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欢道:“陛下身登九五,务要清心寡欲,亲贤远佞,成就圣德。何故信此虚浮妄诞之教,以为修善也?必有奸党蛊惑圣聪者,臣请为陛下解之:夫佛氏崇尚虚无,绝灭人伦,悖逆天理,误天下之苍生者也。人禀阴阳之气,则生生化化终始不穷,理所必有。假令尽皈佛法,则灭而不生,人无遗类,成何世界?世俗子女难育,故借佛老之教以冀延旦夕之命,出乎不得已,谅非其本心也。虽云披缁削发,而男女之欲人孰无之?不能遂其所愿,轻则欲火煎熬,忧思病死;甚且逾墙窥隙,贪淫犯法而不之顾。至于佛会之说,其恶尤著:科敛人财,聚集男女,阳为拜佛看经,暗里偷情坏法,伤风败俗,紊乱纲常,莫此为甚。其罪一也。天地生物,以滋养人群,若从释氏戒杀之说,则兽蹄鸟迹,充斥宇宙;鱼虫鳞甲,填满江河,人生又何赖焉?此尧舜之所焦劳而治者也。坐关实无罪之囚,讲经为聚物之薮。持戒者,是贪官污吏忏悔之私门;削发者,乃强暴奸顽避罪之活路。圣人为民立教,仕禄于朝,农耕于野,商趋于市,工习于艺,莫不尽心殚力以资国家之用。唯此缁秃,暖衣饱食,游手好闲,口诵弥陀,心藏荆棘,蠹国害民,又莫此为甚。其罪二也。凡人既脱红尘,以皈净觉,则宜布衣蔬食,随缘而足。今之沙门,贪鄙万状,有如叩头乞食,剜肉点灯,屈膝桥栏,匍匐途路,沿门打坐,送渡求钱,此丧廉失耻,僧而乞丐,以求富者也;书符咒水,请圣参禅,惯分缘簿,善说因果,摇唇鼓舌,此僧而幻术,以求富者也;谈禅说法,塑佛印经,建寺建庵,修桥砌路,此又假公营私,托善缘以济所欲者也。至于涉险履危,梯山航海,贱人贵出,贸易开张,能思善算,以罔天下之利,此又僧而商贾者也;更若钻仓掘洞,鼠窃狗偷,据山掳掠,谋财害命,丧心肆恶,此则僧而贼盗者也;又若鬼主神谋,争田夺产,倚官托势,贿赂公行,争讼以求必胜,图谋以期必得,博弈赌钱,酗酒宿娼,逞无厌之欲,以为师徒衣钵计,此则僧而贪婪奸险,持诈力以敌天下者也。僧为世蠹,又莫此为甚。其罪三也。负此三大罪,重佛何为?臣素奉教于贤人君子,振纲肃纪,崇正辟邪,乃圣帝明王相沿之法,释教之谬,实所未闻。臣愚戆,冒渎天听,伏乞圣涵。”
魏主闻奏,微笑道:“朕闻相国所言,已洞见缁流之妄,但佛称三教之魁何也?往往显灵护国,阐法济民,亦似有益于人世,相国不可不察也。”高欢道:“臣闻上古圣主御世,唯以仁义为重,君臣敦睦于上,人民亲爱于下,故熙嗥之治成焉。彼时佛老不尚,何助国济民之有?世祖永平年间,专尚释氏,远近承风,无不佞佛,十数郡中,共有一万三干余寺。后梁将陈庆之进兵荥阳,一路纵火,烧掠殆尽。佛苟有灵,何不显身救护,而使济民利国之身,化为灰烬?可笑世间愚夫愚妇,不辞跋涉艰难,远山烧香,邀福求祥。至于登山遇虎狼之噬,渡海遭风涛之溺,捐躯丧命,悔恨无及。佛若有灵,又何不预先警觉以救之乎?设以此二端,问彼愚人,彼必委之以数。夫既有一定之数,则事佛又何益焉?盖禅教易以惑人者,生前谈果报之因,死后论地狱之苦。富贵而修行,必获来生禄寿;贫穷而敬佛,能消往昔冤愆。女可转男,祸堪为福。犹恐智士达人不尊其说,故谚云:‘谤经毁佛,必堕阿鼻’。立此危言,以愚心志,举世受其迷妄笼络而不觉,可胜叹哉!固亦有英雄杰士,功成名遂,而怀鸟尽弓藏之虑者,寄迹禅林,游游云水。效子房之辟谷,仿通社之参禅,此明哲以保身,非实崇事于三乘也。陛下万民之主,社稷安危所系,正宜肃纲纪,正百官,承天顺民,创制立法,垂训百世,以为子孙不拔之业。岂可尊奉夷教,劳疲弊之民,靡费脂膏,构无益之寺乎?臣切为陛下不取焉。”魏主大悦,道:“若非相国良言,几被众佞所误。烦卿传示诸臣,朕即缴旨,不复建寺矣。”高欢谢恩出朝。
当晚圣旨批黜近臣二员:田有思、邬泮,削职为民,永不录用。朝野尽皆相庆,遍处播扬高丞相、林镇南有回天之力。因此,林时茂名扬四海,人人敬仰。只有高欢世子高澄,心下不足,暗成仇隙。
P4-6
《禅真逸史》是明末的一部白话小说,原书署名为“清溪道人编次”,“心心仙侣评订”。由于年代久远,作者的真实姓名以及生平事迹已经难以考据。有学者据署“激水方汝浩清溪道人识”序,认为是明代方汝浩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方汝浩的生平也已无从知晓。
《禅真逸史》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又名《残梁外史》、《妙相寺全传》。全书共四十回,讲述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将军林时茂武艺高强、禀性忠直、急公好义。丞相高欢之子高澄欺压百姓,林时茂仗义执言,与高澄结仇。他深恐高澄日后报复,就削发为僧,改名澹然,逃奔梁国。路上为民除却野人之害,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正住持钟守净不守清规,贪财好色,澹然好言相劝,反被钟守静嫉恨,并以谗言说动武帝,欲加迫害。澹然得报,只得再次逃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重返东魏。在张家庄,澹然因除妖得到仙人所授三卷天书,从此定居研习,修真授徒,拯世济民。这是前二十回以林澹然为中心人物的一条情节主线。后二十回,人物与情节都有很大变化,林澹然已退居幕后,他的三个弟子杜伏威、薛举、张善相成为主要人物,情节转而叙述他们的家世以及成长、结义的过程,以浓笔重墨描述北齐时代,中原板荡,他们联络各路英雄,高举义旗,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攻城夺府,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不久受段韶招降,开疆裂土,位至王公,镇守西蜀。至隋朝末年,审时度势,归降李世民。唐初,澹然圆寂,杜、薛、张经仙人点化,大梦方醒,遂弃官学道,云游天下,不知所踪。唐高祖各敕赠灵圣大禅师及普化真人、普利真人、普济真人封号,一释三真,均成正果。
全书的整体构架是一个佛教故事。佛教进入小说,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世说新语》中就有多处涉及到有关佛教的故事。到晚明时期,通俗小说得到迅速发展,而佛教与小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禅真逸史》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作者笔下,这些佛教人物不再仅仅坚守在寺院庵堂中静心礼佛、专研佛法,而是融人世俗社会生活,所作所为与世俗社会市民百姓生活关系密切,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世俗化。
这部小说题材内容广泛,它融历史演义、神魔、世情、英雄侠义、才子佳人等众多题材为一体,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社会场景和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此次再版,我们对原书中的笔误、缺漏进行了更正和校勘。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难免有所疏失,望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编者
2016年5月
清溪道人著的《禅真逸史》是明末的一部白话小说,全称《新镌批评出像通俗奇侠禅真逸史》,又名《残梁外史》、《妙相寺全传》。全书共四十回,讲述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将军林时茂武艺高强、禀性忠直、急公好义。丞相高欢之子高澄欺压百姓,林时茂仗义执言,与高澄结仇。他深恐高澄日后报复,就削发为僧,改名澹然,逃奔梁国。路上为民除却野人之害,被荐为建康宝刹妙相寺副住持。正住持钟守净不守清规,贪财好色,澹然好言相劝,反被钟守静嫉恨,并以谗言说动武帝,欲加迫害。澹然得报,只得再次逃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重返东魏。在张家庄,澹然因除妖得到仙人所授三卷天书,从此定居研习,修真授徒,拯世济民。这是前二十回以林澹然为中心人物的一条情节主线。后二十回,人物与情节都有很大变化,林澹然已退居幕后,他的三个弟子杜伏威、薛举、张善相成为主要人物,情节转而叙述他们的家世以及成长、结义的过程,以浓笔重墨描述北齐时代,中原板荡,他们联络各路英雄,高举义旗,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攻城夺府,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不久受段韶招降,开疆裂土,位至王公,镇守西蜀。至隋朝末年,审时度势,归降李世民。唐初,澹然圆寂,杜、薛、张经仙人点化,大梦方醒,遂弃官学道,云游天下,不知所踪。唐高祖各敕赠灵圣大禅师及普化真人、普利真人、普济真人封号,一释三真,均成正果。
清溪道人著的《禅真逸史》写的是南北朝时的事。书中人物,如高欢、高澄、侯景、丁和、萧正德、谢举、朱异、和士开等,都史有其人;而薛举、杜伏威、张善相都是著名将领,新、旧《唐书》都有传;只有澹然、钟守净是虚构的,书前半部写南北朝事大致参照史实,后半部写杜伏威等人事,与史实有较大距离。大致说来,本书可算作历史演义小说的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