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往事(精)》是一本我国老新闻工作者怀念故乡淮北平原的散文随笔集。作者陈大斌从故乡往事和乡里故人两个角度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朴实的文字状物叙事,以真挚的情感追忆童年,抒发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临摹了一幅20世纪40至60年代淮河地区的风情画卷,具有浓郁的乡土散文的特色,散发出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淮北往事(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大斌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淮北往事(精)》是一本我国老新闻工作者怀念故乡淮北平原的散文随笔集。作者陈大斌从故乡往事和乡里故人两个角度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朴实的文字状物叙事,以真挚的情感追忆童年,抒发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临摹了一幅20世纪40至60年代淮河地区的风情画卷,具有浓郁的乡土散文的特色,散发出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内容推荐 《淮北往事(精)》中的几十篇散文,是从作者陈大斌多年来思念家乡、怀念故人、寄托乡愁的文字中选出来的,姑且称之为乡土散文。这类散文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也体现了作者对散文写作的理解和追求。作者喜欢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有思想、有寄托、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故乡风物 庄稼花 石拱桥与尼姑塔 活水汪 死水汪 登高 逮鱼 春荒 匪祸 呼唤 麦收 “熬伏” 暴雨 金秋 瑞雪 严寒 求学琐记 母校·师长 乡村茶馆 年集 花子 “大戏” 拉魂腔 剃头 家乡集市的兴衰 乡村交响曲 第二辑 乡里故人 诀别 孤独 坚守 天亡 奶奶 善人叔 “缘”与“命” 姥姥 五舅与“小姨” 四舅和四舅妈 三舅的悲惨人生 二舅妈的哭声 牟家夫妻 洪家母子 两位私塾先生 惯性人生 乡村良医 草莽郎中 游子还乡 疯魔 “胡二抠子” “瓜王”传奇 窦家奶奶 附录 百花版《庄稼花》序 写给故乡,写给父老乡亲——百花版《庄稼花》后记 后记 试读章节 大约在我八岁那年的春天,不知是读了一篇什么样的文章,使得我们几个小伙伴忽然问雅兴大发,要赏赏那高门大院里的花儿。从大门进去嘛,不要说主人肯不肯放我们进去,只那条龇着尖牙的看家恶狗便吓得我们不敢上前。我们自有我们的办法,这便是绕到大院的侧面,爬上院墙,从高处看。可那墙实在太高,我们便拿出登高的绝招:叠罗汉。大家先后有序,只要有人在底下当“踏石”,都能有机会站在小伙伴的肩头看上几眼。我个儿大,头一个当“踏石”,先蹲在墙角,另一位踩上我的肩头,我扶着墙憋足一口气,挺着劲顶着我的小伙伴站起来。可我刚刚站直身子,只听他在上头哇的一声尖叫从我肩头栽了下来。原来那高墙顶上还插着密匝匝的一丛丛葛针棵子,他的手被葛针刺扎出了血。他趴在地上抱着摔疼了的屁股,哟哟地呻吟着,皱着眉、咧着嘴,那样子十分狼狈、好笑。可还没容我笑出来,只听汪汪一阵狗叫,嗖的一声,那条看门恶狗已沿着院墙蹿了上来,对准我那小伙伴撅着的屁股便下了家伙。是我们爬墙跌落的动静引来了那条恶狗…… 我们一口气跑出半里地,才逃脱那恶狗的追赶。喘息稍定时,只见我的小伙伴手掌上满是血迹,裤子也被狗扯破了,屁股蛋子露了出来。我们自知闯了祸,躲进刚出了穗的麦棵里,直到天黑才敢回家。我的小伙伴赤裸的屁股自然少不了挨他爹的鞋底,我虽未遭责打,却受到叫人难堪的奚落:哥哥姐姐说,看你们多有能耐,为看花叫狗咬了腚……只有我爹可怜我,说,要看花,何必非去爬墙?野地里不有的是?不用说果木花,野棵子花,就是庄稼花也挺耐看哩! 从那场可悲的事变之后,我对花的认识与感情似乎有了不小的变化,或者可以说是哲学家们常说的一次飞跃。我的目光开始转向田野,发现庄稼人有自己一个浩大的花世界。春风吹暖家乡的大平原之后,脚下的土地就是一个无边的大花园。那绿草丛中报不清名目的五彩缤纷的野花儿,虽然花朵小,可无边无际的繁多,似乎是永远开不败的,各种庄稼、瓜果,无一例外,都要开花。没有春花,哪来秋实?桃花艳红,梨花雪白,一开起来,满树满园,像落下一地彩色的云霞!可惜当时我们村上果树少,这景象只有邻村才有,但田地里的庄稼花儿却是到处都有,而又十分壮观。一块庄稼地便是一片大花圃,从春到秋,花开不断。春天里,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一开,把无边的大地染成一片金黄,遍地金光闪耀,照得人连眼都睁不开!真是绚丽、光耀极了!每到这个季节,我们家乡的大平原上,空气里都充满了那甜丝丝的香气。夏天里,绿满田野,花也繁多,芝麻花雪白,豆花紫红,南瓜花金黄。秋天里百花开始凋零,花圃里只有菊花傲霜怒放,可庄稼地上也还有一片云锦,那是荞麦花。它一开花,一地银白,像是遍地瑞雪…… 慢慢地,我的心被庄稼的花儿震撼了。我觉得:只有庄稼花才有这么大的气势和能耐,一开起来就席天卷地,能把大地山川改了颜色! 庄稼人爱花,对花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农家儿女早早就接受了长辈们爱花的教育。“有花方有实”,糟践春天一朵花,就是糟践了秋天千粒子的古训,早早就深深刻在每个农家子弟的心上,谁也不会轻易损害瓜果和庄稼的花朵。农民爱花,不在观赏,而是希冀着繁花之后的丰硕果实。每年每季庄稼开花时,长辈们便眼巴巴地看着,庄稼花开得盛,预示着果实的丰收。庄稼人从繁盛的花上看到自己一年的希望。反过来说,也只有庄稼花才真正有这种牵动亿万人心的力量。 庄稼花,单个儿看,它微小单薄,可它们是个庞大的群体,说声开,亿万个花朵同时放开了蕊,亿万朵花组成了无边的花海。这种气魄和力量,恐怕没有任何园栽盆植的花儿可与之媲美。 P4-5 序言 思恋家乡,怀念亲人是人之常情,本来不应当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有时却会让人感到分外沉重。老来还乡本为消解思乡之苦,却有时会引发更深的感伤。 第一个让人不堪的是往事如烟。虽然此身已回到故土,而时过境迁,那一桩桩让我魂牵梦萦的往事再也无处寻觅,似乎从来就没有在这里发生过。在外时还有点想象的空间,而回到故土,严酷的现实把仅存的梦想也打碎了。 更让人伤感的是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亲人们的逝去。回到村里,再也见不到那些日思夜想的人们。同在故乡的土地上,亲人间却是阴阳两隔,天上人间。 这两点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思之深,痛之切,我无法排遣。在夜深或黎明前枯寂无眠之时,我竟会像古人那样痴痴地发出“天问”。 我问深远浩渺的苍天,我问承载万物的大地: 桩桩如烟往事都消逝在何处? 辈辈逝去的先入托体大地,他们的灵魂都归于何方? 真情果真能感天动地,我似乎听到了回答。 苍天以隆隆的雷鸣对我说,往事如烟,不必惆怅。人间往事千年万年也不会烟消云散。它们丝丝缕缕地纠结、聚合、幻化、升华,最终酿成一个个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代代口耳相传不绝,这是哺育一个民族的精神乳浆。 大地以江河奔腾的涛声告诉我,亲人逝去,不要悲伤。逝去实乃“往生”。生命永无止息,正在后人身上延续。生生相继,绵绵不绝,已成为一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古往今来,一辈辈人与世事万物都是这条长河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来有源往则成流。有往才有来,有来必有往,往往来来,生生不息,这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才有我们生活的当世,才有更加值得期待的光明美好的未来。 皇天后土的教诲如醍醐灌顶,使我对人生真谛有所醒悟。以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的视角看世界、察人生,顿觉天高地广,人便得以从种种困惑、无奈中解脱,思乡怀人的话题也就不会再让人感到沉重。 思乡怀人,天经地义。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故乡就是它扎根的那片土。如果把人生说成一段旅程,旅途上风光无限,但最能牵动游子心的还是旅途起点上的故乡风景。这是因为故乡的土地上留下你生命的根。父母的血脉、故乡的水土塑造了你的躯体灵魂,你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不管你的人生之路走得多远,这根是谁也无法挣脱的。人在少年时总向往着外面的世界,而进入老境时却急切地回归生你养你的故土,这才是真正永远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回顾、体味、记述往事与故人,成了人们晚年精神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回顾中有时也会受某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上文中所说的那样的失落、无奈,甚至痛苦的情绪。但那只是短暂的过程。其实回顾往事,思念故人,对每个人都是一个反刍人生、品味生活的良机。人生几十年风雨兼程,匆匆走过,道路曲折坎坷,酸甜苦辣的况味未必都来得及咀嚼品味。而这些正是人生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历史薪火相传、不息进取的力量源泉,是值得细细回顾、品味的。 回顾既往是人生不可少的课题,如果再向前走一步,将自己的经历及感悟形诸文字,写成一篇篇文章,可以供自己玩味,也可以拿出去与朋友们交流、分享。文章水平高低不必在意,重要的是要言之有物,情真意切。不求文字华美,重在真诚,力求通达,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真实地状物叙事,也就是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眼下这类文字日见增多。我爱读,也爱写一点。忆往事,思故人,记下并与朋友们交流自己的和乡亲故人的人生经历,于己、于人、于社会、于历史都有益无害。在我看来,这是人老了之后最应当用心做的一门功课。 以上是我老来几次回乡偶得的点滴想法,随时顺手记下,并无深意。在编这本散文集时,重读那些让我动情的往事,不禁又想起前几年记下的这番话。我想,也许它有助于读者,尤其是年轻朋友理解书中的那些陈年往事及我述说这些往事时的心境,故将它抄录于此,权作本书之序。 陈大斌 甲午年清明时节于京华 后记 这几十篇散文,是从我多年来思念家乡、怀念故人、寄托乡愁的文字中选出来的,姑且称之为乡土散文。这类散文承载着我对故乡的深情,也体现了我对散文写作的理解和追求。我喜欢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有思想、有寄托、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多年来我孜孜以求这样的散文境界而终未能及。 这些所谓乡土散文的写作大体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年过半百之时。为什么这么迟才开始这类作品呢?多年之前,我在散文集《庄稼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后记”中,就对这个问题有过说明。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要有一个过程。从我来说,没有大半生的经历和感悟,不会如此看重这方面的题材,也不会这样满腔深情来写。岁月催人老,阅历长智慧。半个世纪的人生风雨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淮北平原的乡野生活,发现了它多彩厚重的内涵和感人的魅力;阅历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家乡父老乡亲纯朴、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这时,幼年时淮北的乡野生活真的像一坛刚启封的陈年老酒,醇香醉人。故乡风情人物遂成了我散文写作的重要源泉。 我的散文的写作也与我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我始终是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写作者,而我的职业新闻工作又极为紧张,致使我长期生活在新闻专业与业余文学写作的夹缝中,深受其苦。实践证明,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多年来我一直梦想着有机会从事专业文学写作而终未能如愿。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做过几年文学刊物编辑,这是距文学写作最近的一个岗位,却没有可能从事专业写作。很快“文化大革命”爆发,原来的工作单位在遭痛批后关门,人员星散。我被调进了新华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从此远离了文学。 这是我人生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我们这代人都怀有这样的观念:工作上服从组织分派,叫干啥就干啥,而且极尽全力干好。新闻也是我喜爱的职业,尤其是跑农村新闻,更是我所热衷的事,所以一走上这个岗位,我就全力以赴。还有一点对我影响也很大。当我进入新华社不久,正赶上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中央对新华社领导班子进行重大调整,原社级的老领导朱穆之、穆青等人恢复了工作。他们重回新华社领导岗位后,针对极“左”错误指导思想的影响,倡导恢复新华社深入实际的传统作风,组织一批编辑、记者下乡下厂,进行较长时间的“蹲点”调研。要求记者在调研过程中与工人、农民、基层干部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响应这一号召,先后被派往大寨所在的山西省昔阳县和河南省辉县等地农村“蹲点”调研,前后近三年的时间。对这次下乡“蹲点”,我视为补上深入实际这一课的难得机会,下决心深扎下去。那几年间,我走遍了那几个县的山山岭岭,认真与农民“三同”,住农家炕头、山野工棚,在庄稼地里和水利工地上干活,扛过石头打过钻,与农民和基层干部交上了朋友。我虽出身于农家,但说句实话,是在这三年间,太行山的农民教我真正了解了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 我感谢新华社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事过多年之后,新世纪之初我与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一起重访河南辉县。在太行山里,他对我说,当年新华社派这么多人下乡“蹲点”,你是蹲得时间最长的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做?除了当时强调的理由,还有就是想为新华社留点人才!不希望你们在北京把生命耗在那没完没了的“斗争”里。新华社领导的胸怀和用心让我感动。几年“蹲点”调研艰辛备尝,但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在实践中开始从宏观上、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开始思考中国农村农业的出路在哪里等重大问题。结束“蹲点”之后不久,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开启了历史的新时期。我欢欣鼓舞,以为从此后可以专心做好一名记者,坚持在农村“跑”下去,在搞好新闻报道之余写点自己喜爱写的东西了。可怎么也想不到新华社让我离开采访第一线,负责农村改革新闻报道的组织工作。这样一来,一方面使我有机会参加农村改革全过程的新闻报道,同时,我原先的打算及多年的愿望也完全被打破了! 这正是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般激变的时期,也是关于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什么样道路的各种思想激烈争辩,各种力量斗争形势尖锐、复杂的关键时期。我与新华社总社及全国各分社的几百名农村记者一起投入改革洪流,深入安徽、四川等改革前沿地区,同时在全国各地农村搞调研做报道,旗帜鲜明地宣传农村体制改革,满腔热情地支持农民的伟大创造,真的是忘我地为农村改革、为亿万农民的福祉大喊大叫了好几年。农村改革的闯将、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说:“在农村改革过程中,新华社的新闻报道是立了功的。”这是新华社全体农村记者的光荣!作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我深感欣慰。但处在这样的情势下,我只能全神贯注投入农村改革的宣传报道。文学写作就只能完全放在一旁了。 …… 其实这已涉及到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问题了。记得前几年读孙犁先生的《芸斋小说》(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年1月版),孙老先生在那本书的“代后记”《谈镜花水月》一文中,对这一问题有极为精辟、透彻的分析。孙老先生这样写道: “凡是文艺,都要取材。环境有依据,人物也有依据。但一进入作品,即是已经加工过的,不再是原来的环境和人物了。这就像镜中花和水中月一样,多么逼真,也不是原来的花月了。有些读者,不明此义,常常按图索骥,已近于庸俗社会学。而有些人却听信传言,在文艺作品中寻找自己,这不只有悖常识,也常常流于庸人自扰的混乱之境。” 我写的不是小说,不需要虚构故事,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但散文也是文艺创作。我所写的虽然都是真人真事,但对这些人与事肯定有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写作时在题材上也必然有所取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那些人与事分毫不差地原样照搬进作品。所以,我希望这本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故乡父老乡亲及他们的后人们,都能够明白孙老先生说的这些道理,不要按图索骥,在这些作品中寻找自己或别人;也不要在某些细节上纠缠,“打破镜子摘花朵,跳进水中捞月亮”。那只能徒生烦恼。 当然,家乡父老乡亲对这些作品有什么批评、意见,我恳求大家不妨直言相告。不管用什么方式,我都洗耳恭听。家乡父老乡亲是最有资格的评论者。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我还要感谢那些支持我乡土散文写作和促成这本书出版的同志们、朋友们。这些散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我就收到许多读者来信,表示喜爱这些作品。其中不少苏北、皖北的读者认定我写的就是他们老家的人和事,有的还提供一些素材让我去写。他们的真情让我感动!一些文化界、理论界的前辈也来电或致函给我对这些文字表示嘉许。我的大学同学、北大中文系教授余树森先生热情地评价这些散文,鼓励我:就这样坚持写下去,大有希望!最早提出出这样一本散文集的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学基金会负责人张锲先生。几年前他集中看了我的一些作品后,在电话里曾对我说:你真的把淮北平原写活了。他建议我编一本选集出版,以引起更广泛的重视。现在树森与张锲两位已先后作古,我写出这些来,表示对他们的深切感谢和怀念! 最终促成这本散文集出版的是家乡安徽省的宣传、出版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蒙他们厚爱,将编选出版我的乡土散文集列入计划。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朱寒冬同志打电话来商讨编选、出版事宜,责任编辑宋潇婧等同志则为这本书付出更多的心血。在此,我向以上各方面的同志和朋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陈大斌 甲午年大寒时节于京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