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中国历代战争史11:宋辽金夏(上)》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之间诸战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中国历代战争史11:宋辽金夏(上)》讲述宋、辽、金、夏四朝之间战争及史事。内容涵盖起自赵匡胤篡周,终至宋徽宗灭辽、西辽建国及覆灭之间诸战役。
第二章 宋祖篡周及平定内叛诸战役
(附图11-380 11-381)
一、宋祖篡周:周恭帝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乘将兵北御契丹,兵至陈桥回师行篡,国号宋。
二、平定李筠之战:建隆元年(960年)四月,李筠举兵讨宋。同月宋祖出兵,至六月平定之。
三、平定李重进之战:建隆元年九月,李重进起兵于淮南,宋祖即出兵进击,至十一月平定之。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一、赵匡胤篡立
周显德六年(辽穆宗应历九年,北汉天会三年,959年),世宗亲将北伐,欲谋收复幽蓟之地,在节节奏捷,相继收复瀛、莫、易等州之余,世宗突然得疾,因而征师中罢,班师大梁(其事详上卷第十章)。同年六月,世宗殂,子梁王宗训方七岁继立,是为周恭帝。
当世宗进军瀛、莫、易等地时,辽主即遣使诣北汉,命北汉主刘钧自晋阳发兵入周疆境,以牵制周军之攻势。旋闻周师南还,乃罢兵。
翌年正月,赵匡胤遂于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县东北二十里)拥兵为变,废恭帝而篡周。据史称:显德六年十一月,镇定二州(今河北正定及定县。为周邻契丹之国防重镇)告急,言北汉会契丹兵入寇,时正值周群臣贺正旦(镇定使者行三十日,始能抵达大梁)。恭帝乃命归德节度使、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将宿卫诸军御之。恭帝元年(960年)正月初二日,殿前副点检、镇宁节度使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初三日匡胤将大军继之。军校苗训,号知天文,托云“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指谓匡胤亲吏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赵匡胤掌军政六年,得士卒心。数从世宗征伐,屡著功绩。世宗既殂,为人望所归,且当此时主少国疑,将士阴谋推戴。时京中人亦多聚语云:“策点检为天子。”是夕,军次陈桥驿,将士相与谋曰:“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都押衙李处耘乃具以其事告匡胤弟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匡义,及归德节度使掌书记赵普。语未竟,诸将露刃而入,大言曰:“军中定议,欲策太尉为天子!”匡义晓谕之曰:“兴王异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汝等各能严饬军士,勿令剽掠,都城人心安,则四方自定,汝等亦可共保富贵矣!”众许诺。匡义与普乃部分诸将,一将即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赟入京,驰告素所归心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候王审琦,一面命将士环列匡胤以待旦(以上见《续通鉴》卷一《宋纪一》及《续通鉴长编》卷一)
初四日迟明(史载匡胤醉卧,初不省),诸将擐甲执兵直叩匡胤寝所。匡义入白,匡胤起。诸将露刃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匡胤未及应,黄袍已加身矣。众即罗拜呼万岁,掖之上马还汴。匡胤于是揽辔曰:“汝等贪富贵立我,我有号令,汝等能禀乎?”众下马曰:“愿受命!”匡胤曰:“太后、主上,吾北面事之,朝廷大臣,皆我之比肩。汝等不得侵陵,朝市府库,不得侵掠;用命有厚赍,违则拏戮!”皆应曰:“诺!”遂整队而行。(见《续资治通鉴》卷一《宋纪一》及《续通鉴长编》卷一)
初五日,匡胤率队自仁和门入汴,先遣楚昭辅慰安家人,又遣客省使潘美,见执政谕意。时宰相范质、王溥早朝未退,闻变,质执溥手曰:“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天平节度使(治今山东东平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内庭惶遽奔归,将率众备御。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遇通于路,跃马逐之,驰入其第,杀通及其妻子。诸将翼匡胤登明德门,匡胤令甲士还营,而自退居公署。有顷,诸将拥范质等至,匡胤流涕曰:“吾受世宗厚恩,为六军所迫,一旦至此,惭负天地,将若之何?”质等未及对,散指挥都虞候罗彦瑰按剑厉声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质等相顾,不知所为。王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亦拜。遂请匡胤诣崇元殿,行禅代礼。召文武百官,至晡时班定,犹未有禅诏,翰林学士承旨陶毅袖出之。于是宣徽使昝居润引匡胤就龙墀,北面拜受,然后升崇元殿,即皇帝位,是为宋太祖。奉周恭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大赦改元。以所镇归德军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县),因国号曰宋,内外马步军士等第优给命官,遣使遍告郡国。(见《续资治通鉴》卷一《宋纪一》,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初韩通与匡胤同掌宿卫,军政多决于通,匡胤内忌之。通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其子颇有智略,见匡胤得人望,劝早为之所,不听,卒及于难。通已死,匡胤怒王彦升专杀,欲罪之,群臣以建国之始,乞贳之。匡胤为收揽人心,奖励忠节,乃诏赠通为中书令,以礼葬之,以旌其忠。论翼戴功,以周义成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为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宁江节度使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为义成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以武信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马步军都虞候;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王审琦为泰宁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虎捷右厢都虞候嘉州防御使张光翰为宁江节度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赵彦徽为武信节度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以弟匡义为殿前都虞候,赐名光义,余领军者并进爵。时慕容延钊将前军已至真定,周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将兵巡北边,乃遣使谕二人,各以便宜从事。二人皆听命。遂加令坤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天平节度使、同平章事;延钊为殿前都点检、昭化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二品。
归德幕府文人有佐命功者,以掌书记赵普为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判官刘熙古为左谏议大夫,观察判官吕余庆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摄推官沈义伦为户部郎中。
此外,侍周三相,并以优礼。范质仍为司徒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参知枢密院事、加侍中,王溥右仆射、平章事、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加司空,魏仁浦枢密使、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右仆射。盖自唐以来,三大馆职,皆宰相兼之,首相昭文,次监修,次集贤。宋因之也。旧制,凡大政事,必命宰臣坐议,常从容赐茶乃退,唐及五代,齐遵此制。及质等为相,自以周室旧臣,内存形迹,又惮帝英睿,乃请每事具劄子进呈取旨。帝从之。由是坐论之礼遂废。
其他重要藩镇,亦加爵赏。以周天雄节度使魏王符彦卿(治今河北大名县)守太师,雄武节度使王景(治今河北蓟县东北。虚名也)守太保、封太原郡王,定难节度使(治今陕西横山县北)西平王李彝殷守太尉,荆南节度使高保融(治今湖北江陵县)守太傅。余领节镇者,亦皆进爵。
初,藩镇中闻宋祖篡立而欲效忠周室者,有成德节度使郭崇(治今河北正定县),追忆周室恩遇,时或涕泣。监军陈思诲密奏其事,且言常山近边,宜谨备之。宋祖曰:“我素知崇笃于恩义,此盖有所激发耳!”遣使觇之。崇闻之忧懑失据。观察判官辛仲甫曰:“公首效诚节,且军民处置,率循常度,朝廷虽欲加罪,何以为辞?使者至,但率官吏郊迎,尽礼致恭,淹留伺察,当自辨明矣。”崇如其言。使者归奏崇无它故,宋祖乃喜,以晷居润权知镇州制之。其次,保义节度使袁彦(治今河南陕县)闻宋篡周,日夜缮甲治兵。宋祖虑其为变,命潘美往监其军。美单骑入城,谕令朝觐,彦即治装上道。遂徙彦为彰信节度使。其三,护国军节度使杨承信(治今山西永济)亦有谋反之说,宋祖遣使赐生辰礼以察之,承信因不敢发。盖自周世宗整军之后,朝廷兵强,藩镇弱,故皆不敢轻举,而因宋祖亦先知与善于处置,遂皆就范也。然未几尚有昭义节度使李筠(治今山西长治县),与淮南节度使李重进(治今江苏江都县),相继起兵,宋祖遂展开进讨之战。(见《续资治通鉴》卷一《宋纪一》,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至于其他国外一般情势,北方之强敌北汉与辽谋会师攻镇定,闻宋篡周,乃罢出师之举,盖欲以观新朝之意态也。南方则南唐主李景因宋释其降将周成等三十四人(周显德中降周者),遣归,乃遣使至汴,贺宋帝即位。吴越王钱俶,以素归顺中原,及闻宋立,乃遣使致贺,是年冬,宋太祖即授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此为未来南伐作预谋也。至于后蜀主孟昶,湖南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南汉主刘等,则或持独立或持观望之志。
第二节 宋太祖及佐命功臣
宋太祖 太祖赵匡胤,涿郡人。其高祖眺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眺生珽,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珽生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敬生弘殷。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初为赵王王镕将,继为后唐庄宗典禁军,后汉时因功迁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广顺末为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显德年间,从周世宗征淮南,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与子匡胤分典禁兵。卒,赠武清节度使、太尉。
太祖匡胤,乃弘殷之仲子也,母杜氏,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及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骁勇善骑射。周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周世宗为汴尹,遂为开封府马直军使。世宗即位,复典禁兵。高平之战有功,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从征淮南有功,还拜殿前都指挥使及定国军节度使。再从征寿春,还拜义成节度使,检校太保,仍殿前都指挥使。三征淮南,拜忠武节度使。从征契丹,为水陆都部署,收复瀛、莫及瓦桥关诸地,还拜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恭帝即位改拜归德节度使检校太尉。因契丹与北汉将入寇,将师御敌,遂因主幼国疑,及将士之拥戴,回师篡周。在位十七年,寿五十。
赵匡义 匡义,太祖之弟,即位之二年,改名炅。容貌雄伟,性嗜学。其父总兵淮南,破州县,不取财物,第求古书遗炅,恒饬厉之。由是炅工文业,多艺能。事后周至供奉官都知。陈桥兵变,炅与赵普实为首。太祖既即位,累迁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太祖征潞泽,炅为大内点检留镇、泰宁节度使。太祖征淮南,炅为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开封尹,再加兼中书令。太祖征太原,炅为东都留守、封晋王,在宰相上。太祖崩,遗命传位,是为太宗。
赵普 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幽帅赵德钧连年用兵,民力疲弊,普父迴举族徙常山,又徙洛阳。普沉厚寡言,镇阳豪族魏氏以女妻之。后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世宗用兵淮上,赵匡胤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匡胤父弘殷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弘殷由是待以宗分。匡胤尝与语奇之。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匡胤领同州节度,辟为推官;移镇宋州(归德),表为掌书记。陈桥兵变,匡胤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匡义排闼入告匡胤。匡胤欠伸徐起,黄袍遂加之。既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从征潞泽,还迁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旋拜枢密使检校太保。乾德二年范质等三相同日罢,以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普既拜相,太祖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寻兼监修国史,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以副之,但薛、吕不宜制,不知印,不押班,但奉行制书而已。五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劝太祖籍诸道丁壮送京师备守卫,诸州置通判主钱谷,由是兵甲精锐,府库充实。寻以专宠骄侈,太祖遂分其权,且出为节镇。太宗即位复用之,以至于卒,宠幸有加。普少习吏事,而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刻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又性疾恶强直,刚毅果断,正直不回,尽忠所事,故为宋初名相。
石守信 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太祖得隶帐下,广顺初年累迁亲卫都虞候。从世宗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师还迁铁骑左右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遂领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从征瀛、莫、瓦桥,为陆路副都部署,以功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使。赵匡胤篡周,即得力于守信之归附,故乾德初,匡胤行其“杯酒释兵权”之策时,曰:“我非尔曹不及此!”
高怀德 怀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节度使高行周之子。由于怀德乃将家子,练习戎事,不喜读书,性简率,忠厚倜傥,有武勇。与父行周历事晋汉周三朝。行周卒,周太祖召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领吉州刺史,改铁骑都指挥使。高平之战为先锋都虞候,以功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从征淮南知庐州行府事充招安使,以功迁龙捷左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周世宗北征,与韩通率兵先抵沧州。克关南为雄州兵马都部署。恭帝即位,权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江宁节度使,又为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宋太祖篡周,因得其归附而成功。
P92-99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与检讨。由台湾三军大学编写而成,因其征引繁富,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
1955年10月1日,蒋介石手令台湾“国防大学”,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导现代战争。次年1月,《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委会成立,由时任“国防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任主任编委,陆军上校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一众史家担任指导与审校。委员会囊括全台湾文史、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竣。书初成,即分发台湾军中将校研习,另赠海内外学术团体,以征求意见。1974年9月,成立“修订委员会”,陆军上将蒋纬国出任主任委员,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展开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始结束。
全书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四千六百余年战事集于一览。凡18巨册,逾500万言,战争地图789幅。
本书之前,并无专门的战争史可做参考,有关战争资料,皆散于历代各种典籍当中,全书结构与叙论方式亦无成例可寻。编纂者依《资治通鉴》旧轨:编纂人员先行搜罗历代典籍540余种;之后细密搜剔,凡与战事相关者均做采录,一丝一缕,集腋成裘;所录材料,经军事专家和史家审评,去其夸饰,正其谬误,才用以撰写之资。最后锻炼成篇。草创之际,事倍繁碎,至1960年,始得40万言。之后进展略顺,至1972年,煌煌大著,方始成册。
概而言之,与其他史作相比,本书有如下之特色:
全书结构整然:全书将所论战史,纵向分为十八个时代,分立十八卷,即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叙述时,视此一时代、一卷为整体,卷首总论全般大势,以“地理形势、政治情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之影响”分头横向展开,即先行确立此一时代大背景。之后,专章论述这一时代重要战役及会战。论述之时,亦视本战争为一整体,先通盘分析战前形势、形成导因、战场地理等背景资料;其次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再次加以综合申论,以检讨其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每卷如一单元,固然互相牵合;每卷之间,亦钩连映照,全书因之延绵不绝,浑然一体。
详于战略,略于战术:古代战争,从表面看,战争的开始、展开、结束,战于何时何地,甚或是战与不战,统帅均有十分主动。但从整体看,却远非如此,战场只是两方决胜之一面,当时之时势方乃双方决胜之根源。故书中对此着力甚重。又因现代军事发展一日千里,旧时之战术已无法运用于今日,但战略却具有永久之价值,书中在叙述时势时,时刻注重对是时主导战略思想的总结与分析。全书详于战略,略于战术。
战事之评判:于每场战争之后皆有开创性之“申论”,纵论其中之得失。因系富于实战经验的军事专家、史学名家合力而成,故“申论”部分对战事之评判,皆为这两种视角所交叉覆盖,多有创见,最具启发意义。
因之,本书虽名为《中国历代战争史》,但内容所及却远非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实乃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作有系统之叙述与论断。
鉴于此,我们引进本书,以飨读者。
本书编辑工作,历时三年之久,地图尤为耗时。在即将付梓之际,有如下几点尚需说明:
一、本书规模宏大,言人所未言之处颇多,为尊重原著者计,内容一仍其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读者自行鉴别。
二、繁简字转换。原版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以利阅读。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的简化字且与其繁体字有一一对应关系者,本书都作了简化;除此,本书均保留繁体未作简化。
三、标点和数字之用法。由于两岸标点用法规范不尽相同,因此,凡是原书中可能引起歧义的标点使用,我们均依大陆规范进行了修改。原书数字几乎全用汉字,考虑到图书的性质和体例的统一性,除将公元纪年和附图编号改为阿拉伯数字外,一仍其旧。
四、关于地图。原书每册书后皆附有制作精良之地图,共计789幅。每幅地图上之地名及图例皆为手写繁体,现皆改为简体印刷体。地图大小及比例尺悉遵原样,不做改动。原书地图皆置于各册书后面,本次出版,将各册地图单独成册,与各册配套,以方便读者遵照“左图右史”之古训,对照阅读。
五、关于地名。原书地名皆沿袭自民国。如“伊庐(今江苏省东海县境)”,东海县实为现在之连云港市;“当城(今察哈尔省蔚县东)”,察哈尔已经不存在,蔚县现今应属河北;“下邦(今渭南县东北)”,渭南县今已改为渭南市等等,不一而足。因地名变迁频仍,昨是而今非者比比皆是;又为尊重作者计,故对全书古今地名均未做任何改动。请读者明鉴。
六、除对书中极少数排印错误或明显笔误进行修订外,其他一仍其旧。
本书为我国史学鸿篇巨制,内容繁复,校对编辑工作虽勉力为之,终归力有不逮,舛误之处,终有难免。恳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步印文化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