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出新著的《山榆笔记(长城内外是我家)》属记事文体专著。
笔墨涵盖地域风情,语言民俗,历史实迹,人物传奇,饮食习惯,边塞风光,农耕游牧,建筑探幽,学习经历,恩师难忘,思考独步,学术谨慎。涉及领域为历史名城古镇的研究,成长过程的心理分析,教育中的师爱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术中的方法论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榆笔记(长城内外是我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出新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陈出新著的《山榆笔记(长城内外是我家)》属记事文体专著。 笔墨涵盖地域风情,语言民俗,历史实迹,人物传奇,饮食习惯,边塞风光,农耕游牧,建筑探幽,学习经历,恩师难忘,思考独步,学术谨慎。涉及领域为历史名城古镇的研究,成长过程的心理分析,教育中的师爱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术中的方法论的思考。 作者简介 陈出新,汉族,1959年11月生,陕西省府谷县清水镇人。1982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先后任教榆林学院和渭南师院,教书育人,专注文学创作。文章见报与学术期刊有30多篇。 目录 长城内外…… 府谷方言漫话 说名字 对联有话 叫魂 过年 二月二,炒豆豆 糕 农事 清水六篇 传说三则 过日子是一门艺术 邻家大爷大娘们 童年 奶妈的手 一把斧头 雁儿雁儿摆溜溜…… 求书记 “笨”且“弄巧成拙” 上学篇之清水学校 高考录取之后 师大求学 初识保顺师 毕业篇 体育花雨 情怀图书馆 写作文老师 永远的赵怀德老师 师大掠影 同学姬保顺老师 同学栓才二三事 杭州游学 富春江上 风雨茅庐说探 沈绍镛老师 郁飞先生 西湖说醉 绍兴、宁波、普陀山 八月十八钱塘潮 雪的思想 一次偶然,收获无尽 深切怀念李永寿老师 序言 走在府谷的梁峁、沟涧、村头、垴畔,随处可 见一种树,大可合抱,小到腕粗,周身黑罩,皮糙 粗砺,枝蔓叶疏,如果不是黄沙乱石的背景,你会 很轻易忽略它的生长与存在。它叫榆树,因为贱生 的关系,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很不起眼。 俗谚云,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明花贵柳贱。其实,和榆树比起来,这柳树已经 是娇娆一族,虽说“无心”,也还需一“插”,否 则,断没有“花前月下”之“柳浪闻莺”这种千年 古韵。 榆树的易生好活,完全排除人工的作务,纯属 自生自长,套用一句老歌词,叫作“落到哪里哪里 长”。之所以好活,源自榆树的根须不仅发达,而 且还扎实,为了汲取营养,其天生具备超强的穿透 力和超级吸盘功能。所以,府谷一带人家的房前屋 后,是断不允许有榆树露头,一旦发现,立即铲除 ,毫不犹豫。因为,墙外榆树稍长,你家地砖再坚 硬,也有被顶破的一天,说不定一觉醒来,炕棱角 突然的一亮,有一丫新嫩的卷叶,正向你微笑呢。 有鉴于此,每读“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不 免要怀疑陶渊明的“务实”精神,难怪自云“读书 不求甚解”。或许是九江一代的榆树生活条件优越 ,很懂“温良恭俭让”。 房前屋后遭驱逐,就连平整地段也不容安身, 至于上好良田就更难以接近。榆树因为活命,和世 上所有生存仄逼的品种一样,只要是水分、营养, 这些关乎生命必需一类,总是表现出十足的干劲、 争劲和拼命劲。所以,老道的庄稼汉都知道,有榆 树生长的田地,就连草都不旺,更别说庄稼。 榆树因自身生长的特性,遭受人们的嫌弃,撵 断,根绝。正因为如此,其只能选择阴背面、荒芜 处、人不及而鸟及的悬崖绝险、破院废寺、城头、 墩台夹缝、百里无人迹的沙碛断崖、迎风抗沙的孤 峰野畔…… 生于中原的艺术家,断不会想到榆树也能参境 人景,成为“风景宜人”的一部分。由于苦寒极北 ,地瘠土硗的关系,榆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荒 凉的黄土高坡上,挥洒着仅有的点滴绿意,不仅构 成风景,还是风景中四时尽写的生命主力。写黄山 黄水,生命的音符从哪里响起,只有榆树,那抱紧 贫瘠的根,倔强拱身的背,虬枝疏叶的冠,和挺身 巨书的绿色的生命力。 榆树生于无意,长在绝险,人们只有使用时, 才想起它的不可替代性。事实是,榆树全身长满宝 。它的木头由于密实有韧劲,铿锵千年的木轱辘大 车,其车轮只能用榆木做,别的木材,硬度够但发 脆,榆木做成的车轱辘,粘泥路吸水,山石道起潮 ,下坡不会打滑,过河很难沙陷,全靠其木质的厚 重和坚韧。不难想象,在铁器没普及的古代,除了 榆木做车架,其他任何木材做成的车轱辘,不是脆 烂,就是失型散架而溃于途。 榆树因木质坚硬愚顽而得“榆”,可见古人慧 眼之精准。榆树除木质独特,不可取代外,它的树 皮更是有调理生活之大用。生活在穷乡僻壤的民人 ,吃食以杂粮为主,如何能让没有黏性的杂面任性 起来,既薄又细,吃到嘴里有咬劲?聪明的山里人 ,将榆皮轧成粉,掺和到杂面里,擀薄切细,那味 道纯天然豆香,还筋劲有口感。 记得“文革”中,陕北大旱,国家救济大量的 高粱、红苕。为了吃着顺口,人们将两种食粮磨成 面,里边掺大量榆皮粉,再做成饴铬吃。为此,生 产队每年都要砍榆树,给家家户户按人分榆皮。可 见,榆树皮的当紧。 中国历史记载,每当北方大旱,饥民遍地时, 总要提“挖野菜,吃树皮”。其实,所吃树皮,指 的就是榆树皮。因为,其他树种的皮,根本难以下 咽,即使咽下,也难以消化,只能胀毙。只有榆树 的皮,可以直接啃咽,还可用它作黏合剂,调和米 糠、野菜一起,蒸成窝头当干粮,逃荒时泡水吃。 陕北饥馑年份多,饿死人的记忆深刻,人们提 起灾荒,总要说到榆树皮的感人。当然,孩子们最 乐道的,是春季来临时,漫山遍野吹拂的榆钱味的 清香。对我们来说,那是每年第一道野菜味,欢实 的三有财们,早早就坐在树权上,直接捋一把粗如 猫尾巴虚嫩脆白的榆钱,一口喳进嘴里,回回因为 太多,口舌都转不了,总有零星的片片花瓣,从唇 缝边露出,真想象不出他嚼咬时的脆嫩感受,是怎 样地好吃。 我因为上不去树,只能站在斜坡地上,昂头看 三有财们,采榆钱,吃榆钱,而且是饱满地,得意 地,悠闲地!嘴里一口接一口,好像从不打算停下 来的那种贪痴。 好不容易从树上落下一辫,我拾起来,尽管清 新扑鼻,也舍不得捋着吃,像三有财那样,一口一 把。而是看着花瓣的美丽,一撮一摘,送进口里细 嘬那嫩脆进渗出的清清甜蜜。 满树的翠绿飘雪,满树的榆钱麻辫,每当这时 ,孩子们明白,真正的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欢乐 也就开始了。 家乡,贫瘠与希望共生,艰苦与乐观共存。所 有这些荣识,全拜榆树精神启示之所赐。 家乡有树,叫榆树,是那种坚强,而又充满爱 意的温馨之树。 导语 陈出新著的《山榆笔记(长城内外是我家)》,内容分地方撷英,成长记忆,求学访问三部分。作者以散文笔法探究人物、实迹、遗存、事经;以文学审美会聚历史风情,文化刻印,文明递进。最终呈现我中华古老下的文笔美,文事美,山河美;古今人民的心灵美,形象美,以及古老土地的锦绣美,创造美。 精彩页 一、清水口子和麻地沟口子 朱明王朝建立,是以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回到蒙古老家为标志。然后,祭起汉人垒墙的特技,以抵御草原人的马蹄。我的家乡清水,坐落在蒙古高原的南麓,当长城像巨龙一般浩浩荡荡,由西向东逶迤而来,正好经过身后15里地的凤凰塔,并在清水川的东岸高台,修筑了一座既雄伟又壮观的墩台,砖石包砌,顶部设有嘹望的亭子,可容十一二名兵勇藏身其间。无论近睹远观,都像一座高大的楼宇,于是,当地人名其日“转角楼”。之所以转角,是因为清水河由北而来,河床受犄角影响,不得不折向东流,清水人叫转角,意思是转了个角度。从此,有墩台的那个村也叫转角楼。 大明长城500余年,风雨侵蚀加人为毁坏,保存到完整程度如转角楼的,全国都属特例,就连北京八达岭也是后来公帑重制,才成现在规格。 清水川到转角楼,河面遽然逼仄,不过几丈宽,古人在此设障,是明智之举。同时,把关立户,开口不宜过大,越窄越深,才越奇伟,奇效。当然,来往于此处的各色人等,感受是迥然有异。因为,出了口子,身后背负的是父母妻儿盼归的秋染红泪;进入口子,扑面而来的是村舍如画的浓情热意,和牵衣搭背的儿女嬉戏。 转角楼,清水口子的所在,耸立于黄土与崖石之间。春天,水墨着农耕文明的勤奋与乡雾;秋季,混鸣着游牧民族金戈铁马般的嘹亮和高旷。 转角楼,控扼蒙汉咽喉的口子,其矗立500年不倒,本身就是华夏史册的一桩奇迹圣事,更别说,有多少口里口外的兄弟情谊、儿女传奇,通过你的目睹和见证! 越过清水口子,从转角楼头浮起,长城继续沿东北走向,翻梁过脊,经陈庄则、新芭州、旧芭州、杨家峁,直下到麻地沟口子,也就是自古驰名于蒙陕晋的黄甫川。 黄甫川向东,长城架山翻岭,不远处就是濯足饮马的黄河,与晋北河曲隔岸相望。至止,延绥三十六堡的边墙到头,所以叫墙头。其实,对晋长城而言,是墙头;对延绥线来说,应该是墙尾才对。中国人从来争头不争尾,只好把尾也称为头。 黄甫川之所以有名于清水川,主要得力黄甫堡和麻地口,这两个活跃于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商业重镇。她俩像镶嵌于玉带的两颗明珠,各领风骚数百年,将风尘中的黄甫川打扮得娇羞欲滴,熠熠生辉于晋陕蒙,乃至全国客商匠艺江湖名流之间。 清水川与黄甫川,一样地北流向南,一样地源于蒙古高原,一样地归于黄河,两川隔梁间距不足三四里。但是,生成条件,却大相迥异。 清水川水清,底硬陡立,洪水来也骤,去也迅;黄甫川水浑,沙淖平缓,水来也漫,去也慢。假若以喻比之,清水川就是刚男烈汉,黄甫川宛如绵女团娃。刚男烈汉适宜打闹闯荡,绵女团娃居家生活最佳。事实也是,大明一朝和瓦勒、鞑靼几次大规模冲突,均发生在清水川。最终,结束明王朝生命之战的打响,也是由一个叫王嘉胤的领袖,在清水河畔的清水城发动的。 黄甫川却正好相反。由于河道沙淖,善骑射的草原雄兵,就是勇猛过人,也不敢勇猛过河,顺川呼风杀来。无形中,黄甫川这一天然陷阱,为黄甫堡的民人提供了天然屏障。这也就是大明被迫开放口岸,朝廷选中黄甫堡为延绥东线,唯一互市的重要理由之一。 质丽缘遇的黄甫,瞬息商贾云集,马嘶驼铃,茶铺盐铺皮草铺,酒坊油坊日杂作坊,高楼牌楼门楼,大院小院进深院,胡汉杂处,语言混错,服式相异,繁荣到无处,富丽成争竞。几乎一夜之间,“金黄甫”名声传遍长城内外,近达天庭,远播俄人。犹如怡红院之大牌明星,近睹袭人,远顾心湧。 清水营和黄甫堡,身价不同,但是命运一样。随着明王朝的坍塌,清水城作为国字号的军守威武不复存在,逐渐归宁普通乡邑之原位。黄甫最惨,不仅失去国商独宠的尊衔,就连维系互市的交易,也被北去20里的麻地沟口子夺去。昔日的专宠,彻底沦为弃妇,每日在哀怨中,面对曾经的繁华与虚荣。 清水、黄甫终清一朝,几百年的停滞渐衰,也与王嘉胤连续三年,“一陷、再陷、三陷”清水黄甫城,对大户富家的威逼、勒索,直至生命的侵害,严重挫败这些行商坐贾“做大做强”的积极性有极大关系。其导致的后果是,康熙爷甫一开放禁垦,这些旧有的创业者,悉数奔往广袤的前套后套,故乡只是故事闲愁相遇中的一声“问候”而已。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