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给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新西兰妈妈的故事:
在新西兰,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去送报纸,赚取自己的零用钱。他们每天下午放学以后就把报社送到订户家的一批报纸,挨家挨户地送到每一个信箱里。而报社会隔一段时间就招聘送报纸的孩子,因为送报纸的孩子一般从11岁到14岁之间,过了15岁,那些孩子就会选择去快餐店打工了,所以需要不断补充送报纸的孩子。
陈女士一家安定下来之后,陈女士就对儿子说:“你也可以去送报纸,这样以后你就有自己的零用钱。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尝试赚钱的滋味。”可是那时候陈女士的儿子小亮才刚十岁,没有达到送报纸的年龄,所以事情就搁在那里了。有一天,小亮的朋友打电话给小亮说,他兼了两份送报纸的差使,现在他只想送一份,另外一份的线路就在小亮家附近,问小亮想送吗。小亮一口答应。陈女士也认为,既然那个孩子也不到11岁,那么儿子也没有问题。所以孩子们自己就打电话去报社敲定了这件事情。当然,最后还是要家长亲自跟报社管发行的负责人确实无误才算完全定下来。
从此,小亮就开始了他长达三年的送报生涯。小亮第一次送报纸的时候,小小的一个人背着硕大的书包,驼着背挨家挨户把报纸塞到信箱里,那份专注和辛苦,看得陈女士心里真是有点儿心疼。但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工作,所以再苦他也要坚持。有时候报社会增刊,那么报纸就会比平时多一倍,这样的时候,陈女士或者先生就会帮他背一些,减轻他的负担:
送报纸的线路虽然不太远,但绕来绕去的,花费的时间很多,基本上小亮送一趟都要一个多小时,每次都是满头大汗地回来j开始的时候,小亮没有小推车,想去买一个,可是非常贵,而送报纸的钱也没有几个,小亮想想不合算,就还是背着大书包送。后来每年一次倒大型垃圾的时候,陈女士就跟儿子一起开车出去寻找有没有可以用的小推车,后来,小亮捡了现在这辆小推车,父亲给他修了修后,就一直使用到现在。
小亮在国内的时候,从没有想到赚钱是如此的不容易,现在他用自己的汗水积攒着他16岁以后才可以使用的钱——他在银行里有一个户头,但按规定他要到16岁以后才可以使用,连父母都不可以动用他的钱——真是一分钱都舍不得花。后来习惯了,即使用父母的钱买文具书本,小亮也是拣最便宜的买,他知道赚每分钱都像他送报纸得来的那么辛苦。陈女士想,国外的家长让孩子从小送报纸就是这个意思吧。
现在小亮还在继续送报纸,风雨无阻。他说等到他到了合法的打工年龄,他会去肯德基或麦当劳打工,那会赚更多的钱。陈女士问他:“你会怎么使用你的钱呢?”他说,他想利用这笔钱到欧洲去走一走。新西兰的很多年轻人都是靠自己打工赚来的钱去世界各地旅游的,陈女士觉得这样非常好。
除了送报纸体验赚钱的艰辛之外,陈女士还让小亮参与家庭的各种劳动,比如割草和剪枝。陈女士家花园里的草到夏天的时候每周要割一次,小亮只要有时间都会参与;有段时间陈女士家修建栅栏和装修房子,所有的场地整理工作都是小亮做的,那段时间正好是小亮放暑假,天气很热,但他每天跟父亲一起挖坑埋柱、清理泥土。陈女士觉得,这些生活的艰辛,也应该让他体验到。
一个不知道生活艰辛的人其实也是个不懂得体谅、不知道负责的人。钱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对于他最清楚的是:钱总是从父母那里伸手就可以要来的。来得太容易了,就不会珍惜。这时候父母就是再苦口婆心地教育都是没有用的,反而孩子会认为父母小气。而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到了社会上,如果他得到了一份比较辛苦却没有多少钱的工作,那么十有八九他是不会干下去的,他会到父母那里继续轻松地伸手要钱;如果父母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那么他会做些什么呢?可想而知。即使拜他的天赋和运气所赐,他得到了一份收人高而且轻松的工作,他也不会珍惜,心高气傲瞧不起别人的心理会时时表现在脸上。一个人若是缺乏对辛劳困苦的体验,是不容易理解和关怀别人的,而现代社会缺乏的恰恰就是理解和关怀。
经历了艰辛、体验了生活,即使父母什么都不说,孩子也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越是独生子女、越是家庭富有的孩子越应该经过这样的历练,这样对他其实是最好的。即使他现在不知道感谢父母,等他长大了,他也会为父母为他提供的这一切而心存感谢的。因为这是对他的一生负责。
P11-13