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2)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高中语文
作者 石恢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时间管理和计划性是石恢主编的《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2)》最为重要的特点。你只需要每天花上十几分钟时间,不仅轻松地就读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慢慢也会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而“习惯”,莎士比亚说,“简直是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当有一天你回首过去,你会为自己的变化而大吃一惊。

内容推荐

石恢主编的《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2)》以“周”作为时间管理单元和主题阅读单元,以人物作为引导线索串联相关选文,并与现行教科书选文的主题和作者关联呼应。

《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2)》阅读内容按每周和每天的进程做计划安排。“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一个阅读周期,循序渐进,长计划短安排。分解在每一天的阅读量并不多。”

目录

总序:成长与阅读 [中]曹文轩

第一周:遥远的岛

结识一位作家——沈从文

 周一怀念从文[中]巴金

 周二月下小景[中]沈从文

 周三遥远的岛[芬兰]别卡宁

 周四猫的天堂[法]左拉

 周五基蒂·维洛利亚[哥伦比亚]胡切奥

第二周:矶鹞带来欢乐

结识一位作家——孙犁

 周一孙犁论[中]贾平凹

 周二菜花[中]孙犁

 周三我的父亲[美]里根

 周四矶鹞带来欢乐[美]玛丽·谢尔曼·希尔伯特

 周五一个孩子和几个大人[中]王安忆

第三周:少年天才

结识一位诗人——阿尔蒂尔·兰波

 周一兰波灵光四射的诗[中]葛雷梁栋

 周二醉舟[法]兰波

 周三我向你致敬,古老的海洋[法]洛特雷阿蒙

 周四纳什的青少年时代[美]西尔维娅·娜萨

 周五扫烟囱的雅什[美]艾·巴·辛格

第四周:决定性的瞬间

结识一位摄影家——布勒松

 周一有着天鹅绒般的手和鹰的眼的摄影家[法]博蒙特·留波尔

 周二《决定性的瞬间》序言[法]布勒松

 周三优索福·卡什[中]叶青

 周四视网膜上的歌[英]虹影

 周五瞬间中的瞬间[苏联]尤里·邦达列夫

第五周:徜徉林间

结识一位科学家——达尔文

 周一捉虫记[美]欧文·斯通

 周二林间宿营[英]达尔文

 周三徜徉林间[美]约翰·缪尔

 周四松林中的一夜(英]史蒂文生

 周五年轮的学问[美]詹姆斯·特雷菲尔

第六周:架起一座诗歌的桥梁

结识一位诗译家——卞之琳

 周一永远的寂寞

——纪念诗人卞之琳[中]周良沛

 周二老虎[英]威廉·布雷克[中]卞之琳译

 周三梦游人谣[西班牙]洛尔迦[中]戴望舒译

 周四我们那时是小孩[德]海涅[中]冯至译

 周五谈诗人译诗[中]王佐良

第七周:诗意地栖居

结识一位美学家——朱光潜

 周一听朱光潜老师闲谈[中]吴泰昌

 周二“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中]朱光潜

 周三美育书简[德]席勒

 周四西墙[中]谢宗玉

 周五孩子的梦[瑞士]施皮特勒

第八周:写在人生边上

结识一位作家——钱锺书

 周一写《围城》的钱锺书[中]杨绛

 周二一个偏见[中]钱锺书

 周三厌烦与刺激[英]伯特兰·罗素

 周四大城市与精神生活[德]齐美尔

 周五人生难耐是寂寞[中]韩小蕙

第九周:受累于爱

结识一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周一俄罗斯大地的良心[中]赵柏田

 周二离家出走之书[俄]托尔斯泰

 周三磨坊主戈里叶的秘密[法]都德

 周四受累于爱[葡萄牙]佩索阿

 周五黑衣人[英]哥尔斯密斯

第十周:记忆与反思

结识一位作家——乇小波

 周一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悼小波[中]李银河

 周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王小波

 周三小人、大人、长官[中]巴金

 周四凿井记劳[中]杨绛

 周五牛棚杂忆[中]季羡林

第十一周:爱智慧

结识一位哲学家——柏拉图

 周一哲学家柏拉图[美]R.W.爱默生

 周二斐多[古希腊]柏拉图

 周三自我思考[德]叔本华

 周四无知的乐趣[英]罗伯特·林德

 周五蒙田的理想[西班牙]阿索林

第十二周:异乡人手记

结识一位作家——内先勇

 周一台北人白先勇[中]张殿

 周二秋思[中]白先勇

 周三如果你为四郎哭泣[中]龙应台

 周四伏尔加河之梦[法]吕大明

 周五又见橄榄时[荷兰]林湄

第十三周:过去的未来

结识一位考古学家——张光直

 周一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美]余英时

 周二要是有个青年考古工作者来问道[美]张光直

 周三过去的未来[英]保罗·巴恩

 周四谢里曼

——挖掘特洛伊藏金的商人[德]C.W.西拉姆

 周五热带丛林里的“天书”[中]侯书森

第十四周:世态百相

结识一位作家——托马斯·曼

 周一诗与思地写作[瑞典]弗雷德里克·伯克

 周二神童[德]托马斯·曼

 周三胖子和瘦子[俄]契诃夫

 周四狗的嗅觉[苏联]左琴科

 周五蓝眼睛的黑孩子[西班牙]安·玛·马图特

试读章节

怀念从文

[中]巴金

我和从文见面在1932年。那时,我住在环龙路我舅父家中。南京《创作月刊》的主编汪曼铎来上海组稿,一天中午请我在一家俄国西菜社吃中饭,除了我还有一位客人,就是从青岛来的沈从文。他当天晚上去南京,我同他在书局门口分手时,他要我到青岛去玩,说是可以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我本来要去北平,就推迟了行期,9月初先去青岛,只是在动身前写封短信通知他。我在他那里过得很愉快,我随便,他也随便,好像我们有几十年的交往一样。他的妹妹在山东大学念书,有时也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看看。他对妹妹很友爱,很体贴,我早就听说,他是自学出身,因此很想在妹妹的教育上多下功夫,希望她熟悉他自己想知道却并不很了解的一些知识和事情。

在青岛他把他那间屋子让给我,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他有空就来找我,我们有话就交谈,无话便沉默。他比我讲得多些,他听说我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讲话,便告诉我他第一次在大学讲课,课堂里坐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那么多年轻的眼睛望着他,他红着脸,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五个字:“请等五分钟。”他就是这样开始教课的。他还告诉我在这之前,他每个月要卖一部稿子养家,徐志摩常常给他帮忙,后来,他写多了,卖稿有困难,徐志摩便介绍他到大学教书,起初到上海中国公学,以后才到青岛大学。

在青岛我就知道他在恋爱。第二年我去南方旅行,回到上海,得到从文和张兆和在北平结婚的消息,我发去贺电,祝他们“幸福无量”。从文来信要我到他的新家做客。在上海我没有事情,决定到北方去看看。我先去天津南开大学,同我哥哥李尧林一起生活了几天,便搭车去北平。

……我仿佛回到了1933年、1934年。多少人在等待《国闻周报》上的连载(指沈从文的《记丁玲》——编者注),他那样勤奋工作,那样热情写作。《记丁玲》之后又是《边城》,他心爱的家乡的风景和他关心的小人物的命运,这部中篇经过几十年并未失去它的魅力,还鼓舞美国的学者长途跋涉,到美丽的湘西寻找作家当年的足迹。

我在从文家做客的时候,他编辑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读者见面了。单是为这个副刊他就要做三方面工作:写稿、组稿、看稿。我也想得到他的忙碌,但从未听见他诉苦。我为“文艺”写过一篇散文,发刊后我拿回原稿。这手稿我后来捐赠北京图书馆了。我的钢笔字很差,墨水浅淡,只能说是勉强可读,从文却用毛笔填写得清清楚楚。我真想谢谢他,可是我知道他从来就是这样工作,他为多少年轻人看稿、改稿,并设法介绍出去。他还花钱刊印一个青年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并为它作序。不是听说,我亲眼见到那本诗集。

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工作多,事业发展,自己并不曾得到什么报酬,反而引起不少的吱吱喳喳。那些吱吱喳喳加上多少年的小道消息,发展为今天所谓的争议,这争议曾经一度把他赶出文坛,不让他给写进文学史。但他还是默默地做他的工作(分派给他的新的工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样地做出出色的成绩。我接到从香港寄来的那本关于中国服装史的大书,一方面为老友新的成就感到兴奋,一方面又痛惜自己浪费掉的几十年的光阴。我想起来了,就是在他那个新家的客厅里,他对我不止讲过一次这样的话:“不要浪费时间。”后来他在上海对我,对靳以,对萧乾也讲过类似的话。我当时并不同意,不过我相信他是出于好心。

他并不曾搁笔,可是作品写得少。他过去的作品早巳绝版,读到的人不多。开明书店愿意重印他的全部小说,他陆续将修订稿寄去。可是一部分底稿在中途遗失,他叹息地告诉我,丢失的稿子偏偏是描写社会疾苦的那一部分,出版的几册却都是关于男女事情的。“这样别人更不了解我了。”

最后一句不是原话,他也不仅说一句,但大意是如此。抗战前他在上海《大公报》发表过批评海派的文章引起强烈反感。在昆明他的某些文章又得罪了不少的人。因此常有对他不友好的文章和议论出现。他可能感到一点寂寞,偶尔也发发牢骚,但主要还是对那种越来越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社会风气。在这一点我倒理解他,我在写作生涯中挨过的骂可能比他多,我不能说我就不感到寂寞。但是我并没有让人骂死。我也看见他倒了又站起来,一直勤奋地工作。最后他被迫离开了文艺界。

那是1949年的事。最初北平和平解放,然后上海解放。6月我和靳以、辛笛、健吾、唐瞍、赵家璧他们去北平,出席首次全国文代会,见到从各地来的许多熟人和分别多年的老友,还有更多的为国家和人民的前途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心血的文艺战士。我很感动,我很兴奋。

但是从文没有露面,他不是大会的代表。我们几个人到他的家去,见到了他和兆和,他们早已不住在达子营了,不过我现在也说不出他们是不是住在东堂子胡同,因为一晃就是40年。我的记忆模糊了。这几十年中间我没有看见他住过宽敞的房屋,最后他得到一个舒适的住处,却已经疾病缠身,只能让人搀扶着在屋里走走。我至今未见到他这个新居,1985年5月后我就未去过北京,不是我不想去,我越来越举步艰难了。

“文革”前我最后一次去他家,是在1965年7月,我就要动身去越南采访。是在晚上,天气热,房里没有灯光,砖地上铺一床席子,兆和睡在地上。从文说:“三姐生病,我们外面坐。”我和他各人一把椅子在院子里坐了一会,不知怎样我们两个人讲话都没有劲头,不多久我就告辞走了。当时我绝没有想到不出一年就会发生“文化大革命”,但是我有一种感觉,我头上那把利剑,正在缓缓地往下坠。

在越南我进行了三个多月的采访,回到上海,等待我的是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化大革命”就要开场了。我有种种的罪名,不但我紧张,朋友们也替我紧张。我回到机关参加学习,才知道自己仍在网里,真是在劫难逃了。进了“牛棚”,仿佛落入深渊。别人都把我看做罪人,我自己也认为有罪。表现得十分恭顺。绝没有想到这个所谓“触及灵魂的革命”会持续10年。在灵魂受到煎熬的漫漫长夜里,我偶尔也想到几个老朋友,希望从友情那里得到一点安慰。可是关于他们,一点消息也没有。我想到了从文,他的温和的笑容明明在我眼前。我对他讲过的那句话:“我不怕……我有信仰。”像铁槌在我的头上敲打。我哪里有信仰?我只有害怕。我还有脸去见他?这种想法在当时也是很古怪的,一会儿就过去了。过些日子它又在我脑子里闪亮一下,然后又熄灭了。我一直没有从文的消息,也不见人来外调他的事情。

6年过去了,我在奉贤县文化系统五七干校里学习和劳动,在那里劳动的有好几个单位的干部,许多人我都不认识。有一次我给揪回上海接受批判,批判后第二天一早到巨鹿路作协分会旧址学习,我刚刚在指定的屋子里坐好,一位年轻姑娘走进来,问我是不是某人,她是从文家的亲戚,从文很想知道我是否住在原处。她是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我在干校见过。从文一家平安,这是很好的消息,可是我只答了一句,我仍住在原处,她就走了。回到干校,过了一些日子,我又遇见她,她说从文把我的地址遗失了,要我写一个交给她转去。我不敢背着工宣队“进行串连”,我怕得很。考虑了好几天,我才把写好的地址交给她。经过几年的改造,我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遵守的信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并不希望从文来信。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很快就寄了信来。我回家休假,萧珊已经病倒,得到北京寄来的长信,她拿着五张信纸反复地看,含着眼泪说:“还有人记得我们啊!”这对她是多大的安慰!

他的信是这样开始的:“多年来家中搬动太大,把你们家的地址遗失了,问别人忌讳又多,所以直到今天得到×家熟人一信相告,才知道你们住处。大致家中变化还不太多。”

五页信纸写了不少朋友的近况,最后说:“熟人统在念中。便中也希望告知你们生活种种,我们都十分想知道。”

他还是像在30年代那样关心我。可是我没有寄去片纸只字的回答。萧珊患了不治之症,不到两个月便离开人世。我还是审查对象,没有通信自由,甚至不敢去信通知萧珊病逝。

P3-5

序言

“周计划”十年新起点

我们强调的就是每天都要有课外阅读,每周都要有学习检测。时间管理和计划性是本书最为重要的特点。你只需要每天花上十几分钟时间,不仅轻松地就读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慢慢也会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而“习惯”,莎士比亚说,“简直是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当有一天你回首过去,你会为自己的变化而大吃一惊。

——石恢,初版前言

转眼间,自这套阅读“周计划”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整十年了。十年前本书甫一出版,就以其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内涵,尤其以全新的“周计划”体例安排,备受业界关注与读者欢迎。当年《中国教育报》记者访谈编者时也专门问及“周计划”的具体含义,我在回答中强调了其两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周单元”主题阅读,即以“周”作为时间管理单元和主题阅读单元,以人物作为引导线索串联相关选文,并与现行教科书选文的主题和作者关联呼应。

二是“计划性”分解阅读,即阅读内容按每周和每天的进程做计划安排。“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一个阅读周期,循序渐进,长计划短安排。分解在每一天的阅读量并不多。”(见《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好故事》《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8日第6版)

然而,当“周计划”这个概念被同行们大量复制应用到各种语文和英语的阅读图书中,并成为一种主流的图书产品类型时,我们这套显然更为严谨的始作俑的周计划丛书,由于一些十分偶然的因素使然,却在这十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处于无奈的缺货状态。

当然,也总有一些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没有忘记这套曾经给予他们重要影响的书,我的邮箱和QQ里一直不间断有人留言,问我为什么买不到这套书,在哪里还能再买到。我在网上也看到有更多的人相互问询,甚至有人在报纸匕广告求购。还有许多语文老师和教育研究者,他们在多种场合提及和推荐这套书。心理学家王利群教授,使用本套书做团体阅读治疗效果显著,更是逢人说项,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催逼我再版。还有—位工作后又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研究生的小朋友亲口跟我说,大学时代如果没有读到这套书,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就真的被错过了。

很感激这些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们,我知道他们只是阅读人群中的小众。但他们的存在,给了我安慰和鼓励。本丛书从最初出版就非常明确地宣称,这是—套编选给“好学生”阅读的书,至今这一定位未曾改变。也正是总有这种少数人真挚而诚恳的需求渴望,促使我下决心在这套阅读“周计划”诞生十周年之际,放下手边的其他事情,全力以赴对之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丛书新版的重要改变之一,就是分册不再对应于年级,而是对应于不同阅读能力分级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里也要特别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陈琦先生与我取得的共识,让我有信心使本丛书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为什么“一起悦读”

这里选编的文章并不是非读不可的,你可以读,也可以不读,你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如果你觉得读来有困难,你可以跳过去,以后再读,先换自己喜欢的读。课外阅读不是为了增加你的负担,而是为了增加你的快乐!在快乐的阅读中收获思想、智慧与情感。

但快乐还来自坚持,来自对于自我挑战的克服!

——石恢,初版前言

“一起悦读”是本套“周计划”十周年新版新增元素。如果说,在“课外阅读周计划”和“每周阅读计划”时代,本书主要重视的是“读什么”和“怎么读”的内容安排与计划安排。那么,在“—起悦读周计划”时代,本书更加突出重视的则是“读”的行动本身与“读”的行为操作。本版几乎删除了所有纯知识性的语文练习,而增强了伴读、探究与积累,其强调意义在于:

一个字.“读”!首先要有个体的阅读行为,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教育。如有困难挡道,可以绕道,但不要放弃持续的“读”。

两个字,“悦读”!也就是陕乐的阅读。“快乐阅读”是“—起悦读”提倡的首要核心理念,指的是自由的阅读而非功利性阅读,是趣味的阅读而非职业性阅读;是寻找快乐的阅读,也是指以快乐的心态来阅读。但更是指寻找真正幸福感的阅读,是对艰涩的阅读过程进行克服的阅读,是开掘思想征服挑战,能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度愉悦的阅读。

三个字。“一起读”!编者与读者一起读,教师与学生一起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同学与同学一起读。这里有两个关键性要素,一个是被动性:每个人在表面上的个性化选择,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群体或环境中相互影响下的一起阅读;另一个要素是主动性:即个体仍然有可能选择与谁在一起阅读。这其实体现了“—起悦读”所提倡的第二个核心理念即“共同阅读”。共同阅读强调的是面对共同问题的阅读,也是强调共同担当的阅读。一方面是指“共时性”共读,即同—时期在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大家共同阅读同—作品,共同感受内心的力量与温暖,寻找相互间心灵的契合。另一方面也指“历时性”共读,即好的作品口口相传,被不同时期的人共同阅读,形成精神文化影响的代代承传。

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起悦读”的主要字面含义,但仍不足以表达其真正的内涵。因为“—起”同时也意味着“不同”,所以“—起悦读”还有第三个核心理念就是“分享阅读”。分享阅读是承认差异性的阅读。每个人的阅读选择和阅读感受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独立思想也终将汇人人类文明的溪流。理想的阅读是—个人在自己的身边能找到能进行充分交流的对象的阅读,找到能相互馈赠思想的伙伴的阅读。我们希望能有分享喜悦与感动、分担痛苦与压力的阅读,在分享中获得相互的接纳与相互的尊重,在分享中增长人生的阅历与生活的智慧。

因此,一起悦读与分享的行为目标,成为本丛书编者新的自觉追求。围绕这一清晰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在本丛书后台搭建一系列交流与表达的活动平台,力图使“一起悦读”最终或就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互读。

书评(媒体评论)

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谢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为讲究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很难纠正过来了。

——曹文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以为,诗意般的栖居与快乐的阅读是人生一大幸福,但若加上历史学的思考和科学精神的指引,一定会收获更大的精神财富。本书在循序渐进阅读体系的基础之上,注重了从文学性的审美阅读和情感熏陶,向综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多方位知识扩展,我想,这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读者未来的兴趣领域甚或职业选择。来吧,让我们开始悦读一!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这套丛书以名家名篇为引导线索,用诗化般的语言凝练出各种主题来编排阅读次序,通过“周计划”的时间管理方式合理地安排阅读内容,充分体现了“一起悦读”所倡导的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三大阅读理念,是一套开启心扉、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的极佳读物。

——陈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