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说儒(儒学入门300讲)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闽霞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了解儒学的博大历史,学习儒家的中庸智慧,儒学入门的百科全解,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学,谁才是真正的鸿儒?一种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本最实用的儒学知识全典;一些每个中国人必须学习的道德哲学。

相信阅读刘闽霞主编的《说儒:儒学入门300讲》之后,可以令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一层的把握。

内容推荐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中华固有价值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而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儒家思想几乎贯穿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儒学就是中国,儒者就是中国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着封建社会不同时代的特点进行自我调整,甚至可以说了解儒学就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刘闽霞主编的《说儒:儒学入门300讲》从12个方面对儒家思想作了系统、全面、深入的介绍,包括儒家释疑、儒家名词解释、儒家人物、儒家典籍、儒家书院、儒家礼仪、儒家故事、儒家学派、儒家养生、儒家之道、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等内容。《说儒:儒学入门300讲》深入浅出的文字、丰富精彩的插图、全面详实的内容,可以使读者充分领略到儒家思想的精髓,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

目录

第一章 儒家释疑

什么是儒学

学儒的目的是什么

儒家经典有哪些

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儒家的圣地是哪里

儒家礼仪有哪些

儒家的道德条目有哪些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儒家的“天道与天命”指什么

儒家是怎样看待生死的

古人家中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信仰儒学为什么不用“出家”

什么是“孝道”,儒家为什么推崇“孝道”?

忠孝可以两全吗

儒家为什么要讲“尊卑贵贱”

信奉儒学的人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信奉儒学的人应该怎样对待“欲望”

孔子是神吗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孔子有哪些著名弟子

只有天子才能祭天吗

儒、道、佛有什么共同点呢

儒学为什么能被中国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怎么看待“学而优则仕”

颜回为什么被称为“复圣”

谁是“宋初三先生”

谁是“北宋五子”

第二章 儒家名词解释

谶纬

程朱理学

道统

格物致知

古文经学

汉学

和同之辩

今文经学

经学

克己复礼

良知

六艺

陆王心学

民胞物与

民贵君轻

内省

内圣外王

七教

七情

仁者爱人

仁政

儒家

儒将

儒商

儒生

儒学

三纲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慎独

十三经

四维

宋明理学

天理良心

天理人欲

天人合一

天下大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道

五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现代新儒学

孝悌

性善论

玄学

知天命

知行合一

致良知

中和

中庸

忠恕

第三章 儒家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陆贾

贾谊

公孙弘

董仲舒

王充

班固

王肃

嵇康

王弼

韩愈

欧阳修

程颢、程颐

苏轼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黄宗羲

王夫之

第四章 儒家典籍

《周易》

《尚书》

《诗经》

《礼记》

《左传》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春秋》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孝经》

《尔雅》

第五章 儒家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鹭洲书院

程颢书院

春秋书院

鹅湖书院

恭城书院

诂经精舍

关中书院

广雅书院

韩山书院

康成书院

屏东书院

三取书院

石鼓书院

嵩阳书院

问津书院

五峰书院

秀容书院

阳明书院

应天书院

豫章书院

岳麓书院

漳南书院

洙泗书院

第六章 儒家礼仪

吉礼

宾礼

军礼

嘉礼

凶礼

第七章 儒家典故

夷齐饿死首阳山

周公制礼作乐

握发吐哺

介之推不言禄

孔子办学

孔子删定六经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问礼

孔颜乐处

韦编三绝

八佾舞于庭

孟母三迁

孟子辟杨墨

孟子斥许行

孟子见梁惠王

儒墨之争

儒法之争

儒道之争

百家争鸣

封禅大典

焚书坑儒

立五经博士

叔孙通制礼

辕固生与黄生之争

贾谊论秦亡

盐铁会议

孔壁得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决狱

谶纬的兴起与衰亡

石渠阁会议

刘向、刘歆校书

扬雄仿《论语》

孔融非孝

王肃伪造经书

儒道合流

清谈之风

禅让的实践

南朝设四学

北魏立四门博士

周武帝崇儒毁佛

科举制的确立

唐高宗颁五经正义

谏迎佛骨

柳宗元统合儒释

性善情恶

程门立雪

王安石颁《三经新义》

断烂朝报

六经注我

鹅湖之会

半部《论语》治天下

大礼仪之争

顾炎武手不释卷

第八章 儒家学派

子张之儒

子思之儒

颜氏之儒

孟氏之儒

漆雕氏之儒

仲良氏之儒

孙氏之儒

乐正氏之儒

伏氏尚书学派

春秋公羊胡毋生学派

春秋公羊严氏学派

春秋公羊颜氏学派

泰山学派

高平学派

兼山学派

荆公新学

廌山学派

上蔡学派

横渠学派

汉上学派

和靖学派

范许学派

周许学派

豫章学派

衡麓学派

玉山学派

岳麓学派

南湖学派

水心学派

龙川学派

艮斋学派

鹤山学派

槐堂学派

存斋晦静息庵学派

东发学派

静明宝峰学派

崇仁学派

蕺山学派

东林学派

穆堂学派

馀山学派

孝感学派

潜研学派

东原学派

古微学派

南皮学派

三原学派

养知学派

第九章 儒家生命观

儒家的生命学说

鸿儒的养生之道

以“礼”养心

养心神培正气

养心原则

古代儒家摄生警句

第十章 儒家思想及其演变

儒的起源与儒家学派

遭到重创的秦代儒学

汉代经学

宋代理学

明代心学

清代朴学

新儒家

第十一章 儒家之道

儒家修身之道

儒家处世之道

儒家治学之道

儒家治国安邦之道

第十二章 儒家管理思想的现代应用

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儒家在管理思想史上的贡献

儒家管理思想的十大特点

管理五要:仁、义、礼、智、信

先修己后安人

大道行简与企业领导力

孔子的用人智慧

孔子的“四毋”管理思想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儒家释疑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儒学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如什么是儒学?学儒的目的是什么?忠孝可以两全吗?儒家的礼仪有哪些?儒家为什么要讲“尊卑贵贱”?儒家怎样对待物质利益……弄清这些疑问,是了解儒学、认识儒学、学习儒学的重要前提。

什么是儒学

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经孟子、荀子继承发扬,后又由董仲舒、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等人扩展充实,并在汉代以后被历朝统治者奉为官学的一个思想流派。

儒学的内容包括:(1)礼。 礼的根本含义是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法”的形式,“礼”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则要受到“刑”的惩罚。(2)德。德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教育与感化。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儒家教化方式所能取得的效果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3)人治。人治,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的道德发展,重视人是否有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可以做出很复杂选择的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

学儒的目的是什么

古时人们学儒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像孔子、孟子一样的人,能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拥有“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

现在,人们学习儒学,更多的是学习古人做人做事的道理,来指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事。

儒家经典有哪些

儒家的经典主要有“六艺”“四书”及《孝经》。“六艺”也称“六经”,有《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六部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是选自《礼记》的两篇文章,因其对儒家教义阐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故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孝经》传闻也是孔子所作,虽在六艺之外,但也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孔子曾有“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说,可见《孝经》之重要。

儒家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在继承、总结和概括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儒家学说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总体而言儒家思想基本上涵盖了“内圣”“外王”两个方面。

儒家的思想中,仁是核心,义是基础。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经典的“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四字”为忠、孝、节、义。另外,诚、恕、廉、耻、勇、温、良、恭、俭、让、中庸、宽、严、刚、柔、敏、惠等,也都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的圣地是哪里

儒家的圣地是山东省曲阜市的尼山,孔子就诞生在尼山的一个小山洞里,因此这个山洞也叫“夫子洞”。现在那里有孔庙、孔府和孔林。

到曲阜朝圣,是儒家千百年来的传统,也是信奉儒家的人的心愿。历史上有许多帝王、将相、社会名流都曾到曲阜朝圣。清代乾隆皇帝九次到曲阜朝圣,是历代帝王到曲阜朝圣次数最多的一位。

儒家礼仪有哪些

儒家的礼仪很多,很复杂,主要有五大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包括封禅及郊祭、社祭、庙祭等祭祀;凶礼主要指丧礼;宾礼指外交礼仪;军礼指征伐、劳军、田猎等礼仪;嘉礼包括朝会、诸侯朝觐、册封以及冠礼、婚礼、乡射等礼仪。

儒家的道德条目有哪些

儒家有着强烈的道德关怀,非常重视和推崇道德,所以,在儒家看来,理想的人格是道德完善的人格,理想的社会是道德的社会,美好的政治是道德的政治。

儒家对道德有独特的理解, “德”就是“得”,是“得天道”“得天理”的意思。得之于“道”,所以“德”才被称为“道德”。儒家的道德有一个神圣的价值源头,那就是天道天理。天道天理就是昊天上帝的意志,天意本于“仁”,所以儒家的道德也本于“仁”。

儒家的道德条目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悌、慈、温、良、恭、俭、让、诚、勇、宽、敏、惠等。其中,“仁”是最重要的道德条目,其他道德条目都统于“仁”,都是“仁”德的具体表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什么

儒家非常重视人格问题,理想人格的塑造,一直是儒家道德教化的目标。在儒家看来,人的品格是有等差之分的,是有贵贱之别的。人的贵贱等级划分主要是以道德人格为标准,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按照道德品格的高低,儒家把人分成若干等级,由低至高分别为:恶人、小人、常人、君子、贤人、圣人。常人以下为小人、恶人;常人以上为君子,为圣贤。

圣贤人格是儒家的理想人格,普通人难以达到。君子人格是理想型的现实人格,是常人可以成就的美好人格。使常人进德为君子,这是儒家教化的主要目标。君子积善崇德,好学上进,虔信上帝,笃信力行,自觉接受圣人教化,修身向道,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格典范。

儒家的最高人格是圣人,贤人次之。成圣成贤,是儒家修身的最高目标。圣贤也称“大人”。所谓“大人”,就是大德之人、至善之人。大人与天地合德,与万物为一体,视天下犹一家,无人我之异,无物我之别。涵融万物,吞吐宇宙。圣人则是仁智合一,参通天人,无方无体,达到神化的境界,周万物而知,知无不尽,德无不全。

儒家的“天道与天命”指什么

儒家认为天道就是指昊天上帝的意志,天命是昊天上帝的安排与命令。昊天上帝是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创造者,昊天上帝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化生万物,创造世界和安排宇宙秩序的。万物都是承天意而生,循天命而序的。所以,天道与天命就是天地万物的化生之道和养长之道,是宇宙世界的创造之道和有序运行之道,是宇宙间万世不变千古不易的根本法则。

天意本“仁”,昊天上帝以仁爱之心化生万物,以仁爱之心创造世界,以仁爱之心安排宇宙秩序。“仁”就是贯通宇宙万物与人间世界的常理常道。

人是昊天上帝的杰作,也是昊天上帝特别眷顾的对象。人禀天性而生,人性就天性,人生来就具有上天赋予的神圣的善的本性。这就是良知,是“明德”,即光明的德性。天道、天命落实于人间世界就是“人道”,即人间世界及人类社会赖以形成和维系的根本之道。身心性命之道、纲常人伦之道、治世为政之道都统称“人道”。

天意本“仁”,天道天命对于人心来说,就是良知;就人际关系而言就是“五伦”;至于政事则是指仁政、德治和美好的制度。  儒家是怎样看待生死的

对于人而言,人生中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生死,生死的焦虑也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焦虑。

在儒家看来,首先,生死只是气的聚散。太虚之气,阴阳交感,聚而有形有象,生人生物。人死,则形溃气散,返归太虚。肉身虽亡,而灵魂不灭;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生死,只是生命存在的形态不同,存在的空间不同。死并不意味着生命彻底地寂灭和消亡。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死而不灭,死而不亡。形散而气不损,神不灭,灵魂不死。生死,聚散而已,变易而已。生,则自天而降;死,则归天而去。生,自幽至明;死,自明返幽。生死往来,聚散屈伸,都是上帝的造化,皆得吾体,皆成吾性,有什么好畏惧的?所以,儒家于生死,说“幽明”,说“屈伸”,说“聚散”,而不说“生灭”,不说“有无”。

其次,君子之死与小人、恶人之死是有区别的,其死后的归宿与命运是不同的。君子之死,称为“息”;小人、恶人之死称为“休”。息与休是有很大区别的。息,只是喘口气,暂时歇息,等待天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君子遵天道,循天理,为善积德,实现了生命人格的完善,所以能够“与天合德”“与鬼神合其吉凶”,死后清气上扬,升伸为神,就能沐上帝天恩,得以再造,获得永生。而小人、恶人,背天道、害天理、丧人伦,与禽兽为伍,死后浊气上扬,下沉屈附而为鬼,上帝绝其天恩,不予再造。小人、恶人死后变鬼,不能重新参与宇宙大化,不能获得永生。

最后,人道与神鬼之道是相通的,明界之道与幽界之道是相通的,都统于天道。人道是天道在人间世界的映射,神鬼之道是天道在幽界的映射。幽明相通,生死不二。身前有什么样的道德与修为,死后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与归宿。君子成神,小人变鬼。成神就能沐上帝再造之恩获得永生,重新参与宇宙大化。变鬼就成为弃魂,上帝行天罚,不予再造。所以,要想死后获得上帝再造,获得永生,就必须于身前修身修德,完善自己的生命人格。只有“与天合德”,才能“与鬼神合吉凶”。善其生者,善其死;善其始者,善其终。

彻悟生死之道,究明生死,就能知生知死,不为生死所动,坦然面对死亡,视生死为本分事,摆脱畏死之心。得道归天,方能死于安乐,死于宁息,获得永生。

古人家中为什么要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古时候,每家每户都会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因为那时的社会是儒家社会,所有人都信仰天地祖先神灵,都要接受圣人的教化。家庭,是儒家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也是儒家的基本组织形态,儒家信仰普及到每一个家庭及其成员。

所以,有条件的大家庭就修建家庙、家祠;小家庭就以正房中的“堂屋”作为祭拜活动的场所。在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并按照儒家礼制规范进行祭祀、告拜等活动。这是儒家信仰的一大特色。

儒家认为,天地为“生之本”,亲为“类之本”,君师为“治教之本”。天为父,地为母,天地于我们有化生之恩和养长之德。“亲”就是血亲先祖,祖先于我们有生身之恩。君师,就是圣王,君师是上帝为天下生民所立的圣王,代上帝治教天下。所以儒家敬天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就是儒家“礼三本”的教义。故此,作为儒家组织基本构成单元的家庭,必须在家庙、家祠或堂屋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

其实,传统“天地君亲师” 牌位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并不完全符合儒家“礼三本”的根本教义和精神,所体现的也并不全是常理常道。儒家认为,君师并非指“国君”和“业师”,而是专指“圣王”。普通帝王与业师均不能列入祀典,成为儒家神灵,惟有圣王才能列入祀典成为儒家神灵。所以,“君师”二字不能分开。“天地君亲师”的神位排列顺序,应改为“天地亲君师”。这样,才真正符合儒家“礼三本”的根本思想和精神。信仰儒学为什么不用“出家”

儒家是积极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基本思想。儒家不仅不主张出世脱离社会,反而极为强调入世磨炼。在儒家看来,天道不离伦常,修人道就是修天道,明事理就是明天理。人道事理就是天道天理在人间世界的体现。良知之道、性命之道、人伦之道、为政之道、齐家之道都与天道相贯通,明人道则知天道,知事理则明天理。

儒家非常重视“家”,“家”对于儒家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儒家认为,家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单元,国是家的放大,家国本为一体,家国不分。儒家的人伦大道既是齐家之道,也是治世经国之道。儒家的宗教生活也是以家为基本单位的,家庭同时也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场”。普通人对“天地君亲师”的告拜与祭祀等活动,都是在家中进行和完成的。因此,人们不能“出家”,而应该“齐家”。要努力治家,在家国天下的“日用常行”与“事上磨练”中来修身成德。

什么是“孝道”,儒家为什么推崇“孝道”?

孝,是儒家的重要德目。孝道,就是行孝之道,即侍奉父母亲人应尽之道。重视孝道,推崇孝道,是儒家的基本教义。

孝,是德之本,是“民用和睦”的至德要道,是人伦大道,是儒家的重大道德原则。所以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儒家认为,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而有其特殊内涵。

其一,以孝事亲,必须做到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其二,以自珍自爱为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自己是行孝的开端。子女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有平安健康,是对父母最大的敬重。

其三,以“立身行道”“显亲扬名”为孝。要成就自己完善的道德人格,弘扬圣道,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出伟大的功业,扬名后世,使自己的父母得以显耀。“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

其四,家国一体,忠孝不二。孝,不仅是人伦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几乎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孝道也是治世经国的大原则。孝道施于天下就是忠义之道,有“以孝事君则忠”,又有“孝慈则忠”,求忠义之士必于孝子之门。

在儒家看来,家国一体,国是家的放大版。孝道既是人伦之道,也是经国之道;是齐家之道,也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所以儒家重视和推崇孝道。

忠孝可以两全吗

汉朝初年,朝廷上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即商汤和周武王推翻他们君主的军事行动是否是正确的。有的人否定这样的行为,他们说:帽子即使破了,也应该戴在头上;鞋子即使新的,也只能穿在脚下。也就是说,君主是帽子,臣子是鞋子,再坏的君主也不能推翻。这个争论就是对君主的忠诚问题,孔子把忠诚和孝道联系在一起,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观点。

孔子曾经说过,臣子侍奉君主要忠诚,君主要按照礼制对待臣子,不可对臣子随意侮辱和杀戮。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思想,认为君主把臣子当做手足,臣子就把君主当做心脏;君主把臣子当做狗马,臣子就把君主当做不相干的路人;君主把臣子像尘土一样践踏,臣子就把君主当做强盗和仇敌。孟子甚至认为,如果君主作恶,臣子就可以把他推翻。所以,孟子赞扬商朝第一个君主商汤,赞扬亲自推翻了商朝的周武王,认为他们推翻了作恶的君主,是顺从天意,合乎民心的举动。孔子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对于诸侯国君主相对独立的现实状况。  忠诚的品质,依儒学理论来说,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天赋的本性;但是实际上,儒家非常清楚,这样的品质需要培养。而培养这样品质的最好途径就是从孝顺父母开始。

依照孔子的主张,孝道不光是说要好好照顾自己父母的生活。孔子认为,养狗、喂马,也都要好好照顾它们的生活,所以只是好好照顾父母的生活不能算是孝顺。孔子认为,孝顺最难得的是和颜悦色,让父母愉快。父母在世时,要按照礼制的规定侍奉父母;父母去世时,要按照礼制埋葬父母;父母去世以后,要按照礼制祭祀父母。但是,父母在世时,一家一户过日子,如何按照礼制侍奉父母,别人也不知道。死后祭祀,也难以充分表现出孝的程度。只有在父母去世时,才是充分表达孝心的机会。子女孝顺与否,又主要借助于哭泣的程度高代以及依靠为父母守丧期限的长短表现出来。为  了保护孝道,儒家学者还大力抨击佛教,认为佛教僧侣不生产,不纳税,又不服劳役,是不忠;不娶妻,不生子,是不孝。儒家从孟子开始就已明确,不孝的罪名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没有儿子。因为没有儿子,就不能按照礼制祭祀父母,从而使父母的灵魂“挨饿”。因此,在孔子这里,忠和孝在理论上是可以统一的。

儒家为什么要讲“尊卑贵贱”

儒家重礼、隆礼、崇礼。礼是儒家的重要德目,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规范力量。礼的根本精神是“和”,即追求社会秩序的和谐。

在儒家看来,要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首先就要“别异”,即按照人的道德品格的高低、性别的差异、社会角色与位格等级的高低,来定位各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名分。并在此基础上制订相应的礼仪制度和规范,使不同等级和位格中的人都能够各正其位,各安其分,各循其礼。这样,等级分明的社会才能达至和谐,形成良性的秩序。

另外,阶级社会中的人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有德者贵,无德者贱;德高者贵,德不及者贱;智者贵,愚者贱;居上位者尊,居下位者卑;年长者尊,年轻者卑。以无德事有德,以愚事智,以不肖事贤,以下位尊上位,以年幼尊年长,这是天理所在。尊尊亲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是人伦大道,是永恒不变的常理。人有智愚之分,贤与不贤之异,有长幼之差,有上下职位之别,就必然有“尊卑贵贱”,以及相应的礼仪制度规范。如此,社会才能和谐有序。

信奉儒学的人应该怎样对待物质利益

儒家的社会理想就是要建构天下为公,共同富裕,人人衣食不愁,百姓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长,壮有所用的美好社会。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基本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利益是必须的。因此,儒家主张励民致富,鼓励大家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改变自己贫困的状况,并且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贫穷是一种耻辱。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他认为求富代表着一种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

儒家肯定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同时也强调追求物质利益过程中手段的正当性。儒家倡导明“义利之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是说用不道德的手段,用不正义的行为去追求物质利益,这不是君子所为。利益,要取之有道,合于大义则取之,不合于大义则不取。所以,在谋取利益时,绝不能损公肥私,损人利已,更不能伤天害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以财发身,小人以身发财。小人为了物质利益,不择手段,损人害公,背信弃义,甚至于铤而走险,亡身获利。君子则散财于民,把物质财富用于社会,用于民族国家的公益事业,用于天下苍生,以实现自己道德生命的完善。

信奉儒学的人应该怎样对待“欲望”在儒家看来,人生而有欲望,这是人性本然。“饮食男女之欲,喜怒哀乐之变,皆其性之自然。”但同时,人欲也是万恶之源,人若为私欲所蔽,良知就不能呈现,善的本性就不能彰显。所以,儒家主张以理制欲,用天理来制约人欲,不让人欲无限膨胀,以至于害德伤道。如果让人欲横流猖獗,主宰人的生命,主宰人类社会,那么,人就会唯利是图,穷奢极欲,犯上作乱,无所不为。人的行止就无异于禽兽。如此,则天理不存,人道尽废。故此,儒家倡导明“理欲之辩”。

人欲是自然之性,纯粹灭而绝之,是不可能的。但寡欲、节欲是可以的。人要通过“克已”的修身功夫,节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欲望主宰心灵、精神和生命。否则,人伦尽废,父子无亲,君臣无义,夫妇无情,兄弟无爱,朋友无信。这样就会导致人心紊乱,社会无序。只有克制欲望,克除私欲之蔽,成已成德,才能明理入道,社会才能宁静和谐,秩序井然。

P1-10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