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位是明代的王守仁,一位则是清朝的曾国藩。这更是从一个侧面强调了曾国藩在学术上的贡献,而《冰鉴》《挺经》则是这方面的佐证。品读《冰鉴》《挺经》,让我们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剖析他的内心世界,领会他的思想智慧,感悟他的人生谋略,并学为己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冰鉴挺经(谋略全本国学新读图文版)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位是明代的王守仁,一位则是清朝的曾国藩。这更是从一个侧面强调了曾国藩在学术上的贡献,而《冰鉴》《挺经》则是这方面的佐证。品读《冰鉴》《挺经》,让我们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剖析他的内心世界,领会他的思想智慧,感悟他的人生谋略,并学为己用。 内容推荐 《冰鉴》是中国传统识人术第一奇书,曾国藩一生识人心得的总结。曾国藩能在晚清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环境中揽尽天下英才,与他独到的识人才能密不可分。曾国藩的识人术,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而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现代人阅读《冰鉴》,对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甄别人的优劣,极具实用性和启迪性。 《挺经》是曾国藩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掌控晚清官场的精华总结,被后世众多知名人士列为建功立业的必修典籍。 《冰鉴·挺经谋略全本》将两者兼合,以经典重现、指点迷津、古文译读,前言诠释的综合形式来解读曾国藩最经典的两部著作,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好地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解剖他的内心世界,领会他的思想智慧,获得他的人生谋略,将之学为己用。 目录 冰鉴 第一章 神骨——文人先观神骨 第一节 神与骨 第二节 神之邪正 第三节 神存于心 第四节 论骨 第二章 刚柔——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第一节 总论刚柔 第二节 外形 第三节 内心 第三章 容貌——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 第一节 总论容貌 第二节 仪容 第三节 外貌 第四节 容貌其他 第四章 情态——情态者,神之余 第一节 情态——神的余韵与外在表现 第二节 恒态 第三节 时态 第五章 须眉——眉主早成,须主晚运 第一节 通过须眉,观其人 第二节 早成 第三节 晚成 第六章 声音——闻声辨人 第一节 声与音 第二节 听声识人 第三节 闻音辨人 第七章 气色——面部如命,气色如运 第一节 气与色 第二节 气为主 第三节 察色识人 挺经 第一诀 入局——置身事内是处事的第一步 第二诀 励志——成大事者,必先励志 第三诀 坚忍——天下事,有志竟成 第四诀 刚直——刚毅之气,决不可无 第五诀 克己——正人先正己 第六诀 笃学——终身治学,到老不辍 第七诀 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八诀 识人——慧眼识英雄 第九诀 英才——不拘一格,贤才当适于用 第十诀 驭下——推心置腹,将心比心 第十一诀 纳言——虚心听取建议,方可成大事 第十二诀 浑含——谦下不争,为人务宽 第十三诀 治政——理财为先,把眼光放长远 第十四诀 整军——优胜劣汰,将法令执行到底 第十五诀 决胜——决战在即,当战略先行 第十六诀 自强——修政事、求贤才为重中之重 第十七诀 外交——两害相权取其轻,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十八诀 峻法——法不容情,乱世用重典 附录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遗嘱 曾国藩家训语录 曾国藩修身十二款 曾国藩自创“五箴” 曾国藩谈读书之道 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 曾国藩传 曾国藩生平大事记 荀子·非相篇 九征 心书(节选) 试读章节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由此可见,要看一个人能否有大的作为,最需要观察的就是他的眼睛和面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从一个人的眼睛中看到许多东西。而这许多东西中就包括我们所谓的“神”,即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神和眼睛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光与太阳。神会通过眼睛外观现出来,就好像光来自于太阳,而神是眼睛的内在蕴涵,就像光存在于太阳之内一样。一个人是心存善念还是心存恶念,是神有余还是神不足,通过眼睛这扇窗户,都是可以看出来的。 心存善念的人,眼睛大多十分清澈明亮,当他将目光投注到你身上时,你会感觉很舒服,不会有被人盯着看的别扭感觉;心存恶念的人,眼睛大多混浊不明,看人时左顾右盼,或是目露凶光,这样的人看着你的时候,会让你觉得脊骨发凉。当然,能够通过观察眼睛判断出他人善恶的人必然是个很善于观察的人。神有余的人,目光沉稳;神不足的人,则目光猥琐,躲躲闪闪,似睡非睡,这样的人一般面容也会憔悴不堪。 神是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有作为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骨相也是。“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也就是说骨相是否丰俊,只要从面部分析即可。人面部骨骼的上半部是一个圆弧形的结构,由上颔骨、颧骨、颞骨、额骨、颌顶骨等构成,因为这些骨骼的形状和位置不一样,所以形成了人们不同的脸形。总体来说,脸形大致分为三角形脸、正方形脸、长方形脸、圆形脸、宽广无形脸。古代相术者认为:三角形脸的人,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欠缺动手能力。属于浪漫型,想得多做得少,防范心较重;正方形脸的人,聪明而富有行动力,有高尚的品格、宽阔的心胸,精力充沛,交际能力和幽默感都比较强;长方形脸的人,有较强的活动性,扎实性不够。人际关系比较差,不能体谅人,如果是女性,则性格比较开朗,不安分,喜欢与男人争强;圆形脸的人,比较宽容,为人忠厚,心慈手软,不害人也不防范人,与谁相处都能过得去;宽广无形脸的人,有较强的耐力,感情较脆弱,能替别人着想,但容易被他人左右,经常会上当受骗。相术上的分析是否正确,我们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观察一个人的面部骨相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可以预知这个人的未来的。这是因为后天教育和自我价值提升会影响人的骨骼发育。 “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相貌能够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发生变化。即便一个人出生时面相凶恶。只要他能常存善念,多培养自己的美好气质,面相就会逐渐变得柔和,反之亦然。 唐朝时有一个人叫裴度,虽然满腹才华,却屡试不中。后来,他不仅精神萎靡不振,还总是一脸苦相,用当时一位禅师的话来说,就是“眼神外浮,纵纹入口,天生贱相,今生不但没有希望考取功名,而且注定是乞食街头、饥饿而死的命”。就是这个一脸苦相的人,后来竟然变成了一个一脸福相的人,再用那位禅师的话来说,就是“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报,可能会出将入相”。为什么禅师的说法前后不一致?这是因为在此期间,裴度的骨相有了变化。心存善念,会让一个人的眼神以及骨相变得柔和,这一点是肯定的。那么,裴度究竟做了怎样的善事。以至于改变了自己的骨相呢? 这一天,裴度在香山寺漫步,恰好看到一位妇人从佛堂行色匆匆地离开。起初裴度并没有在意,径直进入佛堂拜神。进入佛堂之后,他发现在跪拜用的垫子旁边有一个包袱,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条翠玉带和两条犀带。都是非常珍贵的东西。裴度并没有见物起贪念,而是一直在 寺庙等待失主前来寻找。过了老半天,之前与裴度打过照面的那位妇人慌慌张张地进入佛堂。当看到垫子旁边空无一物时,她不禁呜咽起来。裴度见状,急忙上前询问。原来,这位妇人的父亲病重,为了给父亲治病,家产已经倾尽了。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可以医治父亲的病的大夫,但家中实在拿不出诊金了,于是她就从亲戚家借了一条玉带和两条犀带,打算当掉它们换钱给父亲治病。但是东西竟然被自己弄丢了。想到家中生病的父亲。以及年幼的弟弟妹妹。妇人的泪水流得更凶了。裴度一边劝慰妇人,一边打开包袱让她确认”其中的物件,最终他将这些东西归还给了妇人。妇人自然对他感激万分。 裴度见原物已经奉还。便起身离开了寺庙。走至庙门旁。他又遇到了之前为自己看相的禅师。他刚想从旁边离开,禅师却叫住了他:“施主。你定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我看你的容貌,蛇入口变为玉带纹,不但不会饿死,而且将来有无量的福一报,可能会出将入相。”裴度一听这话。笑了:“大师是在拿我开玩笑吗?前些天,您还说我天生贱相,今日怎么就改了说辞?”禅师回答道:“七尺长的身体不i如一尺长的脸,一尺长的脸不如三寸长的鼻,三寸长的鼻不如一点心。”裴度疑惑_地问:“可是,人心怎么能相出来呢?”禅师说了一首偈:“要知天上意,须在云中取。要知心内事,须辨眼中.神。”裴度还是不大明白,禅师接着说:“你做好一事,积了德,目光不浮,紫气贯睛,口角纹长过陂池这个部位,你日后必定会享受极贵的福禄。”P4-6 序言 几百年来,能够以一介书生之身平乱世,戎马倥偬亦孜孜不倦为学,并将毕生u所学编著成书。流传给后世的人可谓极少。曾国藩即居其一。曾国藩传奇的一生用“治世之能臣”这句话来总结或许再合适不过了。 曾国藩为官多年,其中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组建湘军,击败太平军。从1853到1861年,曾国藩以一介儒生的身份经营湘军八年。这期间,他有过成功也感受过失败。他曾经亲眼看见湘军水师全军覆没,那时候他想到以死谢罪;在率领三十万大军进攻天京城时,他又劝诫将领稳扎稳打,勿轻敌怠慢。就是这样一位略带现实主义思想的将领。被曲折坎坷的八年经历磨炼成了“中兴第一名臣”。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狡兔死,走狗烹”,在攻破天京之时,他就明白:太平军如同野兔,而自己则如同猎狗,天京城一破,自己也就将被“烹”。所以战争一结束,他便禀奏裁军,动作相当果断、干脆。此后,虽然他继续担任两江总督,但他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清廷的猜忌,于是便安下心来,努力为清廷做事,直到病死任内。 曾国藩在功成名就之时,并未被权势冲昏头脑,而是选择了急流勇退。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在高潮时享受成功,在低潮时享受人生”。 曾国藩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他能在吏治败坏、朝纲腐朽的时代,走到仕途的巅峰,得益于他为人处世的睿智,得益于他深谙做官之道。而他也将这些宝贵的经验集结成册,以供后人品读。《冰鉴》《挺经》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两本。 《冰鉴》是曾国藩总结自身的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体现了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处世态度。它是一部集中国历代识人学之大成,中国古代相术流派中“书房派”的代表作。所谓冰鉴,即、‘取冰为镜,鉴人识广”。它和江湖、市井中流传的相书不同,重神而兼形。着重强调人的精神和气质,这是非常难得的。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无论是毛泽东还是蒋介石,都曾得益于此书。毛泽东还曾题诗称赞此书,钦佩之情溢于诗中。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便将该书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 如果说《冰鉴》是一部教人鉴人、识才之专著。那么《挺经》就是曾国藩的 “压箱之作”,它是曾国藩总结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的一部励志传奇,是他修身处世、居官治平的经验记录。 胡哲敷曾在《胡曾左平乱要旨》一书中提到:“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位是明代的王守仁,一位则是清朝的曾国藩。”这更是从一个侧面强调了曾国藩在学术上的贡献,而《冰鉴》《挺经》则是这方面的佐证。 品读《冰鉴》《挺经》,让我们走进曾国藩的心灵深处,剖析他的内心世界,领会他的思想智慧,感悟他的人生谋略,并学为己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