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2)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小说月报编辑部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和我妹妹喜欢在逛商店的时候聊天。

说实话,平易市的商店不够我们逛的。尽管它有一千七百年历史,地理位置又优于其他城市——离首都比离省城还近。尽管它有明、清两代皇帝的行宫、书院,有军阀时代中西合璧的官邸花园,有近百年史上的著名学府,算得上是座文化古城。但商店却有限。数得过来的几座商店分布在数得过来的几条街道上。老店大都是一两孔拱形门面,一两级青石台阶,门窗的颜色是黄配蓝。新店虽然门窗宽广,台阶高筑,而门窗的颜色还是黄配蓝。加上老店、新店都挂起清一色的葱绿绸窗帘,叫人觉得又热闹,又单调。

几个大而空的商店和我的年龄差不多,都是近三分之一世纪以来的产物。三十年前,这座灰蒙蒙的古城被四周农村紧紧包围着,后来城墙被突破了,才形成了城乡错综的局面。不知怎么的,城墙的突破使我总觉得和我们这一代人的大膨胀有关。现在,穿宽脚裤的青年骑车上班要穿过农村,而驴车又经常在繁华的大街上轧轧前进。冬天,单看自行车后货架上那鼓鼓囊囊的面口袋,就知道要过春节了。这时大小饭馆门前一律是郊区农民的长队,他们买上成百成百的馒头,把能装百八十斤麦子的口袋塞得满满的,然后将它们绑上自行车后货架。这些蒸腾着热气的口袋就开始满街奔跑,在三九寒天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发酵面粉的香甜。而城里人这时正驮着鲜肉、大枣、活鸡、韭黄,从很近的集市上往回返。

如果再花点笔墨来描写我们所在的城市,就该算矗立在人行便道上的“小高炉”了。不过那里面冶炼的已不是理想主义的钢铁,而是实事求是的大众食品——白薯。这些被烤得又烫又软的食品,本应不折不扣的叫做“热狗”,谁知“热狗”一词偏偏早已被外国食品占有,致使我们这种又烫又软的古老食品只是凭着它那出炉后淄滋津出的糖汁,吸引那些夹着提包出差的外地人了。从冬到春,连续两季,马路边高炉林立。那些戴着白套袖、操着长长火钳的主人,不顾炉里高温扑面,把脸贴近炉口,用火钳将烤软的白薯掐腰夹起,在炉口码成一道半圆形的围墙。他们的脸被炉火烤得通红,眼睛淌着泪花。

现在,由于季节关系,街上不见了小高炉。位置被更富于现代特征的食品代替着。那是什么?我妹妹会告诉你。

“我买膨香酥!”我妹妹望着路边一个戴迈克镜的青年农民说。他推着一辆崭新的“飞鸽加重”,车上是两筐粉、黄相间的膨香酥。

这种以玉米面、糖精为原料,经过加热膨胀的新型小食品。由于生产工艺简单,近郊农民早已把它作为生财之道了。目前膨香酥已由蚕豆般大小、塑料袋包装发展到拐棍一般长短。并且,根据儿童喜欢恶作剧的心理,生产者真模仿拐棍的样子,在一端弯个大钩,来进一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我以为十岁以下的孩子举着这样一根越吃越短的拐棍,也许有一番情趣,可我妹妹已经十六岁了。我假装没听见她的话,继续往前走。

她没有跟上来。当她再次和我并肩行走时,手里真的多了一根“拐棍”。但她没有吃,却举着它朝着停放在商店门前的汽车、自行车,朝着路灯电杆,朝着果皮箱,朝着邮筒指指点点。“嘭嘭嘭嘭!”她一边敲打着它们,一边用只有我才能理解的词儿奚落大街上的行人。她管卖冰棍的老太太叫“木刻”,管交通警却叫“卖冰棍的”。迎面走来的一个白脸青年被叫做“贤惠大嫂”,一个戴太阳镜的女孩子她叫她“欢欢”(熊猫)。她管和我们擦身而过的一位香喷喷、暖烘烘的胖女人叫“珍珠鸡”,因为人家穿了一条灰地儿白点子的长裙。她的嘴一分钟也不停,好像有满肚子话要说,好像有话不说出来就堵塞了延续她的生命乏路,她立刻就会……怎么说呢?

“嘭!”拐棍断在一个果皮箱上,她顺手把它扔了进去,原来又发现了“新大陆”。她拉着我在一家服装店的橱窗前停了下来。是站立在橱窗里那两位男女模特儿吸引了我们,他们的样子实在叫人不得不多看两眼。在气温高达三十六度的季节,他们还未换下厚呢大衣,二人蓬头垢面,脸色焦黄,目光呆滞,躲在半开半闭的葱绿窗帘里。无可奈何地向街上行人摊着两手。

“怪可怜的。”我妹妹说。

“连衣服也不给换。”我说。

“店里的美工一定在闹情绪。”

“那女的好像有黄疸性肝炎。”

“不——防冷涂的蜡。”我妹妹把“冷”字念得拐了个小弯儿,就像京剧道白那样。

说完,她便大笑起来,一笑又是那么无所顾忌,把嘴张得那么大。这使我又一次想到她的年龄,十六岁,还不懂得什么叫掩饰。我分明看见,两个挎着菜篮的老太太直冲她撇嘴。几个穿“T恤”的小伙子也停下来莫名其妙地朝她张望。

“走吧,安然,去家具店。”我说。安然是我妹妹的名字。

她对家具一向不感兴趣。在这种年龄,家具对她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学校,一只四脚凳,二分之一课桌;在家里,一张完全属于自己的桌子,难道还不够吗。桌子抽屉上要是再带一把小锁,那简直就是奢侈了。我对家具有兴趣,我快步走人店门,她也就毫无怨言地跟了进来。这是平易市唯一一家家具店,里面陈列着一些做工粗糙,木质低劣的板箱、衣柜等。一股鳔胶和劣等油漆的混合气味直扑鼻子。我的眼睛从这些东西上掠过,不自主地盯住了一个角落,那里摆着一张崭新的烤漆席梦思单人床。我一点儿也不否认它吸引了我。在我的年龄,对舒适的床发生兴趣有什么奇怪呢。我径直走到它跟前,看出它不是本地产品。平易市能购进这样一张床,真算是革新之举。我俯下身子看看商标,产地上海,标价二百二十元。

“我真想买这张床。”我说。

“姐姐,你……结婚吗?”安然小心、警惕地观察着我。

“不是——你没看见,这是张单人床。”

“为你自己?”

“啊。”

“不明白。”

“结了婚就不需要买单人床啦?比方说,两个人吵了嘴,你就可以到单人床上去睡。”我对安然解释着。我什么也不想瞒她,尽管我比她大八岁。

“结婚就意味着吵嘴吗?”

“不能那么说。可世界上没有不吵嘴的夫妻。”

“比如咱们家那两位,二老。”安然立刻接上了话茬,当然是指我们的父母。

P3-5

后记

从影视回到小说(编后语)

2008年岁末,本刊编辑部精选多年来由《小说月报》选载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中短篇小说,编成《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一书。关于编辑此书的缘由,在“编后语”中曾如此交代:“有人说,《小说月报》是中国文学期刊界的一种‘现象’,那么由《小说月报》转载的小说纷纷被拍摄成影视剧,一份刊物促成了小说界与影视界的良性互动,频频为双方牵起红线,这本身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见证、亲历过如此多桩小说与影视的‘姻缘’之后,《小说月报》编辑部……编成了这本《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为广大希望了解当代小说与影视界互动关系的读者提供了一部精粹读本。”将原著小说与改编影视作品的互动关系比喻为“姻缘”,不仅包含了我们对于“从小说到影视”这一过程的认识,也代表了对于自身角色的一种理解——《小说月报》参与其中,乃是“为小说与影视牵起红线”。

《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一书推出后,得到来自各界的热烈反响,不久便售罄加印。因为篇幅有限,当时有不少小说精品未及收入书中,所以有热心读者通过各种渠道建议我们把他们所喜爱的影视原著小说编辑成书;加之在此书出版后,又有多部由《小说月报》选载小说所改编的影视作品摄制完成,上映或播出后均引起热议,甚至成为一时街谈巷议的话题。有鉴于此,我们又编辑了《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的续作,奉献给读者。

《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二)》所收录的小说时间跨度更大,有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经典作品。也有最近两年广受瞩目的话题之作。将这些时代不同、风格各异的作品编辑在一本书中,会产生怎样的“化学作用”,有待读者鉴别判定。我们只是希望借由这样的尝试,从一个侧面为三十年来小说与影视互动关系的变化轨迹提供见证。

近来颇有一些与“小说改编影视”有关的文化热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上映便是其中一例。在关于此片的争议中,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虽然新版《红楼梦》不惜在旁白与对话中照搬原文,以期接近原著,但人们还是更愿意将目光聚焦于新版与旧版电视剧的演员、道具、布景甚至影像风格之优劣短长的比较上。是否“忠实于小说原著”早已不是评判改编影视作品的唯一尺度,那些被不断经典化的影视作品自身变成了衡量后来者的尺度。换句话说,今天的电影、电视剧产业不仅有完整的商业运作机制,而且早已形成独立而自足的审美评价体系。这虽是老生常谈,但仍然值得关切。正如我们在编辑《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一书时注意到的,近年来小说与影视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此消彼长”,“有些小说反而要打上‘影视同期书’的标签以博取关注,甚至出现了将影视剧本改编回小说的潮流”,“原著”与“改编”彼此换位——曾收入该书的某篇作品就曾因为这种错位而引起了风波。“换位”的具体表征之一就是,虽然是先有小说才会有改编影视作品,但人们常常因为先关注到影视作品,再找来原著小说阅读,作品传播接受的次序变成了“从影视到小说”。甚至有些小说作者在立意创作之初,便把日后是否能改编为影视剧当作构思运笔的参考指标。不必讳言,“影视化”己成为影响小说创作、阅读、评价的重要因素。

在此种情势下,我们编辑这一系列图书关注的不只是“从小说到影视”这一正向的改编过程,也包含了“从影视到小说”这一逆向过程对于小说的影响。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编入书中的作品全都是以小说自身为创作出发点。并无对“影视化”的刻意迎合,并且,这些作品完全经得起“从影视到小说”逆向阅读的考验:不管改编影视作品曾给您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您翻开本书阅读原著小说,都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从影视到小说”是一种挑战,“从影视回到小说”也是一种契机,小说叙事所能达到的丰沛、隐微、精妙,在有所参照的视野之下,恰恰能得到更充分的展现二对此,我们无须多费笔墨解说,就让这些小说敞开自身。等待读者的发现。  本书体例参照前作,共收录中篇小说九部、短篇小说两篇,按照本刊选载发表的先后次序排列,每篇作品附有作家创作小传、影视改编情况以及作者介绍影视改编过程或作品创作心得的文章。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承蒙诸位作家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撰写“命题作文”、提供影视剧照与海报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我们真挚的感谢。同时,我们还要感谢各界读者对本刊始终如一的厚爱与支持,并真诚希望对我们编辑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小说月报》编辑部

目录

铁凝小传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 凝

我的早期小说                铁 凝

刘恒小传

伏羲伏羲                  刘 恒

伏羲者谁                  刘 恒

刘醒龙小传

凤凰琴                   刘醒龙

最初级的知识分子              刘醒龙

述平小传

晚报新闻                  述 平

谈《晚报新闻》               述 平

赵冬苓小传

八路牛的故事                赵冬苓

从“八路牛”到《斗牛》           赵冬苓

侯大康小传

舅舅的一段革命经历             侯大康

来自于生活的一个作品系列          侯大康

万方小传

一一之吻                  万 方

《一一之吻》:从小说到电视剧        万 方

李唯小传

跟我的前妻谈恋爱              李 唯

小说改编影视剧是对小说的倒退        李 唯

傅爱毛小传

嫁死                    傅爱毛

从《嫁死》到《米香》            傅爱毛

龙一小传

潜伏                    龙 一

《潜伏》问答                龙 一

王松小传

双驴记                   王 松

《双驴记》,从小说到影视          王 松

从影视回到小说(编后语)    《小说月报》编辑部

内容推荐

《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2)》收录了包括《潜伏》、《跟我的前妻谈恋爱》、《双驴记》等在内的九部中篇小说、两篇短篇小说。按照本刊选载发表的先后次序排列,每篇作品附有作家创作小传、影视改编情况以及作者介绍影视改编过程或作品创作心得的文章。

编辑推荐

近年来,《小说月报》所选发的许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并获得热烈回响。本刊编辑部曾将其中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十余部编成《小说月报:从小说到影视》一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本书是这一系列的第二本,将延续既有编辑方针和体例,编选《小说月报》发表后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优秀中短篇小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