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辩证地看待“培训班”
当市场呼唤职业经理人出现的时候,真正称得上卓越职业经理人的却非常稀少。于是那些著名大学或者管理专家们又去开发和开展培养职业经理人的课程,促成了当今MBA和EMBA在职学习热。但实际上经过短期培训的人得到那些学校颁发的证书之后,是否就真的成了现代的职业经理人呢?是否就马上可以见效呢?
目前,有一些修读MBA的职业经理人,虽然头戴硕士帽,其管理表现却一塌糊涂,做事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只是懂得纸上谈兵,一旦应付商场实战就一筹莫展。根据《财富》杂志的报道,美国前一百大企业中,有四成的行政总裁拥有MBA,但事实上,这些公司却多有失败。文章指出,这批MBA高层欠缺良好的人际手腕,管理手法不善,以致公司走下坡。
很多管理不当的情况,其实源于管理层的处事作风。如果公司总裁倾向一成不变,只依从既定方针办事,不会根据行业性质不同或者对手分配安排做出适当调动,那他的管理一定不会十分有效。
其实,培训班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变通上,只是一味地学习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形成一种纸上谈兵的效果,最终,这种对培训班的依赖心理成为实现卓越的一大障碍。要打破这个障碍,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理念,形成核心竞争力。
卓越的职业经理人往往善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且把这些独特的思想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价值不菲的项链,然后把这些东西坚持下去,不断宣传和放大,扩大影响力,自成一个体系,这样就培养了存在于市场经济系统里的属于个人且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卓越职业经理人来说,形成独特的思想并一以贯之,是一条绝对不可打破的军规。他们往往通过几个独特观点的强化和坚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管理风格和技巧。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分寸和法度的职业经理人如何可以成为卓越的代表。当我们以卓越职业经理人为人生职业生涯设计目标时,那么请先问自己准备形成哪些独特的理念,或者已经形成了哪些独特的理念,并在你管理的范围里为人们所认可。
案例分析
钟朋荣,著名经济学家,北京视野咨询中心主任,他曾经就MBA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在中国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职业经理人不是读MBA读出来的,其真正的后备军应该是这十几年来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家族企业家。
他们既不是通过大专院校培养出来的管理学博士,也不是政府委任的厅级厂长或处级经理,他们是白手起家,靠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靠自己对企业、对职工、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步步闯出来的。这些人能把企业办到今天这种程度,他们的市场开发和企业管理知识是十分丰富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在20世纪80年代初产生的家族企业档次比较低,家族企业文化程度不高,在资产几十万元时他们可以支配得很好,在发展到几千万元时他们的能力、知识、眼界就跟不上了,这时就应该退到后面去当股东,再另请高手来经营管理。我想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经营企业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要知道经营企业的知识大多其实不是从书本上来的,而是从实践中积累的。那些民营企业家也许没有博士学位,没有受过专门的MBA训练,但这并不代表他缺乏知识。没有知识做支撑,他不可能把企业做到今天。
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一些人去读MBA,然后来接管家族企业,也不是搞大量的“空降兵”,而是给予家族企业家以更大的经营舞台,推动企业家的职业化。
我主张为这些企业家拓展融资渠道,在温州等民族企业集中的地区创办三板市场,选择质量较好的企业发行股票,扩大其资产,使这些人不仅是企业家,也成为长袖善舞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是产权所有者,在经营过程中有产权抵押,这更能促使他们为企业负责,为职工负责。在中国大约10年时间内主要靠他们来经营与管理家族企业,而不是那些读了MBA的职业经理人。
MBA的培养目标是职业经理人,那MBA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MBA不等于职业经理人。MBA是学习的过程,无论你是来充电、来认识更多的人还是做职业准备,这只是给你一个过程,并不等于拿到MBA这个文凭就可以变成职业经理人。要想从MBA成为职业经理人首先要对将来的职业有非常清晰的计划。MBA是教你一些分析工具和程序,教你思维的方法以及怎样做好你的工作。但学完MBA之后不等于你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你必须要有自己的工作经验,需要实际经验的积累。
P46-48
中国经理人成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的辉煌,而未来中国的复兴与富强,同样有赖于更多国际化的中国式经理人!《中国式经理人》中所讲述的经理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国内经理人目前需要去面对的,书中的诸多精华之处也值得广大经理人借鉴和学习。由此建议您读读这本书,并希望我们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卓越经理人!
——万通集团董事长 冯仑
本书集合了作者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市场与人文环境,按照培训课堂的教学方式,融合理论、案例以及测试等工具方法撰写而成,是企业老板以及管理人员能从优秀做到卓越的一本难得的好教材。
——培训在线总经理 高乐平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从多个层面揭示了作为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如何修炼的方法,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中科三环股份公司副总裁 张玮
要成功,就要和成功的人在一起。本书大量翔实的案例与深刻的评点分析,让我们从很多卓越的企业与经理人身上学习到很多实际而有效的方法。读一遍书,如同听一堂课,如同与很多成功的人士对话。
——美的学院执行院长 黄治国
王老师的书与其课一样充满激情、哲理,幽默、生动,令人受益。看了此书,相信您会和我一样有所收获。
——正大集团项目经理 马骏
企业由各级经理人经营管理,其素质高低和绩效优劣,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当今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与日俱增,民营企业需要的职业经理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国有企业经营意识的增强和国有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最具闪光价值的稀缺资源。近几年来,尽管行业利润越来越薄,市场牟取暴利的机会越来越少,但高级人才市场里职业经理人的身价却越来越高,职业经理人所创造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也体现得更加充分。
但是,当市场呼唤职业经理人出现的时候,真正称得上卓越职业经理人的却非常稀少。或者说,有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但是鲜有卓越的经理人。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安于现状的顽疾在作怪。相对来说,“优秀”比较容易让人们得到满足。一名职业经理人经过一番历练,达到优秀之后,会得到一些殊荣和奖励,在熠熠生辉的光环下,很容易让人丧失突破的动力。无法实现新的突破,也就无法从优秀跨越到卓越。第二个原因是,自己想跨越,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没有方法,只是埋头苦干的话,是没有效果的。很多职业经理人突破了自我满足的限制,在达到优秀之后,更加拼命的工作,更加尽职尽责,业余时间还去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力求更上一层楼。但是,结果却不尽人意,仍然没有实现突破,仍然在原地踏步走。
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职业经理人不断历练自己、提升自己。今天的荣誉不代表明天的成果,如果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无法实现突破的话,当初的优秀就会失去光芒,自己也有可能在激烈的角逐中被淘汰。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叫“右脑领导”。新世纪来临以后,我们进入了一个右脑的时代,左脑主管语言、逻辑、分析等的一些东西,右脑主管一种非线性的、跳跃性的、全景的,乃至是艺术范畴类的东西。当今社会,领导的另一面不再是被领导者,而是一种追随者。被领导者是管理控制体系下的管理名词,追随者则有一种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目标。作为领导者,经理人越来越难当,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所应用的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正在减弱,行政领导已经变得荡然无存。过去那种行政式领导的优秀经理人已经过时,我们需要的是经理人要有一种远见,能够展示一种远景,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职业经理人的负担。
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经理人,身处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你是否正在为公司因经济低迷或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而导致效益日渐下降而忧心如焚?是否正在因为与老板的意见不合而郁郁寡欢?是否觉得工作越来越难驾驭,个人水平提升总是赶不上要求,感觉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意推出了这本《中国式经理人》。本书从卓越经理人的特质入手,结合大量实战案例,分八个章节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实现卓越的理念和方法,系统翔实地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力求使读者能够全面、直观地了解这些理念和方法,启发职业经理人如何实现跨越。
从现在开始,打开这本书,在与本书一同感悟与卓越经理人的差距,一同感悟实现卓越的路径的同时,分析自己的得失成败,在忙碌的工作中攻克一道道难关,从而在事业上平步青云,最终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王一恒
2010年4月于北京
探索中国经理人的成功特质,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有效路径!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鼎力推荐!
本书从卓越经理人的特质入手,结合大量实战案例,分八个章节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实现卓越的理念和方法,系统翔实地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作为一名肩负重任的经理人,身处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中,你是否正在为公司因经济低迷或其他一些影响因素而导致效益日渐下降而忧心如焚?是否正在因为与老板的意见不合而郁郁寡欢?是否觉得工作越来越难驾驭,个人水平提升总是赶不上要求,感觉身体也越来越吃不消了……
本书从卓越经理人的特质入手,结合大量实战案例,分八个章节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实现卓越的理念和方法,系统翔实地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