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一直以来,地区冲突、边界摩擦、局部战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危机、科索沃战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仍然记载在21世纪的日记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定会问:“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何时才能铭记?”那么你是否记得耿雪峰编著的《决战阿拉曼》里说的这场战争呢,一起来本书里阅读这份历史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决战阿拉曼/和平万岁第二次世界大战图文典藏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耿雪峰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一直以来,地区冲突、边界摩擦、局部战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危机、科索沃战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仍然记载在21世纪的日记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定会问:“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何时才能铭记?”那么你是否记得耿雪峰编著的《决战阿拉曼》里说的这场战争呢,一起来本书里阅读这份历史吧! 内容推荐 耿雪峰编著的《决战阿拉曼》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图文读本,再现了阿拉曼战役全过程。英军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二战中非洲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使盟军获得了对具有重大战略和军事意义的地中海埃及亚历山大海港和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宣告了轴心国企图占领北非、建立地中海帝国企图的破灭。打破了同盟国军队与轴心国军队在非洲战场处于对峙的“拉锯战”局面,从此完全掌握了非洲战场的主动权。从那以后,盟军所向披靡,而德意联军一蹶不振,节节败退。 目录 第一章 铁骑跬踏下的北非大漠 No.1 “新罗马帝国梦” No.2 骁勇的不列颠骑士 No.3 意军疾呼“非洲军团” 第二章 隆美尔横空出世 No.1 隆美尔其人 No.2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No.3 重新夺回哈尔法牙关 第三章 英军打了败仗 No.1 韦维尔泪别北非 No.2 “十字军战士行动” No.3 无奈的撤退 第四章 目标再次锁定托布鲁克 No.1 来自元首的最大鼓励 No.2 在加扎拉的殊死战斗 No.3 “一切为了托布鲁克” 第五章 誓死守卫阿拉曼昕线 No.1 梅沙马特鲁战役 No.2 阿拉曼防线阻敌前进 No.3 非洲军团的喘息之机 第六章 蒙哥马利临危受命 No.1 奥钦莱克的伤感报告 No.2 第8集团军的新指挥 No.3 意志支撑下的隆美尔 第七章 第日集团军篪开得胜 No.1 “超级机密”显神威 No.2 “沙漠之狐”的赌注 No.3 阿兰哈尔法战役大捷 第八章 盟军取得压倒性优势 No.1 魔鬼的花园 No.2 不打无准备之仗 No.3蒙哥马利的月亮 第九章 决战阿拉曼 No.1 “非洲军团”最后的疯狂 No.2 英军采取“增压行动” No.3 为了生存的撤退 第十章 “沙漠之狐”败走北非 No.1 “逐次抵抗大师” No.2 告别的黎波里 No.3 “非洲军团”退出历史舞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铁骑践踏下的北非大漠 古老贫瘠的北非,因其优越而敏感的地理位置备受历代战略家们的垂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围绕着这块不毛之地,轴心国和同盟国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搏杀。墨索里尼,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投机分子,本想趁着大英帝国兵败欧洲之际,在荒凉的北非寻找点儿自信的力量,以圆自己的“新罗马帝国”梦,不料那不争气的意大利军队总也无法帮助他们的领袖实现其雄心壮志,战场上传递给他的永远都是被俘与失败的屈辱之声。 在古老贫瘠的非洲大陆北端,有一片浩瀚无垠、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它西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咽喉要道——直布罗陀海峡,东临欧洲通向中东和近东的必经之路一一苏伊士运河,北濒有“欧洲腹部”之称的地中海,与欧洲大陆的三大半岛隔海相望。 在这块灼热的土地上,分布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这5个国家,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从古代的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直到近代的意大利人、英格兰人和日耳曼人,都曾对它垂涎三尺,必欲得之而后快。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在欧洲率先起兵,在迅速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又奇迹般地闪击了波兰,而后又挥师西征,直扑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近而威逼英伦三岛。 希特勒席卷欧洲的巨大成功,强烈地刺激着他那位同样野心勃勃的意大利盟友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是一个天性为虎作伥的家伙,英国在北非的殖民地早已令他垂涎欲滴。面对眼前的大好形势,他非常得意地发现,抢夺它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完全可以利用英国雄师被困欧洲之际来扩张他的“非洲帝国”。于是,他迫不及待地率领着他那貌似强大的意大利军队提刀上阵,准备趁火打劫,一举拿下北非。 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掌握了政权后,就已经打起了夺取北非、重建地中海“新罗马帝国”的主意。1935年,他先是出兵东非,一举占领了厄立特利亚、意属素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后来,他在殖民地利比亚屯集了23万重兵,准备伺机夺取东面一界之隔的英属殖民地埃及。1940年6月10日,即法国沦陷前不到两周,这个蓄谋已久的意大利独裁者终于把意大利也拖入了战争,开始正式向英法宣战,北非随即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又一战场。 墨索里尼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向英法宣战,基于他自以为是的两大便利条件:第一,德国的凌厉攻势已使英国陷入了极大的困境。虽然英国控制埃及由来已久,先是作为保护国的身份,随后又根据条约向埃及派驻了军队,但英军此时更为现实的想法应该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大本营。由于两线作战,英军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均已大量消耗,作为次要战场的中东地区,英军不可能再有足够的战争力量用以投入。第二,埃及西临利比亚,埃塞俄比亚又与东非的英属殖民地相毗邻,而这两片小小的国土早已成了意大利的殖民地。如果英军不自量力奋起抗争,意大利军队完全可以展开大量兵力,向埃及实施两面夹击。 据此,墨索里尼制定出了自己的进攻战略:以东非的军队进攻英属素马里,控制红海南部的出海口;以北非的军队进攻埃及,夺取苏伊士运河。战备目的一旦达成,地中海即可成为“新罗马帝国的内海”。 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1940年6月下旬,墨索里尼的军队便侵入了肯尼亚、苏丹和英属索马里。意大利人以10个师的庞大兵力一路高歌挺进,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很快向南渗透到肯尼亚,占领了索马里,从而打开了通往苏丹和埃及的道路。意军像一把巨型钳子从南部和西部向埃及步步逼近,这把钳子很快将摧毁驻埃及的英军,那时,意大利就会成为赤道以北的头号势力,墨索里尼对此深信不疑。 从哪里形成西线的包围圈呢?墨索里尼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利比亚。利比亚作为北非的战略要地,自1911年以来,就一直被意大利占领着。它与西西里岛的海上距离只有483公里,它东邻埃及、西接法国殖民地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而就在法国沦陷不久,利比亚两边的这两个法属殖民…… P1-3 序言 2012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拉曼战役70周年纪念活动在地中海南岸的埃及历史名城阿拉曼举行,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参加过阿拉曼战役的老兵以及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将士的亲属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参加了此次纪念活动,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站立在阵亡将士们的墓碑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同一个主题——寄托对自己战友和亲人的哀思。 时问追溯到70多年前,即1942年1O月23日的夜晚,在圆月的照耀下,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率领盟军向“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了十分猛烈的进攻,经过将近半个月的激烈厮杀,盟军终于在1942年11月4日彻底取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逼迫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踏上了千里大溃逃之路。无疑,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它不仅在军事上保证了盟军从中东通往苏伊士运河这条供应线的畅通.而且还在精神上对此前屡次失败的盟军将士起到激励士气的作用。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此次战役简明扼要地评价:“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 70年过去了,那里不仅建立起了阿拉曼战役纪念馆,而且还留下多座阵亡将士的陵园,这其中不仅包括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就连当时的轴心国德国和意大利,也在那里建起了许多阵亡将士的公墓。 当年参加阿拉曼战役时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子们,现在已是两鬓斑白的耄耋的老人,对 他们来说,能有机会参加阿拉曼战役70周年纪念仪式,当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郑重地穿上当年的军服,挂上勋章奖章,在儿孙们的搀扶下,甚至坐着轮椅,飞越地中海来到阿拉曼,看望长眠在此地的老战友。 在那里,无论你走进哪一个国家的陵园,尽管墓地大小不一、碑文内容不同,但你却一定会为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深深感染,对那整齐划一的块块碑石肃然起敬,更会为当年那场战役中死去的无数名英勇将士衷心慨叹。 在众多的碑文当中,最令人深思的当属这一个,那是一位阵亡将士的母亲由衷的表白,其中充满了一个普通百姓对暴力和战争的最强烈的控诉。“对于世界,你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对于家庭,你却是我的全部。”是啊,这里埋葬的不仅是一个在战争中牺牲的普通战士的身体,实际上,它还一同埋葬了一位母亲的全部希望与欢乐。 70年过去了,当年在阿拉曼交战的轴心国和同盟国早已化干戈为玉帛。然而,战争留在阿拉曼的大片地雷区至今都没有被完全清除。那是1942年轴心国军队在撤退时为避免盟军跟踪追击而布下的地雷,当时被盟军形象地称作“魔鬼的花园”。从埃及官方公布的材料可以获悉,从阿拉曼到埃及边境超过40公里的地中海沿岸地区,总共埋有约1750万个地雷。而这些地雷不是静静地隐藏在那里,而是在持续不断地害人,至今都没有停歇。在过去20多年里,约有8000名无辜的埃及人被当年埋下的地雷炸死炸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虽然埃及政府在国际援助下,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的技术和财政援助下已经清除了许多地雷,但由于没有准确的埋雷标图和相关资料,加上时间久远、沙漠地区地理和气候发生巨大变化等方面的原因,致使排雷工作变得越来越艰难。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但一直以来,地区冲突、边界摩擦、局部战争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巴以冲突、印巴冲突、朝鲜半岛危机、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仍然记载在21世纪的日记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一定会问:“战争带给我们的教训何时才能铭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