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成功少逢灾难,惨被阉割,虽合身赴难,匡扶明朱棣登上皇位。但一生坎坷,周旋黑暗的宦官权斗之中,锦衣卫、东西厂的阴暗并未淹没他的胸襟,郑和最终创建了伟大的和平外交,比诸欧美的殖民霸权,中国人在世界每个角落都赢得尊重。
冼杞然先生在话剧文本的基础上加工发展,完成《郑和》历史小说的创作,再一次展示他强烈的创作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字的驾驭力。全书共分为36章,集中描写郑和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成就,褒扬他为理想而积极面对挫折人生的高尚情操。笔下的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的铺陈张弛有度,其跳跃的叙事手法,令读者手不释卷。
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迦马开辟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到菲律宾早116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远航的先驱者。最近甚至有学者研究认为:郑和有可能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冼杞然先生在话剧文本的基础上加工发展,完成《郑和》历史小说的创作,再一次展示他强烈的创作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字的驾驭力。全书共分为36章,集中描写郑和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成就,褒扬他为理想而积极面对挫折人生的高尚情操。作者笔下的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故事的铺陈张弛有度,其跳跃的叙事手法,令读者手不释卷。
郑和与成祖的君臣关系交缠恩怨与爱恨;郑和与蓝芸追求的爱情超越生死,王祥安的奸险狡诈令人痛恨黑暗的官场政治。从郑和对周满的以德报怨,我们学会宽恕和包容的智慧;思考郑和与道衍的论道章节,读者可参悟生命的真正价值。
郑和对中西航运交通的贡献至大至伟,他的事迹和开拓精神值得后人传颂。杞然兄以“历史为经,创意为纬”写下《郑和》历史传奇小说,不单立体化了郑和的形象,也为“香港文学”添加了丰富的养分。《郑和》小说的出版,是香港人的骄傲。
“三宝大哥,你不能死!”
隔着冰冷的牢笼,狱中的蓝芸牵住郑和的手,泪痕下却是欣慰的笑容。
“你忘了么?你答应过,要带我一同出海,去见识海天那边的世界……”
蓝芸将一串五色石按在郑和手中,温婉而充满盼望地说:
“我会永远陪着你,看着你将我的骨灰一步步洒向海天的尽头……”
回想着一幕幕的往事,郑和的眼中闪动着芸儿蓝色的纱衣,还有一条血红色的绫带绕肩而过,刺目的红色久久不能挥去。
轻轻抚摸着怀中的五彩石,这可能是郑和生命中唯一值得留恋的所有了……看着海天相交的一线,他甚至忘却了身后的喧嚣,以及那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三宝太监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西洋,率众近3万人,统领宝船、马船、坐船、战船、水船等大型船只60余艘,其中郑和所乘宝船长达44丈、宽达18丈之多……于浙江刘家港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整个刘家港都沸腾了,吹吹打打,欢歌笑语,似乎每一个大明子民都因郑和的壮举,大明的国威而倍感自豪……
然而,在锦衣卫的身后,每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却都传唱着同一首民谣:
国威,国威,
国乱世危。
朱棣,朱棣,
有株无蒂。
西洋,西洋,
唯恐炆亡。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传位孙儿建文帝朱允炆。为巩固皇权,建文帝部署削藩,引起众侯王不满,燕王朱棣以“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尊号永乐皇帝,后谥称成祖。
成祖朱棣是否明君,历史褒贬不一,但编纂中国第一套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及遣使郑和下西洋创建和平外交却是名留青史,广为世人赞赏——虽则民间流传郑和出使西洋还有一层用意,便是奉命追剿逃亡到海外的建文帝朱允蚊和他的余党。但不管是“唯恐炆亡”,还是“彰显国威”,在当下的郑和心中,一切都无关重要……
看着如此庞大的船队浩荡出海,望着身为三宝大太监兼船队大统领的郑和,多少人为之赞叹、羡慕!但每个人却只看到了他伟岸的背影,又有几人看到了他凝望海天时那空洞的眼神?
或许只有成祖朱棣看到了,因为他的眼中同样闪过一丝不为人知的凄苦,甚至口中还默默叨念着:“三宝,总有一天你会知道,朕这都是为你好!”
“皇上都是为你好……”
一向视郑和、蓝芸如子女的徐皇后也以这句话安慰在阶前匐伏辞行的郑和。
“你埋怨皇上吗?”
倚坐座上的徐皇后满面病容,显得憔悴无力,幽幽地叹道。
“奴才不敢!”郑和纳纳地回应。
“何苦呢!皇上何尝视你如奴才?哀家明白你的伤痛,皇上亦是性情中人……你安心出海,哀家成全了你和芸儿的一个心愿,只是望儿不能再姓郑!”
“奴才知罪!收养方望与芸儿无关……” “唉!”
徐皇后以一声长叹打断了郑和的说话:“芸儿的苦心你难道还不明白?”
“明白要执行、不明白也要执行!朕说蓝芸有罪便有罪,郑和!你收口!”
在皇权至上的当前,只要圣旨颁令,谁敢不服?在蓝芸被处死后一个月,肩负着蓝芸死前的叮咛和嘱咐,郑和便踏上远航西洋的不归路。虽然“三宝大哥,你不能死”这句话仍不断在耳边回响着,但郑和的心已枯竭如死,茫茫然三魂已掉了七魄!
自离开刘家港的一刻,郑和每天都孤立在船头,目光呆滞地看着涌起的浪花,眼前只是茫茫无边的落寞,真不知几时才能到得海天的尽头,也或许……那根本就是一个妄想!
郑和手握五色彩石,徐徐轻抚着怀中的石像。那是徐皇后着巧匠按蓝芸容貌雕凿的石像,每天每夜都依偎在郑和胸前,陪他一同凝望海天,良久,良久……P3-6
自少喜读小说传记,月旦人物,论时势英雄,常以身代人,浸淫古今中外历奇浪漫之中,管他孰真孰假,尝平生快事。沧海浮沉,每每掩书欷歔,不自觉也在书中人和事中长大……
毛主席批评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是因少年得志,未尝失败,甫受挫折便溃不成军,终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收场。
郑和的成功刚好相反,少逢灾难,惨被阉割,虽合身赴难,匡扶明朱棣登上皇位。但一生坎坷,周旋黑暗的宦官权斗之中,锦衣卫、东西厂的阴暗并未淹没他的胸襟,郑和最终创建了伟大的和平外交,比诸欧美的殖民霸权,中国人在世界每个角落都赢得尊重。
历史记录与真实留下了很多空白,多少作者以红黄蓝橙绿的色彩为生命填上喜怒哀乐。我的笔下,呈现了项羽、吕雉、夫差、西施、筢蠡、君夫人、蚩尤、轩辕、女魃……首先登场的是郑和。
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史实,但追求的是一份情怀,希望读者分享这场“借题发挥”的文字游戏,不必深究阉人是否可阳根再生的真实。特别需要声明的是:书中关于郑和“阳根重生”的情节并无史实依据,乃为了增强可读性而虚构。同时,本人也无半点对郑和的不敬之意,相信并不会因此损害他的光辉形象。
人生的遗憾很多,少年时没有好好进修文学和历史,执笔如举千斤重担。《郑和》小说的初稿、舞台剧本得到窦晨松、锺伟雄、叶子健、卢义刚、黄麒霏等好友相助。此外,香港话剧团前艺术总监毛俊辉老师、行政总监陈健彬先生给予演出机会,香港郑和研究学会会长谢福原博士的宝贵意见,和众多朋友的帮助,不能一一尽录,在此衷心感谢!
冼杞然
2010年4月写干香港
明史记载,郑和死于第七次下西洋途中,时为宣德八年,享年62岁,只留下一束头发及衣冠运回故土安葬。
郑和虽然去世,但他热爱生命、爱好和平的精神却永远不死!传说周满跳船逃生,与妻儿在南亚一带生活,并收养了一些小孩。
周满和他的后人,利用郑和交给他的星航图及造船技术,终于航行到美洲,并且到达世界各地……
郑和七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的壮举,比西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开辟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到菲律宾早116年,堪称世界远航的先驱者,最近甚至有研究,包括英国航海家孟西斯著述的《1421——中国发现世界》,认为郑和是第一个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人。
近年来中外学者都肯定了郑和对航运交通的成就,并为各国和各民族带来友好的文化交流以及促进贸易往还,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差不多都建立了一座神庙供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