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译作”“译者”和“读者”三大要素,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角度切入,梳理、总结百余年来西班牙文学在中国译介与接受的历史进程和重要特征,并通过重点案例分析,揭示西班牙文学在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从而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也为中西文化交流与学术研究拓宽新视野。 目录 绪论 第一部分 启蒙之声:20世纪初西班牙文学的译介与接受(1913—1936) 第一章 1913—1936年西班牙文学译介与接受总说 第一节 1913—1936年西班牙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以短篇小说和戏剧为主的译介 第三节 译介方式与途径 第二章 写实主义与新文学启蒙——伊巴涅斯作品的译介与接受 第一节 作为新文学启蒙的写实主义文学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与西班牙写实主义文学译介 第三节 伊巴涅斯作品译介概述 第四节 胡愈之对伊巴涅斯的译介 第五节 周作人对伊巴涅斯的译介 第六节 茅盾对伊巴涅斯的译介 第七节 戴望舒对伊巴涅斯的译介 第八节 李青崖对伊巴涅斯的译介 第三章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兴起——巴罗哈作品的译介与接受 第一节 对西班牙文学弱小民族文学身份的构建 第二节 巴罗哈作品译介概述 第三节 鲁迅对巴罗哈的译介 第四节 弱小民族文学视阈下鲁迅对巴罗哈的阐释 第五节 鲁迅等作家对巴罗哈文学技巧的接受 第六节 被遮蔽和消解的悲观主义:茅盾等人对巴罗哈的有意误读 第四章 文体与风格的借鉴——阿索林作品的译介与接受 第一节 “九八年一代”的文学创新与阿索林的文学主张一 第二节 阿索林作品译介概述 第三节 徐霞村对阿索林的译介 第四节 戴望舒对阿索林的译介 第五节 卞之琳对阿索林的译介 第六节 汪曾祺等京派作家对阿索林的接受 第五章 骑士东游——《堂吉诃德》的译介与接受 第一节 《堂吉诃德》译介概述 第二节 引玉之砖:《魔侠传》 第三节 周氏兄弟对《堂吉诃德》的译介与接受 第四节 现代作家笔下的中国堂吉诃德 第二部分 诗以载道:战争时期西班牙文学的译介与接受(1937—1948) 第六章 1937—1948年西班牙文学译介与接受总说 第一节 1937—1948年西班牙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以诗歌为主的译介 第三节 译介方式和途径 第七章 歌唱西班牙——西班牙内战诗歌的译介与接受 第一节 西班牙内战诗歌译介概述 第二节 《译文》“西班牙专号”与孙用的西班牙内战诗歌译介 第三节 黄药眠对西班牙内战诗歌的译介与接受 第四节 芳信对西班牙内战诗歌的译介与接受 第八章 从“现代”到“抗战谣曲”——戴望舒对西班牙诗歌的译介与接受 第一节 戴望舒西班牙诗歌译介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对“二七年一代”现代派诗歌的译介与接受 第三节 戴望舒对西班牙抗战谣曲的译介与接受 第三部分 新的发端:新中国初期西班牙文学的译介与接受(1949—1977) 第九章 1949—1977年西班牙文学译介与接受总说 第一节 1949—1962年西班牙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以经典文学为主的译介 第三节 译介方式和途径 第四部分 繁荣发展:改革开放后西班牙文学的译介与接受(1978—2021) 第十章 1978—2021年西班牙文学译介与接受总说 第一节 1978—2021年西班牙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 翻译人才队伍的壮大与译介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学会和西班牙文学的译介与传播 第四节 西班牙对外文化政策对文学译介与传播的推动 第十一章 骑士再东游——改革开放后《堂吉诃德》的译介与接受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堂吉诃德》译介概述 第二节 杨绛对《堂吉诃德》的译介与接受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译 第四节 当代《堂吉诃德》研究 附录 附表一 作家译名对照 附表二 中国翻译出版的西班牙文学译著目录(1915—2021) 附表三 中国出版的西班牙文学研究专著目录(1931—2021) 附表四 中国翻译出版的西班牙文学译文目录(1913—1949) 附表五 中国发表的西班牙文学通讯评论目录(1921—1948)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