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原作者司马迁,主编刘建生)以“大众熟悉才会了解阅读”的角度从而达到“好读”为编写目的,在尊重原著内容基础上节选了《本纪》五篇、《书》一篇、《世家》六篇、《列传》三十四篇和《太史公自序》计四十六篇。当然选出内容以每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人物为脉络,读过此书也就基本能了解《史记》所述内容。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以“大众熟悉才会了解阅读”的角度从而达到“好读”为编写目的,在尊重原著内容基础上节选了《本纪》五篇、《书》一篇、《世家》六篇、《列传》三十四篇和《太史公自序》计四十六篇。当然选出内容以每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人物为脉络,读过此书也就基本能了解《史记》所述内容。
《史记精解(百部国学精装版)(精)》(原作者司马迁,主编刘建生)参阅了韩兆琦译注《史记》,台湾省十四院校六十教授编译《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成年后聪明通达。
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的势力已经衰微,诸侯间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四方诸侯这才都来臣服□但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一时还没有力量去讨伐他。炎帝准备侵犯诸侯,诸侯都来归属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虎等猛兽,与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三度交战,才征服炎帝,完成了壮志。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与蚩尤大战于涿鹿郊野,生擒蚩尤,并把他杀死。于是,诸侯尊奉轩辕为天子,取代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顺从命令的,黄帝便去征伐,平定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没有过过一天安适的日子。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与诸侯在釜山合符,建都于涿鹿山广平山下的平地。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居所,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以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封禅之礼,黄帝亲临主持的居多数。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称为黄帝。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到了姓的只有十四个。
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曾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昌仆为妻,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葬于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帝颛项。
帝颛□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往西到过流沙,往东到过蟠木。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临的地方,没有不归服的。
颛□帝生的儿子叫穷蝉。颛项死后,玄嚣的孙子高辛即位,这就是帝喾。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蟠极,蟠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玄嚣和蟠极都没有继承帝位,到高辛时才继承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产,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娶鲰訾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继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登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就是放□。他的仁德如天的无尽,他的智慧如神般微妙。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而不骄纵,显贵而不惰慢。他戴的是黄色的冠冕,穿的是黑色衣裳,乘红色车,驾白色马。他能弘扬顺从的美德,以敦亲睦族。亲族已和洽,又明确划分百官的职责。于是百官的治绩卓著,也亲和团结了天下诸侯。
于是命令羲氏、和氏,恭敬地顺应上天。从日月星辰的运行,定出一年的历法,敬谨地把时令传授给百姓。分别命令羲仲住在郁夷叫呖谷的地方。敬谨地迎接旭日的初升,管理督导春季的耕种。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鸟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春分的日子。人民于是都分散到田野里,鸟兽也在生育交尾。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大交山,管理督导夏季的农作,敬谨地祀日并记下日影。白天最长,傍晚火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此一景象来定准夏至的日子。人民于是尽全力助耕,鸟兽的羽毛也变得稀疏了。再命令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敬谨地恭送太阳的隐没,管理督导秋收。日夜的长度均等,傍晚虚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秋分的日子。人民于是喜悦和乐,鸟兽也生长出新的羽毛。再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管理考察农作物的储藏。白天最短,傍晚昴星在正南方出现,依据这景象来定准冬至的日子。人民于是都留在室中取暖,鸟兽的羽毛也长得毛茸茸的。确定一年为三百六十六天,又用置闰的办法来调整四时的误差。确实地整饬百官,各种事业都欣欣向荣。
尧说:“谁可以继承我的这个事业?”放齐说:“你的儿子丹朱通达事理。”尧说:“哼!丹朱么,他这个人愚顽、凶恶,不能用。”尧又问道:“还有谁可以?”□兜说:“共工遍揽事务,颇见成绩,可以用。”尧说:“共工巧言善□,而用心邪僻,行似恭敬,却连天都敢欺谩,不能用。”尧又问:“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众万分愁苦,谁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人违背命令,残害同类,不可以。”四岳都说:“先任用他吧,试试不行,再把他撤掉。”尧因此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任用了鲧。鲧治水九年,也没有取得成效。P6-8
司马迁(前145年一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建元五年),司马迁10岁,在夏阳耕读。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11岁。窦太后死,汉武帝罢黜黄老之言,发动尊儒。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20岁,开始外出游历,回长安后,为汉武帝近侍郎中,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汉武帝封禅泰山,司马谈病死洛阳。司马迁到泰山参加封禅。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38岁,正式做太史令,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太初历》完成,开始编写《史记》。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47岁,汉武帝攻打匈奴,骑都尉李陵投降。司马迁为其辩护,下狱,遭宫刑《史记》一半左右都是在他人狱的时间中完成的)。公元前96年(汉武帝太始元年),50岁,汉武帝改元大赦。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史记》全书完成。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的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史记》的文章可分成两个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衔接交杂而成;正文后面会加上作者的评论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日”为起头,内容或有作者的个人经历,或有对人物的评价,或有收集资料的过程,但仍以评论题材人物的性格与行事为主,这也呼应司马迁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际”的写作目标。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史记精解》以“大众熟悉才会了解阅读”的角度从而达到“好读”为编写目的,在尊重原著内容基础上节选了《本纪》五篇、《书》一篇、《世家》六篇、《列传》三十四篇和《太史公自序》计四十六篇。当然选出内容以每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人物为脉络,读过此书也就基本能了解《史记》所述内容。
译文参阅了韩兆琦译注《史记》,台湾省十四院校六十教授编译《史记》,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1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