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高水平论文集,研究对象是以非洲语言(所谓的阿贾米文)表达的非洲学术传统。通布图地区是西非历史上重要的学术中心,保存在这里的手稿包罗万象,记录了通布图和周围地区历史、文化、学术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理解和研究西非和非洲文明的珍贵文献。本书中的研究围绕这些材料,有的介绍通布图手稿的总体状况,有的关注具体文献内容,有的通过有关联的文献厘清重要历史问题,不仅展示了通布图手稿的丰富性和珍贵性,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优秀的范例。本书所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从历史和地理角度介绍通布图地区;探讨非洲各种形式的写作及历史写作的起源;研究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颇具学术影响力的昆蒂家族;关注通布图的图书馆和私人手稿收藏;以及超越通布图乃至西非地区而探讨非洲的文学遗产。对于非洲阿拉伯知识传统的现代学术研究仅仅零星见诸非洲、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本书对非洲前殖民时代的书面历史文化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作者简介 李新烽,1960年9月生,陕西渭南人。博士,作家,摄影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西亚非洲系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西亚非洲》《中国非洲学刊》主编。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 李新烽曾是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驻南非首席记者和人民网、环球时报社驻南非特派记者,其足迹遍布大半个非洲大陆。2008年作为人才引进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业从事非洲问题研究。出版《非洲踏寻郑和路》(修订本)及其英文版,《非凡洲游》两部专著和智库报告《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新成就、新机遇、新愿景》、《非洲华侨华人报告》(中英文版)等十多部合著,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温家宝总理为《非洲踏寻郑和路》题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世界行;风一更,雪一更,心怀天下事。”其作品获中宣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十六届和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和2016年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和2019年优秀国家智库报告奖、外交部2013年和2016年中非联合交流计划研究课题优秀奖,以及中国国际新闻奖、冰心散文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和华侨文学奖等十余种全国性奖项。 目录 前言 致谢 西“黑人的土地”历史上的关键时期 绪论 第一章 再/发现通布图 第二章 走进西非学术史 ——通布图的意义 第一部分 通布图地区概论 第三章 通布图之前的时代 ——远古时代的城市 第四章 苏丹非洲地区的纸张 第五章 西非地区的阿拉伯书法 第六章 通布图与瓦拉塔 ——世系家族与高等教育 第二部分 作为史料的非洲阿拉伯语文学 第七章 萨赫勒的知识创新和重塑:17世纪的通布图编年史 第八章 非洲的阿贾米:阿拉伯文字在记录非洲语言中的使用 第九章 阿贾米文学与关于索科托哈里发国的研究 第十章 索克托哈里发国的书籍 第十一章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穆斯林女性学者:从摩洛哥到尼日利亚 第十二章 通布图(Tombouctou)手稿项目:社会史方法 第三部分 通布图的学者 第十三章 谢赫·西迪·穆赫塔尔·昆蒂的一生 第十四章 谢赫·西迪·穆赫塔尔·昆蒂的作品 第十五章 通布图的文人:谢赫·西迪·穆罕默德·昆蒂 第十六章 谢赫·阿布·喀伊尔:杰出的学者和安拉的虔诚友人 第四部分 通布图的图书馆 第十七章 马里手稿的状态和维护 第十八章 通布图的私人图书馆 第十九章 谢赫·巴加约霍·旺加里和通布图的旺加里图书馆 第二十章 艾哈迈德·巴巴高等教育与伊斯兰教研究院 第二十一章 “非洲的阿拉伯语文学”项目 第二十二章 西非阿拉伯语手稿数据库 第五部分 超越通布图 第二十三章 非洲东部地区的阿拉伯文学 第二十四章 伊斯兰非洲历史的文本考证:桑给巴尔国家档案馆中的阿拉伯语材料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