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前——很多很多年以前,蚯蚓和蜜蜂是好朋友,他的模 样儿长得也和蜜蜂差不多。
那时候,蚯蚓不像现在这样怕太阳,白天也不躲在土洞里面。他还会唱歌,不像现在这样,从早到晚都不吭气。他的身子长得又胖又粗,有一颗大脑袋,还有好几条短短的腿。要是今天我们遇见了这样一条蚯蚓,谁也不会说他是蚯蚓。
蜜蜂也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候他还不会做蜜,也不会做蜂房,也不会飞,因为他还没有翅膀。他的身子比蚯蚓短小一些,有六条腿,也是短短的,可是没有现在这样精巧,这样灵活。要是今天谁遇见这样一只虫儿,一定不会认出他就是蜜蜂。
在从前,就是蚯蚓还长着腿、蜜蜂还没有生翅膀的时候,大地上可以吃的好东西多极了,像什么杨梅、野葡萄,还有许多咱们都叫不出名字来的,红的、紫的浆果,还有许许多多又甜又嫩的草叶和花瓣,蚯蚓和蜜蜂用不着费很大力气,只要动一动嘴就可以吃得饱饱的。
吃饱了,他们两个就在一块儿玩,不像现在这样,两个老不见面。咱们现在谁看见过蜜蜂和蚯蚓在一块儿玩呢?他们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底下钻,根本就不会碰到一起。现在,他们的样子也变得和从前不相同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在很早很早以前,大地上可以吃的好东西多极了,可是你也吃,他也吃,大伙只管吃,不管种,天天老那么吃,大地上能吃的东西就慢慢地减少,以后就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容易找到了。
好日子过完了,苦日子就来了。蚯蚓和蜜蜂有时候找不到东西吃,就得挨饿。
在饿肚子的时候,蜜蜂很着急,可是蚯蚓却满不在乎,还是哼哼唧唧地唱歌儿。有一次,蜜蜂忍不住对他说:“别老那么唱了,朋友,咱们来想想办法,自己动手,做一点什么东西吃,好不好?”
蚯蚓唱得正起劲儿,听蜜蜂这么一说,就很不耐烦地回答:“做!你怎么做呀?你真聪明!能吃的东西从来都是现成的,都是自己长好的,自己还能做吃的东西!”
蜜蜂被蚯蚓一嘲笑,就不做声了。这是两个好朋友第一次发生不同的意见。
可是蜜蜂的脑子里总爱想些新鲜事,他不但想做出能吃的东西,并且还想做出一种特别甜的东西来。特别甜的东西怎么做呢?蜜蜂一天到晚在想办法。
有一天,下起大雨来了,蚯蚓和蜜蜂躲在一块大石头底下躲雨。雨哗啦哗啦地下得很大,地上的水慢慢涨起来,流到他们躲雨的石头那里,把他们的腿都浸湿了。大雨夹着一阵阵的凉风,冷得蜜蜂直发抖,就对蚯蚓说:“哎呀,要是咱们能想个办法,住在一棵大树的洞里边,该多么好呀!那里一定又干净,又暖和。”
蚯蚓正在打瞌睡,摇摇脑袋:“别胡说了,你老爱胡思乱想!”
可是蜜蜂越想越高兴,又说:“咱们要是自己动手造一个能住的东西,住在里边,那就更好了。”
因为那时候蜜蜂还不会做蜂房,所以他也叫不出他想做的那个东西叫什么。
蚯蚓听蜜蜂这样说,就生起气来:“你怎么这样蠢呀!咱们从来就是睡在草叶下面,石头底下,还想造什么能住的东西?再说,你又有多大的能耐,还想造什么东西?别胡扯了,让我安安静静地睡一觉吧!”
蜜蜂也有些生气了,就不再同蚯蚓说话了。可是他脑子里在想:蚯蚓说我造不了,我一定得试试看,一定要做出这样一个能住的东西来。
天晴了,蜜蜂开始用一团泥试着做房子。他把所有的腿都用上,和泥,把泥压成许多小片儿。他想把许多小泥片儿和成一个大泥片儿。可是忙了半天,小泥片又散开了。他又重新和泥,重新做小泥片儿。最后,好容易把许多小泥片儿做成了一片大泥片儿。他想把大泥片儿卷成一个圆筒筒:试了一次,试了两次,试了三次,可是老卷不好,蜜蜂累得满头大汗,就对蚯蚓说:“好朋友,快来帮帮忙吧!”
蚯蚓看着蜜蜂哼了一声,动也不动。
后来,泥片儿被太阳晒干了,再也没办法卷成圆筒筒了;蜜蜂累得也不能动了,只好停下来休息。
这时候,蚯蚓带着嘲笑的神气对蜜蜂说:“别费力气了啦,朋友!我不早就说过吗,别胡思乱想了。”
蜜蜂没作声。因为他在想怎么样才能把房子造好。
又过了几天,蜜蜂和蚯蚓一块儿出去找吃的东西。在路上,他们碰见了一棵开满了小白花的山丁子树。山丁子树招呼他们:“好朋友们,来帮个忙吧!我只开花,不能结果。只要你们来帮我把花粉搬动搬动,我就能结许多果子啦。我一定要好好地谢你们呢。”
蚯蚓瞪了山丁子树一眼,粗声粗气地回答说:“我管你结不结果,我才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哩!”
蜜蜂走过去,对山丁子树说:“我来试一下,行吗?”
山丁子树很高兴地说:“谢谢你,你来试试吧。”P1-3
主编寄语:三代作家“烹饪”的当代儿童文学阅读大餐——《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代序
蚯蚓和蜜蜂的故事
两袋种子
小猫钓鱼
金斧头
两个偷鸡贼
寒号鸟
神笔马良
一只想飞的猫
小溪流的歌
“没头脑”和“不高兴”
龙王公主
鱼兄弟
小雁归队
小鲤鱼跳龙门
老虎和黑熊的故事
白头翁的故事
宝葫芦的秘密
宝船
会飞的公鸡
渔童
猪八戒吃西瓜
雪夜奇遇
狐狸打猎人
草原上的金瓜是谁种的
磨工、修道院长和皇帝
耳朵的思念
小金牛学艺记
花蝴蝶的原形
红菇们的旅行
小象努努
泉水姑娘
古怪老头
棋王国夜话
小乌鸦复仇记
雪孩子
老鼠看下棋
小仙女
风的故事
黑猫警长(节选)
小狐路路和小狸杜杜
从黄金星球上来的客人
明年春天见
狼毫笔的来历
燕子
屋檐下的大世界
咪唔老头
南风元帅扫北记
看不见的油画
小雁归家
小林的啻话
总鳍鱼的故事
带轮的小房子
白色的乌龟
螳螂之死
窗下的树皮小屋
编后感言——苦辣酸甜世纪风
一
做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土地辽阔、文化灿烂的中华民族,历来是不乏新闻的。
一个又一个。
一个又一个。
而今,在广袤的大地上,又在传颂着一个喜人的信息:“《中小学生阅读大系·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正在全国组稿……”
于是,一个传一个,一个传一个。
刹那间,电话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打来北京;网络上的收稿邮箱里不断递增着感人的作品。
一篇又一篇。
一篇又一篇。
那作品,似流水,承载着作家们的心血;
那作品,如春风,吹来了作家们的笑容。
那作品,涵盖着中华儿女辛勤耕耘的热土;
那作品,闪烁着全国500多名作家的智慧。
以作家作品发来的先后为序,便有如下省市——呈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
北京、上海、安徽、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陕西、山东、云南、湖南、四川、湖北、重庆、贵州、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河南、广西、河北、海南、天津、甘肃、新疆、山西、西藏……
令人欣慰的是,全国29个省市的500多名作家在同一套大型丛书中一展风采,这还是首次。
短短六个月,《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全部书稿展现在了出版社的案头上。
应该说,这是半个多世纪的风雨;
应该说,这是半个多世纪的足迹;
应该说,这是半个多世纪的果实;
应该说,这是半个多世纪的歌声。
这其中,既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作家;又有“战斗”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作家;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青”作家……
小说、童话、诗歌、散文、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报告文学、故事、寓言等9种14卷四百余万字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酷似超级的美味佳肴,将一齐奉献给当今的中小学生。
啊,中国三代作家“烹饪”的阅读大餐,成了21世纪的精神盛宴!
二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的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四亿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直了腰板,获得了新生。
于是,中华大地上响起了歌声。
于是,中国人的脸上有了笑容。
就在这歌声、笑容的大军之中,活跃着一个个文笔秀美、思想活跃的有为人士。他们以笔代心、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中国的新兴文化破土而出。
中国的儿童文学有了生机。
那佳作表现着翻身后的农民、工人、市民以及各界人士当家做主人的欢跃;赞颂着掘水之人的功绩;追忆着往昔的苦痛;也洋溢着他们内心的喜悦。
于是,一篇篇儿童文学佳作应运而生了。 小说、童话、诗歌、散文、科幻小说,
科学童话、报告文学、故事、寓言……
在这些风华正茂的作者中,既有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精英”,也有“客串”儿童文学的文学高手。他们为中国儿童文学百花园的繁花似锦一展风姿……
而今,他们的作品均被选入了我们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成了这套大型丛书的“名篇”……
现在,让我们按照这些年愈八十岁的老作家作品的到来的先后而让他们走上前台吧:
一、家人发来作品的已故老作家:
冰心、严文井、秦牧、陈伯吹、洪汛涛、陈玮君、任大霖、迟叔昌、管桦、高士其、方轶群、叶君健、郭风、叶圣陶、叶至善、马烽、吴梦起、郑文光、贺宜等等、等等;
二、老作家亲自发来作品或请家人发来作品的:
陈模、杲向真、萧平、刘真、束沛德、阎受鹏、贺敬之、柯岩、张继楼、金江、任溶溶、稽鸿、肖建亨、赵燕翼、圣野、段杏绵、袁鹰、孙毅、马达等等、等等;
应该说,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财富。
应该说,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开路先锋!
三
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既是中国发展的二十年,也是中国动荡的二十年。
然而,就在这特殊的年代里,一些热心儿童文学的有心人——通过学习老作家的作品,又不断在阶级斗争中摸爬滚打,感悟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于是,他们不断地思索着、写作着。在十年动乱结束后,他们便相继“破土而出”了。
于是,一批批佳作出现了。
于是,一批批新人出现了。
而今,这些六十岁以上,八十岁以下的“中年一族”便成了儿童文学界的骨干。尽管他们有些人身体健康渐弱,有的人已驾鹤西去,但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大地上依然闪动着他们的身影。
小说、童话、诗歌、散文、科幻小说,
科学童话、报告文学、故事、寓言……
依照来稿先后,便排出了这样的阵容:
邱勋、胡景芳、沈虎根、刘厚明、苗欣、刘兴诗、凡夫、李毓佩、赵世洲、钱世明、邱国鹰、野军、李少白、蒲华清、陈慧瑛、刘育贤、金曾豪、童恩正、卓列兵、赵惠中、罗辰生、尤凤伟、杨明火、樊发稼、李仁晓、望安、成志伟、张秋生、李凤杰、董宏猷 、詹岱尔、陈约红、郭大森、张鹤鸣、黄世衡、郑延慧、杨啸、赵金九、刘崇善、王俊康、饶远、沈石溪、马长山、夏有志、乔传藻、韩少华、浩然、迟方、叶永烈、郭明志、李建树、尹世霖、杨羽仪、葛冰、张锦江、苏曼华、尤异、谢璞、老许、王宜振、张之路、诸志祥、金波、余俊雄、杨向红、黄瑞云、金涛、张宝杰、叶澍、邝金鼻等等、等等;
这是一组名单吗?
这是一组作品吗?
这是一组成果吗?
这是一组金牌吗?
我说,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生力军中的勇士与骑手!
四
当中国的历史进入到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与21世纪第一个十年时,中国改革的步伐大步向前了。
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无疑使人们的思绪更加活跃。
于是,一批批有为的“青年”站在改革的前列,以火热的生活为素材、以纸质与网络为载体,书写着新时代的脉搏、弘扬着新时代的声音,也奏响着新世纪的强音。
而今,这些作品已相继发来并入选,成为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主色调。
小说、童话、诗歌、散文、科幻小说,
科学童话、报告文学、故事、寓言……
同样,依照作品发来的先后,也必然要折射出他们的倩影:
任哥舒、谭旭东、陈效东、于立极、张菱儿、肖显志、吴淑倩、周莲珊、李国伟、孙卫卫、陈凤群、王小民、杨鹏、郑世芳、杜虹、星河、刘丙钧、张树旺、龚房芳、曾维惠、无尘、万一君、韩松、彭绪洛、吴岩、韩晓征、冰子、吴帆、魏晓曦、朱江、李宏声、郑军、徐鲁、孙云晓、周锐、常海军、庄大伟、高洪波、张年军、忻怡、谢辉、肖定丽、郑小凯、斑马、彭懿、李丽萍、黑鹤、梁剑章等等、等等。
这是一串富有生机的名字。他们那旺盛的创作激情与紧贴时代脉搏的佳作,成了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主体……
五
有人讲过:读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个朋友。
有人讲过:读一本好书,如同打开一扇窗户。
因此可以说,读好书越多越好;
因此可以说,结好友越多越好。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抓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搞好中小学生阅读,我们编选了《中小学生阅读大系·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1949~2009)》这一套大型丛书。
本丛书共有三大特点:
一、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至2009年12月31日结止;
二、儿童文学“门类齐全”:同学们喜欢的小说(3卷)、童话(3卷)、散文(2卷)、诗歌(1卷)、
科幻小说(1卷)、科学童话(1卷)、报告文学(1卷)、故事(1卷)、寓言(1卷),总计9种14卷;
三、作品后附“阅读指导”: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作品,每篇作品后边均附有“阅读指导”,
讲述本篇作品的创作过程或创作特色。这是在其他类似的丛书中从未有过的一大特色。
当然,并不是每位作家的作品都被收入到本套丛书来的。尽管我们发了约稿信,但有的作家过于繁忙、有的作家作品与别的出版社签有协议未满、有的作家则因身体状况不佳无时间整理稿子等等。应该说这是个遗憾。中国太大了,作家太多了,还从没有过一套丛书“装”下中国所有“重点作家”的作品,因此,对于某些作家作品在本套丛书的“空缺”也应是可以理解的了。
而今,全国500多位辛勤的笔者把半个多世纪的经典作品展示出来,如同千百个朋友站在那里,等待着广大的中小学生去亲近、去结识。
对于那些仍在求知的学子来说,这些优秀之作,无疑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作品,记录着中国半个多世纪的人文景观;
这些作品,弘扬着中华民族走过来的艰苦足迹;
这些作品,展示着中国辽阔疆域里的精彩画卷; 这些作品,渲染着中国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小说、童话、诗歌、散文、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报告文学、故事、寓言……
它是中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那作品,似流水,承载着作家们的心血;
那作品,如春风,吹来了作家们的笑容。
那作品,涵盖着中华儿女辛勤耕耘的热土;
那作品,闪烁着全国500多名作家的智慧。
这其中,既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作家;又有“战斗”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作家;还有活跃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与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青”作家……
小说、童话、诗歌、散文、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报告文学、故事、寓言等9种14卷四百余万字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酷似超级的美味佳肴,将一齐奉献给当今的中小学生。
啊,中国三代作家“烹饪”的儿童文学阅读大餐,成了21世纪广大中小学生的精神盛宴!
2011.5.18 北京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老中青三代作家,全国二十九个省区市的近四百位作家,共同[烹饪]的有史以来门类最齐全的当代儿童文学阅读大餐:小说、童话、散文、诗歌、科幻小说、科学童话、报告文学、故事、寓言,总计九种十四卷。本书为其中一卷,取名《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童话卷1》,收录童话故事56个,包括:《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一只想飞的猫》、《小雁归队》、《龙王公主》、《会飞的公鸡》、《耳朵的思念》、《红菇们的旅行》、《小象努努》、《明年春天见》、《带轮的小房子》、《白色的乌龟》、《螳螂之死》等。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童话卷1)》由宗介华担任主编。
宗介华主编的《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精品库(童话卷1)》是“中小学生阅读大系”里的其中一卷,针对中小学生的阅读特点和能力水平,收录童话故事56个。这些作品,似流水,承载着作家们的心血;如春风,吹来了作家们的笑容。它们酷似超级的美味佳肴,将一齐奉献给当今的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