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响,航空发动机专家。1937年生于湖南祁阳(今祁东县)。196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1986年起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原624研究所)总工程师和第一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50年来一直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和研究工作,曾任三项大型国防科技预研项目和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高空台)的总工程师和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和国际合作,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委员。
刘大响编著的《我心飞翔——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回忆录》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刘大响传奇的人生。
《我心飞翔——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回忆录》是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刘大响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过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的经历。
《我心飞翔——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回忆录》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兼具,内容真实、语言朴素、图文并茂。适合从事和关注中国航空工业尤其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人员阅读参考。
私立崇汉中学和附小
1948年,父亲应刘兴校长之聘,要离家去祁阳县城的崇汉中学教书,父母商量,由父亲带我去祁阳崇汉中学附小读书。我觉得这是件了不起的好事儿,感到十分高兴。
崇汉中学坐落在天马山脚下,而附小则在县城里祁阳中仓街刘氏宗祠,这里也是全县刘氏宗族总祠,两地相距有十来里路,不能与父亲同住,我只好又在学校寄宿。崇汉附小不远就是刘兴校长的大宅院,围墙很高,四周有炮楼,还有士兵站岗把守。
我姨父李畅如时任祁阳县印刷厂厂长,住所距崇汉附小不远,他的儿子李端生也在崇汉附小念书。姨父要我们两个人每天早晨走路去他家中喝牛奶、吃鸡蛋,既补充营养,又锻炼身体。
我在崇汉附小读了两年小学,成绩优良,很得老师喜爱。
1950年初,我得了一场重病。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次病得很厉害,高烧不退,多次昏迷不醒,大家都觉得好像没有希望了。在县医院没有治好,父母焦急就将我接出医院,住到姑父所在的印刷厂内,又将爷爷从老家接来祁阳。母亲对爷爷说,一定要想办法把我治好。但面对长孙,爷爷不敢下重药。于是又请来一位著名老中医(叫什么名字我记不清了),爷爷与这位老中医仔细研究着如何开方。那位老先生开了一味药——细辛。中医有一个说法,“细辛不过钱”,就是说这个药毒性很大,不能多用。《本草别说》上讲:“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半钱匕”约1克。但他一下开了两钱(1钱约等于3.72克),爷爷认为用药过猛,不大同意。老中医却坚持要“以毒攻毒”,两人各执己见,反复切磋研究,拿不定主意。母亲焦急了,说死马当活马医,还是照那个老中医的意见去抓药。服了这剂药,情况有所好转,我苏醒过来,再经过一段治疗,病慢慢地好了。一谈起这件事,我们全家都非常感谢那位老中医,是他把我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1950年3月,我考进崇汉中学上初中,属春季招生入学,后来国家统一改为秋季招生,所以初中实际上只读了两年半。当时刘兴校长已随程潜、唐生智和平起义,到省里去工作了,学校董事会公举我的舅外公雷声溢出任校长。
崇汉中学环境清幽,后面的天马山形势雄峻,大有天马腾霄的气势。山上遍地是油茶树。农历十月到十一月是油茶开花的季节,我常常与一些同学相伴,上山吮吸油茶花蜜。春天就到茶树林中摘茶苞吃。湘江绕过祁城流经学校,层峰绿树倒映江中,游船宛如镜里行驶。明清以来,人们就把湘水澄清和祁山叠翠列为祁阳“八景之一”。暮春时节,由江华放行下来的竹筏木排经过时的号子声更是响遏行云。端午节的赛龙船十分热闹,也是我小时候每年必看的节目。我还听说从浯溪到文昌塔这段河流里有祁阳的特产竹鱼,味道十分鲜美,不过只是听人称道,从未品尝过。
初中两年半,我的学业有较大进步,也比以前懂事多了。当时刚刚解放,老师们政治热情很高,油印的校报、校刊办得很红火,父亲写得一手好字,也常常主动承担刻蜡板的工作。高年级同学参军、参干十分踊跃。我清楚地记得,在宣传活动中,学校组织排练了《红布条》的文明戏,反映人民获得解放的欢乐情景。
在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我积极参加欢迎、慰问解放军,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打击屯粮、哄抬物价等社会活动。那时候女同学少,也比较保守,有些女孩子不愿意参加扭秧歌。老师可能是看我小时候长得还比较俊俏,就选我和几位同学男扮女装,穿上女孩子的花衣服,戴上假辫子,跟着老师打腰鼓、扭秧歌、喊口号,开始我也很不自在,但第一次挺过去也就习惯了。后来学校筹办建立少先队组织,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就有我,还选我当了带两道杠的中队长。 记得在初中二年级时,有一次我到湘江边去挑水。突然看到江边沙滩上有一捆钱,还有一些散落在周围的票子,我把它们都捡起来,带回去告诉了父母。父亲到处询问,联系到学校的总务主任刘金波老师,才知道是他到县里领取教师工资坐船回来时掉下的,正在焦急地到处寻找。父母就叫我将拣来的钱如数送去给金波老师,他非常高兴,赞扬我的行为,并拿出两张票子给我买东西吃,我当然没有要。学校就在食堂贴了布告进行表彰,又在大会上进行口头表扬。这对我既是精神鼓励,也是一次怎样做人的教育。这件事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很深刻的。
初中三年级时,我被选为崇汉中学学生会主席,又选为祁阳县学联委员。参加的社会活动也更多了,有时还列席学校老师给学生评助学金的会议。虽然社会活动占去了一些学习时间,但却丰富了我的见识,锻炼了自己社会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P20-23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中航工业的院士群体是航空技术领域的学术权威和资深专家,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宝贵财富。
探寻院士们的成长足迹,给人以启迪和震撼。他们有的少年立志,投身航空,报效祖国;有的家境贫寒,顽强拼搏,奋斗一生;有的屡遭挫折,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他们身上闪耀着坚持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凝聚着自强不息、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展现了淡泊名利、爱党报国的民族精神,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航空报国,强军富民”、“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集团宗旨和理念,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在中航工业加快改革步伐、全面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我们推出《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就是要从院士们身上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精神,放飞思想,激情进取,创新图强,为把中航工业早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大企业集团、把我国建设成为航空工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2010年1月
去年5月,集团公司科技委通知我,为了庆祝我国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集团公司党组决定,要为中航工业每一位院士编写传记,对此,我感到有些突然。自己的一生十分平凡,虽然为党、为国家、为航空工业做了一点工作,有一些贡献,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与党和人民的要求和期望差距很大,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又考虑到自己所从事的几项主要工作都是很多老领导、老同事和广大群众共同奋斗的成果,又涉及到一些国家机密,自己很难把握好分寸,几次表示还是不写为好。但科技委领导反复说明,这次是组织行为,充分体现了集团党组对院士们的重视和关怀,集团领导对此十分关注,希望我们能积极配合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只有服从了。
科技委为此项工作召开了专题会议,并成立了由科技委孙卫航、师元光、彭友梅、贾小平,606所李京雪,624所王民异和北航仿真中心的方韧、金捷等同志组成编写组。
从6月份开始我向编写组同志进行了口述回忆,随后,编写组组织对我工作过的624所、北航进行了专访,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并搜集了所史、新闻报道、我的一些文稿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在这些工作进行的过程中,编写组确定我的这本传记形式为自传(回忆录)。
自传,顾名思义,是自己为自己写的传记。编写组同志向我解释,之所以选用这种形式,是由于在总计14次近50小时的谈话中,我向编写组介绍自己的一生经历比较全面详尽,其中对发生在自己人生历程上的某些重大事件,不仅有情节,也有大量的见解和感受,以第一人称记述,会使人感到亲切、真实,而且鲜明、生动,符合人物传记撰写的基本原则,也符合集团公司组织院士撰写传记的初衷和宗旨。
我感到编写组同志的意见很有道理,也就接受了这个决定。既然是自传形式,也就意味着自己应该多做一些工作,从8月份开始,我对口述文稿进行了多次较大的修改,其中多处重新撰写,确实花费了很大的精力。由于工作繁忙,白天会议很多,只好早起晚睡,经常改稿到深夜。
在这些工作中,编写组的同志,特别是师元光同志,他出色地完成了吴大观同志传记《我的中国心》编撰工作,对在全党、全国掀起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吴大观同志的热潮起到了重要作用,获得中央主管部委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这次他又以饱满的热情,同时担任顾诵芬和我两位院士传记的编写执笔,工作量之大、之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我的传记,师元光与编写组同志一起,为保证传记本身“情真不诡”、“事信不诞”,做了资料查找、文字整理、初稿修改、照片挑选等大量工作,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我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可以说,没有编写组同志的帮助,仅靠我一人之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这次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一次次重温和体味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广大职工、科技人员和领导干部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以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奋力拼搏的革命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振兴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动人事迹,这些都是鼓励和鞭策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624所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地处大西南的偏僻山沟,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我在那里工作了整整30年,从33岁到63岁,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就是在那崇山峻岭中度过的。生活虽然十分艰苦,但那里的山好、水好、人更好。为了建设“高空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素不相识的科技人员和建设者,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一起摸爬滚打,战天斗地,团结拼搏,无私奉献,30年如一日,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将亚洲第一的“争气台”建立起来,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充分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够做到! 据编写组同志介绍,他们在624所的访谈中,看到那里的同志至今工作、生活在比城市落后、闭塞、萧索许多的山沟里,却仍然充满着奋斗的激情和志趣;看到他们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中的大无畏奋斗精神;看到他们“回眸当年,六五筹建,猿啼古峡,雾迷山谷,连峰叠嶂,峥嵘绵亘,四方才俊,云集于此,车轮滚滚,一路弦歌,地无一亩,瓦无一片,远都市之繁华,甘沟壑之寂寞,寄于观雾山顶,借宿茅舍听雨眠,发轫平通河畔,笑食凉馍饮山泉,励精图治,矢志不移,风雨情怀几十载,霁日天朗鼓与呼”的昂扬斗志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无不令人感到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他们所讲述的内容,使我再一次感受到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叙述让我又一次回到自己当年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之中,回到我敬重的领导,我同甘共苦的战友身旁。
606所是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的摇篮。我有幸在那里工作了8年,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是我奠定技术基础的8年,是我从校门到“工作门”,从书本到实践的8年,是我铸就动力人生路的良好开端、茁壮成长的8年。所以,至今我对606所仍充满着深深的情感。我曾经说过,我是624所的院士,也是606所的院士,这是我真实情感的流露和写照。我真诚地希望他们为根治飞机“心脏病”,让我国自主研制的飞机都装上健康、强劲的“中国心”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航是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母校,是我获取知识的殿堂,筑梦蓝天的摇篮。北航有我时时思念的老校长武光、沈元、曹传均,有我感恩不尽的研究生导师宁棍教授,有给我以启迪、以智慧的众多可尊敬的师长,有我许多当年天真无暇、活泼可爱的老同学和学兄、学弟、师姐、师妹。
母校给我以智慧,给我以动力,让我飞向东北,飞向西南,飞向全国和全世界。2000年我又从四川深山老林中飞回北京,回到了母校的怀抱,这是我感到十分温暖和幸运的大事。
在北航,编写组同志召开了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能源与动力学院的老师、同班同学和仿真中心科研人员的座谈会,老师、老同学以及今天奋战在航空发动机教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年轻朋友,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也使我非常感动。没有北航党组织和老师们的培养教育,没有北航在后来各项工作中的大力支持,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和收获。我在北航航空发动机仿真研究中心的工作中,也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点绵薄之力,老师和老同学们的亲切话语,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中航工业科学技术委员会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是一个为集团公司做好科研咨询、指导、把关的决策支持机构。这里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航空动力之父”吴大观同志,他是我相识近半个世纪、培养教育我健康成长的恩师,是我胸中永远的丰碑;这里有为航空工业建功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刘高倬、张彦仲和张洪飚三位集团公司的前任总经理;有我十分敬重的“试飞英雄”王昂副部长;有德高望重的两院院士顾诵芬,有成就卓著的张彦仲、冯培德、尹泽勇院士;有一大批在中航工业各级领导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而退居二线的老领导;也有意气风发、热心工作的年青朋友们。在这个充满团结、友爱、睿智、奉献的集体中工作,是我莫大的幸福和欣慰。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为我的“回忆录”撰写工作提供许多帮助的科技委孙卫航、张池、彭友梅、贾小平、曲洁、蔡伯成同志;黎明公司前任工会主席严文锦同志;606所的程荣辉、刘廷毅、常宏和李京雪同志;624所的郭昕、李建榕、马锋、王民舁、刘晓东、文广、斯永华、何谦同志;北航的方韧、金捷同志。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曾应邀出席科技委、624所、北航调研座谈会的我的老师、老领导、老同事、老同学和年轻朋友——周振德、曾伯勤、朱光亮、王润宗、庄廷科、高志荣、张富纯、刘仁杰、侯敏杰、赵光敏、陈建民、杨志军、陈通蓉、夏光义、刘宗义、钱笃元、陈爱华、吕激、程信华、胡正义、施隆德、江义军、周拜豪、康涌、卢传义、黄顺洲;北航陈光、黄熙君、李其汉、杨茂林、张津、曹玉璋、郭雷、胡昌旭、张青竹;科技委张池、陈浚、周晓青、唐智明、张皖南等同志,他们对我的所有评价和看法,都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关爱和鞭策。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湖南祁阳一中89岁高龄的蒋炼先生(我的老师)、蒋民主老师、清华大学王玉明院士、北航原校长助理张竹筠同志为我题诗赋词,使我的回忆录添光增采。
在这里我还要真诚感谢航空工业出版社的所有领导和相关同志,他们为了将回忆录打造成精品,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和辛苦。
在勉强完成回忆录撰写任务,将书稿交给出版社同志后,我仍感到深深的不安。因为自己的文笔笨拙,加之年代已久,很多事情已然想不起来,许多细节虽经多方考证,力求准确、真实,但书中肯定还会有不少疏漏和错误,回忆录中的个人观点和看法,仅仅是自己的当时的一些想法,可能很幼稚、很可笑,也可能是完全错误的,但确是当年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和写照。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和指正。
刘大响
201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