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任叔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创作短篇小说百余篇,结集出版13部;中长篇小说13部;杂文、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专著15部;剧本2部;散文集5部;文艺翻译4部。(此外还有有关印度尼西亚史等学术著作多部。)
王鲁彦留下了11部短篇小说集,1部中篇小说,2部半长篇小说,4部散文集,9部翻译作品。
本书收录作者各时期不同体裁、风格的主要作品,力求全面反映其创作成就、艺术风貌和思想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王任叔王鲁彦卷)(精) |
分类 | |
作者 | 陈福康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任叔乳名朝伦,谱名运镗,字任叔,号愚庵,笔名巴人等,创作短篇小说百余篇,结集出版13部;中长篇小说13部;杂文、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专著15部;剧本2部;散文集5部;文艺翻译4部。(此外还有有关印度尼西亚史等学术著作多部。) 王鲁彦留下了11部短篇小说集,1部中篇小说,2部半长篇小说,4部散文集,9部翻译作品。 本书收录作者各时期不同体裁、风格的主要作品,力求全面反映其创作成就、艺术风貌和思想历程。 内容推荐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 本卷为其中之一,收录了著作家王任叔、王鲁彦的作品。 目录 凡例 前言 王任叔 河豚子 疲惫者 “唔” 出路 龙厄 牛市 族长底悲哀 友谊 勘灾 保镖黄得胜 有张好嘴子的女人 龙种 皮包和烟斗 一个谋杀亲夫的妇人 ——监房手记之一 三个偷火柴的人 ——监房手记之二 灵魂受伤者 ——监房手记之三 白鹭 ——一个青年的手记 失掉了的枪枝 “为人在世” 论人情 作家应该有丰富的知识 生活本身是公式化的吗? 略谈生活的公式化 再论“生活本身是公式化的吗?” 况钟的笔 杂忆、杂感和杂抄 ——纪念鲁迅先生 关于“巴人” 记杨骚 《鲁迅风》话旧 王鲁彦 秋夜 柚子 黄金 童年的悲哀 小小的心 胖子 兴化大炮 岔路 屋顶下 病 李妈 桥上 银变 千家村 雪 父亲的玳瑁 钓鱼 ——故乡随笔 孩子的马车 活在人类的心里 编后记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总目 试读章节 他从别人口中得来了这一种常识,便决心走这一着算盘。 他不知从什么地方讨来了一篮的河豚子,悄悄地拿向家中走来。 一连三年的灾荒,所得的谷只够作租;凭他独手支撑的一家五口,从去冬支撑到今岁二三月,已算是困难极了。现在也只好挨饥了! 但是——怎样挨得下去呢? 这好似天使送礼物一般喜悦,当一家人见到他拿来了一篮东西的时候。 孩子们都手舞足蹈地向前走去。 “爸爸,爸爸!什么东西呵?让我们吃哟!” 这么样的情景,真使他心伤泪落的了! “吃!”他低低地答一声后,无限的恐怖!为孩子生命的恐怖,一齐怒潮般压上心头,喘不过气来。 他嘱咐妻子把河豚子煮熟来吃,自己托故外去一趟。他并不是自己不愿死,不吃河豚子,不过他不忍见到一家临死的惨状,所以暂时且为避开。 已过了午了,还不见他回来。孩子却早已绕着母亲要吃了。这同甘共苦的妻子,对于丈夫是非常敬爱,任何东西断不肯先给孩于尝吃的。 日头已驾到斜西,河豚的子,还依然煮着。他归来了。他的足如踏在云上一般。他想家中一家横尸枕藉的惨状,真使他归来的力也衰了。 然而预备好的刀下舍生的决心,鼓起了他的勇气。早已见到孩子们炯炯的眼光在门外闪发着,过后,一阵欢迎归来的声音也听到了。 “怎么还没有死呢?”他想。 “爸爸,我们是等你来一同吃呀!” “哦!”他知道了。 一桌上争争抢抢的吃着。久不得到鱼味的他的一家人,自然分外感到鲜甜。 吃好后,他到床上安安稳稳的睡着,静待这黑衣死神之降临。 但毕竟因煮烧多时,把河豚子的毒性消失了,一家人还是要安安稳稳地挨饿。 他一觉醒来,叹道:“真是求死也不得吗?”泪绽在他的眼上了。 P3-4 序言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代的到来,如何更加自觉地发挥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软实力”,自然便成为国家和民族新的文化发展战略的着眼点。缘于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共同发起编纂的《海上文学百家文库》,也自当要从建设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基础性文化工程着眼,充分发挥历史的文化积淀和展现深厚的学术渊源,广采博辑,探幽烛微,以期起到应有的咨询鉴赏和导向传承的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文库》以131卷的文本规模,精选汇集了19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在上海地区出现的约270位作家和他们的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经久的艺术魅力的约6000万字的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上海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辉煌成果,这是我们应该极为珍惜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当前有待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文学事业也将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和激励。 早在上个世纪初,上海作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都会,对全国文化人才逐步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态势,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所谓“海派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近百年来全国四面八方文学人才云集上海、共同参与的结果。正像鲁迅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所谓‘京派’与‘海派’,本不指作者的籍贯而言,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故‘京派’非皆北平人,‘海派’非皆上海人”(《鲁迅全集》第5卷,第352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所以我们在编选这部《海上文学百家文库》时,主要不以作者的出生地域为界,而是视其是否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了上海文学事业的共建共荣,并获得重要的文学成就为取舍。 上海作为我国开埠早并兼有海洋性文化特征的世界大都会,在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潮和理论流派的交流和渗透下,在文化、文学方面自然也得了风气之先,使得上海的传统文化和保守思潮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洗礼,而各种新锐的学术思想、文化新潮和创作流派,则纷至沓来,一发而不可收,从而奠定了上海文化和文学开放性、现代性的基础。时至今日,文化艺术的多元互补、兼收并蓄已经成为人类思维方式和审美要求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在当前不可逆转的世界文化的大整合、大跨越的历史潮流面前,我们必须以更加自觉的文化心态与创新精神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人类的美好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在编选过程中除了直接参与本书编辑工作的编委和有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还得到人选作者的家属和海内外文化界人士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信息和资料,特此铭记,以表谢忱。 2010年3月 后记 王任叔(1901—1972),常用笔名巴人,浙江奉化人。出生农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四师范,五四运动中任宁波学生联合会秘书。1920年毕业后任小学教师,参加奉化进步团体剡社。1922年5月开始在上海《文学旬刊》上发表散文、诗作、小说,并由郑振铎介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任《四明日报》副刊《文学》主编。1925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主编剡社月刊《新奉化》。同年11月,小说《疲惫者》在上海《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瞩目。1926年去广州,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处机要科秘书、代科长,转为中共党员,其间常将机密材料向党组织汇报。1927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监狱》在上海出版。1930年,在上海参与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度担任中共曹家渡区委负责人,领导大夏大学党支部。1931年被浦,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在上海参与发起中国文艺家协会,1937年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救亡日报》编委。1938年重新人党,任中共江苏省委文委委员。是年,与许广平、郑振铎、胡愈之等共同编辑《鲁迅全集》,主编《译报·大家谈》、《申报·自由谈》、《公论丛书》等。1939年春任文化中心小组召集人,领导“孤岛”上海文艺工作。至次年夏,撰写出版《文学读本》、《边鼓集》和剧本《前夜》等。1941年3月奉命离沪去香港,7月赴新加坡,执教南洋华侨师范。此时与胡愈之等人领导了南洋华侨的反法西斯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印度尼西亚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党组成员、外交部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兼党委书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东南亚研究所编译室主任等。“文革”中受严重迫害致疯致死。1979年获彻底平反。 王任叔著作等身,据统计创作短篇小说百余篇,结集出版(重编选集、多人合集、修订改名不算,下同)13部;中长篇小说13部;杂文、文艺评论、文艺理论专著15部;剧本2部;散文集5部;文艺翻译4部。(此外还有有关印度尼西亚史等学术著作多部。)这些作品大部分都是在上海发表和出版的。郑振铎在1920年代初曾称王任叔的“真实的生活描写”的“农民小说”,“在中国可以说是创始之作”。其杂文笔锋犀利,思想深刻,鲁迅先生对其杂文颇有好评。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写出过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文学概论专著《文学读本》(后修订改名为《文学初步》、《文学论搞》),长期畅销。 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人。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其父后外出当店员,他本人15岁时也曾一度到上海的商店当学徒,并走上了自学的道路。18岁到北京,参加了“工读互助团”,一边在北京大学门口摆饭摊和洗衣等谋生,一边在北大旁听鲁迅讲授“中国小说史”课,对鲁迅极为尊敬。又入北大世界语班学习,加入胡愈之等人创办的世界语学会。1922年,他在报上发表了最初的翻译作品。1923年,他在上海的《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秋夜》。同年,在长沙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短篇小说《柚子》在上海郑振铎主编的《小说月报》发表,标志着正式登上文坛。他一开始发表作品时就署用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后来鲁迅也亲切地称他为“吾家彦弟”。 王鲁彦短暂、贫困的一生漂泊不定,在上海持续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经常来。除1917年一度到上海当学徒以外,1926年内,短期在上海担任过世界语函授学校教员。1929年又短期在上海参加世界语学会的工作,并与覃英结婚成家。此时结识了丁玲、胡也频、郁达夫、巴金、沈从文、楼适夷等人。1933年,从福建返上海,曾短期在立达学园任教。1935底又来上海,与茅盾、黎烈文等人经常往来,在鲁迅发起的《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上签名。鲁迅病重时,他曾去探望;送葬时,他是扶棺者之一1937年“八一三”以后,他离开上海,从此便没能再来。但尽管如此,从192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柚子》开始,他一生中的重要作品大多是在上海发表和出版的,他与上海文坛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研究者统计,在其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了11部短篇小说集,1部中篇小说,2部半长篇小说,4部散文集,9部翻译作品。他的创作以半殖民地化的中国江南小镇、农村为背景,描摹了浙东乡间的人情世态、民风习俗,显示了朴实细密的写实风尚,历来受到好评。他的散文也很有特色。王鲁彦和王任叔同年,可惜的是王鲁彦逝世较早,未能充分展现他的文学才华。本书考虑到二人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时间长短、创作时间的长短、作品的数量、在文坛上的地位等等,将王任叔排在了前面,但并无轩轾之意。 王鲁彦的作品集子,除了单行本外,开明书店1951年在《新文学丛书》中出版过《鲁彦选集》,是一个比较权威的选本。此外就只见其他出版社出过他的散文选。本书从《鲁彦选集》中选人12篇短篇小说,另外增加了2篇,共14篇,按发表先后重新编排。《鲁彦选集》收散文4篇,本书选了其中的2篇,另外补充3篇,亦按发表先后重新排列。 王任叔的作品集子很多,选集也不少。本书选了他的短篇小说17篇,杂文、散文10篇。均分别按发表先后编排。王任叔被公认为杂文大家,他的杂文数量很多,经请教他的儿子王克平先生,他建议就选王任叔后期的几篇,一是可以与他的文艺理论联系起来(因篇幅所限,本书没能选王任叔的文艺论文),二是他就是因为后期的这几篇杂文,遭受残酷政治迫害,弄得家破人亡。我们选这几篇,也算是一种特殊的纪念。 陈福康 2009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