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诗圣杜甫(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韬光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诗圣杜甫》作为第一部详尽描写杜甫生平与杜甫诗歌写作全部历程的历史小说,作者程韬光致力于写出诗人杜甫的实体感与复杂性,写出其诗歌精神的深度,并把杜甫放在一个时代从繁盛转向严重的社会灾难的进程中加以塑造,写出了杜甫对国君、对权贵、对贤臣、对民众、对叛军、对异族、对亲友、对自身以及对族人的复杂态度。这有助于使一个全面而真实的杜甫形象走向大众,从而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杜甫的伟大人格,领略杜诗的深远魅力。

内容推荐

程韬光所著的《诗圣杜甫(上下)》是一部详尽描写杜甫人生及其诗歌创作历程的长篇历史小说,也是一部关于杜甫的文学传记。全书以杜甫的出生、漫游、求仕、流亡及创作为线索,以大唐盛世由盛转衰为时代背景,将杜甫一生的踪迹和时代境遇融为一体,全面展示了杜甫孤独辗转、上下求索的一生,也再现了大唐由盛转衰时期的国恨家难、宫廷纷争、人文趣事、家庭悲欢等时代风情画卷。

《诗圣杜甫(上下)》熔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于一炉,场面恢弘,情节跌宕,感情炙热,风格独特,气势磅礴。

目录

序一:文学解读的魅力 王立群

序二:毁灭、见证与救赎 耿占春

楔子

第一章 降瑞雪杜甫莅世 仰先贤少年立志

第二章 豪情诗诵千里马 崔十意激壮士心

第三章 意兴舒喉岐王府 诗才挥洒翰墨场

第四章 杜子美嵩山探幽 曼上人江宁画鹰

第五章 大明寺鉴真说教 吴越地古迹觅诗

第六章 辞吴越东都应试 游齐赵邯郸怀古

第七章 聚兖州诸子倾心 登城楼子美放歌

第八章 岱宗望岳众山小 日月相曜洛阳城

第九章 酣酒狂歌客梁园 呼鹰逐兽齐赵间

第十章 众星共曜睢阳地 仙圣同觅华盖君

第十一章 群儒放诗历下亭 两曜辞别石门路

第十二章 子美寄身长安城 太白荐书汝阳王

第十三章 八仙醉歌惊四座 求其友声访郑虔

第十四章 奉天探父乾陵行 长安兴狱士子惊

第十五章 郑虔闲话李北海 岑参探访杜子美

第十六章 孔巢父辞朝还山 众儒生乘兴赴宴

第十七章 上元佳节闻朝事 野无遗贤欺士子

第十八章 三大礼赋动人主 参列选序困京师

第十九章 慈恩寺塔百忧翻 灞陵桥上兵车行

第二十章 长安街头夫子泪 杜陵原上悲辛诗

第二十一章 风雨京师自苦空 曲江池畔续国风

第二十二章 饥荒关内《丽人行》 激烈肝肠《咏怀诗》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降瑞雪杜甫莅世 仰先贤少年立志

窑湾村位于洛水、泗水、黄河交汇之处,此处嵩山、邙山相峙,山清水秀,灵气蕴藉。村后一山,三峰挺立,中峰凸出,形若笔架,故名“笔架山”。大雪初霁,天地澄澈,笔架山似冰雕玉琢,分外秀丽。山后有山,山顶凹陷,形若砚台,俗称“砚王池”;山下一洼清水,俗称“墨水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昔日,杜闲祖父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时,堪舆此处背山面水,藏风聚气,龙、虎、砂穴,乃风水宝地,故而居家。笔架山乃邙山余脉,土石相间,林木苍翠,人间幽境。远处神都山云缭雾绕,近处墨水潭澄明如镜。山下土坎中依山傍势嵌入数户人家,院落洁净,整齐有序。

新年已到,山村虽小,亦是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桃符一新,锣鼓声声,鞭炮阵阵,辞旧岁,迎新春。男女老少着新衣,拜长辈,上祖坟,亲戚朋友互往来;择吉时,选利向,闻好言,邻里乡亲道祈福。隔河相望,巩县县城更是一派盛世丽景:竹马旱船,舞影缤纷,春牛花担,步履杂沓;社戏鞭炮,响遏流云,烟花彩灯,光耀霄汉。忽然,墨潭边上,古柳之下,一阵钟声响起,声震山村,余音绕空……人们不由放下手中活计,纷纷起身探望,就见杜家老夫人满面春光回应村人:杜崔氏喜得贵子,母子平安!

闻听对岸窑湾村钟声传来,杜闲于船舱一跃而起,踏上甲板,喜不自禁,向天祷告:天赐恩福,杜家有后!原来,杜闲忧心妻子,一夜未眠,心中惦念的就是隔岸钟声!数日前,他复信家中,估算行程,抵家必是除夕前后。唯恐洛水渡口无船,遂相约家母:妻若生女,于院落放焰火;妻若生男,则按村中惯例,撞响古钟。船夫、童仆见状,亦是欢喜,借机讨要彩头。杜闲笑道:“若能快些回到我妻儿身边,莫说彩头,便是多取些囊中银两,又有何妨!”

船夫闻言,急忙以篙试水。此时,风住雪融,一束金光自云缝透出,河水涌动,冰面断裂。船夫遂冲着洛水一声吆喝:“开船--”

船行洛水之上,旷朗无尘,风光无限。晶莹堤岸之上,一排垂柳轻扬,柳梢垂着冰凌,微含春意;两行青鸟白鹭,翅尖划过水面,奏响清风。杜闲仰首望着笔架山巅,心随流水,惬意轻歌:

浩雪落中天,从风渡洛水。积雪明远峰,山村萦春意。

船头望玉树,肠断忆连枝。欲将魂魄飞,梨花牵人衣。

船行多时,方抵彼岸。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杜闲探囊取出一锭足银,交与船夫。船夫喜不自禁,再三道福,拨船而去。童仆已自船后牵过马匹,主仆二人翻身上马,策马扬鞭,向岸上家中疾驰而去……

一方小院依笔架山而立:三孔土窑、五间瓦舍排列有序;院中两棵枣树枝柯虬然,苍劲挺立;一株梅树粗壮遒劲,疏影横斜,花蕾初绽,暗香浮动。不大的院门悬着灯笼,上映“杜”字。院落里早已挤满乡亲,见杜闲归来,皆嘘寒问暖,纷纷道福。有人道:“瑞雪兆丰年。恰汝子临世,必主其来日益于苍生。”又有人道:“窑湾虽小,却是龙砂虎穴,风水宝地。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历代圣王沉璧祭天皆于洛汭。窑湾由洛汭圣水润泽,必主文昌。”老夫人闻言,边向乡邻发着喜食,边笑道:“小儿生于旦日,普天同庆之吉日。其落地时,恰有一朵焰火空中绽放,光芒如银,照亮院落。”杜闲亦欢欣不已,揖手答谢乡亲:“若如众人所言,我必精心教诲此子,以不负天地隆恩、乡邻所望。”

日暮,众人络绎散去,杜闲方得以净面,急入内室。夫人崔氏见夫归来,就欲榻上起身,被杜闲轻轻拦住:“杜家有后,乃夫人功德。”复视小儿,正在酣睡。“我于洛水船上,大雪中恍惚看见一道白光冲入家中,莫非正应此子?”

“我亦见院落顿明,此子降生。”夫人略一喘息,笑道:“数日前中夜,我于梦中偶遇一紫衣使者,自称文皇典吏,于笔架山走下墨潭,倏忽不见。莫非此子乃其转世下凡?”

杜闲眉头舒展,暗自祈天。老夫人着女仆送来参汤,杜闲轻揽爱妻,一边小心喂送,一边轻声道:“吾祖任职巩县县令时,以为此处笔架山与砚王池、墨水潭相连,敛风纳气,天然禀赋,必是盛兴文风儒官之风水宝地。吾父果是才高八斗,满腹珠玑,诗文书法冠盖天下。唯闲不才,着实累及夫人。”

崔氏淡然一笑:“我夫亦有才华,只是含而不露。昔于洛阳,我父于府上出题选婿,夫君应对,皆称人意。”

“焉能忘怀?”杜闲动情追忆,“泰山出题'桃花流水',我对出'绿荫芳草';泰山又出题'莫放春秋佳日过',我对出'最难风雨故人来'。对上此联,泰山急忙接过我生辰八字,笑意满面。”

夫人低眉浅笑,顿现昔日神采:“况我夫书法硬朗清雄,深藏奇峭,自成一格,不让大家。”杜闲再闻夫人褒奖,略有动情:“字不立,何立人?”又轻叹一声:“只是数年来,家父因才高为人所妒,屡遭磨难,我亦是随父受过,艰难度日,着实委屈夫人。”

崔氏闻言,默然良久,方接道:“昔朝廷多变,如今总算安宁。小儿生于此时,实乃苍天眷顾。”

“夫人言之有理。”杜闲俯身端详妻子,安慰道,“我于长安时,目睹天朝气象渐新:当今太子勤政爱民,励精图治,重用贤能之士,广揽人才。皇上亦有传位太子之心思。若贤明太子当政,不出数年,天朝必将再呈盛世。”

夫人闻听,欣喜万分。过了片刻,接过话题:“只顾把话,耽误正事。快为小儿取名,好使其名正言顺,立于人间。”

杜闲俯身细视小儿,只见他目正口方,略有锁眉。杜闲沉思良久,方道:“今天朝气象渐新,我儿生自逢时。期许我儿承自家风,为国效力,为

民请命。家父临终,亦有遗言:长孙名辅。以期辅佐明主,激扬家风。我意'辅'字略显直露,就取谐音'甫'字。既含男子之美称,又含众生之意。既有文皇典吏下凡之说,字便取'子美'。'子美'乃'字美'谐音,暗含孩儿诗文书法俱佳。'子'字含义颇多,我欲取'小'意,与'甫'所含'大'意相合,暗嘱我儿承先祖'以弱为强'之风骨,继'小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之儒士正统。”

“果然好名。”夫人道,“小儿出生之际,哭声嘹亮,间有叹息之声,使我心中略有不安。”

杜闲闻言,心中一缕忧思掠过:小儿生于大雪之中,雪花清冷、飘零,莫非预言我儿人生多艰?复又想到“瑞雪兆丰年”之说,急忙安慰夫人:“夫人多虑矣!我儿将来必如瑞雪,有益于天下苍生。”

杜甫诞生之年,朝廷多变。五月,睿宗改太极年号为延和;六月,又禅位于太子;七月,太平公主起事谋变,为太子李隆基平息;八月,太子正式荣登大宝,是谓玄宗,改年号为先天。一年之中三改年号,古今少有。然唐玄宗即位后,重用贤能之士,尤其任用贤臣姚崇为相执政,使朝廷政令畅通,赏罚分明。姚相提出十项治国方略,皆金玉良策。如此,朝廷上下,气象一新。

光阴荏苒,杜甫日渐成长,转眼四岁。他聪慧异常,敏而好学。在祖母教诲之下,已会背诵祖父杜审言数首小诗。虽不解其意,却以为诗文节奏铿锵,朗朗上口,以为好物。只是母亲多病,常见母亲痛苦蹙眉,心中不乐。若值上好天气,杜甫便缠着母亲带他去门前泗河岸上看来往的船队和摇曳的菖蒲,或登上屋后的笔架山眺望洛汭……秋天,风从草原吹来,吹来草香、黄叶、雁阵,风中雁阵压低芦苇,使天空更加辽远……杜甫常坐在屋后草甸上,托腮凝思,良久不语。总是待日将暮,方自返家。

次年,伤心之事接连降临杜家。杜甫有一姊天生柔弱,竟遭流疾袭扰,不幸夭折。看着母亲伤心欲绝的样子,杜甫亦是垂泪不止。望着门前豌豆花以及果园里笼着的水汽,杜甫幻想着自己在雨中拼命追赶,仿佛能将迷路之姊带回家中……当他将心意告诉母亲时,母亲更是伤心。麦子收割后,母亲刚刚放下手中的活计,就于一个雷雨天黯然逝去。泪水和依恋没能留住她!杜甫总梦见母亲在天上,自己在地上,相互伸出手来,他却无论如何也牵不住母亲的双手……杜甫总在梦中痛哭不止。

二姑自洛阳赶来,见到孤单、忧郁的杜甫,痛惜于心。加之祖母要照顾比杜甫更幼小的弟弟杜颖,无暇顾及杜甫,二姑望着他渴望的目光,在一声爱怜的叹息中,将杜甫带向洛阳。

P3-8

序言

文学解读的魅力

王立群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从活生生的人物原型到读者、观众心中的历史人物,大都要经过四个阶段: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历史记录中的人物,后世解读的人物,读者接受的人物。所以,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四种形象:真实的形象,记录的形象,解读的形象,接受的形象。

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一旦逝去,永远不可能再生,不可能重复。因此,被今人挂在口头上的“再现历史”是一个极难实现的目标。

如果这个人物被历史学家记载下来,记载之时,史学家所能得到的有关这位历史人物的书面或口头的文献往往具有某种偶然性,也就是说它不一定是史学家最需要的、最详尽的、最客观的文献,即使史学家得到的是非常丰富、非常客观的史料,史学家在记录历史人物时也必须有所取舍而不可能将所有材料全部堆砌于传记之中。因此,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到历史文献记录的人物,肯定经过了后人的取舍,有后人的补充和想象,有强化或弱化,有神化或丑化,有史学家个人的爱憎、政治倾向、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加工!经过了这道最初的加工,历史文献中记录的人物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形,已经和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有了区别,有些甚至有了很大区别。即使是诗人自己撰写的诗篇,也有刻意与率性之别,掩盖与据实之分。

历史学家记载的历史人物到了今天,有些经过了数千年,有些经过了几百年,今人在解读这些历史人物时,又写出了数量众多的人物传记,这些被今人解读的历史人物,形象迥然不同。同样是一个孔子,有人解读成“丧家狗”,有人解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同样一个秦始皇,根据同一本司马迁的《史记》,有人解读成仁君,有人解读成暴君。不但有学者在解读历史人物,每一个时代的当权者也在对历史人物进行符合自己政治需要的解读。这种解读受时代的影响,受解读者个人好恶的影响,受解读者所占有历史文献多寡的影响,受解读时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更受史学家记录的影响,受解读者政治观点、意识形态的影响,解读后的历史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会有更大的区别。解读历史大都会走向两个极端:神化与丑化。神化是弱化或剔除了历史人物平庸的一面,增补了历史人物不凡的一面;丑化则与之相反。

读者呢?读者也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史学家解读的历史,他们也在选择是否接受解读者的解读。无论你是史学大师还是文学大家,也无论你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写手,无论你的书畅销还是不畅销,读者对自己关注的历史人物,并不会完全跟着解读者的笔在走,他们也有自己或赞成或反对的看法。总之,读者不是好糊弄的。

作为历史上真实的杜甫,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逝去,我们今天看到的杜甫只有作为历史文献的《新唐书》、《旧唐书》中记载的杜甫,众多杜甫诗集中映现的杜甫。但是,这些记载中记录的杜甫已经和真实的杜甫有了距离。今天,我们再根据历史文献和杜甫诗篇再现杜甫,只能再现一位我们心中的杜甫。

让今天的读者认识杜甫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历史的解读,一是文学的解读。历史的解读是根据文献、诗篇,以理性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大诗人杜甫。文学的解读是根据文献、诗篇的记载,以感性的语言叙述一个传奇的故事,塑造一个大诗人杜甫。虽然二者的解读方式大相径庭,但是,二者的解读都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哪个更真实?当然是《三国志》中的曹操。但要问哪个影响更大,无疑是《三国演义》。所以,今天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曹操其实不是《三国志》中记载的曹操,而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可见,文学解读的魅力非常之大。当然,这是指顶级的文学解读而言。能够像《三国演义》一样以文学创作解读一代历史、解读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的,非常不易。

韬光先生的这部大作正是以文学创作解读杜甫的成功之作,他使用的语言也是文言(这需要功力),这又和《三国演义》不谋而合。

韬光先生的《诗圣杜甫》和《三国演义》又有很大区别。《三国演义》是在前人累世创作的基础上加工成书,而此作纯属韬光先生独立撰写。更重要的是,韬光先生此作重在挖掘诗人的精神世界、人生状态,努力再现杜甫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诗性人生。书中大量引用杜甫的诗篇,《丽人行》、《哀江头》、《春望》、《三吏》、《三别》、《秦州杂诗》、《同谷七歌》等杜诗融入传记小说之中,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心系天下的诗圣杜甫、才情杜甫。这是一种个性,更是一种创造。它再一次证明了文学解读的魅力之巨大!

2010年3月26日

于河南大学

书评(媒体评论)

爱家国、爱人民、爱自己,是诗圣杜甫的诗格、人格本质。韬光先生此书让我们进一步走近杜甫,并以另类的方式为我们解析唐诗。

——著名作家 二月河

用小说的形式来呈现杜甫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过程,程韬光先生是第一人。作者在史实基础上充分张扬自己的想象力,将一代诗圣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我们能在品尝杜诗韵味的同时,窥见他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从而明白杜诗的酿造过程与时代、地域、家庭、人群之密切关系。

——著名作家 周大新

在文学豫军中,程韬光位居中坚。本书是其大唐诗人三部曲的扛鼎之作,其独特的叙述语言和叙事风格,为中原文化长廊增添了一道风景。

——著名作家 郑彦英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韬光先生数年心血之作,是对杜诗及其精神最好的承继。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贾平凹

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的诗中有着圣贤的情怀:心念天下苍生,情系家国安危。世间疮痍,激起他的笔底波澜,为后世留下一部大唐由盛到衰的诗史,为后人树立二个诗人的典范。一千二百年后,少陵乡人韬光先生以文学手法为其立传,让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诗中圣贤,并从诗圣的身上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传统。此举功德无量,我乐意为之推介。

——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唐浩明

《诗圣杜甫》是一部集文学创作、学术研究于一体的长篇历史小说。此作行文优雅,诗史并茂,人物生动,值得深读。

——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李佩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2: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