果,权做引玉之砖。

书评(媒体评论)

很棒的书,精彩而富有见地。通过了解那些烦人的事情,会让你变得少心烦,也少成为别人心烦的对象。我已经感觉好多了!

——《长尾理论》、《免费》作者 克里斯·安德森

谁会想到好久没出现过的一本如此精彩而增长见识的书竟然会叫《烦》。你也许听说过“你吃什么东西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但你不知道真正界定自己的其实是你的恼人属性。帕尔卡和里奇曼用最前沿的科学、最智慧的措辞和最善于发现好故事的眼光,为我们带来了烦人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的最新发现。这本书一定会彻底改变你对饭店里那个用手机大声谈论自己胃镜检查结果的顾客的看法。

——《你身体里的鱼》作者 尼尔·舒宾

烦人的科学?我起初还满腹狐疑。但是本书真的颇有见地。在很多章节,我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心想:“对,我完全了解,我就是这么想的。”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院长、2009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卡罗尔·格雷德

从没碰到过研究“烦”这一问题的书。本书作者从心理学、哲学、神经学等方面,包括很多奇闻轶事、洞见以及相关理论,研究了被科学界忽视的课题——“烦”的心理学。为什么一丁点儿的事情都可能让我们心烦意乱?对这个问题好奇的读者,都该读读这本书。

——《看不见的大猩猩》作者 丹尼尔·西蒙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