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放,本名田桂荣。女,1952年生,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担任校报编辑23年。现已出版个人诗集《太阳树》、《太阳梦》两部。其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诗林》、《未名诗人》、《天津文学》、《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国内报刊,并在全国及天津市散文、诗歌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中,诗歌《太阳树》获海峡两岸“太阳的梦”有奖征文二等奖。
这本《太阳林》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文学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太阳林 |
分类 | |
作者 | 田放 |
出版社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田放,本名田桂荣。女,1952年生,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担任校报编辑23年。现已出版个人诗集《太阳树》、《太阳梦》两部。其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诗林》、《未名诗人》、《天津文学》、《天津日报》、《今晚报》等国内报刊,并在全国及天津市散文、诗歌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中,诗歌《太阳树》获海峡两岸“太阳的梦”有奖征文二等奖。 这本《太阳林》收录了由其创作的文学作品。 内容推荐 这本《太阳林》收录了由田放创作的文学作品。 《太阳林》收录了《帮我支撑破碎家庭的几个学生》;《天缘——我和星儿的故事》;《恩师韦野》;《我和我的老师李丽中先生》;《我们真的想留住您——悼念诗人陈茂欣先生》;《青年作家叶临之来我家欢度圣诞》;《归来兮,学子》;《我见到了在京的天津科大“学通社”学生》等作品。 目录 心中永远有阳光(代序一)阿鸿 天津文坛的田放现象(代序二)管淑珍 第一辑 做一棵太阳树 我是一棵太阳树 我的演讲生涯 我的太阳林 有台冰箱真好 爱学生,是最美好的师德 发挥女性优势,用母爱打开学生的心扉 宽容,是一种境界 HCC当上北师大副教授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一 帮学生找回自信当上驻外参赞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二 同学,要先学会做人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三 姑娘,为了我你就笑一笑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四 小伙子,餐桌上可不能这样没出息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五 大学生求职故事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六 只身闯北京中关村的武怡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七 关于我和zYP的记忆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七 嫁到西子湖畔的玉鸿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九 带着双胞胎儿子看我的艾君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十 我和海岩的一次心灵感应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十一 孩子,你们和好吧!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十二 巍巍 ——我和学生贴心故事之十三 第二辑 夹缝人生也是路 磨难,是一种财富 要学会承受痛苦 黑色记忆 ——我是怎样在震伤中死而复生的 病床上的感悟 想起当年治海河 母亲的岁月 小屋旧梦 回娘家 天津,我的母亲城 女儿 自由的感觉真好 平谷,我晚年的福地 别了,我的2008 根伤 附:妹妹的发结红红的(小说) 第三辑 情满太阳林 凯弟 关于西安友人的回忆 毛弟 毛弟续篇 ——韩花,毛弟的天使 天降中儿 初见灵儿 瑞勇 乙申 忘年交 ——写给一个爱我的孩子 帮我支撑破碎家庭的几个学生 天缘 ——我和星儿的故事 恩师韦野 我和我的老师李丽中先生 我们真的想留住您 ——悼念诗人陈茂欣先生 青年作家叶临之来我家欢度圣诞 归来兮,学子 我见到了在京的天津科大“学通社”学生 附录 做一棵太阳树 ——记女诗人田放扈其震 女诗人田放“太阳树”诗歌朗诵会在津举办 田放记忆荆’瑞勇 田放“太阳树”励志诗歌朗诵会诗选 太阳树 无题 跋涉 做自己的将军 没有必要 我的客栈 孩子,不要这样 也许你会忘记我 别情 感恩 海之恋 圆梦 我们走进深秋 后记 试读章节 刚建《夕阳痕》博客时,发了一篇学生求职的故事,勾起了我许多回忆。想到这么多年来我在天津大中专院校一路打拼,颇有感触。我要说的是,在当前竞争如林的改革大潮中,你要想占有一席立足之地,让社会承认你的价值,不能靠天,不能靠地,不能靠家长,要靠自己的拼杀和科学的处理问题能力。如果你能够把新形势下的人际关系运用得如鱼得水,做到炉火纯青,你就可以拿分了。做人是门学问,与人打交道更是一门学问。 1991年,我的“太阳树”诗歌朗诵会在校团委书记孙瑞勇的一手策划下一炮打响!全校的学生很少不知道太阳树和我的名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到了以诗歌的语言走到学生中去演讲人生,帮助那些在迷茫与痛苦中挣扎的孩子们走出情感低谷,以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步入社会。 最初的演讲,我是在我们学校自动化系,现在的电子科学与自动化学院开始的。当时的系总支书记是余少亭。余老师为人谦和,虽然他还不知我讲的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但是他深知我经历的坎坷,也理解我以为学生献爱心为精神支撑的心态,于是,他大胆地支持我在他们的系里做实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场轰动!学生们被我讲的人生故事和对生活总结的深刻哲理折服,一个具有慈爱之心、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田放形象在大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接着,我又在远离市区一百里地的塘沽盐化系现在的盐业工程学院进行演讲,与第一次不同的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化宫副馆长扈其震老师也一起陪同。结果和在自动化系一样,取得满意效果。 通过两次演讲的成功,我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原来大学生们是这么需要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给他们指点迷津。因为我当过工人,坐过机关,接触过高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之惊心动魄的战胜生活磨难的故事一经用诗歌的语言讲出,那震撼人心的语言魅力就不言而喻了。我决定在全校推广的同时,打到天津市的大中专院校。于是,我开始翻开当时的电话簿,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联系。作为一个诗人,自己到各个学校联系作报告,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诗人是追求“自由化”的,有的学校就直截了当地提出要我单位介绍信。当时我在单位虽然作过了几次报告,但是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并未认可,就是我所在部门的领导,也对我抱有成见,持否定态度。为了能够得到领导的支持,我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先在各个院系小范围的讲,等领导确实看到效果了,自然就支持了。我始终没有泄气,一方面在校内铺开,一方面积极与各个学校联系。那时我们学校每个办公室都有电话簿,这个本子我几乎翻烂了,我想,你自己不去推销自己,谁会知道你?所以,每接通一个学校团委的电话,我都用最凝练的语言讲清我演讲的内容和目的,当时我都为我的口才叹服,有的仅在电话中沟通十分钟,对方就欣然答应邀请我作报告,有的直接就定时间派车接我。在深入高校的过程中,我们单位当时的团委书记孙瑞勇暗地里帮了不少的忙,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每次到团市委开会,都积极地向各高校介绍我的情况,力求得到团委同行的支持。于是,我由开始自己联系,到后来有不少单位主动找我联系,技术师范学院、农学院、中医学院、财经学院、医学院、外语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天津大学、工业大学、城建学院,几乎我走遍了天津的各大学,很快在天津高教系统有了影响。中专学校也是如此。看到大学生们这么喜欢我的诗歌,我就带着自己的诗集当场签字售书,学生们争购我诗集的场景,至今想来依然很感动。学生们把我团团围住,争着让我签字,有时一下子就涌上来上百人,真的让我忙得焦头烂额,不得不叫组织者维持秩序。记得在商学院作报告时,一个男孩子在我签了字后,很真诚地对我说,“我可以叫你一声田妈妈吗”,我虽然很感谢他对我的真情,但还是婉言谢绝了,因为当时我对我们学校的学生非常好,总和他们聊天,请他们吃饭,还给困难的学生买衣服,不少孩子都争着叫我“妈妈”、“田姨”,记得最多的时候,我答应了15个学生喊我妈妈。所以我对商学院的这个男生说:“还是叫老师吧,我的孩子太多了,无法尽到责任了。”在水产公司给打工族作完报告后,一个农村青年让我签字,我问他什么文化水平,他告诉我不识字。我很奇怪,又问他:“你不识字为什么还买我的书啊?”他憨厚地说:“我是为了留个纪念。” 当时,我不仅局限在作报告上,还通过全市各学校学生的来信,及时把发现的有极端情绪学生的问题,反映给其所在学校的领导。一位中专生给我来了一封信,告诉我因为失恋他要轻生了。为了挽救他的生命,我及时与这个学校的领导取得了联系,制止了一次悲剧的发生。我还给很多学生写信,鼓励他们战胜青春期的心理不稳定性,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不知为什么,那时我的精力特别旺盛,白天每天下午四点都在我的办公室接待学生,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帮助他们化解由于失恋、和同学处不好关系或者班干部缺少社会工作经验而产生的烦恼,常常聊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家吃饭,大凡这个时间找我聊天的学生,随我回家吃饭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记得现在已经成为北京某大学副教授的Hcc,在和我聊完天后,激动地对我说:“田老师,我可以和你握握手吗”,我说,“可以呀。”走出办公室,我就让他坐在我的自行车后衣架上,带着他回家吃饭了。当时HcC还小,才一年级,激动的不得了,连说:“老师骑车带我多不好意思啊。”那时,每天要接待学生十几个小时,我的嗓子闹咽炎,有时真的疼得说话都很费劲了,西瓜霜、胖大海、麦冬成了我不可缺少的“灵丹妙药”。记得最难受的一次是和学生聊完天后,晚上农学院有场报告,为了不影响效果,我拼命地吃西瓜霜,结果还不错,尽管嗓子很沙哑,但还是以饱满的激情征服了全场学生。报告结束以后,农学院的团委书记对我说,你是继李燕杰、曲啸之后第一个到大学给学生做人生报告的,你的报告要是制成光盘,在全国销售肯定有市场。当时我也知道,我于1991年在我校开办的“太阳树情感交流中心”是开了大学生心理引导工作的先河,这条路不论怎样艰难,我也要走下去,因为学生需要我。那时,我丈夫患重病,我历尽了艰难,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对学生的爱,就是想以自己夹缝求生存的亲身经历告诉年轻人,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打倒自己。我们必须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 , 说句心里话,作报告真的很累,我不喜欢坐着讲,每次都是站着,语速很快,一个半小时的报告,浑身都是汗,走下台的时候,两腿都发软,可是,还要接着签字售书,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累,几乎每天服安眠药入睡,但活得很充实,每当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渴望激励的目光时,我就感到一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所以,当有人误解我,说我是为了出名才作报告时,我就对身边的同事们说:我把自己血淋淋地解剖在讲台上,还不是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培养人才。我不求谁给我什么荣誉证书,只要学生爱我,需要我,就是我最好的丰碑。 一个人想标新立异地走出自己的路,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忍辱负重的心态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在走我自己的育人道路时,也是历尽了坎坷。起初,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校领导不认可,有一次已经定好到一所高校作报告,硬是让她给搅黄了。当时我心里好委屈,心想,我是在为共产党培养人才,可是共产党的干部却不理解我,自己也忍不住偷偷地抹眼泪。可是换位思考一下,心里就不委屈了,人家当领导的是怕我讲出问题来啊,只要自己做得对,就坚持下去,最后用成功说话。所以,那时我到任何单位作报告,都没有介绍信,就凭着自己一颗坦荡而真诚的心和丰富的人生阅历。我坚信,总有一天,我的领导会认可我的。P6-9 序言 田放在我们天津很有名气,媒体熟悉她,教育界熟悉她,诗歌界更熟悉她。 记者驱车来到田放大姐现在的家,一个美丽的农家院,这个春天,她的院子里都是花,还有花香,真是太美了,这样的家,是这个饱经心灵创伤的女人,最好的归宿了。记者也看到了田放的老伴,一个黑瘦健康的男人,一位喜欢种花种草的退休教师,虽然67岁了,仍眼睛明亮,丝毫没有衰老之态。这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男人。 今年60岁恰逢本命年的田放,依然拥有青春般的气息,她拉着记者的手,眼里是幸福的色彩,曾经的沧桑留在了她脸上的皱纹里。 田放197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身世坎坷,先夫长期患病,本人在唐山大地震中被砸断五根肋骨,命运几乎把她逼向了绝境,但她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将自己从人生夹缝中走向辉煌的深刻感悟写成一首首饱含激情的诗歌,《太阳树》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天津的诗歌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的《太阳树》。写《天阳树》的时候,也正是她,用意志和命运的坎坷搏击的时候。 田放告诉记者,为了繁荣天津诗坛,她受命于天津诗社,在新浪网创办了一个诗歌网刊,通过这个平台,她发现培植了很多的年轻诗人,尽管很累,但是她很开心,觉得是在为诗歌发挥余热,活得有价值。在4年艰难的寻爱路上,她写下了。t0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很多都选入了她最近已经出版的第三部诗集《太阳花开》里。 纵然命运坎坷,但田放依旧深爱着这个世界。见过田放的人都说她没有诗人的清高孤傲,就像一位邻家大姐,快言快语的大姐。 田放不但是诗人、大学老师,她还是个演说家。自1991年以来,她以诗歌的形式在北师大和天津各大中专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作“人生与成才”励志报告及文学讲座100余场;成功举办了在南开大学的田放“太阳树”诗歌朗诵会,《天津日报》、《今晚报》、《中老年时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对其作报告和召开诗歌朗诵会的情况进行了报道。 田放的内心是善良和柔软的,汶川大地震时她一个月写下30首关于地震和抗震的诗歌,参与了新浪网《星星诗刊》博客圈集资出书支援灾区的义举,在书出版后,又到北师大等处义务演讲售书,为汶川灾区人民做了自己应做的事情。2012年5月12日,田放配合一所职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召开“纪念汶川大地震四周年田放诗歌朗诵会”。 一个人的善举不光从大事记中来,更能从生活的点滴体现。早年田放在高校做校报编辑时,身边总被一群青年学生包围,他们把自己的不如意讲给田老师听,田老师拖着工作家庭的辛劳之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着生活的真谛,后来这些学生走上自己的辉煌人生之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都没有忘却当年的这位恩师。 记者通过浏览田放博客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田放工作过的单位天津科技大学为田老师举办过一个《太阳树》作品朗诵会。主办单位致辞时说道:我们的田大姐,一手牵着柔弱的女儿,一手挽着长期患病的丈夫,拖着大地震中被砸折了几根肋骨的瘦弱身躯,不屈不挠,一路前行。” 田放在新浪网开了博客,她笔下的世界,充满阳光,网络画家专门为她作了一副色彩靓丽的太阳树画送给她,无数的网友也敬重她的人品,称她为先生、大姐。田放之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那是因了她心中充满了阳光。那阳光的温度与色彩,温暖照耀了太多太多的人! 走过多劫的青年和艰难的中年,田放终于迎来自己的又一次人生辉煌。 眼下田放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献给了天津诗坛,通过“天津诗社”的博客网刊,她诚邀来自全国各地优秀诗人的力作,她用自己的辛勤劳作为大家修出一方交流学习的平台,并在诗社苗老师的鼎力支持下组织诗社的博友会,给大家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创作经验的机会。田放在忙网络工作的同时,对诗歌的创作更是不敢倦怠。 而在田放幸福晚年的背后,为她默默奉献的是她现在的爱人——老刘,老刘不仅对花草在行,因为爱,又学会了电脑,帮田放打理诗社网刊。老刘和田放相亲相爱的晚景生活是诗歌圈里的佳话。 田放和老刘是通过网络认识的。记者在乡下的农家小院,看到老刘亲手栽植的玫瑰和草莓,一茬接一茬的时令瓜果在他们的精心打理呵护下开花结果。老刘也是一位和蔼慈祥的人,虽说他和田放是晚年才牵手的,但记者从他们的默契中看到的是真诚相爱。“青春年少云作伴,老来情燃霞满天”,这是一种厚重的辉煌! 发干2012年4月天津工人报 后记 出一部《太阳林》文集,是我20多年来的愿望。现在在我的学生和友人的支持下,终于有果了,我真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2012年是我60岁的本命年,在我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死而复生的36年之后,在我先后成功召开了《太阳树》、《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四周年》田放诗歌朗诵会之后,在我先后出版了第三部诗集《太阳花开》和第四部诗集《太阳之光》后,又有一部囊括了我大半生经历的文集出版,让我在座客天津交通台“夜访百家”节目时对听众的承诺得以兑现,让我苦苦期待了几十年的从“太阳林”走出的毕业生回母校聚会的心愿有条件得以实现,与其说是上天的馈赠,不如说是众多朋友们一路支撵撑的结果。 记得在科技大学工作的时候,我曾对我身边的学生说过,等我60岁的时候,你们都回来,回到母校看一看学校的变化,来看一看曾经爱过你们的田放老师。当时说这话的时候,我还年轻,不过是随意说的。没想到时隔20年,这个隐藏在心底不敢奢求的美好愿望竟要交为现实!我首先要感谢我的学生现在已经是职业撰稿人的李月亮。因为在去年年底,是我的这个好学生、好朋友建议我发动“太阳林”的学生们出资捐助我出书的。 当时正准备出版我的第三部诗集《太阳花开》,书款是我和老伴共同筹措的。在整理诗稿的时候,发觉一些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文字不能编进去,觉得很遗憾。一次在我与在济南定居的李月亮通电话的时候,我无意说出了这个想法。还告诉她说想把孩子们都召回来,在母校召开一次“太阳林”学生大团聚的朗诵会。李月亮当时就很兴奋,建议我发动全国的从“太阳林”走出来的学生资助我出书和开会,而且很快就将2000元资助费打给我了。紧接着,又有十几个学生打款来以示支持。就这样,很快就将我的第四部诗集《太阳之光》的出书款凑齐了。 看到手中还有一点儿余额,我这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躁动起来,想到,在网上发过的关于学生成才故事很受欢迎,能不能将这些真实的故事再汇编成一本书呢?在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在北京工作的老团委书记孙瑞勇、天津科技大学的老同事z和w商量后,他们都觉得可行,就这样,我开始了继续筹敖和编辑《太阳林》文集的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资金筹措和文字整理,我的《太阳林》文集终于要交付出版社了,此时,我只想对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和学生们说:没有你们的支持,《太阳林》就不会问世,田放感谢你们,所有关注“太阳林”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如果我所经历过的真情故事和我所知道的学生成才故事会在一些需要精神食粮的朋友们心中留下些许印记的话,请大家一定要记住:田放在夹缝人生道路上,一直是那些真诚的朋友在支撑着我,没有他们的相助,田放就走不到今天!虽然我当年为学生付出了一些,但是,我从学生们身上也得到了很多,是他们让我的“太阳梦”得以实现,让我这个已进花甲之年的垂暮之入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那么一股子劲儿,为中国的文化传播和诗歌发展发挥着余热。 田放 2012年11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